「坐在金山上的窮人 大旱後水資源調適」線上座談會
近日西歐世紀洪災導致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地受災,雖然已有良好警報系統,但仍然造成百人喪命、基礎建設中斷及當地經濟損失。台灣則是面臨 56 年來大旱,所幸 5 月底接連大雨才結束旱期。
隨著乾旱、洪災等極端氣候事件愈來愈普遍且可能更加極端,未來全球都需要為此類事件做好更多準備,提高基礎建設抵禦能力。水環境建設對於減少天然災害風險至關重要,而國外研究亦證實自然環境(如森林)亦是經濟實惠又具彈性的解決方案。面對極端氣候危機,台灣在水資源及水環境建設做了什麼努力?未來又該如何適應更極端的氣候?
台灣年平均降雨量 2,500 公釐,是世界平均值 2 倍多。不過,豐枯懸殊,且因為地勢高聳,河川短小且流急,不容易留住雨水,再加上台灣人口稠密,每年每人可分配的降雨量僅有世界平均的 1/5,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排名第 18 位具缺水危機的國家,宛如坐在金山上的窮人。
為解決降雨不均、過度依賴水庫、用水效率低,經濟部以「多省水、多找水及多調水」穩定供水,在這次旱期先後採取稻作停灌、開發伏流水、貨櫃移動式海水淡化設備進行海水淡化、系統再生水、啟用抗旱井等措施。
行政院今年 6 月 29 日召開「水資源建設及制度建立規劃會議」,經濟部從建設面(增容蓄水、區域調度、抗旱設施輚常態備用及設施現代化等)、管理面(清淤、管理汰換、轉旱作等)及制度面(水價合理化、耗水費、產業使用再生或海淡水等)提出相關策進計畫。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裁示「好工程經得起時間考驗,水環境是最好的投資,支持水資源相關計畫,請大家改變態度, 將原有規劃重新盤整,設法從根本解決方法,縮短期程,加碼、加快儘速完成相關建設,也請國發會支持相關預算」。
乾旱、大雨致災等氣候危機已成長期趨勢,全球亦努力邁向 2050 年淨零碳排,然而,政府對於水資源開發、供應、使用管理及氣候風險管理相關研究或分析仍有不足。舉例來說,農業總是被外界認定是
用水大戶,卻有藏水於農涵養地下水的貢獻,究竟農業實際用水量為何,仍有待調查納入供水計畫。地下水堪稱救命水,但抽用、補注未平衡就有地層下陷的風險,全台水井約 32 萬口,僅不到 3 萬口井合法取得水權登記,各地水井蘊含量、補注量及使用量相關調查或監測卻不足;台灣的降雨患不均又有患寡趨勢,蓄水是韌性治水作法,台灣森林的蓄水量相當 73 座石門水庫,因此,蓄水調水也應從立體空間思考,山養林、林護樹、樹固土、土保水。以屏東大潮州人工地下補注湖為例,在林邊溪出山口中上游處設置,不僅可滯洪、分洪,啟用 3 年平均每年補注 5,500 萬噸地下水,超越湖山水庫蓄水量。
然而,經濟部未來水資源計畫中尚付諸闕如,是否還有其他地方適合設地下人工補注湖?政府積極開發海水淡化、再生水等,然而不同水源開發皆會有能源間接碳排放,不同開發工程間的成本、效益事後是否被分析比較,做為未來政策選擇之參考?台灣不同區域水源條件、人口及產業發展有別,水資源供應及分配該如何做才適值足量?
因此,今天我和 蘇治芬、洪申翰委員一起召開本次會議。
伏流水地層下陷 在 田雅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應積極開發天然永續的水資源
最近大自然生氣了,大地因此久未降雨,現在大家應該對於「缺水」都才已經很有感了,環境保護其永續性已格外重要了~
新竹市政府目前因應缺水問題,
已有採「海水淡化」、「廢水回收再利用」方式
然也許能暫緩缺水危機
但製造水過程,其背後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跟高成本效益,卻也是不可忽視及應加以衡量的條件。
以下為製造水方式:
一、海水淡化➠耗電量大➠產出鹵水和化學污染➠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
二、廢水回收再利用➠處理成本高➠衍生其他污染物➠對水體、水生物產生危害問題。
三、天然制水「伏流水」。
是能夠解決全台缺水問題,又無污染的方式。
#什麼是伏流水?
河水完全滲入卵礫石,自然形成河床下之流水,因透過天然的土層過濾,屬於自然且更為乾淨之水源。
#取用伏流水之優點
💧全年可取得清澈無汙染之水➠可減少沉沙及水處理之費用。
💧無水庫因淤積而減低容水量之慮。
💧無水庫因潰壩而對下游釀成災害之慮。
💧無水庫上游淹沒區遷移補償問題。
💧用地小,取得容易,河床無構造物,對河床變化自然環境幾無影響➠可避免居民之抗爭,為最環保之取水工法。
💧取水設備愈低引水量愈穩定,旱、雨季之取水量除非長期苦旱否則變化不大。
💧建設時間短,一至兩年內即可完工取水。
💧工程費用較水庫工程、攔河堰工程少。
💧通常上游河面乾枯仍可繼續取用伏流水3~4個月。
💧對降雨甚敏感,旱季一遇下雨隨即補注伏流水。
#地下水庫
經學者調查每年直接流入海裡的地下水(含伏流水)是全台水庫總蓄水量二到五倍
雅芳查閱相關文獻研究在1934年日本就有學者提出伏流水的利用
且在1936年日本人在台灣時就廣為應用伏流水拓荒地
而我國在2012年也有專家提出台灣西部伏流水開發之研究
即明確的指出台灣由於降雨不均,但水資源需求與日俱增,地面水庫已達飽和,地下水則因大量超抽造成嚴重地層下陷,因此開發河川上游之伏流水成為最經濟穩定之替代水源。
雅芳也查閱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及各地方政府相關伏流水應用計劃
一直到2017年7月經濟部才核定伏流水開發案
1️⃣後龍溪-苗栗
2️⃣通霄溪-苗栗
3️⃣濁水溪-雲林
4️⃣高屏溪大泉-高雄
5️⃣利嘉溪-台東
而新竹市無在此規劃內
屏東縣政府於2019年也展開縣內伏流水之調查 2020年動工設置伏流水取水裝置
苗栗縣政府於2019年11月也開始執行通霄溪伏流水取水建置工程
而新竹在日據時期已全台唯一使用「伏流水」作為水源的大規模「市街水道」
但目前新竹市只有維持第一淨水場及湳雅淨水場有自頭前溪取用伏流水
並未再擴展更多的伏流水取水口,而只看見海水淡化、廢水利用等仍會造成環境危害的水資源
雅芳認為市府應該積極開發增加伏流水之利用
不僅能緩解缺水之苦,更是用最不造成環境污染且自然的方式
讓新竹市民使用到更乾淨的水資源
更新Q&A
Q:伏流水跟地下水的區別?
A:伏流水只要一遇到下雨,就會補滿,但地下水可能需要經過百年的累積才能補回來,所以會有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問題。
「我是田雅芳,我以公益青年從政,堅持為無助人民發聲」
需要預約服務請點 https://forms.gle/6pMfXRsYXmrwNnnB6
因為被fb限制不能分享,我的帳號不行,助理的也不行
所以 #請大家要多多幫我分享出去喔!
伏流水地層下陷 在 劉建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面海綿城市 請從雲林彰化開始!
⠀⠀⠀⠀
從很久以前我已經鄭重呼籲政府一定要重視 #地層下陷 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其實所有的交通、公共運輸建設,包括高鐵、台鐵、公路…等等,還有農業、工業的發展,包括現在國際最關注的半導體產業、農田水利…等等,通通都要考慮地層下陷的問題。
⠀⠀⠀⠀
在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方,是在濁水溪的兩岸,也就是 #雲林與彰化 兩大縣,對高鐵、台鐵、公路來說,雲彰兩縣是重要的樞紐,南下北上都要經過,更何況,雲林是全國最大米倉、蔬果第一運銷、養豬大縣,也有全國最大石化園區、還有科技工業園區…等等,全台灣人要吃的糧食蔬果,都從雲林出發,因此政府應該更重視雲彰地層下陷的問題。
⠀⠀⠀⠀
單就雲林來說,地層下陷從海邊開始,慢慢蔓延到山邊,有辦法恢復嗎?沒有!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建築工法可以恢復地層下陷,只能想辦法減緩。而減緩的方法,首先必須先減少使用地下水,就要從「地面水」資源來全方位規劃。
⠀⠀⠀⠀
而今年的乾旱缺水,地面水供應出現大缺口,#工業與農業互相搶水,變成國家必須重視的危機!
⠀⠀⠀⠀
台灣降雨越來越極端,這幾年來的統計,北部的雨量逐年增加、天數卻減少,這表示降雨強度越來越強;而中南部的雨量與天數卻都是減少的。雨量與天數的極端化,再加上地形險峻,地面水很快就往大海奔流而去,越來越不容易留存,國家應該有什麼樣的規劃?
⠀⠀⠀⠀
之前已經有跟大家說過,台灣水資源不應該只靠水庫來撐,伏流水是另一種水源,我在兩年前已經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經費來建設,藉由擷取濁水溪河床下的伏流水,匯到林內淨水場處理,來解雲林的渴!但現在遇到一個大問題,#一條溪流有好多單位在管,水資源建設反而延宕,這是政府可以先來解決的困難!
⠀⠀⠀⠀
除了溪流水源,政府在要求工業、農業要多用地面水之時,也應該規劃「#海綿城市」大計,應該要從雲彰兩大農業縣開始做,幾年前我們已經跟農委會開始討論、施作,像是斗六大圳這樣的工程,要進一步規劃雲林的埤圳;在都市地區,也要規劃多區域的蓄水工程,像是學校操場、停車場、道路街道施作相關工法,整個城市變成像是海綿一樣,把路過的水盡可能地留下來,才能穩定水量、精準用水!
⠀⠀⠀⠀
當台灣要往國際發展、要更有競爭力時,農業要更穩定,昨天參加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記者會,希望政府要更重視地層下陷與水資源問題。
⠀⠀⠀⠀
⬆️ 建設雲林ing ⬆️
✅ 建國骨力請您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