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好文選讀
「AI來襲!8億個工作消失,但有9億個工作崛起」
〜〜麥肯錫預估,在2030年,全球將有4~8億個工作將會被自動化科技取代。不過,好消息是,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生活型態、消費行為等因素的改變,新的工作機會也將隨之出現。問題就在於,是否所有人都能順利轉移到新的工作機會?
吳凱琳編譯
曾經是科幻小說的場景,如今成為了現實,像是自動駕駛的汽車,回應客戶服務詢問的軟體,以及能夠組裝生產線、翻轉漢堡包和檢查商店庫存的機器人。
機器和人工智慧的普及,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有效率;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的工作加速消失。
29日,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公布了最新研究報告——「工作的消失與崛起: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移」(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mation)。
這項研究報告針對46個國家(總體GDP佔全球將近90%)、超過800項工作職務進行研究,綜合考量自動化科技應用的速度與範圍、開發與應用自動化科技的成本、勞動市場的動態變化(包括勞動力的品質、數量、薪資待遇等)、自動化的效益等多項因素,並進行模擬預測。
“麥肯錫預估,在2030年,全球將有4~8億個工作將會被自動化科技取代。”
至於像是管理人員、高階專業知識或技術的應用、或是需要社交互動的工作類型,則比較不容易被自動化科技取代,而這些工作也多半屬於高薪工作。
不過,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好消息:有9億個新工作機會崛起
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生活型態、消費行為等因素的改變,再加上新科技的複雜應用,新的工作機會也將隨之出現。
麥肯錫預估,到2030年,將新增近9億個工作機會,其中8~9%的新工作,是目前還不存在的。
新工作機會的增加,背後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以下6大趨勢:
趨勢1)新興地區收入與消費成長;新增工作:3~3.65億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2015~2030年間,全球消費將成長23兆美元,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於新興經濟體的消費階級。這些新興消費階級的增加,也會帶動相關消費產品或服務的工作需求,包括消費性耐久財(例如汽車、家電用品等)、休閒活動、金融服務、電信服務、房產、健康醫療、教育等領域。
趨勢2)人口結構高齡化;新增工作:5,000~8,500萬
到了2030年,全球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比2014年增加至少3億人。隨著人口結構老化,消費行為也會發生改變,對於健康和個人化服務的需求大增,也因此增加了相關的工作機會,包括醫師、護理人員、健康科技專業人員、家庭照護助理、個人照護助理等。
趨勢3)科技發展與應用;新增工作:2,000~5,000萬
2015~2030年,全球新科技支出的成長將超過50%,其中有一半與資訊科技服務有關。雖然這領域的新工作機會增加的數量不如健康醫療產業,不過新科技相關的工作絕大多數為高薪工作。
趨勢4)基礎建設與建築需求成長;新增工作:1.35~2.8億
為了彌補基礎建設落差,未來全球每年的基礎建設投資將佔整體GDP的3.8%,大約為3.3兆美元。基礎建設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大方面:一是開發中國家的都市化和工業化,以及已開發國家維護既有基礎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對於高品質建築的要求也會隨之提升。新增的相關工作機會包括建築師、工程師、電氣技師、木工等。
趨勢5)節能綠能投資支出增加;新增工作:2,000萬
再生能源的應用、節能科技、氣候變遷的因應等需求,也會新增大量的工作機會,包括製造業、建築業等領域。
趨勢6)家務工作外包愈來愈普遍;新增工作:5,000~9,000萬
目前全球有75%的嬰幼兒照護工作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負擔,這些家庭主婦完全未支薪。但是,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許多提供家務服務的公司也快速崛起,新增加的工作機會主要以托嬰、幼齡教育、清潔、烹飪、園藝等為主。
就以上6大趨勢來看,如果以較樂觀的估計數字加總,在2030年將會新增8.9億個工作機會。
表面上,似乎完全彌補了失去的8億個工作機會。但是,工作性質和需要的能力不相同,並非所有人都能順利移轉到新工作。
“「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還有工作嗎?』」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夥人與經濟學家朗德(Susan Lund) 說,「最大的問題是:『失去工作的人找得到新工作嗎?』」”
對於失去工作的8億人來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幸運地在接近原本的工作領域找到新機會。麥肯錫預估,全球將會有3.75億的人必須學習新技能、轉換職業領域,才能找到下一個工作機會。如果失去工作的人,無法在一年內找到新工作,中短期內國家的失業率將會上升,整體薪資成長也會減緩。
此外,這一波工作機會轉移的另一個困難點在於,它牽涉到經濟和勞動市場的轉型,「我認為這會是非常困難的轉移過程。」朗德說。
確實,美好的未來並不會憑空發生,還有4件重要的事情,是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必須去做的:
1)先有經濟成長,才有新工作的出現
長期且穩定的經濟成長,才能夠促進新工作以及新事業的成形。而資金的取得是企業投資與創新的重要關鍵,這就牽涉到金融政策的改革。此外,政府對於特定產業的投資,例如能源轉型與綠能開發等,也會有助於創造新工作機會。
2)政府拉一把,老狗也能學會新把戲
如前文提及,有為數不少的工作者必須學習新技能,轉換職業領域,才有可能順利找到新工作。許多國家特別針對中年轉業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與輔導,例如美國,針對退伍軍人特別制定了《退伍軍人權利法》,協助退伍軍人回到大學進修或求職。或者,政府可以提供誘因,鼓勵企業增加員工的在職訓練投資。
3)鬆綁與管制之間,必須拿捏好分寸
一方面政府必須讓勞動市場鬆綁,有更大的彈性空間,讓人才流動更為便利;但同時,也必須兼顧勞動權益,這將是政府的一大挑戰。
4)收入補助不可少,並提供轉職服務
在求職期間,政府應提供相關的失業救濟、收入補助或是相關的基本保障(例如社會保險等);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建立有效的轉職平台,幫助這些工作者更快速地找到適合的工作。
面對因自動化發展而產生的工作轉移,不論是對工作者個人或企業、政府單位而言,都面臨不小的考驗,必須及早準備。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86489
影片來源:KUKA Robot Group
「休閒活動 對 個人 與社會 的 效益」的推薦目錄:
休閒活動 對 個人 與社會 的 效益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
當今市場環境最大的特點,在於通訊工具發達,使得訊息的通透度極高,對外界訊息的反應時間因此大為縮短。此一趨勢在未來只會更加顯著,並導引產業加速走向低毛利的時代。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企業若要維持生存,在經營管理上勢必要講求精緻化,才能讓營運成本下降的速度趕上毛利下滑的速度。
過去,通常一家公司只要具備某一領域的核心知識,就有辦法賺到錢,又因為訊息的通透性不佳,延緩競爭對手投入或追趕的速度,因此得以輕易地享有超額毛利。但是在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對於效率品質的要求將會相當高,除了極少數擁有別人無法掌握的獨特技術的公司之外,其他所有企業的經營都必須走向精緻化。
精緻與粗糙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否精確地分辨出不同事物之間的細微差異,並藉由這些差異而採取不同的因應方法,以產生不同的效果。事實上,因為精緻程度的不同而產生效益的差別,在生活與工作中有許多相通之處。在生活當中因為講究精緻而培養出來對事物的鑑賞能力,對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舉例來說,在國內常見的海鮮店,無論點什麼樣的菜,其使用的佐料均不出蔥、薑、蒜、辣椒這幾樣,每道菜炒出來的味道幾無二致,這就是粗糙。但同樣的材料在好的餐廳裡頭,經過廚師的精心料理,卻能讓人品嚐出每一種食物的獨特風味。同樣的材料,最後料理出來的結果竟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便是精緻與粗糙的區別。
再拿吃西式自助餐這件事來說,吃法的不同也會產生極大的差別。一般人的吃法,往往是在一個大盤子當中,堆滿各式各樣的食物,不僅不同食物之間的味道混雜在一起,有時甚至連冷盤與熱食都未加以區分,這樣的吃法可說非常粗糙,完全吃不出每道菜的獨特風味。
那麼,該如何正確地享用西式自助餐呢?西式自助餐相當於西餐的延伸,而西餐會分為前菜、湯、主菜與餐後的甜點、咖啡等,進餐時依序上菜,前後之間不會重疊。此外,西餐廳一定會為每位客人準備一杯水,這杯水的用途是漱口,目的是為了將前後道菜的味道區隔開來,讓用餐者享用每一道菜之前,先將前一道菜殘留在口中的味道去除,讓味覺保持在一種新鮮純淨的狀態,以便充分地感受每一道菜真正的風味,這是吃西餐一項重要的規矩。
西式自助餐的內涵與吃西餐是一樣的。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在取用之前,先行將所有菜色整體瀏覽一遍,心中依照前菜、湯、主菜、甜點等順序,先行規劃好每個階段要選取哪幾樣菜色,就像是點菜一般。透過這樣的動作,可以對該次用餐用宏觀的視野(global view)先規劃好。在這種情形下,儘管菜色種類非常豐富,但每一個人依照各自喜好的不同,通常實際挑選的菜色大約只佔所有種類的三分之一左右,並非要一次吃遍每一道菜。
在取用過程中,則必須清楚區分冷盤(前菜)、熱食(主菜)與其他副餐,依序取用。取用熱食的時候,每一盤食物的量不能太多,且避免不同菜色混雜在一起,因此可能得多次取菜,而非一次取完。這樣的吃法,才能精細地區分每一道菜的味道,真正品嚐到食物的美味之處,並且盡情地享用自己真正喜愛的食物,不會讓不喜歡的食物佔據了胃的空間,而顯得相當「不划算」。同樣是吃自助餐,但是否深刻地體會其內涵,並且採取正確的吃法,雖然付出的成本完全一樣,但產生的效果卻有如此大的差異,精緻與粗糙之間,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再就穿著來看,有些人的穿著會被認為不得體,其原因往往不是衣服本身的品質不佳,而是因為穿著的人未清楚辨別每一種服裝該有的定位,造成穿著與出席的場合格格不入,而甚至因此失去應有的禮節。
仔細來看,各種服裝依其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為禮服、正式服裝(上班服裝)、smart casual(介於正式服裝與休閒服之間)、casual(休閒服)、運動服、居家服、睡衣與內衣褲等,每一種服裝都有它的用途與定位。例如,禮服是極為正式的服裝,只有在正式的宴會場合才穿得上;平常上班所穿的服裝,則以端莊為原則,如果將禮服穿來上班,便顯得相當突兀。又好比smart casual相當接近正式服裝,與西裝之間可能只是花色上的不同,以往週六必須上班時,就適合穿smart casual。至於休閒服則適合一般的戶外休閒活動、運動服用在運動的時候,表面上頗為近似,但其間仍有差別,甚至從事的休閒活動或運動性質不同,適合的服裝都會有差異。仔細分辨服裝定位、場合性質的不同,這項能力與習慣便是一種精緻的表現,其效果是讓自己的穿著更得體,並且顯現出應有的禮儀。
或許會有人認為,要因應各種不同的場合而穿著合適的服裝,勢必要花費更多的費用購置更多的衣服。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在用途相近的服裝上投注了大筆的費用,衣服數量看似不少,但用途的廣度卻受到極大限制。懂得穿著的人,其花費不見得較高,衣服的總數量也不見得較多,只不過將同樣的花費經過仔細規劃,依照不同場合的需求,而購買不同用途的衣服罷了。
不同用途的服裝之間,有時界線並不是很明確,過去對穿著較不注重者,很難一下子就分辨得清楚,因此,學習如何拿捏服裝的穿著,必須花一番功夫。如果在每一次出門之前,能夠先想清楚當天的場合為何,準確地定位出來之後,選擇適當的服裝。假以時日,將能訓練自己在面臨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習慣性地先判斷其定位,準確地掌握其特質與其他事情的差異,而用最適當的方法去處理(穿最適當的衣服)。磨練得越久,火候越深,掌握事情的精準度也隨之提高。
這些生活上的練習反映在工作上的效果,則是對於每一項事務,都能精緻地判斷出差異來,並採取最適切的方法去處理。雖然方法上可能只是細微的不同,但效果卻更加顯著(好比高級餐廳);而不會對於類似的事務,都用同一套方法去處理,使得效果大打折扣(猶如海鮮店)。主管本身也應該要能夠精確地分辨,如此才能輔導資淺的員工,協助其判斷。
從生活當中,無論是穿著、餐飲,養成把井水、河水分清楚的習慣與能力,在工作上,對事物的判斷將更精確,眼光也更為銳利。在穿著上下功夫,不但能穿出自己的品味與氣質,也能練就出精確處理事務的能力與習慣,在工作上得到精緻化的效益。(本文摘自《打造將才基因》一書:https://goo.gl/RE12Tq)
#連結閱讀:
1. 用方法,用工具,不要隨本能做事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2.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3. 拿捏得宜,代表能耐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
◎聯強國際為全球營收規模突破新台幣兆元之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杜書伍的觀念專欄,歡迎各位交流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