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的傳道人(下)】 ◎威廉.韋利蒙 (William H. Willimon)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祂,並且已經看見祂。」(約十四6-7)。耶穌不是來告訴我們何謂真理,或引領我們認識真理。「我就是真理」,真理不是概念而已,真理是個人,是拿撒勒的猶太人,雖然被釘十架,卻又復活繼續與人對話。神不是等著我們發掘真理,神就是真理,祂向我們說話、呼召我們跟從祂。傳道人傳的就是耶穌,真理會為祂自己發言。主啊!向我們顯明祢是誰顯明祢的旨意。神的回答是「耶穌基督若並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那我們傳道人就沒什麼好說的,世界大可以聽自己的聲音。」
我們傳道人「只知道耶穌基督」,但「世界卻不認識祂」。教會該講什麼?面對世上的需要、掙扎、恐懼、不公,甚至教會界的分歧…我們有什麼信息是世界沒有的?那就是耶穌。巴特主張:「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惟一的差別在於認識論。基督徒並非在道德上或知識上較為優越,基督徒只是謙卑地宣告,他們承認神之所是,也因此認識人與神的關係。」啟示臨到像我們這般兩手空空、自覺不配的人,也就是基督徒。
▪️更多閱讀:https://wp.ces.org.tw/newsletter202101-2/
何謂道路真理生命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上)
◎小編陳尚季賞析
1.海子的詩歌畫像
海子的詩歌畫面裡,大致上可看到麥地、鄉土、愛情,以及長詩。
麥地、麥子在他詩中的意象,金松林說:「麥子是這個農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們生命中關於麥子的痛苦,在他進入詩歌後便成為折射我們所有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成為貧窮者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寫實。這一富含生殖力的植物,既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生存苦難的見證。」可以知道出生鄉村的海子,「麥」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的填充物。
「麥子、村莊、土地,是海子三個重要的元素。麥子,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村莊,是詩人居住的村莊。土地則是生養詩人的土地。他們以濃郁、本真的鄉土氣息溫暖著詩人孤獨、流浪的內心,是詩人對中國鄉土最本質的把握,但他們又不是以單純的物質出現在海子的詩篇裡,他們蘊藏的是農耕背景下,一切貧窮崇高的生存者理想的追求,生命的喟嘆,生活的艱辛,甚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秘密。在這一觀點上,海子詩歌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逼近中國鄉土的美麗與悲涼。」由麥子的意象,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詩人的鄉愁、理想精神的嚮往和應許之地。結合鄉村的意象,進一步可以看見海子對於現實的一種抵抗。
海德格說過:「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能作為達乎本源的國度而得到準備。」返鄉,對海子而言,不只是回到安慶城外的家,回到那片種植穀物小麥的原野,而是回到精神的故土。家鄉的一切,猶如一個樂園,使詩人得以對抗外在現實世界的殘破不堪。
在海子《詩學:一份提綱》裡他說:「在這一首詩《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去找一個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失去多少東西。」喪失土地與家園其實和喪失靈魂是一體兩面的,土地的悲劇,所折射出的就是現代社會裡人們痛失精神家園,無可依傍的悲劇。所以海子的家鄉意象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抵抗,或許某種角度上也是一股家鄉的殘影,失樂園的緬懷。
海子的長詩,金松林看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到。他說:「以生命類型的角度將詩歌分為「母體」與「父體」。前者以母為本,追求愛與美的結合,無視藝術造型的力量。因此,它把形式、裝飾和心情作為詩歌創作的目的,將詩歌變成一種柔美的抒情。在海子看來,這樣的藝術儘管並不複雜與深刻,並不缺乏可能性,但缺乏完整性,缺乏紀念碑的力量。後者以父為本,這樣的藝術儘管顯得笨拙、粗糙、滯重,卻蘊含著巨大的造型力,能夠創造出神殿般的壯麗人格。」由此可知,海子創作長詩的動機是想追逐更加有力量,足以撼動人類精神的大詩。
《斷頭篇》是海子詩歌全面轉向的標誌,在代後記《動作》一開篇,海子就這樣寫道:「如果說我以前寫的是她,人類之母,詩經中的伊人,一種北方的土地和水,寂靜的勞作,那麼現在我要寫他,人類之父,我要寫楚辭裡的東皇太一,甚至是奧義書裡的大梵。」
海子的好友駱一禾曾評論海子的長詩。他說:「海子生前真正感奮的軸心是從浪漫主義詩人自傳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谷、尼采、荷爾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詩歌-——史詩,並且在這種詩歌取向上,他是獨自挺進,不但充滿危險而且潛伏毀滅性的道路,這樣的詩歌理想是猛進且孤獨的。」在一禾看來,海子的大詩創作是以西方古代史詩為背景而逐向《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式的東方古代史詩背景轉換,印度大詩不同於西方史詩系統性的統攝,而更多百科全書式的繁複總合與不斷豐富,但他同時也保留了西方史詩的構造與創造力。
海子創作大詩的原因,是因為他決定在更高的層面展開生命與詩歌的較量。他不再朝向傳統中苦苦尋索,而是背轉身來,以悲天憫人的火熱心腸關注著人類的當下生存和終極命運。有感於當下科學化、制式化的社會,人類的靈性之光逐漸黯淡,而海子想做一位「沙漠的引路人」,為了拯救迷途的人類,寧可孤獨地行走於道上。他已經意識到,悲劇性的抗爭和抒情,本身就是人類的存在最為壯美的詩篇。金松林:「海子的理想,即是為貧瘠時代的靈魂重新找到神性的根基。」
2.海子的語言觀
Hans-Georg Gadamer說:「語言是我們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動模式。」意味著語言與生存間的不可切割。何謂語言,海德格對於語言本質的探究,他說,「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既還原語言自身的物性,同時又將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人的生存,徹底完成從觀念化的理性語言像靈性化的生存語言的詩意轉換。」海子受到海德格這「生存論語言觀」影像甚深,在詩中也對於語言與存在做了自我的辯論。
《語言與井》是海子一首對於語言本質的辯證。語言和井,語言與井在此不只是兩個概念,也是兩個並排的事物。而語言與井的關聯為何,金認為,語言與井都是生存之必須,生存需要水(井)的庇護,好比語言,只要每天說話或是思考,必觸及語言,就像是生活在語言的家中。
再者,井是一口幽暗,如同語言,我們其實沒有真正進入與看見語言的本質,我們只是使用它,本真的語言總是像井一樣有部分的遮蔽。井水的自然湧現,如同語言的自由敞開與湧現。用海德格的話說,語言言說。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言說,人說話,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這樣的解釋,再現了語言的物性,同時也喻示了語言與生存的密切關係。
語言與井 ◎#海子
語言的本身
像母親
總有話說,在河畔
在經驗之河的兩岸
在現像之河的兩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水落在遠方
語言的本身,意味著是站在語言的角度去對語言進行思考,所採取的是以物觀物。這樣的本體論的方式去思及語言,「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東西。
像母親,母親先於我們存在,如同語言,而我們只是學習著「語言」的表達。
但真正的語言,我們無法本真地去說。
所以與母親所說的本真的語言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經驗上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有明顯的界線,前者是本質的、純粹的,後者是經驗的、現象的。詩中,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都表示著難以跨越的邊界。雖然我們說話,但我們卻永遠無法觸及語言的本質。(就像我們也永遠不知道山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山也是經驗上的。)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作為自然界敞開的景色,他即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它的靜默絕非無聲,僅是在無聲中保持的是聲響的不動,不動的本身也不是真正寧靜,不動彷彿只是寧靜的背面。一朵花朵的綻放與凋謝,都可以是自己的世界裡語言的表達,也象徵了語言的另一特質,作為寂靜之音說話,不說卻說得更多。
省略掉形容詞後,「花朵像妻子」。若說語言就是一種事物,它就像樹木與青草一樣在大地自然的生長。海子透過這個比喻,維護了語言的物性,更將其帶入人的生存面。「柔美的」形容詞,緘默、無聲地說出了語言,表現出語言的敞開性。富有詩意的比喻,將語言的本質表達出來。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海子在詩中,運用了兩次傾聽,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在面對語言時應保持的狀態,即在順從語言的聽中,跟從被聽來道說。「受難之水」,是對語言的暗喻,意味著道說的語言並非隨時現身,在特定狀態中才能顯現,大地上的心靈並非隨時在道說。
「水落在遠方」
這單獨隔開的詩行,進一步強調聽者通達語言的艱辛。遠方與聽者拉開了距離。為了通達語言,傾聽與領會語言的道說,金松林認為海子奔行在去遠方的途中。這條道路既是通向語言的道路,同時也是人歸屬於存在之真理的道路。海德格說:「語言,它是存在之真理的家。」
在海德格的啟發下,海子擺脫了長期禁錮的流俗語言觀,將語言上升到存在層面,將語言本身與生存連結在一起。金松林又談到,梅洛龐帝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人之所以將語言視為表象工具,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語言的雙重性質。語言具有散文性,同時也具有詩意。前者對應的是被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透明的,它的詞語與詞語之間有著對應關係。後者對應的是能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傳遞含意的同時,又創造新的含意。於是詩人便是在語言的不透明性中,建構出自己生存的應許之地,使我們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真摯流瀉而出。
80年代,中國國內掀起了「存在主義」熱潮。眾西方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如尼采、薩特、海德格等等著作譯介進來。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這就意味著,本質是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人是透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海子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本體論生命詩學。」
「生存」是海子整個詩學的主旨。所謂「生存」,它是人的生命展開的狀態。「生存」與「實存」,實存「經驗地」存在於此,而生存卻僅僅作為「自由」而存在。前者在俗世中,是一種當下的生活狀態,而後者則突破日常世界的界限而趨向更高的境界。實存是有限的,生存是無限的。
金松林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話,雅斯貝爾斯認為,「生與死是實存的界限,它扶搖於時間之流的暫時存在,而生存則在跟無限的契接中超越了世俗的時間。」生存作為自由而存在朝向超越,即是「生存最終總是走向超越存在」,對生存而言,「超越存在」是它可以在其中停靠的他者。生存與超越存在的關聯在於,「超越存在」是生存的超越活動,是在世生命的自由展現。
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總是懷著無限的溫情默默望著虛靈之際。金松林再提到幻象之於海子。海子的詩學中,「幻象」是比「生存」更高的維度。類似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超越存在。即是追求「此時此刻最為美好的經驗生存」。甚至連超拔於實存之上的生存都是經驗的,唯有幻象才能「提高生存的深度與生存的深刻」,雖然它「並不提高生活中的真實與真理」,但是它以無限逼近那些「偉大而徹底的直觀」。
金松林談到《觀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將詩、思和語言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存在在思想中達乎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詩者乃是這個寓所的看護人。只要這些看護者通過他們的道說把存在之敞開狀態帶向語言並且保持在語言中,則它們的看護就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態的完成。」金認為海子後期的詩作,不再注重意象、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放棄了語言的創化功能,但是他通過對生命的高揚以及對詩的本體的追求,最終還是切入了語言的本質。因此,他們是純粹之詩,是澄明之詩,是關於語言的真詩。
3.海子的詩學觀與詩意的組構方式
實體、元素與主體是海子文論最核心的問題。在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一書中,他提到對實體的指涉,用來指涉和描述詩歌的動機、詩歌的特質、詩歌是什麼等問題。海子在此書中對於時體有兩個舉例,一個是塞尚的畫,一個是對自己長詩《河流》所做的意象之解讀。
塞尚的畫裡可以看見一種能帶給世界「質量」與「體積」的力量,海子將其稱為「實體」的力量。塞尚的畫中結實突出的幾何結構,厚重沉穩,色彩平鋪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都強化了物體的概念,對物體的高度凝視為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建立信心。臧棣對海子的判斷從另一方面證明這一點,海子的內心太脆弱,我想它在長詩中過多的借用力的修辭與意象,都和它已意識到並試圖彌補它的脆弱有關。
第二個例證是對於《河流》一詩的自釋。對於「土地」與「河流」,海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宏大事物的傾心:我希望能找到對體地與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通過以上二例,能夠初步判斷海子的「實體」即是能藉由質量與體積給予人力量的樸素物質,其中,海子特別看重土地與河流這樣體積龐大,且具有源頭意義的實體:
詩應是一種主體與實體間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詩應是實體強烈的呼喚和一種微微顫抖。
實體就是主體,是謂語誕生前的主體狀態,是主體的沉默的核心。
由此海子自己對於主體與實體的解釋之後,可以發現「實體就是主體」的表述顯現出黑格爾的觀念對於海子的影響,將實體帶向哲學的思考維度裡。然而無論是從黑格爾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觀出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西方重要的哲學論點,如何給予海子的論述以邏輯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子論述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海德格 #語言
何謂道路真理生命 在 JoyfulDivine.悅心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奧祕學校對我的意義及啟發 #1 】
撰文:Jocelyn
有些人問我什麼是奧祕學校,顧名思義「奧祕」學校就是神祕學,是在歐美、埃及與古時的中國等世界各地就流傳已久的教導。神秘學也有分各式不同的派別或傳承,但大多偏向較為普世的教學,真正更為深入的部分往往只會被傳授給已經準備好的尋道者,或已入門的啟蒙者。這些面向博大精深,而關於宇宙真理的探索也是個持續精進的過程,沒有所謂的終點。因此,我只能就個人的經歷體驗來解釋我所觀察到的一切,畢竟它所涵蓋的面向簡直浩瀚無垠。再者,每個人對於這些部分的理解認知,皆是建立於過往對生命中各類經歷所產生的個人觀點及體會,所以這個答案並無定見,最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我們每個人最獨特的本質和風格。
為什麼我會選擇進入奧秘學校?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當初我去上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想更加認識自己,而這也是入門奧秘學校的主旨,那便是「Know Thyself」。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當我初次感受到奧祕學校校長Laurie夫人的能量時就非常喜歡她,她就如同和煦的太陽一般,令人感到溫暖柔和,充滿包容力和愛,這也是我個人欣賞的療癒者特質,再加上她身邊圍繞著許多天使、揚昇大師及光之存有的能量,讓我立即決定親自和她本人見面學習。
我一直相信,相較於著重在技術和法門的學習,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老師是更為重要的。意圖純正並聚焦在服務的老師,是以身教來傳承「道」的精髓,和帶來「善」的教導,同時也必然會鼓勵啟發學生,去融會貫通他們內在本有的智慧與發展自身天賦,而並非是過度依賴或外求各式技術和力量。這些我們所學的技術法門,最終都是被用於服務的工具,而非是展現自己力量及優越感的踏腳石。
對我而言,進入奧祕學校後所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更加理解自己所為何來,因為我慢慢地找回了自己的本質初衷,同時也開始能以自身的天賦來服務他人。其實這段追尋自我的旅程,是從我進入奧祕學校的好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然而,自從走上奧祕學校這條光的路徑以來,許多事情都更加以倍速不斷的被轉化和提升,感覺在面對生命中的未知時,是全然被光所支持引導著,幫助我照亮了眼前的路徑及內心的陰影和恐懼,讓我能夠無懼的前進,臣服並信任。
奧秘學校的啟蒙入門儀式,可以為一個人的能量中柱帶入更多的光,來支持、提升他的能量運作。許多人以為,藉由啟蒙入門所獲得的光是外在的東西,甚至成為了某些人追求力量的來源。但是,光就是光,是一種高頻的能量,是一個中性的媒介或工具,端看一個人選擇如何去看待、使用它,而人類自身的意圖定義了光的質地,這也代表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來負責,因為我們有絕對的自由意志來創造自己生命的走向。
光的路徑是條充滿各式各樣不同選擇的道路。幾年前當我剛進入身心靈的領域時,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同時對於琳瑯滿目的靈性法門眼花繚亂,充滿好奇心。那時因自己也遭受了重大的生命挫折,而急於從當下的景況中跳脫出來,但許多情緒和想法卻在一次次挫折中無意識地被自己忽略或壓抑了。猶記得剛踏上奧秘學校的學習旅程時,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極度失衡,甚至產生了好幾次放棄逃避的念頭。光強烈地映照出我們過往及當下的情緒創傷和限制性的意識想法等,讓所有內在的一切皆無所遁形,這些和光的頻率背道而馳的恐懼和抗拒,讓許多人的負面小我反而更加被激發起來。然而,藉由釋放過往被塵封的印記,我們開始與自己原本的頻率本質更為接近,自我療癒便由此產生了。
大部分人會將這段歷程視為一種挑戰,甚至某些人在掙扎起伏的過程中暫時迷失了自我。但就我個人的觀點,我並不會將這稱之為挑戰,那只是因為我們所曾抓住的那些不是高善服務於我們的東西,不管是人際關係、信念、情緒或情境等,會在我們不斷精進提升時離我們而去,畢竟我們吸引了與我們頻率相近的一切。所以,當我們的內在開始轉化,外在的世界必定也會回應這些改變。但因每個人的適應程度不同,這些相較於過往更為快速、顯著的轉變可能是非常不舒服,並將許多人從自己的舒適圈中給拉出來。
我常和身邊的人開玩笑說,我這幾年的進展好像在坐雲霄飛車一般,驚險刺激又精彩絕倫,這對兩年前仍住在美國,過著平靜日子的我實在是難以想像,雖然中間看似起起伏伏,但那也不過是我內在世界的投射。回首來時路,我得說這是我到目前為止體驗過最棒、也最值得的生命旅程,這便是所謂「挑戰」的由來,它讓我們有機會去真正理解何謂「臣服」和「順流」,同時在看似漫長的過程中,我也學會更加接受和包容自己,並不斷體現了「Know Thyself」,認識自己的真諦。
「行者理論I 」這堂課,便是奧秘學校這條光的路徑的入門課,也是我個人最喜愛教授的課程之一,當中涵蓋了許多有趣的宇宙觀,以及實用的每日儀軌。許多對於能量非常敏感、容易被外在狀況影響的學生們,在上過這堂課程後,往往都變得更為穩定,也開始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本質與力量。親眼目睹了這些學生的成長與轉變,使我更加確信,這門課程真的能夠協助一個人更加勇於去創造屬於他們的生命,正如同進入奧秘學校也啟發了我的創造力和對生命的信心一般。而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學經驗中,再次確認了自己選擇進入這條光的路徑的初衷,那便是愛與服務。
因為想要分享關於奧秘學校的體悟實在太多了,我將盡可能的定期把後續其他內容整理出來。祝福與感謝你們每一個人。
-------
Jocelyn & Lai Lai 即將在八月開班授課,
課程內容與報名方式請點以下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26605714106613/?ti=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