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專業🎯贏得未來
🏛元照讀書館:國發基金肺炎紓困投資專案解析&企業紓困貸款解析
面對新冠肺炎來勢洶洶的疫情,政府陸續提出因應及紓困政策。金管會准許會計師用視訊、文件掃瞄或傳真等方式,取代親赴大陸執行查帳工作;立法院三讀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及鼓勵全民配合防疫工作特別條例採租稅奬勵措施等。因應政策不斷變化,本系列專題講座將從稅務、會計與法律角度陸續探討疫情影響,讓讀者全面且快速的掌握相關實務動態。
第一場:國發基金肺炎紓困投資專案解析/黃沛聲 創投律師
【講 綱】
一、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各產業紓困方案總覽
(1)觀光、運輸、航空、文化與新創產業(國發基金)
二、國發基金肺炎紓困投資專案介紹
三、紓困專案申請常見問題
(1)何謂新創事業
(2)如何證明營運狀況受新冠肺炎影響
(3)紓困投資金額(營運資金)計算
(4)公司估值及股權結構
(5)相關公司法規定
第二場:企業紓困貸款解析/林陣蒼 會計師、律師
【講 綱】
一、各部會主要紓困貸款或補助申請資格比較
二、三大紓困貸款類型之區別及運用
三、申請資料應注意事項、銀行審核流程及時間
四、何種紓困貸款或補助對企業最有利
我要參加:http://qr.angle.tw/y2z
更多講座( #月旦雜誌訂戶免費參加)↓↓↓↓
http://www.angle.com.tw/event/library/media.asp
📌月旦智匯學院影音↓↓↓↓
http://www.angle.com.tw/media/Group.aspx?iC=7190
📌元照智勝學院院影音↓↓↓↓
http://www.angle.com.tw/media/Group.aspx?iC=766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何謂 紓 困 條例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增7例,皆境外移入;居家檢疫違規升級「一犯就送檢疫所」;第二階段紓困方案1500億】
今(1)日台灣新增7起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台灣累計病例329人。此外今日也進一步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細節,明訂室內1.5公尺,若無法執行,業者應停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之距離,分兩階段實施。指揮中心表示,若無法維持室內社交距離1.5公尺,且沒辦法戴口罩,業主應停業。不過目前仍在第一階段柔性勸導階段,若疫情加重才會進入第二階段強制執行,除了醫療、執行公務、維生等必要活動,其餘活動都要禁止。
由於居家檢疫違規事件屢屢發生,一改過去二犯才集中檢疫的做法,今日指揮中心宣布,只要違規被抓一次,就送集中檢疫所,且取消隔離補償並罰款,還會加徵住宿、飲食費。今日也正式公布將「嗅、味覺異常」加入採檢認定的臨床條件中,與發燒、急性呼吸道感染列為同一認定條件。
■機場檢出5例,多從美國返台
今日新增7例,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19日至30日,發病前活動國家為美國(6人)及英國(1人),其中有5人在機場就篩檢,2人在居家檢疫期間檢出。共為3男4女,居住在北部的有4人、南部3人,發病日介於2月29日至3月27日。
指揮中心表示,新增個案中,案325及329在2月6日至3月30日與另1名友人至美國自助旅遊,案325於3月23日出現嗅覺喪失情形,案329則則是在3月24日出現味覺及嗅覺喪失、有痰等症狀,2人返國入境時主動聲明有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採檢通報,今日確診,為國外旅遊群聚感染;2名確診個案的另1名同行友人無疑似症狀,居家隔離中。
其餘5名境外移入病例為獨立個案,出國目的包括就學、工作及探親,發現管道為居家檢疫(2人)及機場(3人)。
■社交距離兩階段實施,室內無1.5公尺且不能戴口罩,業主應停業
指揮中心先前曾建議室內人與人要距離1.5公尺,室外1公尺,若達不到者須戴口罩。今天指揮中心另公布更詳細的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柔性勸導,針對無法有效維持1.5公尺社交距離、且無法戴口罩的室內場所,業主應停止營運。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例如餐廳沒辦法戴口罩,業主就要想辦法增加隔板,餐飲一人一份等等。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補充,餐飲業者可以規劃每個人吃飯方向是同一方向,不要有對面交談,隔板也是另一種方式。
第二階段則進到強制處分,除醫療、執行公務、維生等必要性活動,其餘非必要性活動,特別是娛樂活動,全數禁止。
指揮中心表示,會分別針對餐廳、校園或辦公室、大眾運輸、賣場或其他營業場所、排隊人龍、特殊機構(如長照機構、監獄等)及其他特定場所等情境,提供維持社交距離的規範。莊人祥說,已經擬好草案,正在簽呈,簽呈完成就會公布。
不過指揮中心並未明確指出何時要強制處分、進入第二階段,現場媒體多次詢問,陳時中皆沒有正面回答,最後才透露,有規劃第一、二階段,但沒有具體時程,會根據專家研判情況,隨時作出調整。他強調,不是不願意預先公告,但擔心大家會反過來,用想定的實況想像可能性,「讓民心更不穩」。
■蔡英文:第二階段紓困1500億,捐千萬口罩當「國際一份子」
台灣除抗疫成績國際有目共睹外,也已從口罩進口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日產1300萬片。今日上午蔡英文總統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將會在口罩、藥物、技術三項目對國際提供協助,包括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請國內廠商提高奎寧藥物的產量,幫助其他國家治療輕症患者,以及分享台灣大數據分析系統,讓其他國家能準確追蹤確診民眾的接觸史,醫院也會提供防疫的經驗和技術。望藉此向國際傳遞「Taiwan is helping」的訊息。
她在致詞最後以英語對國際宣示,過去幾個月來,看到各國勇於奉獻的醫護人員不斷犧牲,台灣作為國際一份子有責任提供協助,讓各國前線的醫護人員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針對國內產業振興,行政院也將提出第二階段紓困,兩階段紓困將達1兆5百億元規模。蔡英文今表示,因為疫情提升到全球,紓困必須從第一階段提升到第二階段。第一階段除了立法院通過600億元特別條例預算外,還包括400億元計有預算、1000億元不同基金和3500億元規模的貸款協助。她強調,第二階段紓困預算約會有1500億元規模,會請立法院修改上一次特別預算法案來追加,而兩階段的的紓困規模一共會達到1兆5百億元規模。
■觀光局推「安心防疫旅館」,入住每房每日補助1000元
由於居家檢疫與隔離人數增加快速,為了降低社區感染風險,交通部觀光局提出「安心防疫旅館」專案,每房每日補助業者1000元,同時公佈「『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防疫旅館設置及管理」,4月1日上路,6月30日截止。
交通部觀光局組長湯文琦表示,目前各縣市防疫旅館已超過5000房,之前和各旅宿業者開會時,另有2000多房有意願加入,目前補助金額和房間數沒有上限,希望可以破萬房。
根據該指引,防疫旅館應以獨棟建築、動線分流且「1人1室」為原則,若入住者需照顧者陪同,照顧者以一人為限,在房間內應配戴口罩。
旅館大門、櫃台、電梯及各樓層出入口等地點需設置消毒液設備,公共區域每天至少清潔一次;房間需可開窗通風,具獨立衛浴與空調設備,房內清潔由入住者自行打理,視聽娛樂設備遙控器或觸控面板應包膜保護,個人清潔用品或餐具則盡量使用一次性消耗品,以減少傳播風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居家檢疫人數在3月28日達到最高峰,有5萬5千多人,昨天4萬9千多,今天剩4萬6千多人。他補充,若離島民眾返台,會請他們在本島檢疫,協助安排交通和住所。
■未來擬公布高風險職業,重症患者病情資料仍不公開
由於近期有許多個案被公開資料,指揮中心今也重新講解確診個案資料的發布原則,姓名、病歷及病史,原則上不公開,除非是為了避免疫情擴散。
而大眾關心空服員、醫護人員、政府官員確診是否要公開職業、工作地點,指揮中心表示,原則上不公開,除非是有防治需要,工作內容可連結至個人或影響利害關係人。
不過何謂「影響到利害關係人」,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確實朝公開高風險職業確診案例的方向,但是到底哪些職業要公開,還需要思考,有人擔心若公布職業,會讓患者不願意透露自身更多訊息。
不過也有臨床醫師建議,希望指揮中心提供重症患者的部分資訊,例如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等,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擬定治療方針。
對此,指揮中心沒有正面回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從目前臨床個案情況來看,還找不到重症的判斷指標,「我們也希望可以整理出來,但目前醫院提供的資料不夠完整。」
他表示,指揮中心有請醫院提供患者的診斷狀況,但每個醫院都很忙碌,尤其進入到後面病程時,常常沒辦法提供完整資料,要預測重症患者需要更多資料,若不夠完整怕反而會誤導。
■避免缺藥,醫院藥物庫存量超過3個月,食藥署不提供藥物
由於各國疫情嚴重,台灣已傳出缺藥情形,根據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缺藥通報包括肺炎鏈球菌自費疫苗、治痛錠、癲癇、利尿劑。
陳時中表示,食藥署平台的缺藥定義相對嚴格,是以藥物「商品名」來定義,「這樣看確實個別商品有缺」,但如果照健保定義「三同」,「同劑量、同成份、同劑型」來定義藥物,現在是不缺。
但他坦承有分配問題,因此現在醫療院所若藥物超過3個月用量,食藥署就先不供應;其他有缺的醫療院所,食藥署會持續供應,供給量以不超過去年同期庫存量加4%為準。希望幾個月內讓藥分配平順。他也建議,醫療院所開處方箋時,不要寫「不得換藥」,若寫了希望要附上理由。(文/林慧貞、林雨佑;攝影/吳逸驊、許𦱀倩、蔡耀徵、林彥廷)
#延伸閱讀
【空服員、看護、外送員等高風險群,疫情職災認定「看得到卻吃不到」?】https://bit.ly/3dL2nBR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2.0【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
何謂 紓 困 條例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研院歐美所王智明發起連署,既然病毒已經不侷限在中國武漢,就不應該以武漢肺炎稱之,主張「台灣應該正視對兩岸四地的責任」。
武漢肺炎算不算污名化?川普用中國肺炎算不算污名化?目前在討論這件事情上有不少盲點,因為事忙,簡要列出幾點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最早使用武漢肺炎者並非台灣人,乃是中國民眾與中共官員,這是命名imprinting 效果的由來,聲明中對此隻字未提,反而暗示台灣歧視而刻意使用此名,未能呈現事實原貌。
第二,聲明中不僅忽略中國最初命名經過,也忽略了WHO等國際權威機構的命名歷史。事實上WHO一開始也與中國同步使用「武漢肺炎」,後來隨著中國態度改變,WHO先是將導致肺炎的病原病毒命名為拗口的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同時把武漢肺炎疾病改稱為複雜又識別力不佳的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2019年冠狀病毒急性呼吸道疾病)。
這時國際機構出現命名權力之爭,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認為該病毒在分類上應該與SARS同一類,所以稱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但是WHO則又迎合中國淡化疾病的嚴重性,將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並堅持應該採用他們的命名,而非參考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學名來命名疾病。這種命名的快速變遷,自然難以為多數不熟悉英語的台灣人所熟記。
第三,聲明中另一點未能呈現真實原貌者在於,絕口不提任何中共的責任,即使今日世界已經因為疫情而全球蒙災,聲明也不敢提及中共一絲一毫的責任,彷彿所有的過失盡在台灣人的歧視、民粹與反中,如此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第四,台灣衛福部早在疾病發生之初,遠在WHO命名之前,就已經將之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既非新冠肺炎,也不是武漢肺炎,但是為了防疫需要,便於與民眾溝通起見,仍然在口語上使用武漢肺炎與新冠肺炎,但是在正式法案上,則使用國家公定名稱,例如因此通過的法案叫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
第五,如Google Trends所顯示,台灣一般民眾仍然多使用武漢肺炎,人命關天,為了達到防疫效果,武漢肺炎是最能夠與多數人溝通的名詞,而且台灣從未禁止使用新冠肺炎的名稱,從總統以降,都曾使用新冠肺炎。
第六,何謂污名化?污名化乃是在權力使用時的標籤、刻板印象、區分、降低地位與歧視。其關鍵在於權力使用,換句話說,過去具有優勢地位與壓迫歷史的白人稱呼黑人為nigger就是污名化,但是黑人彼此之間互稱,則不屬之。關鍵在於兩岸之間,台灣顯然是受到壓迫的一方,忽略了這個權力脈絡談污名化,都是緣木求魚。
第七,台灣在中國壓力下,被排於WHO門外,在國際社會屢受霸凌,甚至長期處於武力侵略與屠殺的陰影。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正以大外宣宣揚中國防疫足為世界楷模,將病毒起源地賴給美國,川普宣稱中國病毒可能會使得本國內的亞裔美人受到歧視,但是台灣既對大外宣無能為力,權力弱勢者使用武漢肺炎,反而更像是民間避免配合大外宣洗清歷史記憶,而為保留真相的小小努力,而台灣官方從未使用武漢肺炎於官方法案。同時中國迄今仍使用非洲豬瘟,又何曾考慮污名化非洲?
第八,原聲明中有陳馮富珍連署,職稱則標示總幹事,不知道是否是原WHO總幹事陳馮富珍,依舊自稱總幹事,事實上陳馮富珍不僅在伊波拉病毒在非洲傳播期間表現拙劣,更拒絕台灣加入WHO,置兩千三百萬人健康於不顧,從未檢討自己過失,卻連署本聲明,未免過於諷刺與偽善。而WHO現任總幹事在疫情爆發之初,宣揚中國研究發現並無人傳人的可能,是今日世界大禍的源頭之一,更是必須究責的重點,但是同樣在聲明中隻字未提。
第九,偽善是所有道德論述的大敵。台灣禁止出口口罩,政府官員要被批評為狗官,認爲不幫助中國,違反人道,但是目前義大利死亡人數多於中國,以比例而言,疫情更遠甚於中國,為何在這些人眼中,台灣普世的人道關懷,只能針對中國,而不是對舉世皆然?只針對中國的人道顯然並非普世關懷。
第十,中國政府表示目前中國完全控制疫情,並無新的案例增加,而台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案例,為何在這時要呼籲「台灣應該正視對兩岸四地的責任」,而不是「中國應該正視對兩岸四地的責任」?這種專要求弱勢者承擔責任的舉動,恐怕難脫偽善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