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 | ★★★☆
短篇故事集結的合訂本
.
一直以來,我認為恐怖電影是一種能夠在短時間內展現創作者創意、敘事能力、概念發現、以及執行能力的電影類型:如何讓人快速感覺到恐怖?感覺到新鮮?各種在故事登場的元素,如何拼湊、組織,並且有效地發揮效果,製造氣氛?都考驗著創作者在場面調度,與整合各方技術的統合能力。
.
然而,除了拍電影的創作者,看電影的觀眾也是恐怖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看多看少,胃口是否被養大,也都關係著一部恐怖電影的觀感、評價。
.
所以一部恐怖電影,彷彿就是在進行一場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對話,如何在這個互動之中建立起具有鑑別度的特色,正是我享受恐怖電影的重點。「調整好心態」和「觀察執行能力」,或許是我們觀賞恐怖電影應該做的準備。
.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改編自兒童恐怖短篇集小說;換言之,它就是一部給小孩看的鬼故事。每個單篇故事的格局不大,但都是一些簡單的小概念,和神秘感十足的鬼怪,觸發孩童對於「恐懼」的敏感神經,配合著詭異又前衛的插畫,正是原著故事的最大賣點。
.
它就像是小時候看的《孫叔叔說鬼故事》,或是過去電視臺風靡一時的靈異節目;每個小故事互不相關,但就是因為它的簡單,所觸及的議題,或是概念發想富有創意,才會讓我們就算是害怕,也要捂著眼睛耳朵看完聽完。
.
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概念性的創意;而本片以一部完整的主軸故事,利用劇中五個角色所遭遇到的五種鬼怪,正巧將原著故事的五部短篇故事串聯;就劇本的編排而言,確實與過去我們所看到的《牠》或是《安娜貝爾》、《厲陰宅》等作品有所不同。反而在這種小格局故事中,玩出另一種不同的風格,本片確實有著表現不俗的獨特感。
.
然而,它的整體性不足,五個小故事配合著五位角色的遭遇,似乎存在著無可避免的斷裂感;縱使劇情前後都有設計許多細節,前後呼應了每個角色所害怕的事物,試圖在每個角色的心理層面加以深化,但記憶點不足,導致每個故事的鬼怪似乎沒有理由地出現,又沒有理由地退場,十分可惜。
.
像是「稻草人」在玉米田追殺即將投入越戰的男學生,似乎暗示著當年在越南叢林中,隨時都有可能被看不見的敵人擊斃,成功製造了壓迫氣氛;像是「蒼白的女人」在走廊上步步逼近片中的角色,也在前段故事埋下了該角色害怕被母親緊抱,生活在具有壓力、被家人寄予厚望的家庭之中。總總在前半部劇情的鋪陳、伏筆,本該在後續角色遭逢恐怖事件時,一一被加以放大情緒,增加恐怖氣氛,但每個短篇的結尾都被輕輕放下,難以製造尾勁。
.
但不可否認的是,片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有趣的巧思:像是利用不同時空的前後呼應,或是不同時空卻在同一場景同時發生的時間軸,敘事手法上讓人感到新鮮有趣。
.
全片依舊彌漫著吉勒摩戴托羅一貫的美術風格,擅長利用裝飾、實體特殊化妝製造視覺氣氛,對於每個鬼怪的造型也下了不少功夫;就執行面而言,安德烈歐佛蘭多導演也是成功地把具有壓迫感的場景呈現,劇情節奏上也掌握得宜。《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不論如何,都是一種新的嘗試,一場新型態的恐怖片類型實驗。
.
整體而言,《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給我一種「短篇故事集結而成的合訂本」:看完缺少尾勁,但還是留有印象的故事,以及在1968年時代背景下,反映該時期的社會風氣,人們到底恐懼、害怕的東西是什麼?
.
電影似乎想做的很多,野心頗大,卻在整個劇情上下了非常多力氣在串聯各個不同的獨立短篇故事,消磨了每個角色能夠各自深化的可能。或許短篇故事以影集或短片集的方式呈現,不用硬要將一個主軸故事做串聯,可能在篇幅上或是角色塑造上能夠更加深入。
.
台灣上映日期:2019-08-07
.
.
.
同步發佈【影音影評】:
https://youtu.be/DH5dQTlKM9s
同步發表【幕迷影評】: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7121
同步發表【方格子】:
https://vocus.cc/@XXY2018/5d6fd729fd89780001ca584a
.
.
.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
#scarystoriestotellinthedark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60的網紅教育新紀元,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時尚婚紗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eweddingtw/ 長大後的100種生活第11集正式上線囉! 這集分享的是禮服造型設計大師的生活! 每個月15號、30號中午12點準時上片! 記得按讚、訂閱、分享、並且開啟小鈴鐺才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影片喔! ...
佛利貝爾造型 在 Moviematic 電影對白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典恐怖電影人物精選🎥
恐怖電影中令人最難忘的未必是驚嚇場面
更可能的是電影中的恐怖人物及造型
有些更是看過以後,久久難以忘記
在腦海中不斷浮現的恐怖樣子
.
mm精選了幾個經典恐怖電影人物🙋 (排名不分先後)
1⃣ 面具傑森魔 Jason Voorhees
代表電影:《黑色星期五系列 Friday the 13th Series》(1980-2009)、《鬼王再生 Freddy vs. Jason》(2013)
角色背景:童年時遭到營地管理員的疏忽,而意外溺死
.
2⃣佛萊迪 Freddy Krueger
代表電影:《猛鬼街系列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Series》(1984-2010)、《鬼王再生 Freddy vs. Jason》(2013)
角色背景:擅長在夢中殺人,小鎮的戀童殺人魔,被憤怒的家長們放火燒死
.
3⃣小丑 Pennywise
代表電影:《小丑回魂系列 It Series》(1984-2010)
角色背景:拿着氣球的小丑,隱居在下水道中、每27年就會甦醒吞食無辜孩童
.
4⃣安娜貝爾 Annabelle
代表電影:《詭娃安娜貝爾系列 Annabelle Series》(2014-2017)
角色背景:娃娃工匠山痛失女兒安娜貝爾,附身在娃娃身上的並非女兒是惡靈
.
5⃣拼圖狂魔 Billy / Jigsaw
代表電影:《恐懼鬥室系列 Saw Series》(2005-2017)
角色背景:設計出一系列遊戲以「設計被害人殺害自己」為中心,懲戒不夠愛惜生命與珍重生活的人
.
6⃣電鋸狂魔 Leatherface
代表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Series》(1974-2013)
角色背景:將殺害的人皮當面具,殺人工具為電鋸
.
7⃣貞子 リング
代表電影:《午夜凶鈴系列 Ringu Series》(1999)
角色背景:遮住臉的黑長髮,可以電視機爬出來,當受害人看到錄影帶後,會接到奇怪鈴聲的電話,觀看者就會受到詛咒
.
8⃣山村老屍 Wicked Ghost
代表電影:《山村老屍系列 A Wicked Ghost Series》(1999-2002)
角色背景:女鬼被戲班以通姦罪為休妻理由,被動用私刑將她打死,屍體沉入潭底後,但凡喝過這水的人都會自殺或殺人
.
9⃣鬼娃 Chucky
代表電影:《娃鬼回魂系列 Child's Play Series》(1988-2013)
角色背景:在瀕死之際使用巫術附身在玩偶,開始瘋狂謀殺計畫,殺人工具為剪刀
.
🔟殺人狂魔 Masked Killer
代表電影:《奪命狂呼系列 Scream Series》(1996-2011)
角色背景:主角突然接到騷擾電話,會問關於喜歡的恐怖電影,到了電影末段才會表明兇手的真正身份
.
1⃣1⃣麥克·梅爾斯 Michael Myers
代表電影:《月光光心慌慌系列 Halloween Series》(1978-2018)
角色背景:不死面具殺人魔,6歲時殺了姐姐,天生有著情感缺陷,會在萬聖節晚上大開殺戒
.
1⃣2⃣蘿莉·史賓格勒 Lori Spengler
代表電影:《死亡無限LOOP Happy Death Day》(2017)
角色背景:兇手戴著面具利用女主角逃不出的輪迴生日,來設法殺害她
.
1⃣3⃣俊雄 佐伯俊雄
代表電影:《咒怨系列 Juon Series》(2003-2014)
角色背景:全身蒼白。母親伽椰子被丈夫懷疑生下私生子俊雄,因而被殺害,生成了咒怨,影響每一個走進房子的住客
.
1⃣4⃣針頭鬼 Pinhead
代表電影:《猛鬼追魂系列 Hellraiser Series》(1987-2011)
角色背景:地獄修道者,四面八方射出鐵鉤鎖鏈
.
1⃣5⃣殭屍 Rigor Mortis
代表電影:《殭屍 Rigor Mortis》(2013)
角色背景:在樓梯踩空意外死亡後,被利用小童的鮮血煉成殭屍,不死之身
.
1⃣6⃣客棧殺人魔 Hostel
代表電影:《殺人慾室系列 Hostel Series》(2005-2011)
角色背景:旅館將遊客迷昏後,再以高價轉賣給其他買主。買主買下人命,用任何變態的方式殘虐至死
.
1⃣7⃣漢尼拔·萊克特 Hannibal Lecter
代表電影:《沉默的羔羊系列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Series》(1991-2007)
角色背景:理智冷靜愛吃人肉,由於飢餓將已患肺炎的人殺害再吃掉,心理受重創,八年未再開口說話。
.
1⃣8⃣老女人 Old Woman
代表電影:《兒凶系列 Insidious Series》(2011-2018)
角色背景:黑色洋裝的老女人其實是個男人假扮而成,每次行兇的時候都會裝扮成女人
.
1⃣9⃣詭修女 Nun
代表電影:《詭屋驚凶實錄系列 The Conjuring Series》(2013-2016)、《詭修女 The Nun》(2018)
角色背景:鬼修女瓦拉克讓卡拉塔修道院變成恐怖的地獄,意即惡魔假藉著神職人員,披著神聖的外衣,做出邪惡的壞事
.
2⃣0⃣紅衣小女孩 The Tag-Along
代表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 The Tag-Along Series》(2015-2017)
角色背景:尋找替身的厲鬼,出沒在山林之間
.
2⃣1⃣孖妹 Grady Daughter
代表電影:《閃靈 The Shining》(1983)
角色背景:站在飯店走廊的詭異雙胞胎女孩鬼魂
.
2⃣2⃣蕾根·米高尼爾 Regan MacNeil
代表電影:《驅魔人 The Exorcist》(1973)
角色背景:被惡魔附身的12歲小女孩
.
2⃣3⃣腹語人偶 Billy
代表電影:《歡迎光臨死亡小鎮 Dead Silencet》2007)
角色背景:命表演腹語秀,死後很變態,在遺囑中載明要將自己屍體作成人偶,並與自己所有人偶共同埋葬,死後報仇展開拔舌殺人事件
.
2⃣4⃣邪靈 Evil
代表電影:《屍變系列 The Evil Dead Series》(1981-2013)
角色背景:被一班青少年解開「死亡之書」的封印,並誤將招喚惡靈的錄音帶播放出咒語,後甦醒過來
.
🎥
大家覺得哪一個人物最恐怖?🙋
#movie #film #電影對白圖 #moviematic #語錄#文字 #電影 #電影台詞 #電影對白 #對白 #恐怖人物 #恐怖電影人物 #恐怖電影 #恐怖 #電影片單 #mm電影片一單
佛利貝爾造型 在 小四的公仔亂開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二屆造型王世界大賽 參賽原型師名單公佈!!
這次各有九位原型師參賽,光看原型師名單就感覺這次精銳盡出,不論海賊王或是七龍珠的日本原型師都非常恐怖啊,官方也公佈了參賽作品的角色以及設計圖,雖然圖片很小張,但各位還是可以大概瞄一下所選的角色以及其姿態,七龍珠部份9位原型師裡就有4位選擇了孫悟空,雖然選擇的姿態、造型、年紀都不同,但有必要都選同一位角色嗎XD,相較於七龍珠的孫悟空大軍,海賊王選角部份則是相當多元,從冷門角色-首領克利克到常出現的魯夫、薩波都有人選,比較讓人期待的則是夏洛特 卡塔庫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複選擇的角色竟然是騙人布XD
原型師國籍以及選角名單如下,圖片則是照順序由左至右、由上而下排序:
海賊王
Raul 西班牙-薩波
Ronald Gebilaguin 菲律賓-吉貝爾
Wu Han 中國-夏洛特 卡塔庫栗
French Doll 韓國-娜美
Goraesh 韓國-騙人布
Yuta fuke 日本-首領克利克
Urota 日本-香吉士
Noriyuki Yamaguchi 日本-魯夫
Kengo 日本-騙人布船長
七龍珠
Erick Sosa 墨西哥-特南克斯
MRS 西班牙-達爾
Jem Gonzales 菲律賓-黑悟空扎馬斯(超級賽亞人桃紅)
Lee Doo Yeon 韓國-佛利沙
G.O 韓國-孫悟空(幼年期)
VAROQ 日本-人造人17號
Manabu Yanashita 日本-孫悟空
Hiroyuki Nakazawa 日本-孫悟空
Ken Matsuura 日本-比克
海賊王:https://banprestowfc.com/bwfc2018-op/
七龍珠:https://banprestowfc.com/bwfc2018-dbz/
佛利貝爾造型 在 教育新紀元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R&E時尚婚紗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eweddingtw/
長大後的100種生活第11集正式上線囉!
這集分享的是禮服造型設計大師的生活!
每個月15號、30號中午12點準時上片!
記得按讚、訂閱、分享、並且開啟小鈴鐺才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影片喔!
影片目錄
00:00 開場白
00:15 禮服造型設計大師Erick出場
00:25 目前的從業時間
00:40 是什麼原因想成為一名禮服造型設計師
01:25 平常的工作內容
02:44 曾經服務過哪些較為著名的團體或藝人
03:25 如何挑選比較好的新娘秘書
04:00 新娘秘書的行情價格
06:00 分享禮服設計作品
07:28 如何挑選比較合適自己的禮服
08:02 店長Jeff為查理搭配穿搭
09:42 福利時間
11:16 幕後花絮
#學生
#畢業
#長大
#一百種生活
#未來規劃
#職業介紹
#一技之長
#RE時尚婚紗
#台北市
#西門町
#獅子林大樓
#禮服設計師
#造型設計師
#新娘秘書
#婦女團體
#獅子會
#扶輪社
#BNI
#選美比賽
#選美評審
#周杰倫
#演唱會
#國服
#最佳禮服獎
#奧運
#麟洋配
#IN禮服
#五米白紗
#修飾身形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健身狂魔
#伏地挺身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oUz7hDujJvczuk0_ex3Rw/about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eh.pineal
Line@ :http://line.me/ti/p/@nvi9351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y_0519/
免費講座 :https://lin.ee/qWx7T65
葉老師成長營:https://store.aceshop.tw/YehGrowthCamp
免費講座相關簡介
查理的爸爸,葉明修老師今年最新的課程,葉老師會用科學的論證幫助你了解,現在的你就是振動頻率(能量),累世曾經的你也是振動頻率(能量),他們的量子纏結如何影響著你的財富、健康、家庭、感情以及所有的一切。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確定了量子纏結是存在的,思念一個人、向媽祖祈求及頌經迴向,都是量子纏結的現象,量子纏結將每一個人的心連繫在一起,沒有一個人被摒除在外。
您生命中有這樣的經驗嗎?
辛苦努力工作存了一點錢,總是莫名的會有事情發生,錢也就莫名的花光了。
生活工作當中,你對待別人很友善,但是經常會碰到誤解你甚至陷害你的人。
知道健康很重要,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身體亮起紅燈已經對你提出抗議了。
生命中的困擾都和振動頻率有關,歡迎來參加創造生命奇蹟免費公益課程!
葉老師將指導你改變這一切困擾,協助你擁有健康、幸福、成功的人生!
佛利貝爾造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