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臉書回顧提醒了我。
6年前的今天,
下班後因為客人邀約應酬,
去了淺草的HUB聽爵士樂。
以前從沒想過,
自己會有接觸「 #營業職」這工作的機會。
記得當年,
我應徵的是「營業內勤(業助)」,
但面試官覺得我的個性適合營業,
於是我進入了營業部。
因為營業職要接觸的人事物實在太廣,
曾經這份工作讓我感到害怕,
但我記得有一次,
在那些年來常常暗地幫助我的部長,
他帶著我一起去靜岡出差時,
順道帶著我去了靜岡的一個大神社。
他說:「營業,就是要利用外出或出差的空擋,
多走走看看,豐富自己,也讓工作變的有趣。」
那次的出差與這些話,
緩和了我對這份工作的不安,
也讓我開始對這份工作抱持了期待。
還記得在那之後,
公司開始安排我到日本國內外各工廠,
進入生廠線研修,
為期各幾週,共三個月的「作業員」工作。
(有空擋時,也幫忙清潔人員掃廁所清馬桶)
一開始不懂為何營業職要做這些,
但幾週下來,
生產線的作業員們一點一點耐心教我,
午休一起吃飯,
下午三點休息時間一起吃點心。
一起打卡下班…..
當我晚上回到飯店沒事做時,
工廠辦公室的內勤日本女生打電話邀請我,
一起去吃飯,聊台灣連續劇,韓國連續劇,
也不知不覺吃遍了當地有名的小店。
每次都在不知不覺間,
結束一個工廠的研修。
每次要離開並前往下一個工廠時,
我總是依依不捨。
而當我結束所有工廠的研修,
回到銀座的總公司,
開始在客戶,工廠,進貨廠商間,
當起協調的角色時,
客戶對於交期等有不合理的要求時,
我開始學會適時的幫工廠承受正面而來的壓力。
因為自己在各個工廠研修過,
也知道其實大家都是努力的。
因為與工廠生產線人員們有了研修情誼,
實在做不到為了保護自己,
把責任都推給工廠這種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
客戶也從一開始對於我這菜鳥不太信任,
變成要下任何單,單子非給我處理不可。
不知不覺的,
慢慢的也建立起了與客戶和工廠間的默契。
還記得建立起這些默契後,
某年考績面談,部長對我說
「讓你去現場研修,就是要你站在作業員角度看事情,
不管業績漂不漂亮,都千萬不能忘記,
我們領的薪水及獎金,每一塊錢,
都是有人在生產線上為我們努力而來,
整個公司最偉大的,不是營業人員,
而是生產線人員,沒有他們,就沒有商品。」
雖然已經離開這間公司,
但這位部長說過的很多話,
至今都深深地影響我。
謝謝他讓我不只是心裡知道,
也透過研修,用身體去體會了,
🍃🍃🍃🍃🍃🍃🍃🍃🍃🍃
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只有社會分工不同。
職業不分貴賤,
尊重每個認真工作的人。
🍃🍃🍃🍃🍃🍃🍃🍃🍃🍃
#那些透過工作學會的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林俊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日退輔會馮世寬主委至立法院備詢,雖然發生了令人遺憾的暴力事件,但我們仍應持續關注退役軍人的權益問題。 根據退輔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共有三萬三千多名第二類退除役官兵(服役四年以上未滿十年,不符退休俸資格),而退輔會每年的就業媒合活動,參加者皆超過一萬人,可見就業對退役軍人的重要性,也是退輔會應該努...
作業員 國 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的,指考。
不意外的,又有一波擔憂國家數理發展,以及另一波擔心語言發展,還有其他波的擔心XX發展,加上奧運舉辦,體育發展的憂慮也刷一波
依照各方大德的憂慮,想要達成全部目標,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應該會從小一開始改成全住宿制,每天課程排到晚上9,一路上到大學還得要義務化。
簡稱,不可能的任務。
看不懂?嗯,因為這算月經文..........年經文才對。
我的意思很簡單啦,每次大考考完,除了那些每年都要靠邀幾句的校長,總會多出一批新人,憂心教育內容每況愈下,學子未來值得擔憂,國家競爭力缺乏等等。從教改啟動前就開始罵,罵到今天還是沒停。
坦白說,我對罵沒意見,但總要有具體點的建議出來。具體的建議可不是什麼提高數學教學強度,增加閱讀測驗等等,這叫做毫不具體。
具體的事項,要很明確的講出:
「必須從國一開始上三角函數,國二要會球座標」
「當前作文與閱讀課不敷需求,每周要加到5堂課」
用產業界的說法,就是你得提出目標-需求-資源,不然誰曉得你想幹嘛。那種高喊今年業績要提高的老闆很多,拍桌說業務要更積極搶單的經理更多,但具體計畫寫下來,恐怕是沒幾個能動的。
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單純地看到數理教學內容變少,然後看則新聞說半導體落後,就膝蓋反射認定是教改失敗,學生程度太差,這連結相關度說有多高嘛...........
唉
我是希望,每個老師或是教授,真想對教育內容有建設性意見,不要只是碎念,請從現場時數去反推課程合理性,自己做不到也沒關係,試著想一次就曉得多麻煩,沒教過學校會很難這種「分配力學」。
做不到的人可以反過來,從希望達成的目標去反推該做什麼,這個業界也常做。那就是,你覺得我們哪些產業,或是未來需要哪些能力,必需在教育上立刻改變?
例如「半導體業是國家未來重點項目,所以要增加基層作業員素質,故全國技職體系都該開設鍍膜工藝、真空技術、現場操作技巧,所以今年就該鼓勵現場工程師轉職,進修教育學分後,分發到高職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基層訓練。」(從爆肝工程師變成爆肝技工的概念)
或如「綠能產業是未來重點,所以國中理化課程應該大幅增加相關內容,電磁學要放到國二,基礎理化放到國一,生物課程另開,增加時數從文科挪走。並在國三大幅增加實驗課程,除高中以外,高職開設新的電力與製造工程師課程。」(人社科去死的概念)
不然喔,永遠只是在那邊憂國憂民,因為憂的範圍超級大,所以基本上台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囊括進去,可以給抱怨者宇宙無敵大的憂國情懷,卻沒有半個人可以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但不去討論實際運作的狀態,多數人都只是看著小孩課本,抱怨怎麼內容變那麼簡單,然後看了新聞說XX國很強,就反射認為都是課本教壞,這種想法沒有意義啦。
沒篇幅了,所以我這邊就提一個問題,看有沒人會想討論,之後再來講:
我們教育究竟是要傾向全民篩選制,還是積極放長線釣大魚的概念。這兩者雖然可以並行,但若全力推動一種,另一種就會被當成不公平喔。
作業員 國 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投資成長,投資創新>
週末和兩位半導體產業前輩交流,通常都是我問一半半導體,對方問一半投資
兩位都問到我對波段、動能的看法,我的回答都是這跟你怎麼看待投資有關
現階段我對投資大概慢慢確立,就是投資成長、投資創新
下午花了一些時間(在腦中)和張忠謀進行一些對話,整理出的邏輯大概可以說是我目前對投資成長與投資創新的看法
------
阿堯:如果認同買股票就是買企業。那企業是什麼?企業為什麼存在?
張忠謀:企業存在的理由是要給股東、員工、社會回饋
阿堯:換句話說,要為股東、員工、社會創造價值
張忠謀:成長與創新是永恆的價值。成長不是營收的成長,是附加價值的成長,成長對企業來說是必須的,對國家來說經濟的成長也是必須的。在企業不成長的時候,我處理的問題是怎麼撙節開支、怎麼限制人員、裁員,裁什麼人、客戶走掉了,要把他們追回來。非常痛苦不愉快的階段,對員工來說士氣非常低。
阿堯:所以要投資成長的企業
張忠謀:怎麼成長?不是只有轉型或創新才能成長,創新是蠻好的辦法,但絕對不是必要的。可以用多點人做工作(ex.美國女性參與就業)、多投資機器廠房
阿堯:企業要成長,首先要想成長,所以企業家的 mindset 很重要
張忠謀:其他企業主,他們辦企業的目的,跟我辦台積不一樣。我的目的是把公司做大、做好。台積的東西,一開始就打算銷售給全世界,而不是只賣台灣,那是台積跟其他台灣半導體公司的根本差別
阿堯:台積的成長是要創新的成長。所以要投資有創新的成長
張忠謀:創新是所有世界級企業的共通點。創新不單是指技術,而是各方面的,在行銷、行政上都可以創新。創新來自於苦思與靈機。而其中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最值錢,而且是常常發生的。我在 TI 望盡天涯路(苦思)而 Gordon Campbell 的提案是靈機(所以有了 Foundey 的商業模式創新)
阿堯:商業模式是組合生產要素的方式,要了解自己有什麼生產要素
張忠謀:今天你談論模式,必須考慮到,這家企業是在什麼國家、什麼民族、什麼文化裡頭。我非常了解英特爾,他們的確是完全靠技術。所謂的英特爾模式,就是技術取勝。德儀就比較全面,不只是技術,而是製造、行銷都有。假如我抄德儀的模式也好,英特爾也好,不會成功的。為什麼?因為用的人不一樣,台灣人跟美國人不一樣。
阿堯:Foundry 要成功的三大要素:技術領先 Technology Leadership、製造領先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客戶信任。那一開始張忠謀有什麼?
張忠謀:先想我們是不是有競爭力,答案是沒有。講設計,我們技術很低(落後國際廠至少兩個世代)。講製造,在一個落後的技術裡,我們可以有競爭力,因為良率相當好。講行銷 IC,能力也很差。要把良率做好,幾個基本條件。作業員要很勤奮,有足夠的常識,可以接受領班的指示,台灣在這方面不錯。所以當時想了這樣一個新商業模式
作業員 國 考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昨日退輔會馮世寬主委至立法院備詢,雖然發生了令人遺憾的暴力事件,但我們仍應持續關注退役軍人的權益問題。
根據退輔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共有三萬三千多名第二類退除役官兵(服役四年以上未滿十年,不符退休俸資格),而退輔會每年的就業媒合活動,參加者皆超過一萬人,可見就業對退役軍人的重要性,也是退輔會應該努力的重點施政目標。
雖然退輔會在每個縣市皆有提供職缺媒合,但是仔細一看,幾乎都是低薪、低技術性的工作。以台南榮服處為例,二十個職缺中就有六個是保全,其他大多也是清潔或作業員等等。隨著募兵制推行,往後官兵就業需求一定會越來越高,希望退輔會安排駐美人員時,也應該考察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讓這些保衛國家的青年無後顧之憂。
另外,也曾有退役軍人向我詢問退輔會的「促進退除役官兵穩定就業方案」試辦至今年六月停止後便無下文,是否還會續辦?我也藉質詢時詢問主委,他表示該方案成效良好,將續辦三年,目前正待行政院核定,協助退役弟兄安頓離營後的生活。
作業員 國 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什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2018年以《無家者》一書,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作業員 國 考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上,林佳龍委員首先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關於建校合作和校外實習等相關問題,並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讓學生在高職或技專的階段,經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其技術品質,同時也可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至於施行多年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林佳龍要求教育部應審視目前遭遇的瓶頸,並持續積極推動該項計畫。
目前大專院校和高中職實習生大約有七萬六千多位,林佳龍委員以自己辦公室同仁子女之實習經驗為例,不少高職生所從事的線上作業員,大概跟他母親當年做女工的工作性質相彷,學生或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工,甚至為其無償工作。蔣部長表示不論是建校合作和實習,仍應與學習建立密切的關係,林佳龍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主管機關不該被動地僅以書面的方式要求學校去了解,而應讓學生在就讀高職或技專的階段,亦即由青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時期,藉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個人技術品質,同時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會中林佳龍也要求教育部詳細調查並提供有關高職建校合作與技專實習之不同行業類別的實習情況,包括分布情形、人數、待遇、技術性質等資料或數據。
林佳龍委員提到過去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所挑選的實習企業,質量俱佳,若干學校還為此調整學制,讓學生能從學習銜接就業,但這幾年該項計畫似乎無太大進展,誠屬可惜,林佳龍呼籲教育部應該再重新評估,積極啟動對學生有益的產學合作計畫。目前教育和職場供需結構失調,林佳龍希望教育部應扮演媒合的角色,與業界協調合適的方案,挑選幾個產學合作成功的例子,以產生示範效應,讓企業善盡其社會責任,對其社會形象也有加分效果,企業和學生均可互蒙其利。
台灣社會中流浪教師,包括流浪博士滿街跑的現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時間也難以解決。林佳龍委員認為台灣若要走向國際化,或可朝華語教師輸出的方向努力,如印度、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度,既是英語系國家、電子高科技業發達,或可成為台灣未來的戰略夥伴,且台印雙方主管教育的高層早已相互考察,為何合作的進度成長緩慢,至今僅有六位華語教師赴印度任教?蔣部長表示印度是很重要的合作國家,除了鼓勵印生來台就學,教育部已委託清華大學在印度駐點,今年雙方會持續擴大合作。林佳龍委員認為教育部應設定目標,讓華語教師有出處,不過考量異國的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個人的適應狀況,仍應擬定維護我國民人身安全,及提供社會保險等配套措施,不該只消極地提供名額,徒讓有意願,卻有諸多疑慮的華語教師望之卻步。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特色招生名額計算方式,林佳龍質疑教育部採用的究竟是核定入學或是實際入學名額?因為兩者相差近六萬四千人,特色招生便占其中的一萬二千人,有灌水之嫌。林佳龍建議仍應以實際入學的人數作為計算基準,蔣部長回應目前是以核定名額規劃之,未來則會朝向以實際入學名額為基準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