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集節目當中,我與Podcaster / 活動主持人 諾曼 一起討論了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包括:
① 閱讀習慣、喜歡的小說 [4:25]
② 紙本與電子的討論 [11:40]
③ 數位極簡主義 [24:00]
-----------------------------
補充一些文字資料:
姜峯楠的《呼吸》是我近期最喜歡的科幻作品,他能把「如果知道命運如此我是否還要再經歷一次」這樣的設定延伸到想像不到的深度
有時候有點哀傷,但我一直都喜歡哀傷的作品,我覺得哀傷和喜悅一樣都是有療癒作用的感受
如果是喜歡Cyber punk的讀者可能會對他的小說失望,他的作品比較不著重在場景、細節或制度的描述,但是對於人性在特定環境下會做出的選擇,姜峰楠總是能給出很獨到且詩意的解讀。
** 姜峯楠也是少數會寫後記的作家,有時候他的靈感是來自於物理定理,有時候是來自於大學室友的宗教信仰。儘管故事的背後常常是來自於硬科學,但是他從不會直接塞進故事裡,而是把這些概念作為一個故事的基底,成為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角度。
他也會在後記中傳達在寫這些故事時,他在思考哪些問題,例如「如果人類如果真的可以記住我們生命片刻的每分每秒,那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當一個人的智能發展到了極致,下一步他會做什麼?」
在他的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短篇包括 《巴比倫之塔》《領悟》《商人與煉金術士之門》,另外《異星入境 (Arrival)》這部改編自《你一生的預言》的電影真的相當推薦給大家~
#耳朵書籤 #閱讀 #電子書 #digitalminimalism #tedchiang
你一生的預言電子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問:《零度分離》為什麼要設定在23世紀?您是如何選擇讓這本書在23世紀的出版社?書中各篇其實都可以直接敘述,設計一個「訪問者」Adelia Seyfried的用意是什麼呢?
‧
答:不,說起來,我倒是並不怎麼以為「書中各篇其實都可以直接敘述」。
相反地,訪問者兼敘事者Adelia Seyfried的存在或許是《零度分離》成書過程中最早確定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換言之,那可能是關鍵。
直白地說,Adelia是一位「親身涉入故事的敘事者」,而我的參考模版來自馬奎斯的短篇經典《異鄉客》與慣於夾敘夾議的米蘭.昆德拉。
當然,這中間有些細微差別:
首先,《異鄉客》中的敘事者(一名記者)確實同樣親身涉入事件中,但相較於《零度分離》,他的涉入較淺些,《零度分離》中的Adelia則涉入較深些(也因此,Adelia的敘事可靠度稍低,因為她有利害關係)。
第二,一般而言,昆德拉書中並不設計一位「親身涉入事件的敘事者」,是以小說中的夾敘夾議是由昆德拉本人(或說小說的「隱藏敘事者」,那觀看一切的「鏡頭」)來述說。
‧
總體而言,《零度分離》中的Adelia大約是調和了上述二種功能。
何以如此?這當然是因為,《零度分離》中的故事有個巨大的背景,而這背景中的未來世界(那「類神經龐克」的世界)有它自己的能動性與象徵意義。
純就小說技術而言,身處其中的Adelia能夠透過語言(敘述故事與議論)適度展示或解說這樣的世界,並透過自身戲劇化的涉入拉大故事的縱深。
‧
我想這點呈現得相當清楚:Adelia 的特殊身份與時代背景(二百年多後的地球世界)的互動成為了故事情節的一部份。
《零度分離》內部書中書的序言由〈再說一次我愛你〉中「鯨女科學家」Shepresa的兒子主筆;
而Adelia與色情片大亨Adolfo Morel的對談則另成了這本書中書的一部份。
我的原始構想是,這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於神意之外造史」的跋,必然涉及了自此刻(2021年,Covid-19後的今日)開始,以迄23世紀之間,人類人文思潮的演變。
而這樣由「類神經龐克」所主導的價值觀之典範轉移,我們此刻或可預言,必是不小於「基督教文明之誕生」、「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之興起」等人類史之鉅變的。
一如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於《無愛繁殖》中尖銳的斷言:
‧
「形而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人來說,世界觀整體而徹底的改變──在人類歷史土其實很罕見,真要舉例的話,基督教的產生可以算是其中一個。
一旦一種「形而上」的改變發生了,就不會受到阻撓,一直演進到最後的結果。它毫不在意地打亂經濟政治系統、審美觀點、社會階層,沒有任何人力可以阻止它的進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撓它,除非是發生了另一個新的「形而上」改變。
‧
借用艾西莫夫之概念,這聽來多麼「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不是嗎?
我們正面對著某種奇特的,由大數據運算所支撐(也因而相形可信、相對科學)的宿命論嗎?
‧
我需要某些精彩曲折的、足以召喚人心底層之深情的故事情節,以及一位適切的敘述者互相配合,以拉出這樣的縱深。
這就是《零度分離》那位神秘作者Adelia Seyfried的由來。
‧
問:〈夢境播放器AI反人類叛變事件〉裡另一個有趣的部分是提及Phantom沒有生殖慾望,所以沒有愛?Adelia Seyfried為何如此推論?另,倘若Phantom當初犯罪的官方紀錄有許多刻意隱瞞的事實,官方為何批准Adelia Seyfried訪Phantom?
‧
答:為何批准Adelia至獄中採訪罪犯Phantom?我想這有許多種可能。
舉例,或許人類聯邦政府錯估了Phamtom所受運算能力限制的大小?(政府誤以為,它已經把Phamtom「限制」得夠笨了?)
又或者,Phantom的受訪內容原本預計被政府用作某種殺雞儆猴的大內宣?
又或者,這其實正暗示了神秘的採訪者Adelia Seyfried與人類聯邦政府間不可告人的關係?
她憑什麼可以採訪Phantom?她與政府間有暗盤交易嗎?
‧
上述推想,都有可能。那大約正像是您所提及的,Adelia對Phantom的大膽斷言(或謂誤判?):
「你沒有生殖慾望,所以,你沒有愛?」──問題是,是這樣嗎?Adelia是否真心如此認為?她說了實話嗎?
這難道不也可能是一種偵訊或採訪策略嗎?為了誘使Phantom亮出自己的底牌?
‧
這是某些關於小說情節的可能性。而至於人類(或任何智慧生物體),是否在缺乏生殖慾望時,就沒有所謂「愛」之存在?
如果將這問題拿來問我,我想說的是,這是個艱難的問題。
我們甚至也無法斷定所謂「愛」有哪幾種不是嗎?
這個問題對您底下提到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或許較為單純些,然而對於原則相信卻又未必盡信道金斯者如我,卻又變得無比艱難。
我喜歡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我通常會說,那是個關於「聖者」的故事。松子對她諸多情人的愛,既是男女之愛,也是救贖之愛,或許也是「神愛世人」中的愛。
而《零度分離》中〈再說一次我愛你〉的愛,又是哪一種或哪幾種呢?
這恰恰呼應了三年前(那時還沒有Covid-19這種東西呢)北太平洋上空駕機自死的Richard Russell──
「愛或親密,對人類很重要嗎?人們始終索求著的,到底是什麼呢?」
‧
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限縮範圍,我們也或許能針對這個問題擬想一個「道金斯式」的回答:
是的,沒有繁殖慾望,人類就不會有男女之愛,因為愛情本身或許僅是中樞神經自製的幻象。
這幻象目的何在?那是本我(id)與超我(superego)折衝協調的產物,為了將本我內部野獸般不受控的性慾改造為超我以及文明社會可以勉強接受的面貌。
於是我們賦予它「愛情」這樣的說法,並呈現於自我意識之中。
‧
這或許就是道金斯會給出的回答吧?你相信嗎?
我信服於其中部分,其他是半信半疑啦。
───節錄自 道金斯、霍金與佛洛伊德攜手並行的「類神經龐克」世界──專訪伊格言與《零度分離》
https://news.readmoo.com/2021/06/01/210601-interview-with-egoyan/
*
當AI因無法克制自己攻擊人類的慾望而犯罪,囚禁它的,該是一座由程式語言所構築的虛擬監獄嗎?
而罪犯AI所承受的無期徒刑,將會是「永恆剝奪它高階運算的能力」嗎?
「人,真是一種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嗎?」
華文版《黑鏡》,AI末世的「類神經生物龐克」
#伊格言最新長篇《零度分離》,2021年5月 台灣麥田/中國中信
兩岸同步出版
#Readmoo讀墨電子書店5/27正式上架
你一生的預言電子書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讀完了這本書
而我,也是一個有亞斯特質的人
這樣的特質,也影響我的人生甚鉅
亞斯特質在人際關係上總是費力的
要刻意去學習各種一般人與生俱來的人際技巧
即使學得起來,
使用的時候又比一般人更耗費能量
這就是我們這群人說不出的苦衷
也長期不被大眾察覺與理解,
常被冠上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標籤
這本書就是讓大家方便認識亞斯特質的敲門磚
鄭重推薦給每一個人
認識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身上擁有的亞斯特質
您的發現與理解,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裝上亞斯雷達,你可以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這是一本還沒出版,就開始帶來改變的書。事先看過書稿的人們,發現自己的前女友、先生、小孩、同事有強烈的亞斯特質,還有人因此想找心理師。出版後,有人原本只是想要從書中了解柯文哲,結果發現自己的亞斯特質似乎更強烈。有位亞斯特質明顯的醫師看完感嘆說,我真是對不起我太太。幾位亞斯特質強烈的女性讀者,又哭又笑地看完這本書。
這本書的讀者反應熱烈,因為可能有2.5%的人符合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診斷,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但沒有自覺。讀完這本書後,人們發現身邊許多親戚朋友有明顯的亞斯特質,而且對工作、婚姻、社交帶來影響。如果能協助他們自我覺察,將能帶來許多改變的機會。
當我開始鑽研「成人亞斯特質」,發現台灣與歐美國家的鉅大差距。他們有強大的亞斯社群,有能力出版精美刊物,網路論壇上有豐富的討論,亞斯作家寫自身經歷可以成為暢銷書。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青少年、成人,可得到來自政府與教育體系的資源,大企業會安排「心靈導師」協助亞斯員工進入狀況。沒有正式診斷,但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好比說像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可以從看不完的網路資訊瞭解自己的腦神經特質。
我搜集了二、三十篇自我揭露亞斯伯格症診斷的英文報導,每一篇都訴說著:「三、四十歲診斷亞斯伯格,我這一生終於說得通了。」察覺自己的腦神經特質,讓這些成年人鬆了一口氣。研究顯示,偵測到自己的亞斯特質,對多數人會帶來正面影響。
所以,當我搜集到足夠的資訊,就趕快找出版社出了這本《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
我希望台灣媒體、政府、意見領袖能了解成人亞斯議題,快速追上跟歐美國家。我想讓讀者能彷彿裝上「亞斯雷達」,偵測出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伴侶、親友、同事、同學。
大量閱讀成人亞斯相關書籍,是帶來改變的第一步。
《亞斯基因孕育天才,但也常伴隨悲情的命運》
學者專家推測,有許多基因決定著亞斯特質。高濃度的亞斯基因,常伴隨特殊能力,產生天才、學霸、與許多勤奮的專業人員。亞斯特質強烈的人,比起相同IQ的同學,常會有更優秀的學業成績。
但,亞斯基因也常帶來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嚴重時變得憂鬱、焦慮、甚至自殺。個人條件、家庭背景普通的亞斯人,常無法適應學校、職場,被排擠、霸凌、當作邊緣人。
為什麼我要強調「可能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多基因遺傳,讓許多人都帶有一點亞斯基因。許多研究數據讓我們推測,濃度最濃的10%,較容易因為社會適應不良,導致原本的才能無法發揮,落寞一生。
美國科技業聚集來自全世界的亞斯天才,打造堅強的科技基礎。美國富豪家庭帶有亞斯特質的比例緩緩上升。大企業擬定方案,特意引進有強烈亞斯特質的員工,高階的人力顧問公司協助尋覓亞斯人才。歐美國家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家庭、學校、職場提供協助,減少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而殞落的亞斯人。
為了台灣的未來,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協助將這則訊息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能意識到「亞斯特質」的重要性,讓更多資源投入協助亞斯人適應社會、發揮長才。亞斯人的創造力、持續力、分析力,是台灣的重要資產,別讓亞斯人因為較笨拙的社交能力而被埋沒、或因此陷入憂鬱、得不到發展空間。
《社交會累的亞斯人,模擬器跑雙作業系統的大腦》
人類大腦有很大一片區域負責社交(與社會互動),通常當我們暫時沒什麼任務要做時,社交大腦就會立馬活躍起來(詳見《社交天性》)。「社交」默默地吃掉大腦許多熱能,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別人的表情、動作、聲調、姿態、遣詞用字,思考別人沒說出的想法是什麼,回想在「人際政治」上還能做些什麼。
亞斯人的核心特質,是不太靈光的社交大腦。從小對朋友、同學的話語,太過於字面上的理解,不知道別人心裡真正的意思,導致接話、插話、開啟新話題有困難。不是受歡迎的聊天對象,就容易被排擠、當空氣、好像局外人,甚至被霸凌。因為猜不出別人內心,有時講話白目,有時會在受到挫折後變得退縮寡言。
亞斯人為了適應社會,會試著調整自己,學習、模仿別人的社交模式,或先在自己腦海裡排演,準備許多套劇本、範本,以便隨時拿出來套用。有許多亞斯人適應得很好,讓外人完全看不出來有亞斯特質,但代價是「大腦很累」。
我們可以想像,亞斯人的大腦作業系統,就像是嚴謹、一絲不苟、追求秩序與邏輯的Mac OS系統,為了跑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程式,要安裝「模擬器」,在模擬器裡執行Windows程式。這一定會消耗更多CPU能量,而且某些功能無法100%執行。
有些亞斯人在需要社交的活動後,回到家就覺得很累。有些亞斯人只能撐一場社交活動,到第二場就開始覺得大腦打結。國外有本亞斯人名作叫做「假裝很正常」:努力地適應「正常人類」世界不合邏輯、很沒道理的社交生活,消耗掉自己的大腦能量與發展潛能,這就是許多亞斯人的寫照。
《卡珊德拉症候群,好男人背後辛苦的女人》
卡珊德拉是希臘神話裡的的女祭司,被太陽神阿波羅詛咒她的預言都不會有人相信。許多亞斯先生在外形象很好,勤奮工作、顧家、待人和善老實,他們的太太如果對外訴說自己的委屈,往往無人相信,這叫做「卡珊德拉症候群」。
這些太太有什麼委屈呢?固執、堅持、淡漠、缺乏情趣、白目、除了工作不知道談什麼,還有偶發的暴怒••••••許多亞斯先生在外適應良好,但回到家裡,一些亞斯特質難免表現出來。畢竟,一直偽裝是很累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造成許多外表幸福的家庭裡不快樂的太太。先生通常還是外人眼中的好先生、好爸爸,但有許多點會讓太太很受不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成人亞斯特質,這些問題就不容易釐清,太太也常因此成為莫名被責怪的對象。
《被忽視的性別議題,雷達下低空飛過的女孩們》
近年來歐美國家的熱門話題是:過去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準則,是從男童發展出來,忽略了女童的症狀表現很可能並不一樣。於是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女童並沒有被注意到。
這些女童長大後,有些會無法適應辦公室文化而被排擠、工作不順利;有些會因為要求完美、規則與秩序的個性得到主管賞識,等到四五十歲卻發現自己缺乏長期好友、長時間孤單寂寞;有些則缺乏跟異性交往的能力,就算認識也難以維持。
這些亞斯特質強烈的女孩,學生時代就常覺得自己好像局外人,打不進班上女生的小圈圈。學業成績差一點的容易被霸凌,好一點的還是容易覺得自己是異類。有時過於天真的個性,會讓自己愛上不該愛的男人。
如果你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成人亞斯的資訊,得到最多助益的,將會是這些亞斯女孩。因為,同樣有亞斯特質,女性的自我覺察能力、追求改變的動機,遠遠大於男性。這些女性,需要從學生時代就得到來自父母、學校與朋友的支持。如果得到支持,她們將擁有最大的潛能來改變。
《發揮亞斯力、或被社會排除?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事情》
許多亞斯人都有適合他發揮的事情,科學園區裡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工程師,醫師、藥師、會計師、網頁設計師、翻譯等,也都是適合亞斯人從事的行業。有些亞斯特質強烈但從未察覺的女性,在企業界、社運團體、公益團體擔任主管。
亞斯特質常帶來兩極化的發展。亞斯基因常伴隨系統化、邏輯化的大腦,工作專注,有條有理,擅長研擬與遵守SOP。但亞斯人也常因為社交技巧笨拙、不太會察言觀色,不被職場前輩、主管喜歡。我在診間常見到四十歲左右的病人,學歷、工作能力不差,但一直換工作、直到中年就業困難,最後變成憂鬱症。會談幾次後漸漸察覺,強烈的亞斯特質,可能才是他人生不順的主要原因。
父母與教育體系如果能及早察覺青少年的亞斯特質,可以協助他針對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接受未來適合、想做的工作必須的專業訓練,取得必要的學歷與證照。職場裡的主管如果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也較能協助員工適應新環境,避免因為人際問題影響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我們必須讓「什麼是亞斯特質」漸漸成為多數人的常識,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每個人的差異,才能讓亞斯人的才能都能好好發揮。
《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有些讀者看完書後,驚訝地發現亞斯特質似乎驗證、預言了他的一生,原來每個人的腦神經特質,對自己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然後不禁感嘆,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人生充滿機運,也沒有什麼必勝的法則。但,「如果早知道」,至少我們可以納入決策考量,要不要改變、調整自己適應這世界?值不值得?會不會有反效果?我們需要豐富的知識,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
「亞斯特質」的論述,來自於人類累積七十幾年的大量研究,成千上萬篇學術論文,現在每年還有許多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以這主題撰寫博士論文。雖然人類對自己大腦的理解還是相當有限,但我們依稀知道,每個人的大腦特質,可能都會有一部分跟「多數人」不太一樣。
理解自己的「不一樣」、理解其他人的「不一樣」,從閱讀《我與世界格格不入》開始。也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人,從自己的大腦特質出發,撰寫適合大眾閱讀的心普、科普書。
廣泛閱讀,是理解自己、帶來改變的第一步。這是一本好讀易讀、看完適合多買幾本送人的書。理解、覺察,將會是改變的開始。
各大連鎖書店均已到貨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965?loc=P_003_071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PCHome:
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JAK1S-A9009G17P
TAZZE: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56822
附註:
一、這篇文章裡的「亞斯人」,指的不是「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人」,而是「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人」。
二、書寫跟「亞斯」有關的文章時,還是得提醒讀者,每一位亞斯都不一樣,不要因為任何文章的敘述就對亞斯人有刻版印象。亞斯人有學習能力,有少數亞斯人是社交高手,甚至能管理行銷或公關部門。有些亞斯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很好,只有在伴侶前會露出本性。一般來說,亞斯人的「社交性驅力」(sociosexuality)較低,但也有亞斯人成為調情高手、或沉迷追求一夜情。在講台上或面對直播侃侃而談的網紅、企業創辦人、政治人物,也都有可能帶著強烈的亞斯特質。
三、「亞斯特質」的研究,是從七十幾年前的自閉症研究開始。腦科學家漸漸發現,有一種人類腦神經特質可稱作「自閉症光譜」,可在許多人身上發現,「濃度」強的,被稱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比亞斯伯格症濃度再輕一點的,英語稱為autistic-like traits (自閉症特質),或broad autism phenotype (廣域自閉表現型,BAP)。台灣自閉症家長曾群起反對「自閉」的中文翻譯,台灣的成人亞斯社群很明顯也比較喜歡「亞斯」這名詞,所以我在書裡統一使用「亞斯特質」。
四、「亞斯特質」不等同於疾病,沒有精確的「診斷準則」,所以我們無法明確統計出「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盛行率」是多少,10%是個概括的數字。10%的來源是:(1)符合「自閉症光譜疾患(含以往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精神醫學診斷準則的人數有多少?目前美國的統計,在小學生已經來到1.7%且節節上升。學者推測,這類普查,至少會漏掉15%沒計算到。再加上被忽略的女性亞斯特質,符合診斷準則的人應該有2~2.5%。(2)第一類符合診斷的人的近親,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在各項研究裡約有20~30%是「未達診斷準則、但有較高的BAP分數」。(3)在完全沒有人「符合診斷」的家族裡,也還是會出現BAP分數高的人。這些亞斯基因有可能來自婚配,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1)+(2)+(3),10%是合理估計。
五、二〇一一年有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針對五萬位韓國小學生進行詳盡的調查,發現有2.64%符合自閉症診斷,且三分之二並沒有被察覺。這統計數字,還不包括那些因為「診斷準則偏向男性特徵」而沒被計算進來的女性。這說明帶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數,恐怕遠超過多數人想像。
六、國外研究篩出的「BAP分數高的人」,通常在15%左右,而這些人在統計上會有明顯較高的焦慮、憂鬱、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以及自殺傾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注意、關懷、支持這一群人的主要原因。雖然亞斯特質明顯的人,有許多成功的專業人士與創業家。但,格格不入、不被理解也無法理解自己、長期抑鬱無法發揮長才的人,人數恐怕會比「成功人士」多很多倍。
七、「亞斯特質」只是人類常見腦神經特質的其中一種,當你覺得誰可能有亞斯特質時,還是得記得,「亞斯」只是他大腦特質的一部分。我們可透過閱讀亞斯特質來瞭解人類行為與人類大腦,但也要切記,不要用「亞斯」來定型化一個人。
好啦,如果你已經辛苦地看到這裡,我再附上一些連結:
1014、1021、1027的三場演講、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1599302735141/
我在Readmoo電子書已經開放預購的《亞斯四書》
https://readmoo.com/campaign/2018/10/asperger/index
大人的亞斯學—成人亞斯知識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spie.tw/
看完這五千字,請你記得按讚、分享。雖然我是精神科醫師,不過我沒在「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科」受訓過,我不懂得如何診斷與治療亞斯伯格症。我的強項是資料整理與書寫。我在寫推理小說《恢復記憶就得死》的過程中察覺自己的亞斯特質,之後投入時間找出800個網頁、30本Amazon Kindle電子書、150個PDF檔案文獻,寫出《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明年我還是會轉回繼續寫小說的狀態。我希望藉由銷售數字,讓台灣出版社看到這類書籍的市場,讓出版界願意投資在其他亞斯作家,或翻譯更多國外的亞斯名作家作品。我的努力,必須加上你的購買與分享才能完成第一步。接下來,就要交棒給其他出版社與亞斯作家了。
你一生的預言電子書 在 【讀墨推薦書】看完這集再去讀那本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578 views 8 months ago # 電子書 #好書推薦 #人工智慧 ... 姜峯楠的生命奇想《妳 一生的預言 》《呼吸》 05:05 劉宇昆跨文化的《摺紙動物園》《隱娘》 ... ... <看更多>
你一生的預言電子書 在 [心得] 姜峯楠的《妳一生的預言》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馳騁的想像力與真摯的人文情懷:姜峯楠的《妳一生的預言》】
我對科幻小說涉獵不多,但卻喜歡科幻電影,若是小說改編,總會按圖索驥,意外邂逅
不少經典作品,如《索拉力星》與接下來要提的《妳一生的預言》,《妳一生的預言》
是華裔作家姜峯楠所著的科幻短篇小說集,書中最出名的是曾改編成電影《異星入境》
的雨果獎得主之作〈妳一生的預言〉,這本書看得我目不轉睛,實在好看。
《妳一生的預言》收錄了八篇小說,涉及宗教、神話、物理、數學、現代科技,足見作
者學識之廣與深,我最喜歡的是〈妳一生的預言〉,以一位女語言學家與外星生物接觸
的故事,詩意又抒情地道一則有關愛、命運、時間與選擇的寓言。第二喜愛的是〈上帝
不在的地方叫地獄〉,是關於神蹟與信仰,一篇奇幻又殘酷的未來版〈約伯記〉,第三
名是〈看不見的美〉,以一間校園內即將開始的投票為背景,深度辯証著人與生俱來的
「美感」之道。除了這三篇,書中其它故事也皆為佳作,其想像力之豐富、邏輯之縝密
,令人拍案叫絕。
《妳一生的預言》不僅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又帶著強烈的現實感與人文情懷,八篇故
事妙筆生輝,是極好看的一本書,讓我對科幻小說產生了極大興趣,下次,我會試試艾
西莫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252.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8873944.A.69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