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長大想當什麼?」日本最年輕10歲天才哲學家的回答 的評價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知道怎样成为一位作家吗?
以下的201个小窍门会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位天生的作家。
在成为作家的途中,你会遇到很多阻碍。也许你的心态还没调整好,或是未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也许你需要专注于专业方面的发展,或是提升你的创造性。
我必须承认,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作家的定位。即使我已有作品面市,我仍不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简单的说法,这才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位作家了。这个说法是这样的:
作家就是去写作。
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
当对(自己的)作家身份又产生怀疑时,我会对自己说:“当作家就是写作嘛!”
这帮助我重新走上轨道。
说到(走上)轨道,接下来小窍门是由世界电信录读者收集的,能帮助想成为作家的你在此道路上更进一步。它们会使你明白,你已经是一个作家了。
小窍门被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怎样营造成功的心态
怎样发展你的写作技能
怎样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
怎样获得专业的发展
怎样成为一位更出色的作家
怎样更具有创造性
第一类小窍门是关于作家的心态的:
怎样营造出成功的心态
(心态)开放,保持好奇心,(着眼)当下,专注(眼前)。
接受批评,从中获得成长。
活得有激情。
对每个人宣告:“我是个作家。”
承认你的恐惧,战胜它。
重新思考什么是“标准”。
确定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接受一点,那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打破你的舒适状态。
带着感恩去写作,而不是带着“必须这样做”的心态。
去冒险—— 不要害怕让人震惊,你的身上没有标签。
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
学着去热爱写作和阅读。
像第一次约会那样去写作。
接受事物原本的样子。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开尽可能多的新经历。
热爱你的工具。正如St. Bumpersticker 所说:“我的钢笔真的很好用”
拥抱你的影子。发现你不曾展露的品质和个性。
开动脑筋去写作。
记住:如果你不确定(某事),那你就是不知道(这件事)。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 — 什么时候该坚持。
相信自己是一位作家。
打破常规。毕加索说过:“每次创造的第一步都是去破坏。”
不要想当然地把平常的经历当做平常。
保持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创新的本钱。
做自己。你没有必要得到他人的鼓励。
永不放弃。
怎样发展你的写作技能
有时我们认为写作是一门艺术,但是把它当成一门技艺(对你)或许更有用些。以下是一些能够帮你发展写作技能的小窍门。
运用简单、直白的句子。
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限制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简明扼要。
少写废话。
不要写得太冗长。
(故事的背景、人物等方面)描述得别太复杂。
重新审视你所采用的每一个多音节词(三个或以上音节),看看能否替换成更简单的词汇。
当你想到怎样为你的作品结尾时,不如从结尾开始写,看看会发生什么。
除非真的必要,避免使用以下三个词:“如果”、“但是”、“不能”。
永远不要拯救你(故事的)主角。
练习完成单一任务。留出一段时间,(在)不被打扰(的状态下),专心写作。
列出绝妙的提纲。
从隐喻和小故事开始着手(练习)写作。
最后再写开篇的第一句话或者标题。
用心写作,避免抄袭他人作品。
想清楚了再写骂人的话。
问问自己:“能列个提纲吗?”想出至少五条可列的提纲。
运用“迷你裙法则”:作品长度既能够完整(叙述故事),又足够精炼,以保持趣味性。
一小段一小段来写,以求写到点子上。
把你的读者形象化:当他们读到这儿,他们是怎样的反应?他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找到对你有效的(写作)方法。
是把铲子就写成“铲子”。别写成“一种长柄的园艺工具”!
把准确性先放到一边。(我们的左脑让我们)不担心犯错误。(右脑)让我们的思绪更为流畅。
怎样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如果你想做个作家,关键是建立起好习惯,帮助你提高到(真正)作家的水平。
在写作(练习)中(得到)强化和锻炼。
定个计划并按计划写作。
在开始第二天的写作之前,先做好关于故事发展的笔记。
挤出时间用于写作。
在手边留一份斯特伦克和怀特的作品复印件。
记工作笔记,用于分析你的进步,进行写作练习。
(把作品)写在难看的纸张上,给大脑一种感觉,没必要写得非常完美。
在你累的时候写作。
将你记忆中的好故事重写一遍。将你写的与原版的相比较,评价两者间的区别,从中学习。
练习缩写。写一个概要并加以精炼。将精炼后的概要再加以精炼。这能帮你明确文章的骨干,揭示故事的真谛。
把写作作为你人生的头等大事。若你说这不可能,那就把它体现到你时间的分配上。
在你没有灵感时进行写作。
哄骗自己开始写作—— 只需每天花15分钟在写作上。
在一沓3×5厘米的卡片上开始写作。每张卡片上写上一个条目或想法。将卡片按序排列,把它们打成文档,形成第一稿的草稿。
每天强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切断与现代通讯设备的联系。关掉手机,黑莓,ipod,音乐,电子邮件,推特,停止与他人的交谈。
写每一段都设一个时间限制,定一个目标,在该时间段内完成。
别害怕被辞典束缚,去找一个比现有的词更好的选择。
买一个小笔记本,和钢笔一起随身携带。
别太在意(文章前后的)关联,去写就好!趁现在。
设定时限,迫使自己在时限内写出一个故事(尽管这可能不会是你最好的作品)。
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
在黎明时写作。
仔细地阅读索尔•斯泰的《索尔•斯泰论写作》(Stein on Writing)。
经常读一读已写好的作品。
当有合适的词汇在你脑中闪现时,用录音机或i phone记录下来——但别在洗澡时这样做。
在纯文本编辑器中写作。
找陌生人聊聊天。然后把记忆中的片段写下来,描述一下这个人,背景环境和你们的对话。
经常问问自己“假如……”
和你作品中的角色对话。
接受故事(带给你)的挑战。
一天写作十五分钟。每天都坚持这样做。
喝点水对抗疲劳。
写作时听听歌剧或者其他带有故事性的音乐。
早早开始写作——不要等到截稿前的几个小时。
如何获得专业上的发展 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你想成功,就必须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以下的小窍门将告诉你如何从一位作家的角度获得专业上的发展。
开个博客。
以发表为目的进行写作,即使仅仅是发表在当地报纸上或是一个小小的博客中。
学着按照标准来写作。
评论你最爱的博客。
每年至少读一遍津泽的On Writing Well。
阅读斯蒂芬•金的On Writing。
参加写作课程。
加入一个写作小组。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小组,就组建一个。
学习故事架构。
与其他作家结交。
为不同的媒体写作。
参加写作比赛。
学习理查德•拉纳姆的《Parademic Method》。
雇佣他人为你写作。
在导师指导下写作。
怎样成为一位更出色的作家。 这里选出了一些能让你成为更出色作家的小窍门。
强迫自己定下字数限制。
大纲。按大纲写作。
每天学一个新词。
共同写作。
阅读弗兰克•伦茨的《Words that Work》。
阅读《复制博客》(Copyblogger)一书。
选辞要达意。
写写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让你的钢笔和手指运动起来。
学习一门外语,想想自己能从这门外语中学到什么。
写写你自己的故事。
(保证)充足的晚间睡眠。
当你思绪混乱时,花15分钟打个盹儿。
主宰你情感的力量。
像要站在上千名观众面前呈现你的作品一样去写作。他们会听下去还是走人呢?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博客、诗歌、短篇故事、散文。
读语法书。
允许你的第一遍草稿是蹩脚的。
试着合理饮食。若你只吃垃圾食品,你的脑力会下降,写不出好的作品。
按茱莉亚•卡梅隆所提的“艺术家的方式”写作。
如果你写不出一本书,不如写一篇博客.
如果你写不出博客,那就去评论一篇博客。
不要把写作当消遣。
说真话——这样你就不用花时间去记忆你写的东西了。
认真研究成功的作家是怎样造句的。
写你想写的,而不仅是你所知的。
看部电影。你能(把剧本)写得更好吗?
在拥挤的咖啡店写作。
在厕所写作。
写上一整天。
写东西。(写出一些后)再多写一点。
阅读、思考、阅读、写作、深思、写作——然后再阅读。
倾听他人的谈话。
阅读很多书籍。好书坏书都读一些。
阅读podcast上的写作小技巧。
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音乐、舞蹈、雕塑、绘画。
阅读你以前所写的作品,认识到自己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
将写作作为早晨最重要的事情。
即使在没有灵感的时候也要努力写写东西。
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这使你的读者不会觉得味同嚼蜡。
在最有效率的时间段里写作。
花时间做研究。
使用Nanowrimo(全民写小说创作平台)。
去逛超市,去看球赛,去教室,去建筑物里。记下带给你感觉的细节、氛围和人。
解构、分析你喜爱的书籍。
阅读费朗辛•普洛斯的《像作家那样阅读》(Reading Like a Writer)
找到你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
从支持和反对两方面来写同一个主题。这能帮助拓展你的思路。
去写一个你自己最想读到的故事。
尽可能多地读书。
具有时效性——怎样将今天发生的事件传达给你的听众?
怎样编辑校订你写的内容
再三阅读你写的内容,直到找不出任何问题。
即使有拼写自动检测功能,也不能省略亲自检查(的步骤)。
把写好的内容给一位信任的朋友看,寻求反馈。
再三校订。
但也不要一直只顾着校订。
写作时写作,编辑时编辑。不要同时做这两件事,否则你对自己的作品就太过严苛了。
当对写作内容存在不确定时,(宁可)删去。
写作和编辑之间要留有缓冲时间。
用任何人——或者你的猫能忍受的最大音量朗读你的作品。
写好后回头再看看,缩减10%的字数。
与158条相同O(∩_∩)O~~
删掉冗长的句子。
把作品放一段时间,然后用新的眼光来看它。
找人帮你校对。
别怕删掉一个你认为写得不错的句子,但是不要增加太多内容。
大声朗读你的作品。
在写作时要热爱你的词汇,而在编辑时则要对它们持怀疑态度。
做自己的评论家,为你自己的文章或故事写一个评论。
怎样变得更具创造性 对于写作而言,没有什么比创造性更重要了。
当你有绝妙的想法时,记下来。
写日记,(以此)记录你写作的文思。
通过日记将你的想法和感觉分类。
观察(不同的)人。
将字数限制在101字以内。
写一篇“意识流”式的文章,看看它会带给你什么(灵感)。
允许你的思想去神游。
当其他事无法(帮你找到灵感时),喝点苏格兰威士忌或抽个烟吧。
经常沉思,使思绪稳定下来。
割割草、走一走、跑跑步,做一些需要集中意识的事,激活潜意识,让它带来创新。
将这个清单做好记号,当你需要找思路时可以加以利用。
外出或是将要外出时若是出现偶然的思绪、故事的想法或(想到)引述(他人的话),将它们记在手机上。
运用“类聚法”激发创造性。
去探究是什么使人微笑。
保持思绪畅通。突然有了思绪,那就写下去。
为了更具创造性,请用铅笔而不是笔记本电脑来写作。
在城市字典中检索排行最前的新点子。
结识与你不同的人,将这段经历反应在作品上。
尝试新点子或新爱好——你的生活越多姿多彩,你的作品中也会不断产生好的点子。
慢慢地沉思。
在(特定)环境下写作。如果你要描写海滩,就收拾行装去海边写作。
在脑中想象,以激发灵感。
积累词汇。
把想到的都写下来。别太相信你的记忆力,尤其是在晚上。
想传达某种情感却又不知道怎么做?在写作时听听包含某种感情的音乐。
解决文思受阻的方法:阅读最喜爱的作者或是最喜爱的刊物中的好文章。
用反手写作。这造成的别扭和一定程度的困难使你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思绪在脑中形成。
当你遇到瓶颈时,做些不费脑筋的事儿,如熨衣服或是静静地走一走。
在户外写作。
在灵感出现时写作。
不要等着点子自己出现,到处去寻找它们。
阅读你博客中的评论,珍惜这些花时间给你写评论的人,从中收集灵感,写出一篇好作品。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天津塘沽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有 bug 的?
#知乎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加入情報單位、潛入北韓,都讓我們慢慢能夠明白, 這個角色是如何具備了如此強大的生存能力。 再來就是中老年時期的崔岷植。如果你 ... ... <看更多>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長大想當什麼?」日本最年輕10歲天才哲學家的回答 的推薦與評價
我學習我想學的事情,優先學習讓我很興奮的事情。我是 ... 商周談薪室助你談得好工作 ... 小孩是戴著乾淨的眼鏡懷抱著想了解世界的好奇心用腦筋思考. ... <看更多>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在 #你所经历的哪些事情让你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