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365
📚好書推薦:《依戀效應》
意外在書局找到這本好書
儘管這本書不列在育兒書中
但我認為能認識《依戀效應》
對於孩子、甚至我們本身在任何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作者Peter Lovenheim衷心期盼在這本書中父母能學習到教養技巧
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 #安全型依戀
#並從中獲得自信 #適應力 #和愛人的能力
#這將是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認為在出生到一歲半以前是建立 #依戀模式的重要期間
也就是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互動而形成的核心情感與人格結構
#進而創造將來一切人際關係的信念與期望
👉幼年時期主要照顧者將影響孩子一生
但大家可能會誤會
並把幼兒主要照顧者的重責大任壓在媽媽的身上
作者破解這個錯誤的關點
👉 #依戀關係與當個完美媽媽無關
#而是重視孩子的感覺
作者認為一個全天候拿著手機、心不在焉的媽媽
並不能提供孩童安全堡壘與避風港的功能
👉 #重點在於同調
#即父母察覺孩子的需要並予以正確回應
#能正確解讀孩子的信號並採取行動
這樣一來
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堡壘而勇於探索
挫敗時也知道父母是可以尋求安全慰藉、保護支持的安全避風港
👉即為 #安全型依戀
反之
若幼童在童年時未獲得父母正面回應與照顧
則將形成 #不安全依戀(共三種)
1️⃣焦慮型依戀模式
👉照顧者不恰當或不一致回應孩子的需求所致
👉焦慮型依戀者通常渴望來自感情伴侶的強烈認可、回應
卻難以相信對方並不斷尋求保證
2️⃣逃避型依戀模式
👉照顧者長期未能提供敏銳可靠的照顧所致
👉逃避型依戀者很難相信他人
並極度渴望獨立並認為自己不需要親密關係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最糟糕的一種依戀模式
👉照顧者通常出於疏忽和虐待、缺乏妥善照顧
👉同時表現出焦慮型與逃避型的依戀關係
👉幼時大多受虐兒、長大易成為精神分裂者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安全型依戀者
但作者也給大家帶來好消息
1️⃣ 我們有能力改變依戀模式
即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即幼時因不可靠或無反應的照顧而產生不安全依戀
但在 #成長過程與某個足以成為心靈支助的人建立關係
或是 #透過治療或深度省思
成年後卻擁有「安全型依戀」
2️⃣焦慮型與逃避型依戀者的優勢:
👉「焦慮型」優勢:哨兵型
對「威脅」特別敏銳,能率先發現危險
👉「逃避型」優勢:快速反應者
獨立自主,能率先找出逃生路線脫險
🎀後記🎀
1️⃣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可以讓自己了解自己在依戀系統會在何時影響自己的行為反應
👉可以改變或延遲自己原來的反應
特別在情續激動的情況下
做出更有利的行為
2️⃣依戀系統讓我們承認:
我們需要與幾位親密與特殊意義的人保持聯繫
👉唯有通過互相依賴才能成為最堅強真實的自我
#育兒書閱讀分享
依戀模式的重要期間 在 高雄楊明仁診所- 診間細語系列(四)--泥娃娃泥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是,他不願來參加我的美好,是因為他覺得我不重要。 ... 一再沒法滿足的心理需求,不能連結的依戀期盼,長大後將會對這小男孩生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看更多>
依戀模式的重要期間 在 依戀理論:我們如何成了今天的樣子?童年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小時候如何和父母建立 依戀 關係,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成長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長大之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童年會以 ... ... <看更多>
依戀模式的重要期間 在 [新聞] 孩子一哭就該馬上過去抱? -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71788
孩子一哭就該馬上過去抱?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這樣說…
岡田尊司 2016年09月30日 07:20
很會看人臉色,容易感覺心理疲倦,總是擔心不被需要,因為不想與人對立,所以總是配
合對方。這種在人際關係上特別敏感的人應該不少吧。
另一方面,對於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感到厭煩,不想受婚姻束縛,工作上只願交際應酬,不
願和別人有更進一步的來往。
這種只停留於表面交往,不願建立深入關係的人也有增多的趨勢。
影響個人行動的依戀模式
事實上,不知不覺中支配這些人際關係模式的,或許正是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依戀形式從
根源影響著每個人,不只是人際關係,更包括情感、認知與行動等,範圍廣闊,成為塑造
人格的重要基礎。
兒童的依戀障礙是依戀研究的開端,如今的焦點則逐漸轉向對成人的影響。實際上,擁有
穩定依戀形式的人,不只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多半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成功的
社會生活。
不同的依戀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有人遇到困難會馬上找人商量或求助,相反地,
有人再怎麼困擾也無法對他人傾訴,更別說開口請求援助。有人輕易就能依賴別人,和他
人迅速建立親暱關係,也有人不管認識多久,都會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依戀形式不只包括與他人建立關係、從對方身上得到慰藉或支持等行動層面,也包括當自
己尋求協助與慰藉時,如何期待對方的反應、依賴對方到何種程度等心理層面。
有些人即使對父母或配偶也不敢輕言依賴,認為就算對親友尋求協助也只會受到傷害,有
人則相信親友會擔心自己,並無條件伸出援手,這兩種人採取的行動自然不會相同。以上
兩種人的差異不僅表現在與親友之間的關係,也牽涉到當事人所有的人際關係。
擁有穩定依戀形式的人,因為相信對方一定會幫助自己,遇到困難時立刻就會向人尋求支
持與慰藉,並獲得幫助。相較之下,抱持不穩定依戀形式的人卻會擔心遭到拒絕,遲遲不
敢開口求助,有人打從一開始就不會尋求幫助,也有人即使開口求助,卻因為顧忌太多,
拙於表達而惹怒對方或始終無法觸及重點,結果還是無法獲得有效的幫助。
每個人的依戀形式,皆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培養成
型。
「依戀障礙」不僅發生於兒童,也可能潛伏於成人內心。為了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
記住依戀是什麼、如何形成,以及依戀問題在兒童時期的表現形式。本章欲說明的,便是
關於依戀及依戀障礙的基本知識。
一切從擁抱開始
人一出生就會想要擁抱母親,依偎在母親的懷裡。換句話說,人在安心成長的過程中,擁
抱和肌膚接觸是必要的舉動。過去,人們還不知道這些事的重要性時,許多孤兒因為缺乏
肢體接觸而造成食慾低落,甚至衰弱而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擁抱和哺乳幾乎同樣重要。就算給予再多營養,只要缺乏擁
抱,孩子就無法順利成長。
擁抱與身體接觸,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培養依戀的原點。藉由擁抱,不只孩子
會對母親產生依戀,母親對孩子的依戀也會加強。無論原因為何,不怎麼擁抱孩子的母親
,對孩子的依戀容易變得不穩定,拋棄孩子的可能性也較高。
孩子一哭就抱的母親,對孩子的依戀較容易穩定,放任孩子哭泣的母親則易與孩子形成比
較不穩定的依戀關係。
擁抱這個說起來非常原始的行為,對於孩子是否能健全成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
為對兒童而言,擁抱不只影響到心理,也影響到他們的生理發展。這個行為能促進兒童分
泌成長激素及神經生長因子、提高免疫力的物質等。此外,還能刺激分泌能夠穩定精神的
神經激素及神經傳導物質。
擁抱不僅是肢體接觸,也象徵「支撐、守護」的行為。經常被擁抱的孩子乍看之下愛撒嬌
又柔弱,實際上卻有著堅強的養育基礎。而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
與特定對象的連結
如前所述,肢體接觸雖然對生命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依戀」卻不只是停留在擁抱層級的
問題。依戀要能夠成立,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
過去,一群懷抱改革理想的人,思考是否能以更有效率的方法來育兒。他們的結論是,一
個母親只照顧一個孩子太沒有效率,與其如此,不如讓複數雙親共同分攤時間,輪流公平
地照顧每一個孩子,如此一來不但更有效率,還能培養出不依賴父母,更獨立出色的孩子
。
這「劃時代的方法」很快地付諸實行。不料,幾十年後,人們發現以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
身上出現了重大缺陷。他們對親密關係抱持消極態度,人際關係也比較不穩定。他們的下
一代更是明顯表現出對周遭事物冷漠與疏離的傾向。
這是發生在以色列集體農場「吉布茨」的實際案例。這種實驗性的嘗試所帶來的教訓告訴
我們,以效率為本位的育兒行為徹底遺漏了「依戀」這個課題的重要性。
其造成的弊端不只影響幼兒時期,更導致成人之後不穩定的依戀形式,這是已獲得公認的
結論。不過,實驗結果也證明,對於那些同樣在吉布茨中長大,但可以與親生父母一同過
夜的孩子,這種負面的影響就會明顯降低。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示了依戀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特性:依戀的對象必須是「經過選擇的
特定對象」。這種「選擇性依戀」是與特定對象(依戀對象)之間的特殊連結。對孩子而
言,依戀對象必須是他人不可取代的特別存在。孩子與這個特定對象之間形成隱形的緊密
連結,可稱之為「依戀聯繫」。
一個孩子無論再多人疼愛,給予再多充分的肢體接觸,都無法培育出穩定的依戀。因為最
重要的是孩子與特定對象之間的穩定關係。若幼年時期與太多人產生連結,反而會助長依
戀障礙。
比方說,在育幼院等設施長大的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依戀障礙,原因除了缺乏純粹的親情外
,也和複數養育者輪流照顧的事實有關。不只如此,即使是有親生父母照顧的孩子,若受
到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或親戚關愛,導致來自母親的疼愛減少,成年後也經常會有精神不穩
定的狀態。
依戀的形成與關鍵期
在這層意義上,依戀的形成,可以說是與特定對象之間鞏固彼此關係的過程。
依戀從嬰兒時期便開始形成,不過此時還是最初始的階段。嬰兒出生六個月左右時,儘管
已經逐漸可以分辨出母親,但此時就算母親換成別人,也不會引起嬰兒太大的混亂,能夠
很快適應新的母親。不過,即使在這個階段替換母親,還是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與
社會化的能力。也可以說,這樣的影響會損害依戀的形成。
六個月大之後,孩子開始能清楚辨識母親。此時是幼兒懂得認生的階段,也意味著依戀開
始正式形成。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段「
關鍵期」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實際上,過了兩歲才成為養子的
孩子,多半和養母不親,無法培養出緊密的聯繫。此外,在這個關鍵期離開母親或更換養
育者,也容易傷害依戀的形成。
為了讓依戀順利形成,除了充分的肢體接觸外,母親必須察覺孩子的需求,並快速做出反
應。只有總是守護身旁,在需要時給予幫助的對象能與孩子形成特殊的連結。一有需求就
能得到回應的關係,是培育依戀的基礎。在這個時期,母親應盡可能待在孩子身邊,並盡
量回應孩子的需求。
作者|岡田尊司
精神科醫師、作家。目前擔任岡田診所院長。自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
都大學醫學系,並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及腦病態生理學
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著有《啟動心靈的對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
種病》、《夫妻這種病》等等。
------------------------------------------------------------------------------
50字心得:
這篇文章, 突然讓我想到前一陣子一個聽從了什麼瓜老師的教育理念
而放任孩子大哭的板媽~~
那是我第一次在這個板上想用噓字號...不過我忍下來了...
最終沒讓我用噓不是因為板上的噓字號剛好壞掉~~
(該不會剛好那段時間噓字號真的壞了吧??@@?)
而是我覺得沒意義...
(雖然我還是有點小不爽讓小朋友一直狂哭的媽咪~~
一個月而已~~= ="...又不是已經三歲了~~)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本來就會不一樣...
/____\"...在我也不敢說哪一種教育方式是真的好...
(因為我都很懶,讓孩子順其自然,只要不給我生病都好~~
結果最近竟然都在給我感冒!!!!!!QQ)
我也曾想過就給他放著哭~~
但是媽媽我就是不忍心看那個小人兒臉上掛著兩條淚和兩條鼻涕...
(而且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討厭人家碰他的臉--->大概以為自己是靠臉吃飯的~~)
所以就還是會抱起來(小朋友的皮膚觸感真好~~XD--->誤)
我在懷孕期間曾經狂讀媽寶板的文...
(好吧,我承認當初我也是讀了很多什麼百歲的文章而且本來還打算照本宣科~~)
讀到後來連我都覺得自己快走火入魔了~~
甚至也要求我老公一起陪同著看...
後來老公不堪其擾,找個了時間和我"吵"起來~~(他說這叫溝通不叫吵)
他認為每個寶寶的狀況本來就不同,
別人家的寶寶和我們家的寶寶也絕對不一樣...
所以他認為...必須等孩子出生後再依孩子的狀況來應變...
而不是提前看一堆文草來搞死自己...重點是還不一定有效~~
只能看了之後做個參考值~~
其實聽一聽也不覺得有哪裡不對, 或許是自己真的太固執了...
所以到後來就真的是很鬆鬆的去養小孩~~@@...
即使現在到了快一歲了...
他哭哭的時候我還是會想抱抱他~~
他一直就不太黏我,但很明顯的我是他眼中會動的大玩具~~
(嗯,因為也不是我在顧,媽媽我要上班哩~~)
而且我有發現到他是個反骨的小孩,越說不行就越要...
但除此之外,個性都還算穩定,也是能溝通的孩子~~
媽媽我想趁現在還能抱的時候多抱抱他...
畢竟能抱的日子會越來越少的~~
(T_T...而且長大後皮膚觸感會差很多~~再誤!!!!!!)
--
在天地間,唯有取得中庸之道~
你才得以求得自己真正祈求的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1.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75786208.A.D0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