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內刪掉的眉角
提到大清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就不能不說直轄台北市政府有個房間叫做劉銘傳廳。這個房間是號稱沉浸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親自命名的。講真的,馬前總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知道是誰敎的,在中華傳統文化體制中,連名帶姓叫一個人,是極端失禮的行為,連皇帝都不會這樣叫重臣,一般而言,稱呼人家的"字"(子牙,孔明,仲達等)已經算是平起平坐了,仰慕一個人的話應該用敬稱,司馬溫公,左忠毅公。中國人馬英九竟然這樣尊(ㄗㄠ )崇(ㄊㄚˋ)中華文化,真是讓我這個台灣人嚇到吃手手。
不過,這邊不是要討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劉銘傳跟直轄市台北,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說劉銘傳在巡撫任內,辦公室設在臺北府淡水縣(大約是今天雙北+東桃園,但不含山地鄉),感覺上似乎跟直轄市台北關係匪淺,但台北市早在1967年就脫離台灣省,獨立為直轄市,米國人會紀念開創英格蘭王國的征服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嗎。
況且,劉大人一心想把省會從臺北府淡水縣搬到臺灣府臺灣縣(今日不含山地鄉的台中市及南投縣南投市一帶)。雖然說把福建臺灣省的省會設在臺灣縣是朝廷的一貫的基本政策,但劉銘傳確實很認真在當脫北者,比對後任巡撫邵友濂放棄新省府計畫,全力發展臺北府,對台北市來說,騎驢找馬的劉銘傳難道比海枯石爛的邵友濂更值得留念?
在清法越南戰爭(西仔反,1883年12月-1885年7月)中,劉銘傳所謂擊退法軍保衛北台的戰功,其實仔細來看,並沒有像中華民國史書上說的那樣用兵如神,克敵制勝。1884年10月,法軍攻佔基隆後,戰神劉銘傳第一個反應是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往竹塹城方向轉(ㄖㄠˋ)進(ㄆㄠˇ),走到艋舺時,被民眾從轎子中拉出來毆打,並痛罵劉銘傳是懦夫,然後監禁在龍山寺內,直到淡水縣士紳們確認劉大人願意領導作戰後才被放出。所以有段時間,大清朝的作戰指揮命令,蓋的關防大印不是福建巡撫而是龍山寺。至於劉銘傳為什麼要去竹塹(新竹市)呢,我以為,竹塹城是北台灣防禦工事最完整的中式城池,撫台大人想要恃城堅守,其實也算合理。可是,戰神劉銘傳似乎沒有想過一點,打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中式城池,在西洋新式炮兵的眼中,不過是一道竹籬笆,劉大人真要倚竹塹城以拒法蘭西,恐怕被西方列強俘虜的大清朝方面大員又要增添一位。台北市政府紀念意圖棄守臺北的臺北防禦總指揮官,邏輯上不會有問題嗎?還有,基隆港區在被攻陷後,法軍之所以沒有沿著基隆河長驅直入,是因為阿罩霧(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的本土民兵(台勇)在暖暖一帶阻截法軍。
直轄市台北,無論建置或取名,也是都看不到劉銘傳的身影。
臺北這個地名,最早應該是閩浙總督沈葆楨在1876年1月(光緒元年十二月)奏請在臺灣府的北部設立臺北府,臺北這個名字最有可能就是沈葆楨或他的幕僚想出來的。在此之前都是自然發展的市街,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貓里錫口(松山),士林等。臺北府第一個是首長是臺灣府知府署理的向熹,首任正式知府是林達泉,他也是將臺北城設在今日"城中"位置的人,臺北城建城開工者是知府陳星聚,臺北城格局最終規劃者是風水大師臺灣兵備道劉璈。至於臺北市則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成立,首任市尹是武藤針五郎(Shingoro Mutou,所以今年是台北市成立百周年祭,但我想兼任市長的台民黨元首柯丕(Führer KP),對這件事應該沒什麼感覺吧。)
上述的沈葆楨,向熹,林達泉,陳星聚,劉璈,武藤針五郎等,對直轄台北市的意義都讓劉銘傳看不到車尾燈吧,那為什麼北市府除了沈葆楨還被恩賞了一個房間外,其他幾個開創臺北的首長對北市府來說就像路人甲乙丙丁戊。
中國史學界很愛強調劉銘傳治台時的"自強新政",包含第二條鐵道(第一條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基隆港建設的運煤鐵路)等,這些跟臺北確實是有點關係。但,劉銘傳的"建設",在接任的邵友濂任內,大部分都被廢除,新省府計畫中止,鐵道延伸台南也叫停,也廢撤西學堂及番學堂。邵友濂並不是劉銘傳的政敵,相反的,劉邵兩人都是屬於淮軍系統,也就是中堂大人李鴻章伯爵的人馬,邵前一個職務是布政使,是劉大人的屬下。可見,即使在當時,連劉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謂的"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主要原因當然劉銘傳跟強國官員一樣喜歡面子工程,以致接任的人很難接手,而推動新政的燒錢問題,也讓課金玩北洋艦娘的李鴻章抓狂。
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怎麼燒錢呢,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就耗費129.6萬兩銀。建省前後,臺灣屬於省政府的稅收,依法行事的跟於法無據的(釐金等)也不過接近百萬兩銀,加上劉銘傳兼管的海關關稅,配合其他各省的支援,加起來還不到150萬兩銀,等於建設鐵道就吃掉福建台灣省一年的百姓血汗錢還不夠。還不只這個,劉銘傳當初在奏請朝廷請修鐵道時,報價是一百萬兩銀,嗯,超支30啪好像還好,公共工程那個沒有事後追加經費?最好是這樣,劉大人說的是基隆港到彰化縣城間二百多公里花費百萬兩銀啦,結果僅蓋了一半不到就把預算花完了,這種會計頭腦真是讓人欽佩得五體投地,最講究財政紀律的元首柯丕一定會想把他掐死。
有趣的是,劉銘傳卸任後四年,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總督就來履任了,當時東京當局看到一個沒有教育制度,沒有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趨近於零的"現代化模範省"時,很多人說,這種地方怎麼統治啊,感乾脆賣掉算了。就像後人傳誦的劉銘傳鐵路,被日本人砍掉重練一樣,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在重視品質的日本人眼中,就是Made in China的淘寶天猫。
身為軍人的爵帥劉銘傳大人,雖然看到西洋夷狄就學會跑馬拉松,對於台灣番人卻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剿完前山剿後山,征完平地征山地。劉大人另一項本領,雖然說是大清朝從政的基本技能,但劉銘傳絕對是神等級的,就是搞鬥爭。
釐清銘傳鬥爭傳前,先要提一下當時的派系。打從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大清朝官場就誕生三個有點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以曾國藩侯爵及左宗棠侯爵為領袖,湖南人為主的湘軍,奉李鴻章當老大,成員大多是安徽及江三角人的淮軍。朝廷中另外有一批不像湘軍淮軍靠戰績起家,全是考試及第當官的清流黨,清流黨人幾乎沒有人擔任過實際的行政官,大多數都在只要出一張嘴就有皇糧可以吃的耍廢官署,翰林院跟都察院等(嗯,怎麼好像我國的小黨呢)。湘軍跟淮軍,基本立場並沒有太大差異,都是主張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所以鬥來鬥去爭的不過是官位跟銀兩,把政敵割喉實在不多。而且更多時候,湘淮兩系人馬是聯合起來鬥清流黨跟守舊派,像福建台灣省建置,就是湘系的閩浙總督楊昌濬跟淮系福建巡撫劉銘傳在地方上全力配合的成果。
但,清法戰爭的無敵戰神劉銘傳,戰後卻火力全開,清算在滬尾(淡水)戰役中奮戰卻敵的擢勇巴圖魯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及守備南台灣讓法軍不敢覬覦府城的台灣兵備道劉璈,兩位抗法有功的湘軍大將。孫開華因為劉銘傳的彈劾,黯然離開已經駐防了快十年的台灣,回到福建,後來又在閩南因傷卒於任內。孫開華還只是被趕跑,劉銘傳對劉璈卻是羅織罪名,誣陷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斬首刑但暫緩執行),改流放黑龍江,最後在流放中病歿,當時朝野都有人為劉璈喊冤。劉銘傳指控劉璈貪贓枉法,劉璈在定罪斬候監後,照例是可以拿出家產來贖罪,可是劉璈卻連保命錢都拿不出,是他擔任過知府的浙江省台州仕紳募捐才躲過一死,可證劉銘傳才是真正的玩弄法律,構陷忠良。劉璈精通堪輿地理,台北府城最初的設計是直對北斗七星,劉璈認為這樣城池,沒有靠山,「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於是劉璈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但是,府城內的街道官衙已經蓋好了,無法更動,所以台北府城是最奇特的中式城池,有規劃筆直的街道,但街道又跟城牆沒有平行垂直。
如果風水真的有道理,那臺北建城一百多年來,始終是臺灣的政經中心,奠定臺北風水格局的劉璈,臺北市政府不但把他忘記,而且還紀念陷害他的兇手,劉道台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臺北人都是智商157。
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中國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愛劉銘傳,除了兩者都是中國人(廢話)外,KMT的文武百官還跟劉銘傳大人有87啪相像。
首先,從蔣太祖皇帝在台復行視事開始,中華民國分明就是靠臺灣島才得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殺中留下小命,也是靠臺灣兵在金馬前線浴血才能保衛中華民國,就像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但事後卻唬爛說自己是臺灣的救世主,而且還不會歹勢。
其次,在獅子面前裝綿羊,在綿羊面前充獅子的本領更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屠殺台灣人方面。
其他還有,都愛規劃不善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劉撫台蓋了一條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劉銘傳鐵路,蔣二世皇帝則是聽到北京蓋地下捷運後,略過專業工程意見,直接指導台鐵臺北段地下化。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也是傑出的一手。
也難怪馬英九前總統那麼愛劉銘傳了,他們根本是前世今生啊。
***************
重點言語:
1.劉銘傳跟直轄台北市是田無溝水無流。
2.總結劉銘傳在清法戰爭的表現,讓人不禁讚歎,真•戦神転生。
3.內鬥內行,外戰外行。
4.嘴巴上最愛說依法行政的人,身體往往最愛玩弄法律。
5.如果由富國強兵模範生的大日本帝國來打分數,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分數趨近於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瑯琊榜 #紅顏舊 #二胡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by 永安 Nirvana in Fire - Aging of a Beauty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琅琊榜》(英文:Nirv...
「侯爵伯爵中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轉文] 說說中世紀英國爵位制度-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英國爵位英國貴族等級製度英國文化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英國 ... 的評價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中國爵位等級的推薦與評價,PTT、YOUTUBE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侯爵伯爵中國 在 中國爵位等級的推薦與評價,PTT、YOUTUBE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侯爵伯爵中國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好像超過3500字,請各位斟酌閱讀。
這次民進黨會贏,原因很多,但我希望各位對政治有點比較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電玩三國志,按個鈕大家就會衝上去打到死。
這次勝利是跨世代的聯合,大家有共同亡國危機感,絕對不是某個人羽扇綸巾,彈指間國民黨灰飛煙滅。別再幻想了,了解基層實務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以下舉一些例子說明。
中部出現大黑馬陳柏惟,從表面上來看,大量年輕票回鄉給予致命一擊,顏家死抱韓國瑜到死,這都是對的,但這都忽略掉一個關鍵人物。
王金平
為何他被叫做公道伯?
到這邊先暫停一下,請各位想想,政治要用歷史來比較,台灣政治是哪一種?絕大部分人的想像,就是電玩遊戲,我花一萬金徵兵,來了一萬人,等於砸了一千萬廣告費,吸引一千人投票,幾乎都是這樣。我跟很多人聊過,他們講很多但腦中圖像都是如此。
真實的台灣民主運作比較像是封建戰國時代,國王跟公爵有廣大的領土跟經濟實力,但這不代表他可以叫地方小領主滾來擦鞋。同樣是貴族,都有莊園跟私兵,會被立為王的都得要教會加冕,這是君權神授,不然人民不會認同王權。
你拿出一萬金幣要徵兵,只會有跑來的傭兵(空戰宣傳),以及拿錢給地方領主來率兵勤王(陸戰顧樁)兩條路。而且一萬金幣撒下去,不見得就只有一萬人會來。
因為,我們用在民主政治上的比喻就是,你一個立委候選人為何可以參選?因為獲得黨內提名,或是跨黨派協調,透過初選等等。這些都是一個現代化的宗教儀式,你要經歷這個過程,讓支持你的群眾,認同你的參選正當性。當你有了正當性,各地大小諸侯就會有人主動支持你,大從有城市的伯爵率兵5000,小到一個村莊的騎士小領主帶兵50,集結成一支王軍。
但你可以說人家主動來,所以戰勝後所有的戰利品都不關他的事嗎?就等著大家舉兵造反吧。用在民主政治上也是一樣,對於花資源幫你選舉的人,就算不是你去求他,也得要照顧。這些可以率兵來援的,在現代統稱樁腳,依靠人際關係跟金錢維繫,封建年代就是用金幣維持忠誠,現代則麻煩的多,檯面上的像是請他當局處長,他有這方面專業讓他當顧問協調相關產業,小的問題如小孩轉學幫個忙,噴灑農藥排序前面一點,政府補助可以早點拿到。總之,沒有選完就算了的道理,一堆人說政黨要有理想,我來看的意思就是「傭兵費給了沒」,理想要有實際政策支持,空頭支票開多了,傭兵自然會去找價碼高的投靠,不給錢就搗蛋。
這些大小領主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樁腳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可以顧整個鄉鎮萬人選民的大咖,跟只有一個村莊幾百人的小咖,力量上雖然有差,但名義上地位平等。若你是一個立委參選人,取得黨內提名後為何要去地方拜碼頭?原因就在此,類似封建國王出征儀式,你得要到每個勤王貴族身邊,不分大小去致意,爵位高低有差,但不能狗眼看人低,覺得你一個騎士帶10個農民兵來是有屁用,就算心裡這樣想,場面話還是得說「有你這10人加持,小王有如得到萬人之力」。
封建時代,大小貴族之間彼此不是沒衝突的,水源、關稅、婚嫁等等,除了收入高低還有面子問題。此時誰能夠去擺平名義上同一個國家,但卻勢如水火的兩貴族家,暫時放下仇恨,共禦外敵?通常是位高權重,德行高尚,分派利益不徇私,獲得大家信任的人。
這種人,現代民主社會就是王金平這種公道伯。顏家此次死抱韓國瑜大腿,盤算韓流助攻,圖謀的是什麼?有幾個人知道,在地國民黨大樁腳表面功夫做足,實際上輔選懶散,擺明扯後腿?
顏家想的是,這次不靠你們這幾家大諸侯就選贏,日後就不需看你們臉色,還可以進一步削弱,分派利益給自家人。但問題就在於,此次大樁腳為何不動?中部海線一堆地方勢力眾所皆知,同盟敵對盤根錯節,這些年每次國民黨要選舉,如何擺平利益衝突,幾乎都是靠老王下去橋的。
怎麼喬?
舉個例子,有甲乙兩家工廠,生產能力是6000:4000,結果這次美國下了訂單5000,所以誰要接?王金平就是去協調的人,說這次甲先拿下來,下次換乙就好,或是說乙關難過,此次就先讓乙拿光,反正甲也還有1000可以接。為何信任老王?這就是手腕跟多年累積的信任,最起碼王金平不會坑兩邊,他的地位也可以牽制其他人不出手。
結果這次王金平翻臉,明明就是1124高雄跟中南台灣大勝的功臣,結果韓國瑜陣營全面起用外省人,把王金平晾在一邊,就算王姿態擺低了,還是一毛不拔,把這個本土喬王當成用過即丟的垃圾。各位知道,為此不滿的人有多少嗎?王這次大選擺明不幫忙,連人家找他去吃飯喝酒都不要,中台灣多少樁腳,這次根本不想幫國民黨。
國民黨1124後,利益分派太過難看,只照顧自己的地方派系,還完全不給台灣人生路,那些外省老頭飢渴萬分,紛紛預訂未來內閣職缺,這些要去前線打仗的地方樁腳,被當成下等賤民隨時可割可棄。
國民黨那些挺韓的老頭在想什麼?無非就是透過中國協助,以及狂熱韓粉的加持,一次殲滅掉這些不聽話的地方樁腳,回到兩蔣的中央集權體制。這種反民主的幻想之所以成真,很大一部分歸功黨國教育下,大量民眾對於民主政治的錯誤認知。
結果,從台中到屏東,這些地方頭人不分大小,大量被民進黨策反。亡國感之所以切實,是因為他們感受到這種只看跟中國血統深淺,擺明要把台灣人吃乾抹淨的現狀。民進黨此次地方推出一堆新面孔,著眼點就是都市選民跟網路空戰票,早就脫離地方鄰里傳統,自行其事,所以找來當招牌。檯面下誰去跟這些地方大老談,要找誰去談,選後新的體制怎麼處理,各位以為剛畢業的新鮮人作得到的嗎?
雲林花生之亂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地方農民知道張家人在幹嘛,蘇貞昌派農委會下去壓陣,就跟中央王軍下去地方執行警備任務一樣,讓那些平時作威作福的警備隊沒辦法在中間作亂。當利益直接分派下去,大家確定中間人不會剝削,再加上「我們看到那些地方仕紳與大老與院長站在一起,確定不會被秋後算帳」。
花蓮蕭美琴之所以敗,不光是傅崑萁砸錢多的原因,後山交通不便,中央難以將權威貫徹到底。蕭美琴本人太過正直,在這種妖魔鬼怪出沒的地方,大量啟用同樣性質的正直幕僚,打一場服務選民的乾淨選戰,就注定會有這種結局。花蓮鄉親不見得是短視,很多原因出在他們害怕秋後算帳,有些補助跟利益,傅家勢力只要還在花蓮一天,地方大小仕紳跟樁腳還站在他那邊,就可能一夕消失,求助無門。
很可惜,真的很可惜,那個票數擺明就是傅家全力以赴的結果,不會更好了。對付黑暗要用黑暗去對付,沒聽過冷戰時期CIA跟KGB交手的時候,還得自報家名說要打一場乾淨的情報戰。只要蘇貞昌還在,沒換上清新進步小鬼頭,就有辦法對付下去,各位要牢牢記得,對付黑暗吸血鬼勢力,光是白天陽光普照沒有用,你得要有吸血鬼獵人晚上執行正義。
這次選舉,看時代跟民眾黨得票數就知道,跟都市化程度有正相關關係,小黨若想要求生,顯然就沒辦法依靠人際網路,需要無窮無境的空戰宣傳。但這畢竟有限度,想要台灣繼續都市化很難,而台灣的六都直轄市權力太大,拔除了地方勢力的空間,年輕朋友或許覺得這樣很好,這是大錯特錯。
這表示你若沒選上市長,就啥屁都不是。年輕朋友若沒有學經歷,又不是業務高手,那除了拍市長馬屁,根本就沒機會。想要擴張,應該是要拆解直轄市,要他們根據人口開放區長跟區議會,小黨才會有透過簡單議題求生的機會。
結果現在支持者都反其道而行,覺得有師傅就萬歲,根本是找死,把自己的未來選擇權送出去,斷自己的路。
更可怕的是,韓還拿到超過500萬票,扣掉黨性堅強的,起碼有個200萬是貨真價實的鋼鐵韓粉。這些人拋棄組織、拋棄社群甚至拋棄家庭,就跟人民公社重組社會關係一樣,被訓練成一批台灣紅衛兵,台灣才1800萬選民,幾乎是9分之1相信敵國可以幫助自己。
現階段,根本就沒有正常民主國家,推行左右政策競逐的空間,那些地方仕紳,就算長期支持國民黨,也發現國家定位、民族存亡的問題,曉得中央執政權此次不能給中國拿走。
而你,發現了嗎?還是泡在理想與現實的幻境,相信分裂投票只是基於選人不選黨,還是利益擺兩旁、理念擺中間?
從北到南,看到太多故事了,民進黨終究是一個比較願意讓年輕人出頭的政黨,老人提供人脈跟資金,壯年人協調指揮,隱身幕後就好。衝第一線的,只要你肯蹲點,願意累積經驗,勇於出面,就會有人願意給你機會。但這不代表只有宣傳看到的人才是功臣,有的地區選前聲勢大好,結果贏得難看,有些看來是砲灰卻變成大黑馬。這都是參選人種下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前置原因,絕大部分都是國民黨在1124後,徹底倒向中國,利益分配不均,而且挾韓流自重,想要回到一黨專政的中央威權年代,這些經歷過兩蔣時期的地方頭人,怎麼會看不出來你們在幹嘛。而民進黨同輩份的人,知道這些狀況,做出多少協調,尤其在南部反各項進步政策最力的地方,要讓他們放下對傳統價值的堅持,先聯手剿匪,這不是只有承諾而已,事後還得要做到,不然2022就是另一次分崩離析。
後段的原因,就是中國在香港助選,不分世代的人都看到台灣的未來將是如此,激發的亡國恐懼。若說前置因素是顧好基本盤維持55波對抗,那麼後段就是超車反殺的主因。
就我來看,沒有什麼誰功勞較大的問題,就如同一支軍隊,有主攻有側翼、有前線有後勤,你怎麼能說後勤補給官沒去開槍,所以滾回家吃自己吧?
還偏偏有很多人這樣,這明天再說。
若想要台灣人永續保持抗中態勢,就不能天真的以為選舉就是個人魅力主宰一切,搶攻收割更是萬萬不可。
侯爵伯爵中國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情報】
『BBC票選影史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BBC繼前兩年分別票選出21世紀百大電影以及影史百大喜劇後,今年將目光移至外語電影,邀請到43個國家、涵蓋41個語系的209位影評人共襄盛舉,台灣則有焦雄屏、聞天祥兩位影評人參與。
這次百大外語電影的片單,分別出自67個導演之手,來自24個國家以及19種語言,其中法語片共佔27部,再者則是華語片12部、日本片11部,義大利片11部。
而票選出的百大前5名,分別為《七武士》、《單車失竊記》、《東京物語》、《羅生門》以及《遊戲規則》,前五名內就有兩部黑澤明電影。而這次最被推崇的導演為柏格曼以及布紐爾,都分別有5部電影入選。
將片單攤開來看,亞洲電影共佔25部(日本11部、中國5部、台灣5部、香港3部、韓國1部),《花樣年華》為亞洲電影最高排名,共位居第九。
台灣部分,分別為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李安的《臥虎藏龍》和《飲食男女》,《悲情城市》位居十八名,為臺灣名次最高;香港部分,不意外地皆由王家衛一人拿下,分別為《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以及《春光乍洩》;中國部分,則有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及費穆的《小城之春》。
有趣的是,前年BBC釋出的21世紀百大電影片單,《花樣年華》排名第二,但到了外語電影片單卻下拉到第九,而楊德昌的《一一》原本排在第八名,卻也直落至二十五名。
推測除了評審組成不同外,評分方式也有所影響。因為主要評分方式是由影評人選出前十名,並以10分為滿分依序遞減,再以總分最高的電影,透過投票率來排序,因此許多影評人心中的第一名雖然有在榜單內,排名卻不高,而名氣較低的導演或電影,可能也會影響到排名。
另外,雖然黑澤明的《七武士》位居榜首,但參與票選的6位日本影評人卻都沒有投給他,根據外媒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當初黑澤明以《羅生門》奪下1951年的威尼斯金獅獎,成為首位享譽國際的日本導演,也帶動國際影人對《七武士》的興趣;再者,黑澤明曾提及自己的電影深受美國大師John Ford的影響,因此明顯可看出他的電影皆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時代劇風格融入西方特色,這反而讓他的作品更易被西方觀眾所接受。反倒對日本影評人而言,他們更喜愛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認為他們對日本文化的呈現更為精準。上述原因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黑澤明的《七武士》可以擁有20%的票數搶下寶座,因為國外影評對黑澤明的熟悉度都較高。
其中較為可惜的是,雖然有將近一半比例的女性影評人參與票選,但卻僅有4位女性導演進入榜單,分別為香妲艾克曼《珍妮德爾曼》、卡提亞蘭德《無法無天》(共同執導)、克萊兒德尼《軍中禁戀》、安妮華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主要仍因為女性執導的電影數量較稀少,就算依照好萊塢目前的情勢來看,女性電影工作者依然佔少數,根據外媒報導,2016到2017年所舉辦的23個國際影展,女性執導的電影平均僅有6部,男性導演則有18部。雖然好萊塢從去年的#MeToo運動就開始掀起一波多元化浪潮,為好萊塢女性平權大力發聲,順勢讓女導演以及編劇,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搶手貨,但男性工作者仍不可避免地佔大多數。
*貼文圖片為入選片單的五部臺灣電影
以下附上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1.《七武士》黑澤明,1954/日本
2.《單車失竊記》狄西嘉,1948/義大利
3.《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1953/日本
4.《羅生門》黑澤明,1950/日本
5.《遊戲規則》讓雷諾瓦,1939/法國
6.《假面》英格瑪伯格曼,1966/瑞典
7.《八又二分之一》費里尼,1963/義大利、法國
8.《四百擊 》法蘭索瓦楚浮,1959/法國
9.《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香港
10.《生活的甜蜜》費里尼,1960/義大利、法國
11.《斷了氣》尚盧高達,1960/法國
12.《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中國
13.《M》佛瑞茲朗,1931/德國
14.《珍妮德爾曼》香妲·艾克曼,1975/法國
15.《大地之歌》薩耶哲雷,1955/印度
16.《大都會》佛瑞茲朗,1927/德國
17.《天譴》 韋納荷索,1972/西德
18.《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臺灣
19.《阿爾及爾之戰〉傑羅龐泰科法,1965/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20.《鏡子》塔可夫斯基,1974/蘇聯
21.《分居風暴》阿斯哈法哈蒂,2011/伊朗
22.《羊男的迷宮》吉勒摩戴托羅,2006/西班牙
23.《聖女貞德受難記》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28/丹麥
24.《波坦金戰艦》艾森斯坦,1925/蘇聯
25.《一一》楊德昌,2000/臺灣
26.《新天堂樂園》吉賽佩托納托,1988/義大利
27.《蜂巢的幽靈》维克多艾里斯,1973/西班牙
28.《芬妮與亞歷山大》英格瑪伯格曼,1982/瑞典、西德、法國
29.《原罪犯》朴贊郁,2003/南韓
30.《第七封印》英格瑪伯格曼,1957/瑞典
31.《竊聽風暴》賀克唐納斯馬克,2006/德國
32.《我的母親》佩德羅·阿莫多瓦,1999/西班牙
33.《遊戲時間》賈克大地,1967/法國
34.《慾望之翼》文溫德斯,1987/德國
35.《浩氣蓋山河》盧奇諾維斯康蒂,1963/義大利
36.《大幻影》尚雷諾瓦,1937/法國
37.《神隱少女》宮崎駿,2001/日本
3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臺灣
39.《特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0/伊朗
40.《安德烈盧布列夫》塔可夫斯基,1966/蘇聯
41.《活著》張藝謀,1994/中國
42.《無法無天》佛南度梅瑞爾斯、卡提亞蘭德,2002/巴西
43.《軍中禁戀》克萊兒德尼,1999/法國
44.《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安妮華達,1962/法國、義大利
45.《情事》安東尼奧尼,1960/法國、義大利
46.《天堂的小孩》馬塞勒卡內,1945/法國
47.《4月3週又2天 》克里斯汀穆基,2007/羅馬尼亞
48.《薇麗狄雅娜》路易斯布紐爾,1961/西班牙
49.《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蘇聯
50.《亞特蘭大號》尚維果,1934/法國
51. 《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1964 / 法國、西德
52. 《驢子巴特薩》羅伯特·布列松,1966 / 法國、瑞典
53. 《晚春》小津安二郎,1949 / 日本
54. 《飲食男女》李安,1994 / 臺灣
55. 《夏日之戀》法蘭索瓦·楚浮,1962 / 法國
56.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 香港
57. 《飛向太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2/ 蘇聯
58. 《伯爵夫人的耳環》馬克思·歐弗斯,1985/法國、義大利
59. 《見證》埃列姆.克利莫夫,1985 / 蘇聯
60. 《輕蔑》尚盧高達,1963 / 法國、義大利
61. 《山椒大夫》溝口健二,1954 / 日本
62. 《逃離非洲》吉布里迪厄蒙貝提,1973 / 塞內加爾
63. 《小城之春》費穆,1948 / 中國
64. 《藍色情挑》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93 / 法國、波蘭、瑞士
65. 《復活》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55 / 丹麥
66. 《恐懼吞噬心靈》法斯賓達,1974 / 西德
67. 《泯滅天使》路易斯布紐爾,1962 / 墨西哥
68. 《雨月物語》溝口健二,1953 / 日本
69. 《愛慕》麥可漢內克,2012 / 法國、奧地利、德國
70. 《慾海含羞花》安東尼奧尼,1962 / 義大利
71. 《春光乍洩》王家衛,1997 / 香港
72. 《生之慾》黑澤明,1953 / 日本
73. 《持攝影機的人》齊加‧維多夫,1929 / 蘇聯
74. 《狂人皮埃洛》尚盧高達,1965 / 法國、義大利
75. 《青樓怨婦》路易斯布紐爾,1967 / 法國、義大利
76. 《你他媽的也是》艾方索·柯朗,2002 / 墨西哥
77. 《同流者》貝納多貝托魯奇,1970 / 義大利、法國、西德
78. 《臥虎藏龍》李安,2000 / 臺灣
79. 《亂》黑澤明,1985 / 日本、法國
80. 《被遺忘的人》路易斯·布紐爾,1950 / 墨西哥
81.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尚皮耶居內,2001 / 法國
82. 《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記 》賈克‧希維特,1974 / 法國
83. 《大路》費里尼,1954 / 義大利
84.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路易斯·布紐爾,1972 /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85. 《風燭淚》狄西嘉,1952 / 義大利
86. 《堤》克里斯馬凱,1962 / 法國
87. 《卡比莉亞之夜》費里尼,1957 / 義大利、法國
88. 《殘菊物語》溝口健二,1939 / 日本
89. 《野草莓》英格瑪柏格曼,1957 / 瑞典
90. 《廣島之戀》亞倫雷奈,1959 / 法國、日本
91. 《男人的鬥爭》朱爾斯達辛,1955 / 法國
92. 《婚姻場景》英格瑪柏格曼,1973 / 瑞典
93. 《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 / 中國
94.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87 / 伊朗
95. 《浮雲》成瀨己喜男,1955 / 日本
96. 《浩劫》克勞德蘭茲曼,1985 / 法國
97.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97 / 伊朗、法國
98.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1994 / 中國
99. 《灰燼與鑽石》華依達,1958 / 波蘭
100. 《霧中風景》泰奧·安哲羅普洛斯,1988 / 法國、希臘、義大利
#大家看過幾部
侯爵伯爵中國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瑯琊榜 #紅顏舊 #二胡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by 永安
Nirvana in Fire - Aging of a Beauty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琅琊榜》(英文:Nirvana in Fire),是一部2015年由山東影視出品的古裝歷史電視劇,該劇由曾獲白玉蘭獎最佳導演孔笙、李雪聯合執導,並由胡歌、王凱、劉濤、黃維德、陳龍、吳磊等主演。山東影視於2011年購買了由海宴所著,被稱為「中國版基督山伯爵」的網絡小說《琅琊榜》的影視改編權,製片侯鴻亮受訪時表示被《瑯琊榜》原著小說中所傳達的情懷,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人物內心最堅定的力量所吸引,而決定把小說改編為電視劇。小說是參考南梁時代的架空世界觀,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鬥爭。梅長蘇在國仇家恨、兄弟情義的漩渦中見招拆招、遊刃有餘,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該劇於2015年9月19日登陸北京、東方兩大衛視,同步於愛奇藝等網路平臺播出,並於2015年11月3日在台灣華視主頻播出。
《紅顏舊》是電視劇《琅琊榜》的插曲,由劉濤演唱、趙佳霖作曲、袁亮作詞。該曲曲風婉轉優美,唱出了一曲淒婉動人的愛情悲歌。此歌為翻唱,歌曲原名《忍別離》,原唱崔子格,收錄於專輯《小美人》。讓我們先來欣賞網路上的這首音樂MV:
https://youtu.be/2O3Undo6HTg
http://www.iqiyi.com/v_19rroey100.html
可能是因為《紅顏舊》用了大量二胡配樂,所以很多網友寫信推薦我演奏這首歌,我立馬拿了二胡研究起來。這首是bE調,旋律簡單,速度是75也不算快。但這首歌最大的困難在於是音域高而廣,幾乎都分布在外弦高把位,加上很多五度與六度換把,我又不想過內弦演奏,怕會內外過弦會破壞音質均一性,所以難度變得相當高,一不注意也會帶出過多的滑音,簡直就是一首外弦版的獨弦操了!演奏上諸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囉!
紅顏舊,任憑斗轉星移,唯不變此情悠悠~ 讓我們拿起二胡,一起演奏出這淒美動人的旋律吧!
========================
瑯琊榜插曲-紅顏舊 二胡版
原唱:劉濤
作詞:袁亮
作曲:趙佳霖
原曲發行:2015年6月29日
二胡錄製:2015年12月30日
簡譜:永安
二胡:永安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367979139
1=bE BPM=75
西風夜渡寒山雨
7671 21763
家國依稀殘夢裡
7671 25543
思君不見倍思君
2364 1233
別離難忍忍別離
3563 276
狼煙烽火何時休
7671 21763
成王敗寇盡東流
7671 25543
蠟炬已殘淚難乾
2364 1236
江山未老紅顏舊
6715 7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狼煙烽火何時休
7671 21763
成王敗寇盡東流
7671 25543
蠟炬已殘淚難乾
2364 1236
江山未老紅顏舊
6715 7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忍別離
617
不忍卻又別離
7767 51
托鴻雁南去
671 65
不知此心何寄
3223 53
紅顏舊
617
任憑斗轉星移
7767 51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唯不變此情悠悠
67157 16
END
侯爵伯爵中國 在 英國爵位英國貴族等級製度英國文化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英國 ...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国 古代奇怪的丧葬文化: • 中國 古代奇奇怪怪的葬法|古代有很多種葬式,尤... 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 • 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羅塞塔石碑|動畫科普|埃 ... ... <看更多>
侯爵伯爵中國 在 [轉文] 說說中世紀英國爵位制度-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轉轉貼?如有謬誤也請指教 XD
https://forum.dragonsky.com/redirect.php?tid=181557&goto=lastpost
相對來說英國的爵位制度是比較完善的,不過它和歐洲大陸的爵位又有不同,很多奇幻或
中世紀背景的文學採用的其實是類似英國爵位制度。下面是一篇轉自別處的爵位制度考證
,應該對奇幻背景下的貴族制度設定有些參考意義。
英國的封建體系與爵士制度有其久遠的歷史背景,以往在古代只針對政治、軍事上的功勳
,近代則擴及到科學、文學、藝術等其他領域。
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peerage)與平民兩大部分。而除了英國王室以外
,貴族分為五等;因為中國周朝的諸侯亦分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對應翻譯為公爵、侯
爵、伯爵、子爵與男爵;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Baronet)與騎士(Knight),他
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但在中國周朝的大夫與士,仍屬於貴族。
英國爵位的授予與繼承
英王行使榮典權原為英王的特權之一,但在現今的憲政體制下,英王行使榮典權只有名義
上的意義,榮典的授予必須依據內閣閣員的建議,每一個人都可以向英國首相辦公室推薦
英國國民接受榮典的授予。通常每年會公佈兩次名單,一次是新年(稱為New Year
Honours),一次是英王生日(稱為Birthday Honours),在英王即位及佳節慶典時得舉
行特別授予。
屬於平民階級的准男爵與騎士爵位並無額外的封號,只有貴族爵位才有類似中國諸侯的封
號,例如:諸葛亮的封號是武鄉侯。英王可以授予任何封號,但有下列規則:通常是以議
員的選區、貴族封地或是與受封者有某種關聯,或是具有某種重要性的地名,做為封號的
一部分,亦可以要求以姓(surname)做為封號的一部分,封號的授予會徵詢當事人的意
見,如:英國科學家、小說家及政治家史諾(C .P. Snow)於1957年受封為騎士,1964年
受封為終生男爵,封號為Baron Snow of the City of Leicester,很明顯,Snow是他的
姓,Leicester是他的出生地,同時他也是畢業自University of Leicester,C. P. Snow
可能因此而選擇以Leicester做為他封號的一部分。
爵位是否可以世襲?答案是不一定的。一般貴族的爵位可以世襲,至於是長子或是其他親
屬繼承,再由英王授予的封授狀(patent)或敕令(writ)上會有記載。但依據1876年的
上訴審判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及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兩法案所授予的終身貴族(只能授以男爵爵位)不能世襲。而屬於平民
的准男爵爵位可以世襲;騎士爵位則不能世襲,榮耀僅限其一生,子女不能繼續享有。而
在1963年的貴族法案(Peerage Act)通過後,女性才得以繼承爵位。
伯,男,公,子,侯.這是依次出現的順序.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
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
。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係;而且
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
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
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
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
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
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
臣關係,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
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
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
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
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
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
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
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
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
信可愛的夥伴。」
英國的男爵出現於11世紀。
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係密切、封地較多
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
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
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
姻關係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
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德·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
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在正式場合,男爵穿著與伯爵同樣的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
飾有6個銀球。
依次出現的是公爵(Duke)。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
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
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duchy;大公國
,Archdu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
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
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
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
,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
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
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
(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裡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
(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
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
。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
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
獲此殊榮。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
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
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係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
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
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
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
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
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
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
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
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
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候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
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
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
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兩
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
13-15世紀,儘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
國裡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
為「勳爵」(lord),後來勳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義與
「顯貴」(nobility)一詞相近。另外,在英國「貴族」一詞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
義貴族(aristocracy)源於希臘文和拉丁文。在希臘文中原有「傑出」、「優秀」之意
,可以用來指大貴族。但在含義較廣泛的拉丁文中,該詞除了用指大貴族外,還包括地位
較低的自由人,並含有「愚蠢」、「平庸」的貶義,爾後同形異義地轉化為英文源,意為
服兵役的自由農民。從諾曼征服到近現代,aristocracy用來稱呼包括騎士在內的大小貴
族。5級貴族形成後,為示區別,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詞nobility和Peerage專稱上院大
貴族。以後,Nobility除用指上院貴族外,有時還泛指政界要員。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
,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
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
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
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
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
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
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
愛,可以晉陞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
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
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
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
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
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
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
號。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
後,威爾士合併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
現在按照英國傳統,女王(或國王)可以根據內閣首相的提議,將某種貴族爵位授予某人
,但受封的人數是有限的,每年大約在20名以內。
貴族爵位(peerages)分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
、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個等級。
原來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的,而且只能有一個繼承人。長子是法定繼承人。只有在貴族沒有
兒子的情況下,其爵位才能由首先達到繼承年齡的直系後代來繼承。自1958年以後,才允
許將非繼承性的「終身貴族爵位」(Life peerages)授予某一個人。
對公爵、公爵夫人(Duchess)尊稱為「Grace」。直接稱呼時用「Your Grace」(大人、
夫人),間接提及時用「His(Her)Grace」。用在信封或信的開頭可尊稱為「His
Grace the Duck of...」(公爵大人…)或「Her Grace the Duchess of...」(
公爵夫人…)。
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可以稱為「Lord」(勳爵)。直接稱呼時,都可稱「Your
Lordship」。間接提及時可用「Lord +姓」或「Lord +地名」。信封上或信的開頭分別
稱「My Lord Marquis」或「My Lord」(主要用於伯、子、男爵)。
公爵、侯爵、伯爵的長子在他們的父親沒死之前,即沒有繼承其父親爵位之前,也可稱之
為「Lord」(勳爵),但不是貴族。公爵、侯爵的次子以下的兒子,可以終身稱之為「
Lord」(勳爵);對伯、子、男爵的次子以下的兒子可稱「Honorable」(尊敬的)。他
們也都不是貴族。
爵夫人(Marchioness)、伯爵夫人(Countess)、子爵夫人(Viscountess)、男爵夫人
(Baroness)均可稱之為:「Lady」(夫人),即用「Lady +丈夫的姓或丈夫勳稱中的
地名」。
公爵、侯爵、伯爵的每一個女兒也都可稱為「Lady」,即可用「Lady +授予名+姓」。
如果她結了婚,就用丈夫的姓代替自己的姓,但仍稱為「Lady」(夫人),即使丈夫無爵
位,是個普通的「先生」,也可稱為「Lady」。如果丈夫有了爵位,那她就要選用相應的
譽稱。
除了貴族爵位以外,還有別的一些譽稱,對爵士則尊稱為「Sir」(爵士)。具體做法是
「Sir +授予名+姓」或「Sir+授予名」,但作為爵士頭銜,Sir絕不可只用於姓前。
如「Sir James Manson」也可稱「Sir James」,但絕不能稱「Sir Manson」。爵士的夫
人也可稱「Lady」。
爵士的頭銜不能繼承,除頭銜外爵士沒有什麼特權。其兒子也和平民的姓一樣用「Mr.」
相稱。
--
血尿控述大補帖誤我一生 美少女夢工廠二篇
「從今天開始妳不再是我的女兒,而是我最愛的女人。」
當初還是國小的我對這句話留下了無法抹滅的深刻印象。
YOHGAS NAPA2 CSETU SAKURA DK4 KINBAKU NANPA2 YESHG
NANAEI TTN DOSOKAI TK WE 小學生與大補帖的燦爛回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08.8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