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沉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
◎作者簡介
宋冬野,1987年11月10日出生於中國北京,是著名的中國民謠歌手,音樂創作人,代表作品包括〈董小姐〉、〈安和橋〉等。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這是中國詞曲創作歌手宋冬野在 2017 年發行的作品,宋冬野也憑這首歌詞,獲得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關於這首歌詞的含義,宋冬野本人在 2018 年 5 月時,在微博上給出了一種說明,但他也說,「一首歌其實被怎麼解釋都是對的⋯⋯聽歌的人和寫歌的人是平等的」。而今天,透過這首歌詞,我想跟大家聊聊,寫作時常常使用的、讓文字產生詩意的一種方法:陌生化。
「陌生化」簡單來說就是「不直說」或是「不用日常的語言說」,以中文為母語的人,稍微讀一讀歌詞應該就能感受到郭源潮的歌詞的確「不日常」。
以下我用 4 句歌詞,來說明它們到底陌生在哪。也試著用大家國中讀過的修辭來輔助解釋,說明〈郭源潮〉為何能產生詩意: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
|借代|
這兩句話中,最為陌生的,就是「崑崙」與「蓬萊」,在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中,崑崙山是西王母所在的仙境,蓬萊山也是八仙所在的神山。
回到歌詞中,宋冬野就是透過「崑崙」與「蓬萊」這兩個陌生化的傳統詞彙,代指仙境。整句歌詞來看,就是指:用悲歌三首,買到仙境般的生活,在其中落腳生活、暢談思想。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
|調換順序、引用|
根據宋冬野自己的解釋,「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引用自中國民謠歌手萬曉利的歌曲〈陀螺〉,歌中把人比喻為陀螺,並說人「在慾望裡轉/在掙扎裡轉/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就改寫自「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
這段改寫之所以成功,不只因為他把一般人習慣的詞語「東窗事發」和「麻木」拆開,變為令人有點熟悉又帶些陌生的文字,更厲害的是,「東窗事發的麻木」被他拆成「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後,有了新的意思。
「事發」延續上一句的政治意義,可以指任何重大事件的發生,而「樹木」在文學中,也是相對「高大、壯盛」的意象,符合「大事發生」的急迫感、嚴重感;而「東窗之麻」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則有「從東邊的窗戶看見外面麻之類的植物」,窗戶的開闊意象,加上麻相對「柔軟、矮小」的特質,讓整句頗有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感。
因此,這句就有了兩種意思:
(1)東窗事發的麻木
(2)重大事件的緊張+觀看自然的悠閒
而且兩種意思,放在歌詞中,都非常通順。這就是將常用的詞,拆解重組成陌生的句子,進而讓它「一詞多義」,歌詞因此容易打動不同族群的人。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
|婉曲、借代|
想要解釋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我們可以先將句子拆開,變成「風月」、「難扯」、「離合」、「不騷」。
首先聊聊「難扯」, 扯是牽動、拉動、使某個事物改變位置的意思,難扯, 因此也可以解釋成「難以改變」。像這樣需要延伸、聯想,委婉的談論一件事,在修辭學上,稱為婉曲。
接下來,要理解「風月」,則需要用前面提過的借代。「風月」有兩種解釋,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簡稱,代指情感慾望之類的事。
另外一種解釋則是,風、月都是容易隨時間變動的事務,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很常以「月」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因此,整句話翻譯起來就是「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當然,也有人會翻譯成「情感慾望之類的事情,已經難以扯動我的心緒」
而「不騷」這句話中,騷是憂愁、憂慮的意思,不騷就是指「不憂愁、不憂慮」。
「離合」則再一次用到借代。字面上來說,「離」是指「分離」,「合」是指人「相聚」,但這句話要說的當然不只分離和相聚,「離合」是「悲歡離合」的代稱,意思就是人際之間的各種紛擾,「離合不騷」則是「我已經不會再為人際之間的悲歡離合感到憂愁」。
無論採用哪種說法,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兩句話呈現的都是一個人看盡世事滄桑,對於人世一切已經麻木,因此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這個人的想法,就算歷經人事的悲歡離合,這個人也已經心如止水。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
|引用、轉品|
這段歌詞中,宋冬野使用了古典的詞彙:「層樓」、「餘生」,並用古雅的詞句,「誤⋯⋯」代表「耽誤了誰」,另外也把形容詞轉品為動次,寫出「亂餘生」這樣的句子。從詞彙到句式都很陌生。
而「層樓」與「少年」的句子,引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郭源潮〉融合了這闋詞的意義,「層樓終究誤少年」就是指:年少時,為了寫出憂愁的詩詞,耽誤了許多大好時光。
不過,即使不知道辛棄疾的詞,這句話也有另一種別具風味的解釋:層樓本身就是高樓的意思,同時也是人仰望的目標。在現代社會中,高樓不免令人想起都市、浮華夜景或資本主義。
因此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少年時追求榮華富貴,或者從家鄉來到都市追逐理想,卻因此耽誤大好時光。但這似乎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業障,詞句中用了「終究」這個詞,加深了這句話無可違抗的命定感:一代代的年輕人,即使聽過上一被追逐理想失敗的故事,作為少年,總是會情不自禁,被理想的光芒吸引,卻因此耽誤了年少的時光。
然而,如果能夠拋下理想的執著與桎梏,卻可能面臨另一種煩惱:過度自由,可能讓心靈飄零無依。若年少的理想與找工作、賺大錢合流,那麼老後的飄零無依,就不僅是心靈,也可能是沒錢買房、無法養老的、經濟上漂泊與凋零。
兩句話合起來看,世界彷彿注定殘酷,追逐夢想使人耽誤年少時光,但如果選擇自由,也同時要承擔漂泊的痛苦。在「不日常」的陌生化詞句中,宋冬野兩句話就說盡人世的無奈。
歌詞之所以動人,可能包含幾個層次:文辭優美、故事動人、視野/意境遠闊。今天談的只是最基礎的「文辭優美」,如果想知道整首詞的故事和意境,下面附上幾個連結,有興趣都歡迎點進去,看看對這首詞深入的解析。
►宋冬野自己曾在微博上解釋這首詞,現在已經找不到,這裡有人備份他的微博全文:
為什麼有人說宋冬野的《郭源潮》是他寫過的最好的歌曲呢?
https://bit.ly/38CDNC2
► 這篇文章提到,為什麼〈郭源潮〉可以感動中國音樂界
大麻的民謠啟蒙《宋冬野》北京民謠當代傳奇
https://bit.ly/3yGrrTI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宋冬野 #郭源潮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2的網紅曾玟蕙,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是作文老師, 我也是家長, 我很清楚孩子寫不出作文的問題。 大人都提醒孩子, 要觀察啦, 要用五感啦, 孩子也都能從課文裡畫下感官的修辭句。 但真的到寫作時, 觀察啦,五感運用啦,看過的那些句子啦,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 是很難運用, 即使用了,也是絞盡腦汁生產出來的。 方法都教了,孩子還是寫不...
修辭 句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毛毛雨 ◎張執浩
毛毛雨下著下著就變大了
我們還小
偷摘小紅家的毛桃
毛毛雨順著小紅的睫毛流
淌進了她的脖頸,腋窩
我們還小
一邊蹲在溝渠邊洗桃子
一邊壞笑著
小紅也一臉壞笑
她摘的桃子比我們的都要紅
她摘的桃子味道不一樣
2014
-
◎作者簡介
張執浩,中國詩人,1965年出生於湖北荊門,1988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漢詩》執行主編。主要作品有詩集《苦於讚美》、《動物之心》、《撞身取暖》和《寬闊》,另著有小說集多部。作品先後獲得中國年度詩歌獎(2002)、人民文學獎(2004)、十月年度詩歌獎(2011)、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2013)等等。
-
◎小編柄富賞析
本詩選自張執浩2016年的詩集《歡迎來到岩子河》,實踐著他在2013年提出的「目擊成詩,脫口而出」的精神,這本集子的作品風格都如這首〈毛毛雨〉,帶著一種目擊的現場感,不用複雜的修辭表意而僅僅是一種口語的轉達,就能發掘日常生活裡的深深會意。如詩人在集後的跋所說,「所有遠在天邊的事物都有近在眼前的時刻」,而這正是張執浩的詩在處理的事物。
童年跟著玩伴去偷摘一位女生家裡的桃子,情節很簡單,敘述方式也就是簡單的白描和口語,但詩人選擇的每一個句子都帶有象徵和隱喻。「毛毛雨下著下著就變大了」,輕輕帶出場景的基調,也比喻童年,那種在毛躁、恍惚的氛圍裡莫名其妙就長大的過程。童年跟著玩伴去偷摘一位女生家裡的桃子,詩人不說女生,在小孩子眼中哪有明確的對男生女生的認識,她就是小紅,跟我們沒有不一樣,我們去偷摘她家的毛桃。
然而這首詩要寫的,就是小紅在童年的我們的眼中,慢慢有了什麼不一樣的過程,不是生理課本上男生女生的一刀兩斷,當詩人去寫「毛毛雨順著小紅的睫毛流/淌進了她的脖頸,腋窩」,我們就彷彿進入了那小主人翁的視角,是他特意選擇了(或者忍不住)去看毛毛雨流在小紅身上的樣子,小紅對他有吸引力。「我們還小」詩人重複了這句像是重申著一個孩子的狀態,什麼都說不清楚,但不代表沒有感受。
在毛毛雨裡,在溝渠邊洗桃子,小紅跟我們一樣因為這小小的犯罪和探險一臉壞笑,跟我們一樣,但是「她摘的桃子比我們的都要紅/她摘的桃子味道不一樣」。在詩人選擇的小孩視角,雖然說不出小紅和我們具體到底哪裡不一樣,但也許就是這種天真和迷糊,能夠帶我們看見還沒被定義、被命名的世界,也許那才是真正準確的,我們感受裡的真實。
-
美術編輯:林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情詩 #張執浩 #毛毛雨 #歡迎來到岩子河 #目擊成詩 #脫口而出
修辭 句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如何閱讀一本書 | 閱讀教練教你「#閱讀力」 | 細讀與李維斯學派 // 李長潔 feat. R星球頻道 的Ryan 📒
.
從小到大都一直被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由Adler與Van Doren在1940年出版,然後不斷再版到現在。今天就與「櫞椛文庫」的負責人Ryan,還有他的節目「R星球頻道」,一起連結,聊聊「閱讀」這件事。聽說Ryan的新業務是「#閱讀教練」,到底甚麼是「閱讀教練」?閱讀可以有那些技巧?你的閱讀姿態又是甚麼呢?甚至在當代,這個「不太看文字」的新媒介時代,閱讀力為何必須要培養?進來聽就對了~
.
📌 #今天的內容有
.
▶我們的書爆炸多,我們都看哪些書呢
▶抓起你手邊的一本書
▶用最喜歡的閱讀姿態看書
▶書作為一種文明的傳播與積累
▶文化研究中的李維斯學派
▶如何閱讀一本書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做一位閱讀教練
▶鍛鍊你的閱讀力
▶規畫你的知識領域與自我成長
▶數位時代的閱讀素養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iojdlu6cym08502wbnk637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GocHVpv-Xvn8KSHZMm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h5wo08gWvxnDDt4O0LgsZ?si=uwL423O2Seam7nM8NWXPSg&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51-%E5%A6%82%E4%BD%95%E9%96%B1%E8%AE%80%E4%B8%80%E6%9C%AC%E6%9B%B8-%E9%96%B1%E8%AE%80%E6%95%99%E7%B7%B4%E6%95%99%E4%BD%A0-%E9%96%B1%E8%AE%80%E5%8A%9B-%E7%B4%B0%E8%AE%80%E8%88%87%E6%9D%8E%E7%B6%AD%E6%96%AF%E5%AD%B8%E6%B4%BE-%E6%9D%8E%E9%95%B7%E6%BD%94-feat-r%E6%98%9F%E7%90%83%E9%A0%BB%E9%81%93-%E7%9A%84ryan/id1516956557?i=1000529932445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5731235281160/
|
能夠好好地閱讀一本書,在當代流行文化中,似乎已經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甚至是「休閒活動」。如果說書本,是一種知識傳播、儲存的載體,那麼閱讀就是這些知識的再生產實踐。也就是說,我們的文明與文化之根本,在很大一部分的時候,是倚賴「書本」來做為基礎。無怪乎,在文化研究中,就有「文化與文明」傳統,更有強調高級文化保存的「#李維斯學派」。
.
▓ #文化與文明傳統
.
李維斯(F. R. Leavis)承接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文化與文明」觀點,認為文化是一種「有教養的閒散」(cultivated inaction),一種對內在的耕耘(cultiver)。而當時(1990年代前後),大量印刷的書籍可以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傳播管道,當然,能夠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成為通往「文化」的技巧。而李維斯在他的著作《#大眾文明與少數文化》、《#小說及閱讀大眾》、《#文化與環境》中,奠定了他對大眾通俗文化與30年代文化危機的觀點。
.
▓ #鼓勵閱讀的李維斯學派
.
他認為「文化向來靠少數人來保存」,這種文化精英論顯示,隨著民主精神的到來,通俗文化的席捲,傳統知識權威深感威脅,擔心某種無政府的失序。李維斯批評電影、電視、廣播、廣告等大眾傳播媒體,這些內容降低了語言文字,貶抑了情感生活,破壞了生活品質。他們嚮往一種神秘的純樸過往,未受商業污染的文化協調性(充滿秩序與分際)。所以他們鼓勵文學閱讀,甚至是一種「細讀」(close reading),以恢復高級文化的涵養。
.
艾德勒(Adler)與范多倫(Van Doren)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在40年代的這個文化氛圍中誕生。強調培養一種「主動的閱讀」,希望讀者可以在接下來的時代中,促進「理解」,習得「知識」,持續「文化與文明」。書本就是一種溝通(傳播),是可以也應該增進的能力。想到大學時上林春明的課程,他很浪漫的說,書就是跟過去的哲學家對話,當初覺得僅是幽默,現在想來貼切,閱讀是一種超越時空條件限制的交流。
.
他們幫書做了分類,一種是「實用性的書」(如果我們想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理論性的書」(知道這是怎樣回事),前者是「教導性」的,後者是「規範性」的。例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就是這麼回事。
.
▓ #閱讀的四個層次
.
然後,閱讀可以有四個層次,包含:
.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談論書本最基礎的語句理解,也就是「這些句子在說寫甚麼」。
.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了解「書本包含了哪些內容」,例如看封面、封底、目錄、文獻、序文等,很有系統的略讀過一本書。接著可以進行較為粗淺的閱讀,先不管那些你不明白(沒有背景知識)的地方,直接看過去。
.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讀者會緊抓著一本書,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試圖找出書本(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表達的論點、甚至是展現的技巧,並且,身為讀者,我們開始進行詮釋,透過自己的分析架構,解構與再建構作者的「理解」世界。最後,對這本書進行「批判」,證明作者的論證、知識、技巧、邏輯有哪些優質與不足之處。
.
「#主題閱讀」(synoptical reading),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系統化的閱讀。在做主題閱讀時,我們會將多本書籍文件並置,並列舉出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提出一個所有資料都談到的主題,並且形成論述。我們會在不同的陳述間,建立起一個論證的網絡,釐清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討論反思。例如在韋伯、桑德爾、韓炳哲、葉啟政、馬斯洛之間,找到西方社會對自我實現的社會學想像。艾德勒與范多倫,對閱讀與理解提出的四個層次,蠻受用的,十分適合檢視或歸納自己的閱讀動機。
.
▓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的書
.
艾德勒與范多倫將所有的書籍分類為不同的讀法,包含「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被放在最後一個,是因為對於社科的閱讀,包含了前面所有的閱讀。社科閱讀的簡易之處,在於其關於我們的每日生活。
.
社科作品閱讀的困難之處。首先在於讀者的立場是否願意同意作者,這關乎你的閱讀體驗。其次,作品中雜用的專有名詞,與各種來自多方領域的概念,你可能會看到一堆關鍵字,但隨便卡在個詞的脈絡中,你便不理解作者想要表達或批評的意思了。最後,社會科學的作品,通常脈絡相當的廣泛,可能需要同時閱讀多本書,才能明白某個作品的內涵,這必須要進入到第三、第四層次的閱讀。
.
▓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
其實上述艾德勒與范多倫的閱讀法,就是一種李維斯學派想強調「細讀」。當然在年代上,它們可以呈現為同一個學術路徑。算是文學領域中40年代「新批評」的一種模樣。在李維斯學派中,他們認為,閱讀應該是字句斟酌,研讀文本中的細膩結構,像是用詞、文法、修辭、篇章結構、敘事、內容邏輯等,找出作者的深意,隱藏的結構,與多元性的觀點。這樣的試讀素養培養,在文學、外國文學的教育體制中,直到現在都是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40-60年代,全球教育體制都很渴望提升的「#素養」(literacy),識讀能力。
.
▓ #數位時代的閱讀力
.
這個識讀能力,在文化研究的文化與文明傳統中,被認定為維繫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正如李維斯學派的知識份子們所擔心的,我們終究是在100年的發展中,受到「通俗的」媒體文化來襲,素養能力也就在不同時期呈現為「讀寫素養」(1930)、「媒體素養」(1960)、「媒體批評素養」(1980)、「多元文化素養」(1990)、「數位素養」(2000),甚至到今日的「運算數養」。
.
最近,秦琍琍、胡全威、李佩霖、沈孟湄、費翠與我將出版一本新書《#數位語藝》,裡面就呼應了這種數位時代的各種素養。我們要知道當代的數位文本具有「更加對稱的互動與傳播」、「又產又用的「產用者」(produser)」、「文本的不穩定性」,如John Harrley(2009)高呼的「全民書寫運動」,一個數位時代的文化能力全面啟動。
.
我們必須要同時兼顧「細讀」與「遠讀」,細讀就是鑽研到文本的結構當中,如今天所談的內容。而「遠讀」(distant reading)則是要從一個更加鉅觀的角度,去拆解文本,包含「技術」(techno)、「使用者/使用」(user/usage)、「內容」(content)、「所有權」(ownership)、「治理」(governance)、「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s)等構面,甚至用「文字探勘」等數位工具,去理解文本。將「細讀」與「遠讀」並置,才能夠掌握數位時代的文本本質。
|
🌐 R星球頻道: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planet
📚 櫞花文庫:https://www.facebook.com/enkalibrary
|
今天的聊天夥伴: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R 星球頻道」 Podcaster|日本文化觀察、文學評論等文章,散見於各藝文雜誌及媒體平台。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事實。
修辭 句子 在 曾玟蕙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是作文老師,
我也是家長,
我很清楚孩子寫不出作文的問題。
大人都提醒孩子,
要觀察啦,
要用五感啦,
孩子也都能從課文裡畫下感官的修辭句。
但真的到寫作時,
觀察啦,五感運用啦,看過的那些句子啦,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
是很難運用,
即使用了,也是絞盡腦汁生產出來的。
方法都教了,孩子還是寫不出來,
這很正常啊!
教方法和陪孩子做過,是不一樣的。
孩子寫不出來,那就先帶孩子出去玩,
然後試試用我們的作法,
陪孩子慢慢累積具體生動的寫作內容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8rI3-KCtok/hqdefault.jpg)
修辭 句子 在 一個人一條狗ひとりいっぴ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ttps://www.pressplay.cc/link/12363ACE
⭐️方案一:【日檢N3特訓班-早鳥限定快閃活動】
⭐️方案二:優惠組合課程
限量100組【從五十音後學到N3】
日文教學|日文系學什麼?▶ 補習班老師不教你的 【十大品詞】
-------------------------------------------------------------------
▶︎訂閱我的頻道,第一時間通知你最新日文學習資訊◀︎
https://pse.is/GR3EJ
▶︎其他能找到一個人一條狗的地方◀︎
‣‣ 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oneperson.onedog
‣‣ Instar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oneperson.onedog
▬▬▬▬▬▬▬▬▬▬▬▬▬▬▬▬▬▬▬▬▬▬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日文系究竟再學些什麼呢?
除了生活中的【會話】、【教學法】外,
其實很重的一門課程叫做【 日文語法學】
或者又稱為【日文修辭學】
其中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內容為【日語十大品詞】
(也就是所有的日文詞性整理)
這方面補習班老師 幾乎是不會提到的
如果你剛好是自學日文的朋友
恰好可以幫助各位更深一步認識
日檢有一大題是句子拆開重組的考題
如果能藉由對【詞性】的熟練度
相信一定能夠快速且精準的選出答案
不再猶豫!
------------------------------------------------------------------------
學日文不再痛苦!
運用獨創【奇爬記憶法】學習,事半功倍。
#學日文#日文自學#簡單學日文#免費學日文#線上學日文#日文教學#詞性#十大品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pclERLLXAI/hqdefault.jpg)
修辭 句子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明報專訊】繼金庸同羅貫中後,蕭叔叔最愛的小說作家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Charles Dickens,中文一般譯為狄更斯。狄更斯最出名的,是他風趣幽默的文筆。別看他的Great Expectations成本字典咁厚,字句咁長就以為好悶,蕭叔叔讀佢時,成日都笑到收唔到聲。可是本文主旨不是Dickens的英式幽默,今天找來的一段文字,背了會有三大功效(哎,蕭叔叔愈來愈像個cheap cheap salesman):
一、學懂何謂工整的英文。
二、吸收英文的文氣、節奏。
三、學會巧妙運用動詞。
試問又怎能不背?看文章前,當然要了解背景。文章取自Dickens名作Great Expectations,故事講主角窮小孩Pip無意中救了逃犯Magwitch,後來又唔知點解有人畀筆錢佢去倫敦學做紳士。下面一段,是chapter 1裏小Pip碰見逃犯的情景。這段文字,一定要大聲朗讀,否則無意思。要聽蕭叔叔不太完美的聲演,當然要看短片(english.mingpao.com/siu.htm)。
A fearful man, all in coarse grey, with a great iron on his leg. A man with no hat, and with broken shoes, and with an old rag tied round his head. A man who ha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 and whose teeth chattered in his head as he seized me by the chin.
如果你覺得深字多,唔緊要,唔使怕,因為每個字都要查。蕭叔叔學英文,分精讀(是用盡所有精力去讀,唔係補習社精讀班的精讀)同hea讀。Hea讀唔使點查字典,get個大意即可。精讀嘛,當然要每個字都查,否則浪費了大好文字,對不住好作家。
蕭叔叔最想大家看的是這句:
A man who'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此所謂工整。每個item都是一個被動動詞加preposition加名詞,而且每個item都是兩個重音,讀起來節奏鏗鏘,頗像詩詞。中文當然也有類似修辭手法,好像三國演義中曹軍謀臣孔融同荀彧在曹操面前,辯論袁紹是否可怕的敵人,荀彧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其中一系列排比句:
田豐剛而犯上,
許攸貪而不智,
審配專而無謀,
逢紀果而無用。
兩字的人名,然後一個單字形容詞,配上「而」,再來一個意思相對的形容詞。效果同樣是工整非常,讀起來甚有氣勢。
你可能會說:下下咁寫,會唔會好作狀?這是蕭叔叔給所有writing學生的warning:學任何東西,都要留意場合是否適合,context是否需要某些寫法。排比句,當然不能句句用,否則聽起來像sing song,一點本來intended的效用都沒有。要多想whether the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of your writing warrant the use of the pounding rhythm and perfect symmetry of the parallel structure.
也講講句子後半部: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都是簡短的一至兩個音節的動詞。留意整段文字的動詞,都很能draw pictures:soaked、smothered、lamed、cut、stung、torn、limped、shivered、glared、growled,全部都非常生動,同學不妨學習這種寫法,善用多變的動詞,文章會生色不少。
作者簡介
蕭愷一,aka蕭叔叔。夢想做男神、現實是大叔的英文教學狂熱分子,law grad,哲學碩士dropout,語言學愛好者,以speak English like an educated native為教與學的終極目標。(facebook.com/siuhoiyat)
文︰蕭愷一
■教學短片
english.mingpao.com/siu.htm Http://www.facebook.com/siuhoiya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Y_1Lwz-DJ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pjVse0TUkvpkM4Z3V19Ru4BSR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