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當書法穿越唐朝》
《當書法穿越唐朝》是以唐代書法名家的個人故事為經,經典作品為緯,讓書法這項如同詩歌一般,於唐代無所不在,真切融入全民生活的藝術型態,透過書中這些筆勢、碑帖和軼事,有血有肉又饒富趣味地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
書法之美,在於筆法、氣勢、結構章法彼此完美結合後所展現的文字表現藝術,其具象呈型又抽象表意的美感,也讓它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談到書法,或許可以先稍微追溯文字起源。
倉頡造字傳說約莫距今5000年前,文字的出現,代表著以文字記載歷史的〝信史〞就此展開。但中國真正的信史目前只能追溯至商朝(約西元前1600年),至於有著許多傳說的夏朝至今並無任何文字既記錄出土,故並未存有信史。
再到西漢時期,約西元前139年,由淮南王劉安所主持編著的《淮南子》卷八《本經訓》中曾寫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從現代科學角度判斷,倉頡造字時,天上降下穀粟之雨,鬼神因無法遁形故而夜裡哭號,大概只是出自古人浪漫或迷信的想像。
另有一說,文字出現之後相關欺詐事件也從此滋生,人們為了追逐小利而放棄耕作,老天知道農夫都跑光了,即將發生飢荒,故降下穀粟之雨;鬼怪則害怕被文書記載罪狀並審判,以致徹夜啼哭。若以《淮南子》的思想基礎為道家精神來看,這個說法所強調的多半是道家反對投機取巧詐騙虛偽的觀點。
最初的象形文字,因歷史沿革和地域差異發展出不同文字形式,例如:契文(甲骨文)、彝銘(彝音〝宜〞,銅器銘文)、大籀(籀音〝宙〞,也屬銘文,毛公鼎為代表)、小篆(秦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
若不把被神化得太虛渺的倉頡大哥放在考慮之內→除了〝天雨粟,鬼夜哭〞,人家還〝頡首有四目〞,也就是有四隻眼睛的意思,自商朝甲骨文至東漢楷書的出現,時間之河已經流動了1600年以上。
文字書寫發展至此,除了作為祭祀、占卜、或記事之用,還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同時延伸出高度審美及藝術性。
======================
尤其東晉與唐代,足可並稱書法兩大盛世。
東晉書法名家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兩位名號震鑠古今,後世如我們,不管書法寫得好不好,肯定都聽過其大名。唐代書法發展已然成熟,大師眾多,各類書體都有其代表,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張旭和懷素等人皆是。能夠這般興盛,一方面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另一方面自然是帝王強力推廣,不只作為政治功能,也是出自個人喜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
藉由《當書法穿越唐朝》的獨特觀點,加上作者淵博知識與幽默文字,很輕鬆地讓讀者在跟著古人隨形運筆之間,便貫穿了整個大唐的興盛衰迭。書中文圖並列,詳細比較各人筆法差異,從此諸位大師與其墨跡不再只是歷史課本或中國美術史上的某個必考重點,而是真能從中觀察、體會其學之精、心之態、書之勢與筆之意。
舉例來說,大家小時候寫書法大概都練過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光看那字體,可能會想像歐陽詢本人大概長相威武,相貌不凡,但聽說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舉出了好幾個很妙的小故事,讓我即使無法看到歐陽詢他老人家玉照,卻已經在噴飯之際勾勒出他的特殊形貌,還有,那讓人佩服的才學與自信。
======================
人生是漫長的學習之路,若能充滿趣味,肯定讓人充滿求知動力並享受其中。這是一本會忍不住邊讀邊噗哧笑出聲的書法之書,打開首頁便欲罷不能,也讓人又見識了泱泱大唐的另一面貌。何況故事要寫得自然自在趣味橫生,不因循單調,卻又不能為了刻意搞笑而廢話過多,實在難得。
特地帶上這本書來後山酒莊區,順道追逐歲末時分葡萄園的美麗身影。暖暖陽光和舒涼徐風中,被滿布燦爛金黃的葡萄樹圍繞,,還能一邊看書真愜意。即使這杯Syrah酒體實在貧弱,只有香氣還可以,依然不小心就跟這些有趣的唐人唐事一塊待到了日暮時分。因為太好玩太好看,迫不急待想推薦給大家,希望你也能從中獲得同樣的樂趣。
#看完會手癢
#小時候真該好好練字少打電動
#那個釀酒師加加油好嗎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倉頡造字時期 在 Mr.el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迷路的秘密》
既然不做業配文,那老木當初創立粉絲專頁的起心動念為何?
這個問題向來引發許多人的好奇。
答案很簡單,最初不希望太多人誤闖私人帳號是其一,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動機,是由於我家有個「ADD+失寫症」孩子的緣故。
開啟這個創作平台除了鼓勵迷路拓展對於繪畫的熱情,更大的因素,是為了讓迷路能在輕鬆又主動的氣氛中養成 "書寫" 的習慣,相信這會比逼著孩子拼命抄寫、枯燥練習來得更有效能。
既然先天不足後天當然要補上,既然失寫,就更要多寫。
除了學校作業之外,課外的練習不用多,一天一創作,無論文字多寡皆好,就像吃維生素的概念一樣,過量多也不見得能吸收,重點在於持續不斷。
6年前,迷路在小一時,被醫師評估為學習障礙裡一種名為 "書寫障礙"(失寫症)的孩子,其實這也用不著醫生診斷,老木早在他幼稚園時期就發現問題的存在了。
雖然過去他在體制裡就讀小學的過程中,國語大小考試都在平均90分上下,那是因為老木天天都得花上大把時間將文字拆解或轉化成圖像,並且即便花上再多時間,每次考完沒多久必定還是忘個精光。
迷路的腦袋裡似乎有個網子,裝進去的文字都是一時的,沒辦法久留,或快或慢,終究會漏光光。他對於中文字體的結構性,有認知紊亂甚至是無法記憶的困境。
遇到這樣狀況的孩子時,媽媽內心沮喪的程度實在難以表述,特別當媽媽還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時。
直至現在,看著他這麼大塊頭的一個人了,都已經上了國一,經常還是連小三、小四就學過的字也照樣出錯,老木心裡難免糾結,一堆傷感情的O.S每每差點奪口而出。
天啊,我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日復一日的陪伴之後,他怎麼還是端出這麼多2266的錯字?
有的字只記得上半部,有的字只記得下半部,還有的字只記住左半邊或右半邊,更多的狀況是他比倉頡還厲害,造字功能一流!
所以老木經常提醒自己 "等待" 的重要性,回想這一路走來,他雖然慢,但仍是持續向前的,每一年都比去年進步;他雖然慢,但未曾停下,三年級的時候比一年級好一點,七年級的時候又比五年級好一些。
讀到這裡,想必許多菁英派見敝人標準如此之低,嗤之以鼻,不過老木要說的是,除了看到迷路的缺點,我也看到迷路的優點。
迷路有顆很精美的腦袋,像個裝滿奇珍異寶的珠寶盒,打開後閃亮亮的,裡面充滿精彩絕倫的故事,以及連大人都不具備的知識和哲學角度。
而關於文字最珍貴的價值,正是在於意念的傳達。
好在現今是鍵盤時代了,書寫當然重要,但未必重要到做不好就得傷害親子情感的地步,更沒有重要到做不好就否定人生價值的必要。
如果在一段時間的認真觀察之後,你發現你的孩子和迷路有著相同的狀況,那麼請記得,他們未必是故意不用心的,而一味地責罵他們不用心,只會讓事情雪上加霜。
善於等待,永不放棄,老木始終相信大隻雞慢啼。
今天迷路願意公開自己的缺陷是需要勇氣的,這能讓更多人認識書寫障礙的真相,老木真心為這孩子感到驕傲。
後記:
下次當你看到迷路作品上有錯字時,懇請雅量包涵,對於一個特殊如此的孩子,也請以不同標準看待。欣賞他的創意和幽默感,讀出他獨樹一格的意境,關於錯別字,就請網開一面吧!
倉頡造字時期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食隨筆》
前些日子,參加了一場很棒的「豆腐劇場」,這是由 種籽設計 應客委會推廣文化理念而企劃的 天光本本做豆腐。散場之後,我依舊回味,且有些微竊喜,因為向來自覺是老派食物愛好者的我,今晚似乎有所突破,開始能接受食物設計的概念。
走進會場前,工作人員遞過鄭惠中先生製作的白色布衣,身邊不少朋友是鄭先生作品的支持者,據說他將服裝看成一種調整內心的「境」,既然這樣,套上白色布衣的我,內心應該要達到怎樣的「境」?
進了會場,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所有賓客都身著白衣,對照起今天的主題,是傳達一種眾生皆豆腐的意念?接著台上開始表演歌唱和舞蹈,台下我們圍著圓桌,隨著音樂輕輕擺動身體,突然之間,我有點明白了,我們看著台上的表演者,表演者看著台下的我們,大家都身穿同樣的衣服,沒有戲服分辨下,究竟是誰看誰?
當我們評論一件事情的好與壞,重點在於鑑定好壞的標準,也就是觀點。
假使表演這件事情突破了台上和台下的限制,那餐桌上呢?於是我翻開了菜單,簡單文字簡述了十道菜餚,譬如用雪山豆腐湯表現豆腐的「高低」、用方成豆腐表現豆腐的「深淺」、用日初豆腐花表現豆腐的「輕重」……。
老實講,我看不懂。
或許更精確的說明,所謂的「不懂」在於我受限於制式文字思維,當我把文字當成溝通的語言,那這份菜單確實無法和我溝通。
但假使文字要表達的意思不是你我所知的制式文意呢?
人類在結繩記事時期,一個繩結有著多種意涵,倉頡造字到了現代,文字的筆劃和意涵依舊不停改變,既然這樣,是否將文字也當成表演的一部分?
至於我的猜想是否設計者的念想,我認為已經不是重點了,因為當表演不在意台上台下,當食物是一種意想的設計,這場豆腐劇場的重點就不在於美好與否,而是在於參加者對於豆腐這件事情的「發想和啟發」,是否找出口腹之慾外的思維,是否能透過豆腐探討人類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至於食物的滋味,前幾道小菜可圈可點,其中一個豆腐糯米丸子確實讓人微笑,但基於場所不能使用明火的限制,上百人的餐食只能借用會議室組裝,太過嚴苛於味道,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相對於將心思鑽研於味道的迷人與否,我寧可思考種籽設計辦這場餐宴的目的,透過食物的設計與呈現,究竟可以帶來怎樣的趣味啟發?想著想著,我很想給予掌聲,畢竟這類以食材做為設計的藝術活動,往往是種挑戰而非討好,願意嘗試就是件偉大的事情
味之有餘美的意涵,我確實接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