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我們都知道美國駐香港總領館人很多】
近期,美國在香港事務上表現頻繁。參眾兩院在通過了所謂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之余,還意見統一地通過了“香港保護法案”。在香港問題上,美國的政治集團似乎形成了某種共識。而我方也決定制裁美國有關非政府組織,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
中美摩擦的陰雲下,香港局勢將何去何從?就相關問題,我們對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進行了專訪。
觀察者網:特朗普簽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保護香港法案”,其實按照程序,特朗普如果不簽的話法案也會自動生效。在您看來,他是出於什麽考慮最終選擇了簽署,而不是讓法案自動生效?
金燦榮:首先,在目前的形勢下,對抗中國是一種“政治正確”。特朗普不願意得罪共和黨的同僚們。畢竟他不簽,法案也會自動生效。另外一點,可能特朗普評估下來,是否簽署法案對貿易談判影響不大,所以他就簽了。
觀察者網:這兩個法案的簽署,會不會對當下原本就不樂觀的中美貿易摩擦造成新的緊張,特別是使得中美貿易談判變得更加復雜?
金燦榮:按照常理來講,這會讓中美矛盾加劇,進而影響貿易談判。但可能在特朗普看來,現在簽署法案,對於貿易談判的影響是有限的,所以他選擇簽署。現在美國方面透露出的信息很復雜,但我還是維持原來的判斷。
觀察者網:其實香港修例風波以來,外界都比較關註特朗普的表態,但似乎他表現得很克制,並沒有太多幹涉。您怎麽解讀他這種心態?
金燦榮:應該說,大家都能看出來,特朗普對價值觀之類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東西不是很感興趣。他和國會議員那種“秀政治正確”獲得選票的處事方式是不同的。對於他而言,美國的經濟利益是優先的。
觀察者網:從法案的具體內容來看,有些條目非常沒有操作性,比如在2020年讓香港實現普選、軍事幹涉香港事務。但從政治象征意義上來說,這兩部法案的生效會對香港反對派以及民眾心態帶來哪些影響?對我們處理香港問題帶來哪些不利因素?
金燦榮:法案無疑會對香港的反對派們起到打氣的作用。在通過之後,中環就出現了反對派的遊行。具體而言,法案對內地影響有限,對香港是負面影響。其實對美國也有消極影響,畢竟,香港是美國主要的順差來源。在法案的激勵下,反對派長久地鬧下去,對於香港的國際形象、經濟建設會造成明顯的打擊,國際資本對香港的長期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不利因素。
觀察者網:外交部已經做出回應,指責美國是霸權行徑,並表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予以堅決反制。如果我們要采取反制的話,有哪些手段?
金燦榮:具體采取什麽措施反制,我想一線的官員們更具有發言權。如果說要從戰略上考慮這個問題的話,我們都知道美國駐香港總領館的工作人員很多。美國在香港的人員已經大大超出了應該有的編制,我們中聯辦才一兩百個人,美國那兒有1600多人。我們可以要求他們裁剪駐港機構的人員,對個別有出格行為的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制裁。
觀察者網:這次香港修例風波,臺上臺下都少不了美國的參與,中國也已經明確指出美國這是想在中國搞顏色革命。您怎麽看這次美國對香港事件的幹涉?
金燦榮:我記得去年基辛格就講,中美關系回不到過去了。我們需要認識到中美關系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了。美國對中國的敵意至少就精英階層的表現來看,是形成一種共識了。現在美國形成了跨黨派的對華敵視思維。美國是行動能力很強的國家,有了這樣的戰略敵意,就會找到一切機會來實踐。
從去年3月22日特朗普正式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開始,美國對中國出了不少牌。第一張就是貿易戰。不到一個月,就爆發了中興事件,美國就打出了第二張科技戰的牌。5月初,美國商務部下令所有美國銀行中斷與華為的金融聯系,這就是金融戰的牌了。
此外,輿論戰是貫穿始終的。一方面,美國在國際社會就中國的港、臺、疆、藏問題制造輿論和糾紛,另一方面,某些大V還定時定點對中美貿易戰指指點點。這些也都是老套路了。在輿論戰之後,就是司法戰。還有幾張牌是拉攏印度、親近歐洲和抹黑“一帶一路”。為了針對“一帶一路”,他們為一些國家提供了“免費審計”的業務,為的就是審計我們的項目。
以上這些是目前的大背景,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們要放棄對美國的幻想了。說實話,打這些牌也是牽扯了它很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目前,香港也是美國手中的一張牌。而美國之所以把香港這張牌打成現在這個樣子,其實我們自己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觀察者網:自“修例風波”以來,針對香港問題,我們已經從政治、法律、經濟、教育、傳媒等各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和反思。您認為未來香港要想獲得持續發展,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需要做出哪些政策調整?
金燦榮:過去40年,我們一直在學習美國,比如科學技術、市場意識、社會管理經驗,收獲很大,但是也是有代價。代價之一就是我們社會還是深受美國的新自由主義影響,對市場奉行絕對的崇拜。落在香港問題上,就表現在強調兩制,而非一國。當中美發生貿易摩擦了,“自由派”的知識分子們第一反應就是中國錯了。包括香港的一些反對派,他們之所以會這麽囂張,也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訴求有一種天然“正義性”。對於他們在街頭進行的暴力行為,一些人還表示理解,這就是意識形態戰勝了常識。所以,這種思想根源一定要變。包括大家現在對香港的基礎教育感到痛心疾首,那麽在這方面也應該做出調整。
觀察者網:您曾經在演講中提到香港事件是一次“民主反面教材”。2019年從歐洲、拉美來看,民主政治依舊遭遇重挫。福山曾經提出“歷史的終結”,民主政治走到今天,會是另一種剛好相反的終結嗎?
金燦榮:歷史將如何終結,是很難預測的。我們要吸取福山的教訓。國家治理挺復雜的,還得按照一個國家特定時期的條件,找到最佳治理辦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任何意識形態都不能抱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我們曾經想象一步跨入共產主義,但結果發現並不可行。美國強推美式的“自由民主”,結果搞得很多國家生不如死。尋找發展道路,還是要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個人信息保護法影響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直到昨晚為止才真正驚覺,自己平時周遭與社群網站上所謂的同溫層,竟然比太平洋還深,比中央山脈還高,公投結果出來的那一刻,原來這個社會竟然與認知中的差之千里,當下不假思索,馬上傳訊息給一個長期不遺餘力爭取婚姻平權的好朋友,這大概是一輩子也講不出幾次的話語,跟他說:「無論如何我永遠愛你,也許只是時候未到,有一天大家都會認為這些是再自然合理不過的事,而且在你身上我真的看到了造物者的光榮喔。」
對於發生在眼前的現況,我總是很迅速接受,也鮮少怨天尤人,會尋找出一個最實際的方式面對衝擊,滑著臉書上頻頻出現的怨嘆、灰心與安慰之詞,總思考著還能再做更多什麼,雖然可能效益微弱,但想在今天推薦這本了不起的作品,縱然平常選書都以小說為主,但這是繼《黑土》之後第二次推薦理論類型的書,那就是麥田 Courant 書系的第一本 Martha C. Nussbaum《從噁心到同理》。
▍博客來:https://reurl.cc/35yeM
《從噁心到同理》是一本讓人受用無窮的書,身為當代法律、自由、道德、情感研究的重量級思想家,瑪莎納斯邦從法哲學的角度,由法入理、由理問情,根據現行美國憲法與正反兩面的文獻論述細細剖析一種「噁心感政治」,從人類行為的根本層面去思考錯誤觀念為何形成,為何難以動搖?
他認為存在已久的恐同現象與歧視成見都源自於一種「嫌惡感」與「噁心感」,而這種感受並不單純呈現在同志族群身上,因為人會產生噁心感,是代表認為自己受特定東西污染,而噁心感的塑造又分成與生俱來或投射產生的兩種,後者便是社會規範塑造出來,例如印度種姓制度的賤民等級、納粹的反猶迫害,都將被歧視者與噁心感連結起來,進而羞辱特定弱勢與少數族群。而公然利用、挑動這種感受或許可以維持某種程度穩定的社會秩序,卻是一個階級化而毫無公理的社會,展現的不是智慧,而是踐踏人性尊嚴、反映社會根本偏見的暴力。
憲法之前人人平等,但利用這種心態去限制或傷害憲法保障的自由又合理嗎?婚姻的表達意義裡包括了一個最重要的誓言,那是一個成年人才能享有的自由意志,接著社會作出回應,認可並尊重這項承諾,賦予婚姻應有的尊嚴,這就是同婚至今無法取得共識的公眾爭議。
「因為婚姻被認為代表了某種尊嚴,或是大眾對於雙方當事人和他們之結合的認可,因此,如果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被排除在婚姻之外 —— 就算他們可以用民事結合的形式取得和婚姻相同的利益 —— 這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污辱和降級,這攸關平等的國民地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法律無法改變偏見,但法律也不應為偏見服務,從種族、性別等由來已久的歧視問題可以得知,我們不能期待法律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也會因此有所不同,但對於落實平等尊重,法律就是一項強而有力的指標與信息,將偏見行為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讓每一個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法律保護了我們自由與平等的根本權利。
由衷希望每個人都能讀讀這本《從噁心到同理》,或許我們無法一次到位,但只要從正確的根本觀念開始著手,從自身與週遭下一代的教育開始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有一天,這些生命課題一定會在所有族群、所有年齡層心中重新詮釋何謂「幸福」的主觀定義,並建立於「同理心的政治」之上。
個人信息保護法影響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直到昨晚為止才真正驚覺,自己平時周遭與社群網站上所謂的同溫層,竟然比太平洋還深,比中央山脈還高,公投結果出來的那一刻,原來這個社會竟然與認知中的差之千里,當下不假思索,馬上傳訊息給一個長期不遺餘力爭取婚姻平權的好朋友,這大概是一輩子也講不出幾次的話語,跟他說:「無論如何我永遠愛你,也許只是時候未到,有一天大家都會認為這些是再自然合理不過的事,而且在你身上我真的看到了造物者的光榮喔。」
對於發生在眼前的現況,我總是很迅速接受,也鮮少怨天尤人,會尋找出一個最實際的方式面對衝擊,滑著臉書上頻頻出現的怨嘆、灰心與安慰之詞,總思考著還能再做更多什麼,雖然可能效益微弱,但想在今天推薦這本了不起的作品,縱然平常選書都以小說為主,但這是繼《黑土》之後第二次推薦理論類型的書,那就是麥田 Courant 書系的第一本 Martha C. Nussbaum《從噁心到同理》。
▍博客來:https://reurl.cc/35yeM
《從噁心到同理》是一本讓人受用無窮的書,身為當代法律、自由、道德、情感研究的重量級思想家,瑪莎納斯邦從法哲學的角度,由法入理、由理問情,根據現行美國憲法與正反兩面的文獻論述細細剖析一種「噁心感政治」,從人類行為的根本層面去思考錯誤觀念為何形成,為何難以動搖?
他認為存在已久的恐同現象與歧視成見都源自於一種「嫌惡感」與「噁心感」,而這種感受並不單純呈現在同志族群身上,因為人會產生噁心感,是代表認為自己受特定東西污染,而噁心感的塑造又分成與生俱來或投射產生的兩種,後者便是社會規範塑造出來,例如印度種姓制度的賤民等級、納粹的反猶迫害,都將被歧視者與噁心感連結起來,進而羞辱特定弱勢與少數族群。而公然利用、挑動這種感受或許可以維持某種程度穩定的社會秩序,卻是一個階級化而毫無公理的社會,展現的不是智慧,而是踐踏人性尊嚴、反映社會根本偏見的暴力。
憲法之前人人平等,但利用這種心態去限制或傷害憲法保障的自由又合理嗎?婚姻的表達意義裡包括了一個最重要的誓言,那是一個成年人才能享有的自由意志,接著社會作出回應,認可並尊重這項承諾,賦予婚姻應有的尊嚴,這就是同婚至今無法取得共識的公眾爭議。
「因為婚姻被認為代表了某種尊嚴,或是大眾對於雙方當事人和他們之結合的認可,因此,如果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被排除在婚姻之外 —— 就算他們可以用民事結合的形式取得和婚姻相同的利益 —— 這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污辱和降級,這攸關平等的國民地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法律無法改變偏見,但法律也不應為偏見服務,從種族、性別等由來已久的歧視問題可以得知,我們不能期待法律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也會因此有所不同,但對於落實平等尊重,法律就是一項強而有力的指標與信息,將偏見行為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並讓每一個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法律保護了我們自由與平等的根本權利。
由衷希望每個人都能讀讀這本《從噁心到同理》,或許我們無法一次到位,但只要從正確的根本觀念開始著手,從自身與週遭下一代的教育開始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有一天,這些生命課題一定會在所有族群、所有年齡層心中重新詮釋何謂「幸福」的主觀定義,並建立於「同理心的政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