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定期定額獲利縮
定期定額就是要找波動大的市場,台股基金過去很符合這樣的特質,但證所稅復徵,8500點恐成台股天花板,定期定額台股基金獲利盛況難再現。
操作日誌
台股基金沒有匯差問題,又容易掌握相關資訊,加上波動夠大,很適合定期定額,所以在我的基金組合比重中,約占三分之一比重。我曾經定期定額某檔台股基金22個月,前面20個月都是賠錢狀態,但是第22個月贖回時,報酬率高達43%。這正是台股的特性,2個月就可以大漲千點。
不過,2010年之後,我的台股基金僅有1檔報酬率超過10%,贖回過一次,其餘頂多是8~9%,達不到10%停利點,相對來說,下跌幅度也限縮在10%,代表台股波動區間變窄。
蕭老師教你對的投資
盈正案爆發後,最近投信圈見面的問候語是:「你離婚了嗎?住哪裡?開什麼車?」如果離婚了,那可能是經理人為了脫產;如果住豪宅、開名車,那也是大有嫌疑。雖是玩笑話,也反映出基金界「有點混亂」的現狀。
有投資人在投信圈事件連環爆之後問我,台股基金還能買嗎?其實,類似的「謠言」或「捕風捉影」從沒停過,盈正案之前就曾有黑函點出某些經理人的行徑囂張,公司主管有的也很頭痛,但可能查無實證、可能上樑不正下樑歪,並沒有浮上檯面,不過,終究夜路走多了,還是會見「爆」。
該不該因為經理人的操守備受質疑,而不買台股基金呢?我倒覺得這是次要因素,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這檔基金能不能幫我賺錢?只要能賺錢,便可以納入投資組合。
老實講,經理人的操守很重要,但一般投資人卻沒有能力判斷,多數都是事情見光了,大家才知曉原來有問題,既然如此,也只能從績效篩選標的了。但如果你對經理人的操守有極高的要求,不想讓一些為非作歹的操盤者賺管理費,那就買台股ETF吧!
證所稅復徵台股有鍋蓋
經理人的操守不會困擾我,倒是證所稅復徵這件事比較麻煩,因為台股恐會有8500點的鍋蓋。根據條文規定,證所稅在前兩年雙軌制期間,個人可選擇「設算課稅」或「核實課徵」,在台股指數未達8500點前,「設算課稅」的稅率為0,超過8500點則課千分之0.2~0.6。
現階段只要台股將碰到8500點的天險,不希望因被課稅導致資產曝光的中實戶,大概就會有賣股動作了,加上投資人的心理關卡,誰會在接近8500點的位置上車呢?過去,台股波動大,可以沉寂許久,也能在短時間衝出1、2千點的行情,我是個可以「忍受跌」的人,台股不好,就是繼續扣款,等淨值衝起來,又可以果決贖回,所以台股基金幫我賺了不少錢,我也因此偏愛,配置的比重也高。
但證所稅讓台股有了無形的天花板,漲幅變得有限。事實上,也有很多大戶都把錢匯到海外,台股已經不是他們的主戰場了,如此,台股基金的報酬率也會限縮。所以待未來台股基金獲利贖回後,我會降低扣款金額,往全球每個區域平均分配。除非特別看好的市場,例如亞洲區,我會買1檔亞洲、1檔東協,其餘的則均衡配置。
當然,全球景氣成長均趨緩,也是台股漲不太動的因素之一,只是我們還有證所稅的干擾,內外夾擊,台股就變得較不具吸引力。相較於金融海嘯前,台股基金可以幫我年賺20%,現在正與負的報酬率都處個位數,顯然台股的結構改變,區間變窄了,可以預見,定期定額的成績沒能像過去那般亮麗。
挑台股基金從績效著手
結構性問題已讓台股漲高有壓力,更何況還出了盈正案,不過,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們仍相信有為數不少的經理人很努力的幫受益人賺錢。而我挑選台股基金的方式是,先看3年期的績效,再看1年期,然後看6個月成績,只要這3個期間,基金的排名都能位於前二分之一,就是我的口袋名單。
由於基金績效每個月都會公布1次,所以我會每個月檢視,主要看3年期績效有沒有掉出前二分之一,如果落到同類型的後二分之一,再看1年期及6個月的排名,若也落在後二分之一的邊緣,我通常會繼續追蹤半年,倘績效始終沒有起色,就考慮轉換標的。如果1年期及6個月的排名大幅往後退,而不是落在邊緣,可以即時調整。
之所以先看3年期績效,是因為定期定額是長期投資的行為,只要3年期的績效排名可以長時間維持在「中上」位置,大概經理人都有一致的投資邏輯。另外,看持股也能看得出端倪,如果是一般型股票基金,經理人卻持有不少不知名的中小型股,則算是「不正常」。
嚴格說來,經理人的操守問題不該由投資人傷腦筋,責任還是在公司高階主管,如果大家都善盡監督責任,又怎麼會有事件爆發,發生這樣的疏失,高層難辭其咎。
BOX:台股基金這樣挑、這樣追蹤
挑選
Step1:3年期排名在同類型前二分之一
Step2:1年期排名在同類型前二分之一
Step3:6個月排名在同類型前二分之一
檢視
3年期排名是否維持在同類型前二分之一?
yes→續扣
no→1年期、6個月排名落在二分之一邊緣:續扣
1年期、6個月排名大幅往後掉至後段班:調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