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reurl.cc/Enj8A0
作者寫道,都市規劃已經成為一門當代的重要學問,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針對都市進行設計及提出相關理想,但這些終究是屬於都市地圖上的平面思維,關於立體思維的都市規劃及思考理論,卻鮮少出現在主流媒體視角中,甚至經常被大眾所忽視。也因這緣故,他創作了《世界是垂直的》,希望能讓讀者們理解當代都市已經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從天上的人造衛星、轟炸機、無人機,到地上的電梯、摩天樓、棚戶貧民窟、豪宅到地下的地窖、碉堡及地下道,都在本書範圍之中。
不過也因為涉獵的範圍過廣,讀者若無相應領域的知識,讀起來的片段感很重。如衛星、轟炸機、無人機等篇章,牽涉到大量軍事戰略相關的知識。雖然這些篇章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帶來GOOGLE MAP等科技軟體,替人類文明掀起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但這畢竟是人們普遍能認知到的改變。相對於轟炸機、無人機等軍事器械,常人能有所感觸的甚少。這篇章讀了除了感到自身不足之外,便是領會到原來這些飛行器已然成為都市規畫的一部分。
地下篇章,相對來說有趣得多。書中當然沒有忘記得到,曾經的冷戰時期,各國都因應核戰爭的可能爆發,於當時興建了眾多深埋於地底的設施,只為了能在核戰爆發時躲過一劫。但於當代早已沒有核戰威脅的社會來說,地下建設的誘因已然改變。書中以倫敦為例,指倫敦因為地價過高,加上挖掘技術的普及化,大批既有建築申請開挖地下室,最大的原因便是地下室的單位空間成本,遠低於土地購置或另興建高樓。此外關於各國大肆開發地下設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航太技術的發展,導致衛星變得普及,因應保密及情資安全的需求,地下設施的開發變得勢在必行。地下篇章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得多,但與我期待的內容稍有落差,我最為期待的是作者多談論關於交通、水電管線及地下聚落的內容。
真正讓我最滿意的,便是地上的高樓篇章。本書將高樓分作三個次類,分別為摩天樓、高樓住宅和電梯。本書提及摩天樓的發展,仰賴於營造技術及混凝土材質的創新。摩天樓的發展,除仰賴於19世紀礦業開採的金源之外,更與礦業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及相關機械相關。
事實上,就齋主我個人認識。摩天樓之所以被人類發明並持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科技的創新,導致通勤時間下降。倘若人類今天有足夠的科技水平能建造高樓,但這些高樓內的空間終究是必須要用於經濟生產。人人都知道摩天樓的發展最早始於芝加哥,建於1885年的《家庭保險大樓》,樓高42公尺,10層樓。這樣一棟辦公大樓,若都市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或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很難維持其全速運作,畢竟辦公室裡總要有人上班,上班族也不可能住在公司隔壁,若沒有足夠完善的都市建設,很難達成摩天樓的經濟條件。芝加哥當時能夠興建這大樓,有相當原因是1870年代時曾多次因為木造建築發生大火,才促成以新材質建設大樓的契機。
摩天樓,早期讓許多建築師和社會學家,認知這是解決都會區土地不足,並能有效提供市民住房的解方。說到這事情便覺得有趣,早期學者們認為摩天樓的出現,將導致都市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思考邏輯,畢竟以前1層樓住3個人,現在10層樓不是能住30個人嗎? 結果並不全然如此。地價高的土地並未因為空間的解放而導致地價下跌,反而因為地點絕佳之故,地價上漲。而住宅人口的空間密度也並未因此降低,高價住宅內有著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人,購買大量空間個人使用。地價高的地段,人口密度反而變低。而地價便宜的低總價高樓內,確實如學者所說的擠滿了人,單位空間密度上升。
於是便有聲浪表示,如果摩天樓確實能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更應該要興建足夠多的高樓社會住宅,提供給相應的弱勢或青年居住。初期這方案被實行,直到人們發現其惡果,這些高樓社會住宅隨即成為都市毒瘤。最大的原因便是高樓建築的維護成本極高,高樓層的區域需要比低樓層用更高的消防及安檢規定維護,而這些維護的成本並非是弱勢或青年得以負擔,多數政府也不願負擔這些高昂的成本。其實這在台灣就有案例,台北市的西寧國宅,早期便是政府為了經濟弱勢而興建,但最後的結果便是維護成本不足,導致外部髒亂不堪,內部管理不佳,甚至變成台灣著名的靈異地點。
書中提及即便是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內的住戶,也不見得願意負擔其住宅公共設施的鉅額維護成本。哈里發塔內有千戶公寓住戶,以2013年算,擁有一戶100萬英鎊的住戶來說,每年要付出的管理費高達15萬英鎊,而這些費用大部分用於維護健身房、休閒中心等設施。
自政府認知到高樓社會住宅可能無法應付鉅額的維護成本以後,施政思維便轉向為興建高度較低的社會住宅了。這點其實台北市也是如此,除了幾個較為高級的社會住宅之外,那些提供給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是樓層高度較低的建築。
書中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電梯篇章。台灣關於電梯的叢書甚少,很少有書籍專門討論電梯發展,即便是營造業相關的書籍,也對台灣電梯的普及甚少提及,但齋主我對電梯有種無可救藥的迷戀。
我們都將電梯視為大樓的設施之一,鮮少將其當作都市的交通建設一環。這概念是好多年前曾在某個建築紀錄片中學到的。如所有人知道的一般,超高樓層建築的電梯肯定需要分流分層,很多重要的樓層被當作轉乘站。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單一電梯視作單一地鐵路線,而轉乘樓層視作轉運站? 哈里發塔擁有57部電梯,常駐人數數萬,用水量巨大。其實比很多小型都市的機能還要充足,電梯也當然能被視作交通建設。
過去,我曾認為電梯應該是無所不能的。假設人類建設出了數千公尺的建築,也應該能建設出相應高度的電梯。但本書作者對電梯的認識,卻打碎這現實。當代電梯發展的瓶頸,在於電梯井和鋼纜兩個要素。一具用於400公尺電梯的鋼纜,重量高達18650公斤,就算將材質替換為碳纖維,也需要1135公斤。這中間需要考量因素甚多,包含機電系統的負重及負荷、鋼纜的體積、電梯井於樓層內的面積占比等,都限制電梯的無限延長。
《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內容眾多。我替自己的所知過少,導致部分篇章的內容只能單純吸收,而感到遺憾。但本書就算只是單一篇章,讀起來也足夠過癮。何況對我這個科幻迷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高樓建築、地下設施或科幻題材感興趣,我想即便本書不是每個篇章都能讀通,針對特定篇章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袖珍博物館 連續二集要帶著聽眾朋友逛袖珍博物館,這次邀請到館方企劃部媒體公關 #陳星儀 小姐,來幫各位聽眾朋友介紹袖珍博物館。 成立於1997年3月28日的袖珍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專門收藏當代袖珍藝術品的主題博物館。 袖珍博物館尋訪世界各地網羅一流袖珍藝術大師作品,擁有...
倫敦 貧民窟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休息是需要練習的
這幾天和十多年的好友聊天,身為作家/部落客/雙寶媽(即將變成三寶媽)/精油事業經營的她,提醒了我連抽精油牌都抽到「休息」和「照顧身體」的油。
她說,這就是反應白天身體不舒服、疲累不堪,晚上腦擔心一堆事、腦袋關不住睡不好,每天操持著大大小小的家事公事,阿這不就妳嗎?於是這週我都在練習,如何好好放鬆。
以往,我認為休息就是要去旅遊!是搭飛機來場沒有安排的旅行,憑藉著自己多年背包客經驗和對旅行、里程、點數等相關知識,(對了,還有不知道為何而考的華語、英語、西班牙語三語導遊➕領隊六張證照)總喜歡「不確定」的刺激感,常常當天才訂當晚的住宿,或是臨時改變主意去某國不去原訂的地方。我喜歡把這種「跳脫原本生活」的模式當作「休息」。
不過,以往的旅遊型態是真的很冒險,上山下海騎馬跳河全都來,到尼泊爾看喜馬拉雅山,從香格里拉衝西藏,一個女生勇闖充滿槍枝的墨西哥城貧民窟,從維也納市中心往多瑙河直接打賭跳下去!
現在年紀大了,喜歡的東西也變了,喜歡從「安靜」和「獨處」中得到休養。只是帶著孩子比較難「安靜」,不過幸好娜娜很配合爸媽,是個能動也能靜的孩子,寫注音和字母可以一次一小時,剪紙畫畫也可以再一小時,有時候很喜歡帶著她到處去,放在身邊看著她自己玩,換個心情發呆或釐清自己的 #人生優先順序。
其實每個階段想要的「休息」不太一樣,身為一個職場媽媽,能夠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暫時離開壓力源和多睡幾個小時,吃好睡好就真的很感恩了。只是,心中要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老想著工作」,要信任團隊、同事、隊友、孩子和自己,信任能減低焦慮,進而帶來安寧。
休息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寧、找到心中穩固且平靜的力量。
有沒有人也越來越樂於當「宅女」啊?
圖為巴西保母帶娜娜滿三年慶祝活動,還有奶爸趕在夏天來臨前把娜娜的遊戲內建沙坑長椅組起來。
#睡好吃好照顧自己活動中
#年紀越大越覺得睡眠重要
#年輕時都在狂揮霍青春啊
😍台英兩國註冊公司代購:樂購倫敦-嚴選英國代購
🤩我們這一家IG追起來: phd_backpacker
🔥世界美妝大賞常勝軍彼得羅夫優惠開團中🔥
倫敦 貧民窟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羅賓漢花園的生與死,徹底緊扣英國社會住宅曾蓬勃興起,最後黯淡】
二戰後,英國面臨到嚴重的住宅短缺,極力需要在短期內將城市生活拉回正軌,既有的貧民窟被大量拆除,替換上低成本、模組化的中高層公寓。
另一方面,由於新的建築勢必採用工業化生產方式,也能創造就業需求,對當時戰後的英國政府完全就是一魚兩吃。
然而,或許該建築存在的時候,並沒有真如他們所願成為烏托邦…….
#羅賓漢花園 #東倫敦 #未來烏托邦 #貧富差距 #社會住宅 Felix culpa 倫敦糜爛生活
倫敦 貧民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袖珍博物館
連續二集要帶著聽眾朋友逛袖珍博物館,這次邀請到館方企劃部媒體公關 #陳星儀 小姐,來幫各位聽眾朋友介紹袖珍博物館。
成立於1997年3月28日的袖珍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專門收藏當代袖珍藝術品的主題博物館。
袖珍博物館尋訪世界各地網羅一流袖珍藝術大師作品,擁有排名世界級的收藏規模,包羅萬象的袖珍精品經過組合佈置後,主題作品目前展出約兩百餘件,主要有呈現整座建築內外佈置的娃娃屋(Dollhouse)、各種房間精緻寫照的夢幻屋盒(Roombox),趣味創意的主題作品等。從兩千年前羅馬遺跡一窺當時羅馬帝國的壯闊景緻到90年代美國百萬公寓裡感受紳士名媛的舒適享受;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浪漫風情;極盡豪華的英國女王白金漢宮、倫敦東郊的貧民窟;童話世界中的白雪公主,漫步袖珍博物館如同進入異國風情的時光隧道。
源自十六世紀德國宮廷貴族的袖珍藝術,已傳遍了歐洲及北美。這些小巧的藝術品大至建築體,小到書桌上的鑰匙,都嚴格遵守一定的縮小比例製作,以實物的12比1為世界主流。最珍貴的是袖珍藝術品取材都仿自真實,除有生命的人及動物外,1公分高的酒瓶裝著真實的白蘭地、郵票大小的油畫是油彩真跡、櫥櫃、座椅、床單、瓷器、玻璃、金屬、壁紙、水晶燈…等等。當然還有兒童的最愛動畫迷你電視,無一不是實物的翻版縮製。
想利用週休二日來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嗎?袖珍博物館絕對能滿足您的夢想。欣賞過袖珍藝術的人,共同的感覺是:『真希望縮小住進裡面!』這就是具體的夢境,美麗、神秘、而又小得令人珍愛與難捨。
博物館開創之初主要鎖定歐美作品,因為東方還找不到博物館水準的同類作品。本館又鎖定現代作品,因為現代作品美輪美奐,各方面交待清楚,遠非古典作品之比,更具可看性與學習價值。
博物館館藏,全為私人收藏,除部分是來自於美加收藏家的割愛,其餘都是商請歐美著名作家為本館而創作的。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