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稿頭}
中東,這個位處歐亞非之間的三不管地帶,由於坐擁石油、宗教種族複雜,再加上以巴之間的紛爭,近百年來,幾乎成為戰爭和恐怖活動的代名詞,從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的兩場戰爭,到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在葉門打得如火如荼的代理人內戰,都坐實了中東是個「火藥庫」的稱號,隨時隨地有可能爆發新的衝突,或是點燃燎原的戰火。表面上,中東的地理位置,距離美國或是東亞,都有一段距離,中東的問題似乎就只是中東的問題,與已開發世界的關係不大,但從911恐怖攻擊後,多數國家,尤其的美國華府的領導人就被深刻教育到:中東的問題,絕對不只是中東的問題,它所蘊藏的敵意和巨大的仇恨,往往一旦爆發,就是毀天滅地,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到上個星期連續傳出了一系列和伊朗有關,但彼此間似乎又不相干的消息:首先,是伊朗一艘停泊在葉門外海的船隻,7號遭到了攻擊,這艘名義上是商船的軍用船艦,實際上就是伊朗革命衛隊的海上基地,用來支援葉門的民兵對抗沙烏地支持的政府軍;而在這起攻擊後的兩天,南韓政府又發出聲明,表示一月間被伊朗扣押的一艘南韓油輪和這艘船的船長,終於在9號獲得了釋放。乍看這兩則新聞,都是單獨的事件,沒有任何的背景連結,但其實攻擊那艘伊朗船艦的人,很可能就是以色列的特種部隊,而南韓的油輪之所以被釋放,關鍵就在南韓政府答應了要向美國爭取,解凍和返還伊朗被凍結的油款;仔細檢視這一連串事件共同的連結點,其實背後都是華府與德黑蘭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美伊關係,而這個僵持已久的敵對關係,上周二終於出現了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兩國都派出代表來到了維也納,展開多年來的首次「間接」接觸。
{內文}
好萊塢電影裡,屢試不爽,永遠讓人心跳加速,手心發汗的經典橋段:每個人臉上,都有一把槍對著自己,同時自己的手裡,也握著傢伙,指著別人的腦袋;這樣的場景,看似只在螢幕上出現,純屬虛構,但對照現實世界國際局勢,卻又無比精確呈現出外交賽局裡的參賽者心理狀態,像是美國華府,與伊朗當局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核武捉迷藏。
CNN節目主持人 阿曼波vs.伊朗外長 札里夫
我知道,核問題很多,而且複雜難解,所以我想先討論鈾濃縮這部分,事實上您自己最近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國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政策,促使伊朗提高了低濃度鈾的存量,從660磅,上升到8800磅,同時我方也改良了離心機技術,從舊款機型,換成了產量更高的新機型。您很清楚,美國極關切這個問題,其他盟國也一樣,所以我想單就這一點請問您──當然您已表明貴國的動作是在美國退出協議後才展開的,但我想聽聽看,您對美國國務卿說法的回應...
美國國務卿 布林肯:
如果,伊朗肯重返協議框架,遵守JCPOA協議的規定,那麼美國也願意重返協議;但目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伊朗當局在許多項目上都踰越規範,即使他決定重返協議,也要不少花時間調整;而且他們是否真的遵守規定,也要花時間評估,所以,目前還不到那個時候,還早的呢...
CNN節目主持人 阿曼波:
現在這情況,在我們美國有個形容詞,叫做「墨西哥對峙」,也就是雙方怒目相視,堅持對方先退,才肯退,所以你認為是否有可能透過某種機制,給雙方一個台階下,好讓你們能回到協議框架,美國也重返協議?
伊朗外長 札里夫:
很清楚的一件事,是伊朗至今所有動作都受到國際原能署的監看與驗證,而且我們已落實了我們所有的承諾,未落實的人是美國。如我先前所說,美國必須證明他們談判的誠意,因為伊朗已經展現了誠意...
這場對峙中,華府手中的槍,是各種禁運和經濟制裁:德黑蘭對準鄰境的武器,則是實力不明的核武力;雙方各擁利器,卻又各懷不能出手的苦衷:對拜登而言,核協議的破裂,明明白白是美國自己惹出來的無事生非,於情於理,都該立即撤銷制裁、重返協議機制;而對伊朗來說,至少在現任溫和派主事者的眼裡,核武計畫自始至終都是換取經貿利益的籌碼,過去幾年美國加重制裁,累計上兆美金的經濟損失,更加大了伊朗對外求和的誘因。
《辦公室風雲》影集:
好,所有人現在先先先先冷靜...我數到三,然後大家都把槍放下...我已經放消息出去了...屬到三的時候,大家就把槍放下...(好!)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一...二...三...啊...
都不想動手,都有意退讓,問題卻在:誰要當那個先退讓,先放下武器的人?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不只一次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管道,釋出願意重返2015年P5+1六國與伊朗的JCPOA核發展協議,甚至不排除與伊朗代表直接上桌會談的意願。但檯面上,雙方領導人都有不能示弱的面子問題,檯面下,美伊官員則是小心呵護現有籌碼,避免丟出籌碼,卻收不到回饋,反而助長對手氣燄。以至於這個原本在外界看來,拜登外交考驗中難度最低,最有機會輕鬆得分的中東考題,硬是拖到新政府上台兩個半月之後,才有機會首次接觸,並且由於彼此信任度不足,美國和伊朗談判代表並非直接見面,而是由雙方代表各自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兩家相距不遠的飯店,由其他簽約國居中傳話,穿梭在兩家飯店間,展開一場非正式、不直接美伊談判。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萊斯:
我們一直都強調,這件事不容易...我想我要再次提醒各位,談判困難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形式上的問題,因為不是直接談判,所以過程上就很麻煩。另外,討論的議題是複雜的技術細節,如我說過的,對話重點並非策略層面,因為雙方的策略目標,大致上早已確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對等重返」,這次維也納會談就是要討論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此外,談判困難另一原因,是大家都很清楚的:雙方互信不足,這當然是因為美伊近幾年關係惡化,但也有長期的歷史因素...
伊朗副外長 阿拉奇:
我覺得這次會談結果是正面的,方向是正確的,至於是否成功,現在說還太早,必須要等到工作小組協商完畢才知道...
扣掉美國的P4+1,英法德中俄五國外交官,六號在維也納與伊朗副外長領銜的代表團,進行了初步協商,各方達成共識,同意成立兩個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針對美國須解除的制裁項目,和伊朗要遵守的協議規範,分別列出清單,以便進行後續協商;對於核會談初次交手取得進展,美伊官員都表示謹慎樂觀,但也不約而同強調:困難的,還在後頭。
美國總統 川普(2018.5.8.):
謝謝各位,這項命令會讓美國更安全!謝謝大家!
由於伊朗在201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退出核協議後,便逐步削減對協議的承諾,開始追加境內鈾存量、提高鈾濃縮純度,同時擴充離心機數量與產能,導致目前伊朗官方核研究的規模與能量,早已超越2015年合約制定時的技術水平;換句話說,六年後的今天,即便德黑蘭當局為了換取經濟利益而主動配合,把超出規範的存量與產能,送到境外,伊朗的核子技術know-how,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無法在彈指間,就回到6年前的原始狀態。另一方面,今天的中東局勢,相較於六年前,也已變得更加複雜詭譎,因此拜登政府與伊朗的談判算盤,是希望能夠在核問題外,一併處理伊朗劍指他國的飛彈計畫,以及德黑蘭暗中資助、長期潛伏大中東地區的什葉派民兵問題;不難想見,這些協議內技術爭議,和協議外橫生枝節,都令接下來可能登場的美伊對話,困難重重。
記者vs.白宮發言人 薩琪:
(...所以美方現在的立場,是伊朗必須先遵守協議,才會撤銷制裁嗎?)
這個嘛,我想目前現階段...如我昨天所說,會談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伊朗該做哪些事情,還有美國該做哪些事才能重返協議,但我一直都強調我們不會...暫時不會採取任何動作,先等協商告一段落再說...
民主防線基金會研究員 理查古柏格:
(華府)做出了讓步,提議讓伊朗在未完全回歸JCPOA規範的狀態下,先鬆綁部分制裁,只要伊朗開始縮減核活動,美國就會解除一些禁運項目。所以拜登政府已經調整了立場...
CNN主播vs.德黑蘭大學教授 馬蘭迪:
伊朗政表示要他們縮減核活動,前提是美方立刻取消「所有」制裁,但從現實上來看,拜登就算想這麼做,也不可能獲得國會支持,所以華府全面取消制裁的可能性幾乎是零,您認為,德黑蘭政府有可能退讓嗎?
不,絕不可能。伊朗簽署的是多邊協議,也就是JCPOA,所以美國有它的義務,伊朗也有我們的義務,如果美國不想再履行義務,伊朗當然也不可能承擔義務。這不是單方面的條約,所以你不能期待伊朗遵守規範,美國卻恣意妄為...
核會談前夕,有消息指美方願意階段性,先解除一部分凍結的石油收入,換取伊朗方面對等的核活動縮減,但此一口頭提議在會談第一天,就遭到伊朗談判代表的一口回絕,堅持美方必須一次就撤銷「所有」制裁,強硬姿態固然有談判策略的考量,但現實上,伊朗國內情勢變化,也不容雙方執政當局繼續觀望,一再蹉跎。
伊朗外長 札里夫(2021.3.15.):
一旦等到伊朗大選,政府就跛鴨了。一個跛鴨政府不可能做重大決策,不管你想做什麼都只能等六個月再說,新政府至少要到9月才會上台。從現在到九月可能發生很多事,所以我建議美國人加快腳步,事實上他們只須鼓起勇氣,把該做的事趕快做一做就成了。
六月即將登場的伊朗總統大選,極有可能選出強硬派、甚至是有軍方背景的新總統,取代原本改革派、在2015核協議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現任總統魯哈尼;如果美方希望在德黑蘭改朝換代前,與態度相對友善的伊朗當局白紙黑字,勢必就得在兩個月內,完成所有技術協商,排除各種歧見和障礙,才有可能趕在大選之前,取得伊朗精神領袖哈米尼對會談結果的背書,讓美伊關係儘速回到2015核協議框架之內;然而,這樣的樂觀情境,不只在時程上難度極高,更是建立在其他談判成員國,尤其是中俄兩國,也與歐美站立同一陣線,全力配合的假設之上;這一點,在美中俄霸權角力陰影,籠罩地緣外交主戰場的此刻,似乎是個奢侈的期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XvAX1-LBU
停泊基金是什麼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制裁」美國的香港法案】
新聞: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华春莹今天表示,中國政府決定自即日起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的申請,並對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5家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华春莹表示:美方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執意將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這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已就此表明堅決態度。
▍點評1:國際NGO在港處境
中國拒絕美國軍艦戰機赴香港休整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重點是這次所謂反制措施會如何影響到國際NGO在香港的行動。
事實上,在中國境內,從2017年1月1日開始正式生效的《境外非政府組織(NGO)境內活動管理法》早就已經讓許多國際NGO都陸續關門或撤離。該法要求NGO必須要做多重的登記,必須要有依附的「業務單位」,同時也加了許多禁止行為但書(但卻給予主管的公安部門非常大的權限去判定什麼是違法行為)。這個法律從2015年開始放出風聲說要修,當時就開始引發NGO的「逃難潮」。
其實NGO是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人民團體型式之一,很多非政府組織業務以經濟領域為主,例如促進貿易、投資合作、農產品業務聯絡與技術交流,或者像是公益類的,推廣教育、環保、救災等任務。很顯然,在中國的所有社會參與和政治行為,都必須由黨來進行嚴密的監管。
自從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在各項公民權益、言論自由方面,都是不斷倒退的,集會結社和新聞自由不斷被打壓。小編大約2015~16年在美國華府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就認識了好幾位陸續從中國撤退的記者或NGO工作者,他們對於習近平的集權狀況都感到非常憂心。還好,經過這段時間以來,至少已經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到中共這樣子集權,以及對於民主秩序產生的危害。然而,台灣許多人卻繼續稱讚中共「愈來愈開明」、「改邪歸正」。
在這波香港人民的抗議浪潮中,最令人失望的發展之一就是像「無國界醫生」這樣子聲譽卓著的NGO,其香港分會發出聲明表示保持中立、不參與各種行動。他們在全世界各地動亂之處、各種戰場出生入死,也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但在香港顯然是不敵中共壓力。這也是香港公民社會以及政治權益日漸萎縮的一個縮影。
我們民主國家的公民,都有責任去了解威權政治的本質和作為,我們都無法置身事外。
▍點評2:美艦若不能停香港休整,可以來台灣呀
香港因為航運交通發達,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各國海軍艦艇在東方停靠補給休整的重要航點。以美國的航母來說,目前在亞太地區的停靠基地有日本的橫須賀和佐世保、韓國的濟州島基地和釜山、新加坡樟宜基、以及香港的維多利雅港。其中,由於香港國際化程度高,受西方影響也深,因此一直是美軍艦在東亞停靠時的首選。
在香港回歸後,中美雙方達成協議,讓美國軍艦繼續停靠香港進行補給和整修,只是必須由中方「按照主權原則和具體情況逐個案例」審查。而在過去,只要中美之間有摩擦產生,中國就會以拒絕美艦停泊請求作為抗議,但都沒明確表示原因,也沒有像這次一樣直接宣布要暫停美艦停港的申請。
以前是你可以申請,但我不爽時可能不會同意;現在是直接把這個申請的程序都關掉了,沒什麼好審的,我就是不讓你來。
有鑒於目前香港局勢不穩定,加上現在中方祭出反制措施,有人開始建議或許美方可以考慮台灣做為軍艦停靠港,而這個討論其實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當時美方史坦尼斯號航空母艦(USS John C. Stennis)申請停港遭拒(外界推測原因為當時美、菲國防部長一起登上在南海巡航的史坦尼斯號,為海牙國際法庭正在審理菲律賓提出南海島嶼領土主權的訴訟打氣),第一時間觀測站吉祥物,當時還是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的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就在推特(https://pse.is/NEDTR)上說「證明中國不是美國合作夥伴,我們應該把航母改送去台灣」。
後來,在隔年(2017年)所提出的《2018年國防授權法》(https://pse.is/MW245)中,美國就首次把「考慮重新建立美國海軍和台灣海軍之間的停靠港的可行性」寫入法案中。而在法案通過之後,中國一如往常地氣氣氣氣氣。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就說出了當時的一個金句:「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結果,克魯茲也不甘示弱地在推特(https://pse.is/N3ZCR)回嗆:「《2018年國防授權法》支持美國海軍與台灣的停靠港。美國應採取這一措施,加深我們與台灣的聯盟,並進一步提高其全球地位。來自中國低級外交官毫無意義的威脅,應該受到嘲笑。」
美國在台設停靠港,除了可以提升雙方軍事交流,加強台美協防之外,其實還能夠促進台灣島內的觀光和消費。航空母艦每次停靠都得耗上數天,除了補給維修所產生的商業行為之外,停靠期間船上高達5000名美軍在當地的消費實力也是很驚人的。真的是美軍進得來,台灣發大財(誤)。
▍點評3: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叫自己國內的行政機關做事情、規範美國與他國的關係,這樣是違反了哪一個國際法和哪一個基本準則?這不只和國際法毫無關係,而且這樣的語句只是中國不斷複製貼上以前的新聞稿吧?倒是你大中國講說《中英聯合聲明》(內容規範中國要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這個正港國際條約是歷史文件不用遵守,這又是怎麼個符合國際法來著?
▍補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主要就是其新聞司司長和副司長。华春莹從2012年開始擔任副司長,今年接任司長;常常看起來很不爽的耿爽是2016年擔任副司長至今。2019年新增兩位副司長于敦海、赵立坚。其中,赵立坚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很喜歡在推特上面嗆美國政治人物、反駁各界對中國的批判,被封為「網紅」。他對美國黑人的歧視言論曾引發渲然大波,而且最有趣的是,他先前是駐巴基斯坦而不是美國(業務範圍真廣?),但歧視沒關係,只要能嗆美國就會被中國視為網路英雄人物。而且因為他不駐美國,所以怎麼嗆都不會被美國政府趕走(外交上被趕走=被宣告為「不受歡迎人物」,請他回家)。
➤ 中央社新聞連結:https://pse.is/MV3HF
➤ 耿爽發言模擬器:https://pse.is/N4JQ3
停泊基金是什麼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制裁」美國的香港法案】
新聞: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华春莹今天表示,中國政府決定自即日起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的申請,並對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5家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华春莹表示:美方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執意將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這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已就此表明堅決態度。
▍點評1:國際NGO在港處境
中國拒絕美國軍艦戰機赴香港休整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重點是這次所謂反制措施會如何影響到國際NGO在香港的行動。
事實上,在中國境內,從2017年1月1日開始正式生效的《境外非政府組織(NGO)境內活動管理法》早就已經讓許多國際NGO都陸續關門或撤離。該法要求NGO必須要做多重的登記,必須要有依附的「業務單位」,同時也加了許多禁止行為但書(但卻給予主管的公安部門非常大的權限去判定什麼是違法行為)。這個法律從2015年開始放出風聲說要修,當時就開始引發NGO的「逃難潮」。
其實NGO是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人民團體型式之一,很多非政府組織業務以經濟領域為主,例如促進貿易、投資合作、農產品業務聯絡與技術交流,或者像是公益類的,推廣教育、環保、救災等任務。很顯然,在中國的所有社會參與和政治行為,都必須由黨來進行嚴密的監管。
自從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在各項公民權益、言論自由方面,都是不斷倒退的,集會結社和新聞自由不斷被打壓。小編大約2015~16年在美國華府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就認識了好幾位陸續從中國撤退的記者或NGO工作者,他們對於習近平的集權狀況都感到非常憂心。還好,經過這段時間以來,至少已經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到中共這樣子集權,以及對於民主秩序產生的危害。然而,台灣許多人卻繼續稱讚中共「愈來愈開明」、「改邪歸正」。
在這波香港人民的抗議浪潮中,最令人失望的發展之一就是像「無國界醫生」這樣子聲譽卓著的NGO,其香港分會發出聲明表示保持中立、不參與各種行動。他們在全世界各地動亂之處、各種戰場出生入死,也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但在香港顯然是不敵中共壓力。這也是香港公民社會以及政治權益日漸萎縮的一個縮影。
我們民主國家的公民,都有責任去了解威權政治的本質和作為,我們都無法置身事外。
▍點評2:美艦若不能停香港休整,可以來台灣呀
香港因為航運交通發達,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各國海軍艦艇在東方停靠補給休整的重要航點。以美國的航母來說,目前在亞太地區的停靠基地有日本的橫須賀和佐世保、韓國的濟州島基地和釜山、新加坡樟宜基、以及香港的維多利雅港。其中,由於香港國際化程度高,受西方影響也深,因此一直是美軍艦在東亞停靠時的首選。
在香港回歸後,中美雙方達成協議,讓美國軍艦繼續停靠香港進行補給和整修,只是必須由中方「按照主權原則和具體情況逐個案例」審查。而在過去,只要中美之間有摩擦產生,中國就會以拒絕美艦停泊請求作為抗議,但都沒明確表示原因,也沒有像這次一樣直接宣布要暫停美艦停港的申請。
以前是你可以申請,但我不爽時可能不會同意;現在是直接把這個申請的程序都關掉了,沒什麼好審的,我就是不讓你來。
有鑒於目前香港局勢不穩定,加上現在中方祭出反制措施,有人開始建議或許美方可以考慮台灣做為軍艦停靠港,而這個討論其實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當時美方史坦尼斯號航空母艦(USS John C. Stennis)申請停港遭拒(外界推測原因為當時美、菲國防部長一起登上在南海巡航的史坦尼斯號,為海牙國際法庭正在審理菲律賓提出南海島嶼領土主權的訴訟打氣),第一時間觀測站吉祥物,當時還是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的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就在推特(https://pse.is/NEDTR)上說「證明中國不是美國合作夥伴,我們應該把航母改送去台灣」。
後來,在隔年(2017年)所提出的《2018年國防授權法》(https://pse.is/MW245)中,美國就首次把「考慮重新建立美國海軍和台灣海軍之間的停靠港的可行性」寫入法案中。而在法案通過之後,中國一如往常地氣氣氣氣氣。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就說出了當時的一個金句:「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結果,克魯茲也不甘示弱地在推特(https://pse.is/N3ZCR)回嗆:「《2018年國防授權法》支持美國海軍與台灣的停靠港。美國應採取這一措施,加深我們與台灣的聯盟,並進一步提高其全球地位。來自中國低級外交官毫無意義的威脅,應該受到嘲笑。」
美國在台設停靠港,除了可以提升雙方軍事交流,加強台美協防之外,其實還能夠促進台灣島內的觀光和消費。航空母艦每次停靠都得耗上數天,除了補給維修所產生的商業行為之外,停靠期間船上高達5000名美軍在當地的消費實力也是很驚人的。真的是美軍進得來,台灣發大財(誤)。
▍點評3: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叫自己國內的行政機關做事情、規範美國與他國的關係,這樣是違反了哪一個國際法和哪一個基本準則?這不只和國際法毫無關係,而且這樣的語句只是中國不斷複製貼上以前的新聞稿吧?倒是你大中國講說《中英聯合聲明》(內容規範中國要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這個正港國際條約是歷史文件不用遵守,這又是怎麼個符合國際法來著?
▍補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主要就是其新聞司司長和副司長。华春莹從2012年開始擔任副司長,今年接任司長;常常看起來很不爽的耿爽是2016年擔任副司長至今。2019年新增兩位副司長于敦海、赵立坚。其中,赵立坚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很喜歡在推特上面嗆美國政治人物、反駁各界對中國的批判,被封為「網紅」。他對美國黑人的歧視言論曾引發渲然大波,而且最有趣的是,他先前是駐巴基斯坦而不是美國(業務範圍真廣?),但歧視沒關係,只要能嗆美國就會被中國視為網路英雄人物。而且因為他不駐美國,所以怎麼嗆都不會被美國政府趕走(外交上被趕走=被宣告為「不受歡迎人物」,請他回家)。
➤ 中央社新聞連結:https://pse.is/MV3HF
➤ 耿爽發言模擬器:https://pse.is/N4JQ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