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選書 —《給予》】
好久沒有跟大家推薦好書📖了,今天歐醫師要來跟大家分享我們讀書會五月討論的選書—《給予》,原文是《Give and Take》。
這本書的作者是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格蘭特教授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也是學生評價最高的老師,並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最受歡迎教授,名列世界四十歲以下商學院教授TOP 40。(摘自博客來網站介紹)
#主旨
格蘭特教授透過各種生活中的實例與可信的研究結果,告訴讀者「施比受更有福」、「吃虧就是佔便宜」這些諺語都是真的!而且用了大量的文獻以及統計分析的方式來證實這點。
他在哈佛就讀時開始研究成功企業家的行為模式,他提出這麼一個觀點:把商場上的人分成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種人。
「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
「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互利者」則為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如果把成功的金字塔細部拆解來看,那些在金字塔頂端的都是成功的給予者,在金字塔中段的分別是索取者與互利者,而在金字塔底部的竟然也是給予者!
#給予者的力量與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書裡面詳細地探討了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成功的給予者」如何將自身的奉獻行為化作助力、創造出雙贏共榮的局面,正面地影響自身以及周遭環境的人。
#利他且利己
作者用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分析結果告訴我們:成功的給予者能夠利他又利己,加上「給予」是非常討人喜歡的特性,「給予者」在耗費心力&時間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能為自身創造有利的局面,最後往往能夠得到資源與機會,最終功成名就。
作者也提出解答來回應:對於「索取者」這樣不討喜的傢伙,「給予者」如何避免自己淪為金字塔底部的「濫好人」,「互利者」在團體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與功能?
#偽善能笑到最後?
甚至連「偽裝的給予者」—其實本質上是「索取者」的偽君子— 作者也根據統計研究分析的方式,有邏輯地告訴讀者如何分辨這些「看似和善可親的索取者」;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並非所有的給予者都是特別好相處的人,也許他們擁有看似兇惡的外表、或是內向的特質、甚至是不善於表達的。
#給予者最有力量
作者闡述這三類角色並非要我們去為周遭的人貼標籤,而是希望透過科學證實的結果告訴大家一個觀念:當一個團體(例如公司)中有「睿智的給予者」(也就是成功型的給予者)能夠創造一個正面良性的給予循環♻️時,才能真正為團體帶來穩定而持久的力量,達到整個群體向上提升的成就。
他認為未來將是「分享」和「合作」的時代,成功的關鍵在於「謙遜」和「柔軟」。這個時代不是一個贏家全拿的時代,反而是那些願意「給予」的人能夠獲得更多。
#結論
格蘭特教授用這本書來鼓勵讀者勇於成為「給予者」,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不忘保護自己,也可以依照環境變化彈性地轉換角色(例如面對索取者時強硬起來轉化爲互利者),不需要做一個犧牲奉獻的給予者;成為利他利己的給予者才是聰明且有力量的,為團體帶來正面效益也創造善的循環。
#越讀越順暢的長篇好書 #悅讀人
#親子共讀的開端始於家長們的閱讀習慣做孩子的好榜樣喔^__^
#看完的鐵粉請幫我留言+1
艾蜜莉OS:這本書唯一讓我詬病的地方在於排版頗不友善,剛開始看很慢,不過後來越看越順而且覺得好好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