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費德勒,你想起甚麼?
費德勒是歷經數個世代的傳奇神話。兒時的我很幸運,機緣下父母打起了網球,我也有幸能練習約莫七、八年的網球。記得那時父親沉迷於網球,時不時就會觀看網球轉播。我第一個記住的網球選手名字,應是瑞典球王艾伯格(Stefan Edberg),那時父母相當喜愛他的網前技巧,也因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將。伴隨那時代的名將,還有貝克(Boris Becker)、藍道(Ivan Lendl)等人。然後網球運動在國內的能見度大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阿格西(Andre Agassi)、葛拉芙(Steffi Graf)、辛吉絲(Martina Hingis)等選手的名氣越盛,那時的我也有了些網球經驗,看轉播也不再只是陪看,開始會為了眼前的好球歡呼。然後是下個世代的費德勒,自2001年在溫網勝過草地之王山普拉斯之後的20年間,這名字從未離開過媒體。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至文末
《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322
台灣人對於費德勒的印象,多半來自於他統治網壇之後的形象。飄逸短髮,閃身正拍,優雅的單手反拍,數不勝數的美技影片,還有轉播時的勞力士廣告。網球運動在台灣畢竟稱不上熱門,很多網球選手的背景故事,都需要透過主播在轉播時順帶提及,尤其是主播許乃仁總能對場邊選手的家人、教練以至於名人們,娓娓道來場邊人物與選手之間的故事。然後從這些隻字片語、外國媒體的報導,以及熱心人士翻譯或轉貼些選手的故事,逐步理解這些選手成長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因此當聽聞 堡壘文化計畫出版《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我興奮的表示要為此書作推廣。
費德勒和納達爾因為總是在決賽碰頭,因此媒體和球迷們為此取了個費納對決的專有名詞作為稱呼,但其實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兩位球員所處的世代不同。事實上費德勒轉戰職業時,以他的世代所面對的勁敵,應該是羅迪克(Andy Roddick)、沙芬(Marat Safin)、休威特(Lleyton Hewitt)、納班迪安(David Nalbandian)、費雷羅(Juan Carlos Ferrero)。這些勁敵們個個球季超群,每個橫空出世時,都被媒體稱為下一個球王,不過可惜的是他們與費德勒處於同一時代。他們之中幸運的能取得大滿貫冠軍,至於運氣不佳的則此生皆無滿貫頭銜。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這些名將,約莫於面對2006的巔峰期費德勒後就逐漸失去競爭力,多半選擇於於2010年左右退役。
然後費德勒面對的,才是納達爾這個世代,包含了納達爾(Rafa Nadal)、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莫瑞(Andy Murray)以及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費德勒平均大這些選手約莫五歲,多數這世代處於體能巔峰時,費德勒的體能早已下滑,並且因應精準度的下降,球拍拍面也不得不增大。這時的球風早已有所轉變,因應體力的降低,減少回擊而盡可能以技術拚取致勝球,成為了不得不的妥協。
費德勒下一個面對的世代,是這個時代的球星。雖然網球媒體總愛說費納喬都是老人,下一個世代要接棒,但每每滿貫決賽的勝利者,卻又都是這些老面孔。但這時代的蒂姆(Dominic Thiem)、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茲維列夫(Alexander Zverev),雖然都有不錯的實力,但相比於前一世代天才輩出的殘酷,這世代的選手尚未有足夠的衝冠實力也是事實。
在這三個世代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那群名將。他們各自的球風各異,人格特質明顯,並且還相當富有舞台魅力。每每可惜的總是看到他們奮力殺入決賽,然後被費德勒輕鬆寫意的擊敗。其中羅迪克的遭遇更是令人哀傷,最有競爭力的時期正好與鼎盛費德勒相撞,奮力拚搏十年下來只得一座滿貫。
本書饒有趣味的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費德勒的成長過程以及場下經歷。我們得以從費德勒的少年時期開始理解,他是如何被父母啟蒙網球,又是如何在首任教練彼得卡特的訓練下成長,後續又是怎樣在瑞士網球協會中逐漸茁壯,直到拿下溫布頓青少年冠軍,以至於轉戰職業後如何逐步控制情緒,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費德勒。這中間包含了與經常在場邊觀球的妻子米爾卡是如何相識,也包含了與羅迪克、納班迪安等同代名將的青少年時期相遇。此外也談及了費德勒在球場外,與時尚圈的互動,與贊助商合作的種種,又是如何開始種種慈善活動等等。補足了許多球迷對費德勒的陌生空白之處。對費德勒球迷、納達爾球迷、網球愛好者以至於熱愛體育運動的人來說,本書帶來的樂趣是難以言表的。
前幾個月聽聞今年年底,將上映一部以網球女將威廉絲姐妹成長為主軸的電影《王者理查》,而九月又正巧有費德勒的書籍出版,實在是網球迷做夢都會笑的年末。
關於費德勒的種種事蹟,齋主有太多太多能說,但最後希望能以我此生最為難忘的比賽作結。我記得那是2008年的溫布頓,由於是費納對決,因此我早早就準備好了熬夜看完這場比賽。當時費德勒處於尖峰期,聲勢如日中天,不只在草地上稱霸,在網球領域上更是王者。那時的納達爾雖是唯一可抗衡的人物,但他的主場卻是在紅土球場,在草地上面對費德勒仍是勝算不高。這場比賽拉鋸緊湊,或許是老天也希望成就這場比賽的傳奇性,這場比賽中間因雨暫停兩次,且兩次雨停後兩人的氣勢都有所轉變。我依稀記得趁著中間下雨,趕往樓下便利商店買個消夜,繼續在凌晨觀賞這場比賽。比賽雖然費德勒輸了,歷時將近五個小時的纏鬥,確是我此生最難忘的網球比賽。這場比賽後來也被剪輯成紀錄片《天才之擊》(Strokes of Genius),在本書中也被以另一個角度,紀錄了那個歷史瞬間。
很榮幸此次有機會能替堡壘文化的新書《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作推薦,作為費德勒粉絲的一個網球迷,能看到有費德勒的相關書籍出版,心中著實令人欣喜。
此次堡壘文化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9/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傑夫貝克 在 公民不下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怎樣的城市才能讓經濟繁榮成長?怎樣的城市才能讓市民安全健康?怎樣的城市才能讓後代永續發展?
.
其實這三個問題有一個共同答案:「適宜步行的城市」。
.
這是來自美國都市規劃師傑夫‧史貝克(Jeff Speck)的一句話。接下來的公民不下課將帶大家看為何適合步行的城市(walkable cities)會是我們當代的選擇!
.
#socialclassonline #公民不下課 #quotes #wordsoftheday #wordsofwisdom #JeffSpeck #walkable #cities
傑夫貝克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獎完整得獎名單+得獎統計】
.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獎於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頒發,今年最大贏家為奉俊昊執導的《寄生上流》,榮獲最佳影片、導演、原作劇本與國際影片獎,這是首部榮獲奧斯卡獎殊榮的韓國/韓語電影,也是奧斯卡創立91年來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片。
.
以下數字符號意指該影人的奧斯卡得獎次數。
.
完整名單如下:
◉
【最佳影片】
郭信愛(Kwak Sin Ae)①
奉俊昊(Bong Joon-Ho)③
《寄生上流》(Parasite)
◉
【最佳導演】
奉俊昊(Bong Joon ho)②
《寄生上流》
◉
【最佳男主角】
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eonix)①
《小丑》(Joker)
◉
【最佳女主角】
芮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②
《茱蒂》(Judy)
◉
【最佳男配角】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②
《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
【最佳女配角】
蘿拉.鄧恩(Laura Dern)①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
【最佳攝影】
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②
《1917》
◉
【最佳原創劇本】
奉俊昊———編劇、故事①
韓珍元(Han Jin-won)———編劇①
《寄生上流》
◉
【最佳改編劇本】
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①
《兔嘲男孩》(Jojo Rabbit)
註:改編自克莉絲汀.盧南斯(Christine Leunens)小說《Caging Skies》。
◉
【最佳剪輯】
安德魯.巴克蘭(Andrew Buckland)①
麥可.麥卡斯科(Michael McCusker)①
《賽道狂人》
◉
【最佳原創音樂】
希爾杜.古納多提瑞(Hildur Guðnadóttir)①
《小丑》
◉
【最佳原創歌曲】
艾爾頓.強(Elton John)———作曲②
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作詞①
"(I'm Gonna) Love Me Again"
《火箭人》(Rocketm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tusBN3ST0
◉
【最佳服裝設計】
賈桂琳.杜倫(Jacqueline Durran)②
《她們》(Little Women)
◉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辻一弘(Kazu Hiro)②
安妮.摩根(Anne Morgan)①
維維安.貝克(Vivian Baker)①
《重磅腥聞》(Bombshell)
◉
【最佳製作設計】(舊稱為最佳藝術指導)
芭芭拉.林(Barbara Ling)———製作設計①
南西・海格(Nancy Haigh)———布景師②
《從前,有個好萊塢》
◉
【最佳音效剪輯】
唐納德.塞爾韋斯特(Donald Sylvester)①
《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
【最佳混音】
馬克.泰勒(Mark Taylor)①
史圖亞特.威爾森(Stuart Wilson)①
《1917》
◉
【最佳視覺效果】
紀堯姆.洛奇隆(Guillaume Rocheron)②
格雷格.巴特勒(Greg Butler)①
多米尼克.多伊(Dominic Tuohy)①
《1917》
◉
【最佳動畫片】
喬許.科雷(Josh Cooley)———導演①
喬納斯.里維拉(Jonas Rivera)———製片②
馬克.尼爾森(Mark Nielsen)———製片①
《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
◉
【最佳紀錄片】
茱莉亞.雷徹特(Julia Reichert)———導演①
史帝芬.波納(Steven Bognar)———導演①
傑夫.雷徹特(Jeff Reichert)———製片①
《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
◉
【最佳實景短片】
馬歇爾.柯瑞(Marshall Curry)①
《The Neighbours' Window》
◉
【最佳動畫短片】
馬修.切爾瑞(Matthew A. Cherry)———導演①
凱倫.魯伯特.托利弗(Karen Rupert Toliver)———製片①
《Hair Love》
◉
【最佳紀錄短片】
羅爾.迪辛格(Carol Dysinger)———導演①
艾蓮娜.安德利切娃(Elena Andreicheva)———製片①
《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 (If You’re a Girl》
◉
【最佳國際影片】(舊稱為最佳外語片)
《寄生上流》
產地:南韓🇰🇷
導演:奉俊昊
◉
【榮譽獎】(俗稱終身成就獎)
大衛.林區(David Lynch)———導演、編劇
韋斯.斯塔蒂(Wes Studi)———演員
里娜.韋特繆勒(Lina Wertmüller)———導演、編劇
◉
【珍.赫蕭特人道精神獎】
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演員
.
備註:本入圍名單整理詳載所有項目的入圍者。最佳影片的入圍者為製片,最佳動畫片、紀錄片、動畫短片與紀錄短片則列名導演與製片。最佳國際影片比較特殊,獎項是表彰國家,但本名單仍標上導演名稱。此外,所有電影名稱以台灣於院線、影展或網路發行之命名為主,沒有發行的作品則使用英文名稱。
.
.
得獎統計(依得獎數量排序):
《寄生上流》X4(最佳影片、導演、外語片、原創劇本)
《1917》X3(最佳攝影、視覺效果、混音)
《小丑》X2(最佳男主角、原創音樂)
《從前,有個好萊塢》X2(最佳男配角、製作設計)
《賽道狂人》X2(最佳剪輯、音效剪輯)
《婚姻故事》X1(最佳女配角)
《兔嘲男孩》X1(最佳改編劇本)
《茱蒂》X1(最佳女主角)
《她們》X1(最佳服裝設計)
《重磅腥聞》X1(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火箭人》X1(最佳原創歌曲)
《玩具總動員4》X1(最佳動畫片)
《美國工廠》X1(最佳紀錄片)
《The Neighbours' Window》X1(最佳實景短片)
《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 (If You’re a Girl》X1(最佳紀錄短片)
.
.
(圖為《寄生上流》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