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被嚇大的,對上位者的恐懼從哪來?】
「我還沒請假,我在等老闆心情比較好的時候」
「誒!經理今天會進來嗎?我想早點下班耶」
「我這次業績很差,實在不想拿給老闆看」
談到職場,台灣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怕老闆」。有時候怕老闆勝過了怕太太,和怕父母。
「老婆,我知道本來說好週末要去看電影,但是我老闆剛剛call我…」
「老婆,你能不能先去接小孩,會議delay,老闆也還沒走…」
「老公,我突然要出差,我才剛進公司,我如果不去,我怕老闆覺得…」
怎麼都是老闆、老闆、老闆?
怎麼學校都沒有教,我們一進入職場就自然而然地會害怕老闆?#擔心他會生氣?#做不到他的要求時會感覺焦慮?#甚至會因為老闆的批評感覺受挫或憤怒,老闆的讚美肯定又讓我們當天工作精神百倍?
職場上,論及工作倫理我們都應該尊重主管,並依照公司政策和領導主管的大方式,共同完成使命。而人事上,我們也都因為很實際的問題,例如考績和升遷機會,而必須考量和主管的關係,簽了一個工作合約,等於就簽了和一個主管的互動關係合作備忘錄一樣,直到哪天,某一方決定要破局。
其實,#我們對於權威者的恐懼,是從小被教大的,或者是,#被嚇大的。
有沒有印象,我們經常聽見父母對孩子說的幾種話:
在餐廳裡,孩子如果拿餐具敲打桌面,用力揮舞食物器具,大聲尖叫時,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不可以這樣敲打、不可以丟筷子、不可以把食物丟在地上,『餐廳老闆』會生氣喔!」
在公車上,孩子如果大聲尖叫,不願意乖乖坐好,父母會說:「車子在動很危險,你要乖乖坐好,你如果一直這樣尖叫、跑來跑去,『司機伯伯』會生氣!」
在大馬路上,你和孩子準備要過馬路,孩子卻橫衝直撞,不願意等待紅燈,或是孩子把玩具丟在地上,爸媽又說:「你不可以這樣喔!你這樣『警察伯伯』會生氣,會把你抓走喔!」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對話,而且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發生,孩子越小,這樣的說法會越奏效,#好像父母所言已經無法嚇阻孩子,所以必須要搬出「#老闆、#有權力的人」來讓孩子的行為受到規範。
當孩子認知上 #內化了這種負向回饋的制約,因為擔心會遭受負向對待(被抓走、被罵),而去抑制某些行為(哭鬧、敲打、不服秩序),就成為一整套的心理機制。即使那些權威者沒有特定的對象,孩子也不認識他們,甚至也不見得在現場(餐廳老闆和警察伯伯通常不在現場),但是經過父母反覆陳述、看見其他類似孩子被處罰的狀況,卡通中的情景,#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對權威者比需要服從,#以免招致處罰。
而這樣的「內化認知」,姑且不論是否適當,但卻 #成功地讓父母可以傳達重要的規範,#也順利地讓孩子可以迅速學會社會上的期待,孩子就算當下感覺被侷限、被恐嚇一般的管教,但也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當下,#稍微忍耐不去做自己本來想要做的事情(丟東西、吵鬧、搶奪),卻能得到更多其他的東西(父母的讚賞、心平氣和玩耍),所以長久下來,孩子不自覺得學會了這些規矩,也默默內化了對權威者的恐懼。
孩子長大後,開始真正認識餐廳老闆並不會常常出來罵小孩,警察伯伯也不會突然抓走路上不乖的小孩,瞭解沒有所謂的聖誕老公公時,父母雖然已經無法用原本的方式來嚇阻不當行為,也漸漸進入可以開始溝通道理的時候。但雖然已經無畏於那些老闆和警察,卻很難覺察,文化中的常見教養方式,會影響每個人未來在學、在職場上的心態。
「遵守規範」和「怕被處罰」是不一樣的,就像「尊重主管」和「害怕權威」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是長大的孩子,曾經受過的教育,教給我們很多社會價值和規範,幫助我們適應環境、學習和人相處;同時,也可能留下一些成長的副產品,埋藏在潛意識裡,#我們需要認識他們,#然後幫助自己不被他們所影響,#才能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
文/許嬰寧 心理師
圖/Pexels
備忘錄突然不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是極少數我願意接受邀稿寫作的文章...
【面對變動的時代,更需要獨立書店的觀點】
~二0二0年友善書業獨立書店「非文學類」排行榜觀察(文章出自《閱讀的島》)(此文近3000字)
文|洪震宇
二十一世紀才邁入第二十年,就遇到這個世紀變動最劇烈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全世界閉關自守,人心惶惶之際,只有台灣迄今安然無恙,但是全球化的停滯,衝擊各行各業,台灣也不能倖免。
此刻,當時代的高速轉輪突然停滯的時刻,正是透過閱讀沈澱與靜思的時機。從今年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非文學類排行榜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變化幅度與軌跡。
觀察2017到2019年這三年的十大排行榜,共同點就是台灣在地化的課題。2017年是職人類書籍掛帥,包括《做工的人》、《靜寂工人》、《開店指難》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談的是工人、獨立書店店長與記者的職業故事,另外幾本也都以台灣議題為主。
2018年入榜的書籍,幾乎都以生態、農業與環境、藝術與文化主題為主。像《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手繪台中日和》、《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等書。
2019年的台灣在地主題更豐富多元,進榜多達九本。從山林與海洋構成的自然環境,包括《黑潮島航》、《台灣山林百年紀》,建築類的《台灣日式建築紀行》與《街屋台灣》、飲食類的《台灣漬:24節氣的保存食》、地圖指南類的《台灣地圖》、《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與《台灣最美的地方:國家公園地圖》、歷史,甚至還有屏東在地書籍《本地The Place03:屏東》。
這三年的排行榜,融合城市與鄉村,山巔、海濱與群島各個不同類型獨立書店的非主流觀點。這些觀點不同於主流銷售排行榜,也與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 book」年度好書有所區隔(2017年《靜寂工人》獲得金鼎獎、《做工的人》入選「Open book」、2018年《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與2019年《黑潮島航》入選「Open book」)。
==2020年排行榜的年度課題==
獨立書店的觀點,也會隨著大環境挑戰而流轉與變動。從大環境來說,2020年呈現跟過去三年截然不同的劇烈變動。疫情的衝擊改變過往的生活型態,例如無法出國,要保持社交距離,也增加更多個人時間,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思考未來的因應之道。另外,下半年的報復性國旅,也增加國人往在地旅行的機會,同時香港抗爭的議題一直延燒,雖然疫情讓這個抗爭熱度趨緩,但是中國對抗爭人士大動作的拘捕,仍然引發台灣人的關心。
在這些趨勢下,2020年十大排行榜名單展現很大的變動。主要是出現兩本翻譯書、兩本與政治議題有關的書,還有三本關於香港議題的書,相對於去年九成都是台灣本土文化、生態與歷史為主的書,今年只有兩本入榜。
仔細檢視榜單,前三名內容就跟過往特色截然不同,也代表今年獨立書店的三種新觀點。前三名依序是《給未來的讀者》、《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分別呈現自我反思與探索、伸張民主與真理、創造在地與世界連結的三種觀點。
==三個觀點,三種探求==
先談自我反思與探索的角度。《給未來的讀者》最令人意外,過往第一名都是談比較大的議題,例如《黑潮島航》談環境,《如此人生》與《做工的人》談的是被忽視的勞動者,然而《給未來的讀者》看似非常軟性的「雞湯文」,其實是談很堅硬的閱讀價值,透過簡短溫暖的文字,鼓勵閱讀者在個人的微小世界中,創造好奇探索的旅程,才能創造不同的未來。
由於作者李惠貞經常帶領讀者在獨立書店進行閱讀探索的活動,也曾在友善書業的社員大會演講,對於獨立書店的店長來說特別有共鳴,更會與讀者分享《給未來的讀者》的觀點。
另一本進榜的翻譯書《就是走路》,也類似《給未來的讀者》的風格。文字簡短溫暖且知性,透過走路來探索自我,也是一種閱讀世界的方式。這兩本書在疫情動盪的年代,傳達追尋平靜時光與自我沉澱的意義。
今年排行榜呈現的第二個觀點是伸張民主與真理。以《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為例,這是鄭南榕1985~1987的文選,為什麼要閱讀三十多年前的文章?身處自由時代的我們,再去看當年的論述,依然覺得很熟悉,沒有任何違和感,同時論理清楚,仍具有時代精神與意義。
榜上另一本也讓人意外的是《北農風雲》,作家吳晟談的是女兒吳音寧在北農擔任總經理時,被政黨與媒體惡意打壓的過程。同樣也是清楚的說理,運用證據去反駁惡意抹黑,目的是還原事實,追求公平的真理,具有透過公共論述來突破假新聞的價值。
伸張民主與真理的觀點,也適用在三本香港議題的書籍上。《被消失的香港》是藝術畫作,呈現香港人民抗爭的意義,以及威權打壓的恐怖。《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則是運用台灣與香港兩地的媒體力量,透過現場報導與攝影,有脈絡的第一手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歷程。《香港第一課》是有系統的探討香港遭遇的各種問題,從認同的爭議、制度的爭執與未來的方向,一層一層追根究底,找出底層的問題與脈絡。
這五本書都是談公共議題的政治之書,在今年排行榜上比重最高。獨立書店的店長們一定特別關心民主與自由,真理與公平的價值,才會推薦給讀者,希望持續關心台灣與香港的未來。
最後一個觀點是創造在地與世界的連結。在地化不是為了內縮,而是為了與外地、世界更好的溝通,入榜的《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談的是台灣熱門的地方創生議題,主張深度找尋台灣各地的風土價值,透過系統化的方法與流程,以人類學的在地紮根態度與方法,由下而上的挖掘與設計,不能濫用政府資源,才能夠帶來文化、社會與經濟三贏的價值。
這本書能夠排行第三名,代表散落在台灣各個角落、重視風土文化內涵的獨立書店,也關心書店如何能成為共好平台,協助地方、社區實踐文化、社會與經濟的三贏。本書作者也經常到各地的獨立書店演講,希望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討論地方風土如何創造永續經濟的議題。
另一本《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則是深入高山肌理深處,透過臺灣高山植物擔任引路者,呈現百萬年來臺灣島與全世界的連結,讓讀者重新認識臺灣高山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價值。
最後一本翻譯書是比較學術的《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要讓讀者反思觀光發展的正負面衝擊,包括保留文化遺產、發展生態觀光維持生態保育,也有失去地方主體性、環境污染等議題,讓我們思考發展觀光的類型、方式與價值,也能與《風土經濟學》相互呼應,也傳達獨立書店重視觀光議題的公共性。
==獨立書店,向讀者提問==
綜合觀察2020年非文學類榜單,能看出獨立書店的觀點與選書提案力,對不同議題的倡議與主張。尤其今年榜單有三本書各自獲得其他書籍大獎,是四年來最多的一年,也能看出店長的慧眼,包括《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得金鼎獎,《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得到台北國際書展的編輯獎,《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入選「Open book」美好生活書。
在這個閱讀日漸式微、讀者不太去書店買書的年代,每年還會出現三十家新書店,這傳達什麼意義與價值?也許是與變動的時代對話,更重視獨立思考的價值。
如同《給未來的讀者》最後一章的提問:「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獨立書店用2020年的這十本書向讀者提問,也為讀者解答。
備忘錄突然不見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跟中國的衝突看起來要升高了,澳洲議會授權聯邦政府否決州政府跟外國政府簽訂的條款,看起來Scott Morrison總理會對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一帶一路協議動手,澳洲沒軟下來還更硬。
好有趣,澳洲人口跟台灣差不多,但也是聯邦政府,在台灣就是真的有苗栗國跟花蓮國,不過這麼說來澳洲被滲透的問題好像比台灣還嚴重,至少花蓮國不會去跟中國簽蓋捷運的合約,印象中好像就是韓國瑜任內那個假小三通事件比較像。
(說起來韓導的問題真的滿大的)
(韓導經典,旗津溫州小三通: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35560)
https://invest.hket.com/article/2819919?r=cpstni
——————
維州問題相關:
「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20日報導,維州交通廳長艾藍(Jacinta Allan)在維州議會的「議會帳目及評估委員會」接受質詢時迴避問題,未向公眾交代維州政府是否試圖透過一帶一路計畫,向中國借款245億澳元(約新台幣4828億元)用作對抗疫情。
議會帳目及評估委員會其他質詢焦點是,中國國務院直屬管理中央企業旗下子公司在維州的基礎建設工程,特別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子公司「喬恩荷蘭集團」(John Holland)參與的西門隧道(WestGate Tunnel)和墨爾本地下軌道(Melbourne MetroRail Tunnel)建設計畫的超支問題。
除了艾藍外,引起爭議的維州政府高層官員還有財政廳長巴拉斯(Tim Pallas)。13日澳洲多家媒體引述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消息指出,巴拉斯指中國禁止部分澳洲肉商進口牛肉,是由於澳洲聯邦政府「中傷」中國政府所致。(#根本維多利亞馬英九)
中國課徵澳洲大麥80%關稅後,墨爾本「世紀報」(The Age)及「雪梨晨驅報」(Sydney MorningHerald)19日報導,巴拉斯宣稱自己「並不欣賞」澳洲聯邦政府面對中國的處理方式。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4580004
焦點一,據《澳洲人報》5月25日報導,維州政府「一帶一路」引發新爭議的焦點之一是維州政府在參與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評估中,曾於2017年至2018年、2019年至2020年這兩個財政年度中動用36,850澳元,委託顧問機構「澳中一帶一路產業合作中心」(Australia-China Beltand Road Initiative,ACBRI)提供評估意見。
《澳洲人報》發現,ACBRI的創辦人是董瑾(Jean Dong),她在2015年創辦了這家顧問機構。在ACBRI網站(現已關閉)上提到,董瑾在澳洲和中國都有緊密的政商關係。ACBRI的網站宣稱,董瑾於2015年促成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備忘錄得以貫徹執行。網站上的簡介表示,董瑾2014年獲邀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他貴賓會面。2015年6月她應邀在坎培拉見證了「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儀式。
焦點二,維州政府「一帶一路」引發新爭議的另一焦點是維州州長安德魯斯政府在未經招標的情況下,付給ACBRI 諮詢費36,850澳元,維州政府也未如實公開這筆資詢費用,其後才稱這是一項「行政疏失」。
焦點三,在澳洲政府推動對中共病毒進行獨立調查後,中共突然宣布對澳洲大麥徵收80%以上的高額關稅,因為大麥是維州的第二大農作物,中共的懲罰性關稅對維州的大麥種植者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此時,維州政府卻熱衷於「一帶一路」,維州參議員認爲,「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公民在維多利亞州提供直接工作途徑,這損害維州當地的工作機會,維州政府應該擁護維多利亞精神,而不是「絲綢之路精神」。
焦點四,5月27日澳洲《時代報》和《悉尼晨鋒報》報導,維州州長安德魯斯在去年與中國政府簽署有爭議的基礎設施協議之前,沒有徵詢澳洲外交暨貿易部(DFAT)的意見,對澳大利亞的主要外交決策視而不見。
澳大利亞政府內部的消息人士還證實,外交與貿易部在簽署該協議的前幾個月,已警告維州政府,澳大利亞的政策是不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澳洲外交暨貿易部(DFAT)發言人表示,在維州與中國2019年達成協議之前,未與聯邦政府進行過磋商。澳洲外交暨貿易部(DFAT)發言人說:「維洲在框架協議簽署和宣布之日才通知了我們。」
#你所瞧不起的大紀元正好有非常詳盡的報導: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5/28/n12142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