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化管理的冰箱收納
這系列韓國silicook保鮮盒真的爆炸好用😏
原本一直阻擋我買全套的菜先生,某天打開冰箱冷凍庫不小心手滑摔壞一個 (還好不是玻璃材質會超難清理),竟然叫我順便把之前沒買齊的尺寸補回來?
之前我買過太多保鮮盒,只有這系列被菜先生誇獎最有軍營紀律感,不用再浪費時間和電費挖寶挖半天了!
✨耐低溫-30度可冷凍不裂痕 (一般家用冰箱冷凍通常才-20度)
✨大小統一可堆疊省空間
✨直放橫拿都不滲漏
✨生鮮蔬菜保鮮期大大延長
✨好清洗不留異味
✨通過FDA/SGS安心檢驗
✨盒身是嬰兒奶瓶常用的SAN材質,不含BPA
不論你是要放魚放肉,還是蔥蒜紅蘿蔔,反正這家保鮮盒就是各種規格尺寸都能堆疊的整整齊齊,還能立正站好不漏汁,盒身透明一眼就能看得到食材 (跟軍營一樣沒隱私?)
重點是收納後的冰箱會無性繁殖生出好多空間,我們兩人曾經最高紀錄3週沒出門,之前採買的生鮮蔬果竟然還有剩,也都還能吃,我們自己都覺得神奇啊。
❓哪種組合最划算❓
我自己私心最推是這2個!
✨萬用組合A + 大型食材組合B✨
價格佛到不知道廠商在想什麼哈哈哈!
第一次買的話建議不要單獨拆買
因為組合價划算太多太多
而且都是冰箱很常會用到的尺寸
❓收納盒尺寸怎麼選❓
就像女生衣服有分小可愛、洋裝、褲子等等
冰箱也是一樣,
實在沒辦法一種尺寸就把所有食材分類好
我們自己通常是這樣組合使用:
#冰箱收納盒600ml
金針菇、玉米筍、四季豆、
醃肉片或雞翅、秋葵、輪切鮭魚
這類比較扁平少量的食材很適合用它
#冰箱收納盒1200ml高版
切好的多人份水果、葉菜類、紅蘿蔔、厚切牛排
總之有點厚度的食材大致上都能放進去
算是滿好用的一款尺寸容量
#冰箱收納盒850ml
長條狀的盒身很適合用它存放
青蔥、午仔魚等等細長類的食材
#冰箱收納盒大長盒1900ml
辛香料綜合盤、火鍋料綜合盤、水餃
總之就是種類多或量多的食材可以放這款
#直立加高冰箱收納盒880ml
這個尺寸放在我家冰箱側邊門上剛剛好
事先切好的大量蔥和蒜
我都放在這裡冰凍當備用
(放冷藏保鮮度一樣很好)
放糖果巧克力之類的小零食也很方便
#底座
有分小/中/大底座
瓶瓶罐罐的調味罐,
或是一包一包的冷凍食品
裝在這款籃子裡就可以直立式不佔空間又好拿
這個冷凍庫必備啊!
#蛋盒
家庭雞蛋用很兇很推薦買蛋盒
抽屜式蛋盒不只好拿好放
保鮮度也比雞蛋放在冰箱門邊還要好
#大型掛式收納籃
原本想放好市多買的大量雞蛋
但最後我都拿來放
鴻喜菇、玉米筍、奇異果、小蘋果
這類體積或包材比較小的東西
抽屜式設計真的意外好用啊
#玻璃水瓶1000ml
很像餐廳在用的水瓶設計
只要傾斜就能倒水,
連瓶蓋都不用打開很方便
之前拿一個送菜媽她超級開心
因為是玻璃瓶身,
他們夏天都會用來裝檸檬汁
清涼解渴又安心啊
只要做好食材管理就能減少外出採買的次數,尤其冷凍庫秩序做出來,懶得煮的時候就能輕鬆拿出廢婦冷凍即食包復熱,當然要幫冷凍庫多爭取空間出來啊😈
上次不少人反應看到資訊的時候已經收單,這次再度請廠商幫我們從韓國進口,也把所有尺寸+高版,全部放在團購表單讓大家自由選購,如果缺貨又不知何時才會有,請大家自己把握時間🙏🏻
📍可堆疊韓國silicook系統保鮮盒
>> https://pse.is/LKY95
備用容量管理辦法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能和儲能分別對近期之限電事件能有何貢獻 (05/20/2021 Tony Yen)
關於近期的限電事件中,網路上部分論者想傳遞的一個迷思便是事件起因係由再生能源過多所致。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更多的再生能源,能確保台灣電力系統供電可靠度的提升;而適量的儲能則可以避免系統快速頻率反應不足造成的立即性連帶損失。
作者:Tony Yen / 德國弗萊德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綠能:增加調度裕度 減輕白天抽蓄水力負擔
再生能源在當前的台灣,已經能有效減少下午兩點的負載尖峰,在本月帶來將近2.5GW的容量價值。這樣的容量價值對於台電整體的調度裕度是絕對有所貢獻的。就算我們有辦法把現在線上所有太陽能跟風能通通解聯,也不過是讓系統的調度裕度變差。
再生能源在白天的發電量,對於05/17這樣最終因抽蓄水力發電總量限制而必須限電的事故來說,又有另一層面的價值。當天原定補上的傳統電廠因升載不及,抽蓄水力從14:00左右就持續滿載發電,最後仍無法補足,推估在20:50到21:50左右用戶端卸載2GWh的電量。假設當天線上有額外500MW左右的太陽能,直接減輕抽蓄水力在白天的負擔,這樣的夜間卸載量就可以避免了。
(注:當然,這樣的調度必須在上午就以電力系統可能出狀況為前提限制抽蓄水力的發電量。不過當太陽能越來越多,致使午間前後的殘餘負載漸漸降低成每日低谷時,增加的太陽能發電量本就極有可能在經濟調度時被用於抽蓄水力的充電。)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傳統機組因高溫而故障或必需顯著降低電力輸出的機率也會提升。太陽能剛好在夏季白天最高溫的時候,有較多的發電量,其實也是在減少這些無預警突發狀況發生的機率。
再生能源對於05/13這樣因系統快速頻率反應不足導致的限電事件可能產生的貢獻,相對沒那麼直觀(這裡暫不討論以再生能源做備轉容量或者提供虛擬慣量的情境)。但當未來殘餘負載在午間前後出現低谷的時候,也代表白天如果發生緊急事故,電力系統上會有更多可調度的傳統機組可做反應(前提自然是它們必須足夠彈性)。這樣的調度裕度,也能讓台電將其他彈性資源更聚焦在夜間殘餘負載尖峰的處置上。
儲能:快速頻率控制 避免電網事故當下的連帶損失
另一方面,儲能或者快速需量反應等彈性最佳的資源,在05/13的限電事件中則能提供非常明確的助益:它們可以立即性穩定電網頻率,避免線上的其他傳統機組跳機,造成事件發生當下有其他連帶損失。在05/13的事件中,這就是2.2GW和2.85GW的傳統機組跳脫量的差別。事件發生當下供電量損失的多寡,關鍵性地決定了接下來用戶端低頻卸載到完全復電以前限電的規模和時間長度。
儲能對於05/17這樣的事件也能帶來的助益,雖然在能源轉型初期,筆者不認為將儲能設備用於例行性的殘餘負載平衡係屬必要,但當電力系統在夜間出現可預測的供電不足風險時,確實可改變部分儲能系統的調度規劃,在白天綠能量多時充飽電,在夜間殘餘負載尖峰時提供不無小補的尖峰削減量。這樣調度在再生能源夠多,讓白天出現殘餘負載低谷時,可行性會更大。相較之下,有效率的需量反應和更提前的用戶通知,對於這種發生後可以提前準備的風險,會是能源轉型初期更具成本有效性的做法。
綠能不可或缺 試圖限制其發展的論調本末倒置
誠然,再生能源的變動性和不確定性,是台電近幾年才開始認真研究的,這當中也必然有尚需精進之處。如果要在殘餘負載頻繁趨近負值的未來,讓再生能源提供備轉容量,持續精進電力輸出預報、將殘餘負載中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部分皆視為緊急事件應對上的常態做足規劃,都是可以且應該改善的。
但綠能發展作為台灣乃至全球必然且意義至關重大的目標,若以近期的限電事件,試圖論證台灣已過多再生能源、應加以限制,是十分危險的言論。畢竟綠能是能源轉型的基石,將達成核心目標的必備工具視為問題本身而欲排除,完全本末倒置,不僅有害於台灣未來的供電可靠度,也會危及台灣其他的永續目標。在以核火產業研究起家的國際能源總署都提出2050年全球電力系統需有90%綠能(其中70%為風光)的願景的當下,這種擋綠的言論在台灣還能有一定市場,十分諷刺。
♡
備用容量管理辦法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藻礁議題是「環保vs環保」兩難下的權衡,一次看完幾個焦點爭議,瞭解問題的本質,然後分享吧!
洪申翰委員長期深耕台灣能源及環保議題,他告訴大家,藻礁議題並不是開發與環保的價值對立,而是「環保vs環保」的權衡。
目前不同的三接方案,背後都有明確的環境保護功能與目的:中南部減煤減空污 vs 更徹底棲地保育 。
一邊是希望更大程度的棲地保育,更大程度減低對海底生態的影響;但另一邊則是希望更大程度、更盡速的減煤、減空污。
✅申翰委員針對藻礁議題的QA,請大家一起來關心,一起轉發給關心的朋友
—以下分享自洪申翰立委臉書—-
藻礁爭議,表層是「保育v.s開發」,但其實深層是「環保v.s環保」兩難下的權衡
最近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議題爆發後,各種不同立場的朋友都來找我,表達他們的憂慮跟疑惑,包括推動連署方,也包括不贊成公投連署的朋友。不論立場,其實大家都有些相近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再一個接收站?」「目前的方案到底會不會破壞藻礁?」「到底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等等。
我也知道現在有一些人一些惡意的媒體,尤其是擁核勢力,又想要操作二元的善惡對立來簡化或標籤化這過程中努力過的人,我當然也是被鎖定的對象。對於這些無助問題解決的惡意,我只想說,如果這種把立場對立化、簡化的標籤,或突襲式的表決有用,這問題不會發展至此,這都只是姿態的操作而已,這種無用的消費動作還是省省吧。
我其實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在這樣轉型的爭議中,我們恐怕無法再像過去,靠著二元是非善惡的對立來理解,來找答案,這樣是兜不出答案的。
現在輿論上的幾個方案爭執,並不是如表層的價值對立,不同的方案主張後面,都有明確的環境保護功能與目的「更徹底棲地保育」vs.「中南部減煤減空污」,孰輕孰重?大家其實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答案不會簡單,因此在藻礁爭議上,這兩天我接受了專訪,也希望可以相對完整的跟大家說說我長期接觸此案的看法和理解。
【台灣需要第三接收站嗎❓】
#第三接收站是為了天然氣布局 #為了減煤減污和電力風險管理
逐步淘汰燃煤發電改為燃氣發電,是台灣長遠能源規劃的趨勢。為了台灣整體天然氣的佈局,以及南氣北送的風險管理,除了現有的台中和永安天然氣接收站,北部勢必需要再一個接收據點來供大潭、通霄等燃氣電廠重鎮。桃園大潭的第三接收站計畫是馬英九2015年核定的,因此當時原因並不是非核(馬英九又沒有要推非核),而是為了處理台灣整體天然氣佈局的風險管理。
【目前的方案會破壞大潭藻礁嗎❓】
#學者調查證明大潭生態豐富 #離岸迴避方案保留藻礁
桃園的海岸線有很特殊的藻礁生態,目前爭議的大潭藻礁,在過去相對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與關注,當時中油說大潭藻礁遭到沙埋,因此判斷大潭藻礁的生態很差。直到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生態學者進入大潭藻礁的區域做調查研究,發現這塊潮間帶藻礁的生物多樣性確實豐富得超出預期。這些新的研究結果,也讓中油無法再單方面聲稱這塊區域的生態很差,也無法否認這些塊區域的生態價值。
馬政府時期核定的方案是,現在看到的海岸上潮間帶藻礁區域要全面開挖,面積高達232公頃。但是因為生態學者和許多團體的投入和努力,讓大潭藻礁的生態受到重視,於是行政部門被逼出現在看到的「迴避離岸方案」。
也就是將工業港移到海上,避開岸上潮間帶,保留下這塊擁有最好生態的藻礁潮間帶,另外同時也將開發的面積縮小、不增加岸上新的開發。這個方案確實避開了岸上裸露的藻礁,保留下生態最豐富的藻礁區域,就生態上來說,從原本要把生態最好的區域全面挖掉到現在,這進展不能說不大。
【現在的方案是否完全不會影響生態了❓】
#目前方案不是完全沒影響 #但尚有生態疑慮需要被釐清
目前的離岸方案還存在爭議的是,工業港在海上,那對於海底下的生態會不會造成影響?以及,這些海面上的構造物,是否可能影響沿海的海流條件,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針對海底下的生態影響,目前攤出來的科學資料,水深十二米以下的底棲生物棲地,仍有礁體和沙地,離岸工業港的興建,確實仍會對這些水下的礁體和沙地造成影響,這也是部份深海底棲生物的棲地。我認為很武斷說「絕對不會有影響」這是不精準的,但是影響程度多大,海底下生物狀態如何?還需要更多科學實證的證據。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海面上的構造物,工業港和棧橋,可能影響沿海的海流條件,會不會對生態影響到什麼程度?目前確實是各說各話的狀態,因此也還沒有辦法被好好被釐清討論。
以上兩個爭議,我認爲都還需要更多方法和證據,包含現況與可能影響的程度,都需要更多科學方法來確認跟釐清。
【如果將第三接收站移到台北港會是最好的選項嗎❓】
#臺北港方案最大成本是時間 #是環保vs環保的問題
大家也在討論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例如,台北港合適嗎?我認為台北港最大的問題和成本是「時間」。臺北港所需要的時間加上環評、生態調查、填海造陸及工程時間等,我不採中油自評18年的說法,這說法太誇張。但在綜合工程和政策資訊後,我認為最最最樂觀的時程預估,也至少需要9到10年以上。如果從2021年開始做,需要到2030以後才會完工,因此原本預計2023-2030中南部要用燃氣來大幅減煤、改善空污的計畫將會停擺。
中南部有相當高減煤減空污的期待,這也是我過去幾年工作的重點之一,臺北港方案最大的實質影響,是我們原本預計2023-2024年可以更大幅度用燃氣取代污染最髒的燃煤,減少空污的計畫時間將會停滯,難以再執行。
另一個台北港案的影響是,原先要來替代燃煤的大潭8號、9號機將可能面臨完工卻沒有氣可使用的狀況,因此會影響到電力的備用容量。精準來說,這個備用的影響不會到絕對的停限電,但在未來半導體用電增加下,確實會使供電的風險會增加,這是一個機率的概念。
綜合以上,我們會發現,一邊是希望更徹底的棲地保育,更大程度減低對海底生態的影響;但另一邊則是希望更大程度、更盡速的減煤、減空污。所以,第三接收站和藻礁的議題不是一個尖銳的價值對立,在這個時間點上,這其實是環境保護與環境保護的權衡。
但我也想再提醒,這也是很多環團朋友對中油非常不諒解的地方,他們經歷這麼多年的過程,一定會想指控,如果中油在2015年2016年就開誠佈公的評估各種替代方案,那現在就不用遭遇目前這個時程的巨大壓力跟兩難。這是他們這麼憤怒的原因。
【就是非核家園破壞藻礁嗎❓】
#國民黨挺藻礁別有用心 #但核四重啟無法解決藻礁爭議
最近擁核派和國民黨不斷說要拿核四來解決藻礁爭議,這都是錯誤的誤導和刻意擾亂視聽。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核四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首先,目前封存的核四其實尚未完工,而建照也已經失效,要重新取得建照、重啟復工,光是重啟復工就需要7+N年,現在建照失效之後至少是10+N年,不管怎麼樣都趕不及成為可使用的選項,來緩解爭議,而這些都還不談到核四設備的老舊、拼裝的安全問題。
撇除擁核反核的立場,客觀來說,天然氣接收站和藻礁保護的議題,就是沒辦法用核四解決。但國民黨最令人厭惡的地方,就是一直拿核四來混淆視聽,但這都不是真的要解決藻礁問題,僅是國民黨見縫插針,覺得只要讓資訊更混亂、讓事實更難釐清,就可以獲得政治上的利益。
【接下來,我們應如何面對藻礁公投爭議❓】
#各方的努力和焦慮都該被理解 #各方資訊利弊都該被釐清
過往,我們習慣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理解議題,但像我前述,在這個轉型的當口,我們需要拋棄這樣的習慣與方式,嘗試並學習如何好好對話和相互理解各自處境。
這段時間非常多不同立場的朋友來找我交換想法,我也很有收獲。我看到推動連署的朋友對保育、保護環境的心意是非常的真切,很難用黨派思維來否定。他們跟我說,這些連署是關心環境者、年輕人和許多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的朋友提出疑問的方法,他們強烈希望是否能再多討論,目前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被好好釐清和討論,希望開啟更多對話。
而環團很難諒解的是中油這麼多年的態度,讓處理此案的時間限制越來越大,要怎麼創造這個時間點對話的基礎,都還要各自再靜下想想。
長久以來,公共議題討論被國民黨的政治操作攪亂,在2018年的公投選舉中,更是重創台灣好不容易要開啟社會對話的機會。直到今天,國民黨也確實不斷利用罷免和公投的方式在進行政治操作對立跟分化,不惜打亂公共討論的風向來謀自己的利益,我知道很多朋友經歷當年的過程,這樣的焦慮很深很深,這樣的擔心也絕非空穴來風。
我心中最大的擔憂是,如果,轉型中各個環節和爭議點都變成是非善惡的對立,「轉型」將會越來越艱難。而對立的態勢和混亂的資訊所造成的局面,也是國民黨獲取政治利益的手法,相信也是各方朋友都不樂見的情況。
我希望透過這篇文,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了解剝除爭議的表層,這其實是環境保護和環境保護上的難題和權衡,但能否讓它成為我們好好討論能源轉型的機會,端看我們接下來怎麼作。
藻礁公投的連署已經達標,接下來我們該要逐步把問題利弊釐清,讓各方可以有機會對話,社會大眾才能好好思考選擇其中的權衡。
民主成長和能源轉型,我們的確都在十字路口。
https://tinyurl.com/ya983sj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