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也要智慧化,幫您節能又省錢!
#實績案例 #食品製造業
「#鍋爐系統」在工業上使用極為頻繁,如何讓鍋爐在最有效率的條件下運轉以降低能源耗用,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台南市某食品材料製造廠,廠內設置7噸蒸氣鍋爐,每天運轉兩班,平均負載75%,全年耗油量約1,478,566.4公斤(重油比重0.95),燃料成本21元/公斤,燃燒時含氧量經儀器檢測為6.5%。
為確實降低能耗,💁♂️透過工業局的輔導,投資160萬元裝設 #燃燒含氧量監控系統📊,將含氧量控制於2.2%,降低燃料成本661,631元/年,約2.4年回收!
🎓小學堂
#智慧型燃燒系統 相較於 #傳統機械式控制系統
有下列優點:
✅降低燃料使用及成本
✅最佳燃燒效率
✅維修及操作容易
✅適用對象廣泛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設備效率及節能的資訊嗎?
🌳請洽《節能減碳資訊網》http://bit.ly/2JVDqFC
☎或洽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低碳策略與技術服務組:02-2393-3769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萬的網紅buycar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在只要在影片下方回答『指定問題』,就有機會獲得車展限定好禮*) 「LM」是LEXUS繼豪華房車LS、豪華GT跑車LC、豪華運動休旅LX以及豪華遊艇LY後,加入旗艦家族「L」全新成員。其於今年五月上海車展首發後,旋即吸引許多層峰客群的青睞。為滿足台灣消費者的期待,總代理也在積極爭取之下於今年底...
傳統機械式控制系統 在 buycar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在只要在影片下方回答『指定問題』,就有機會獲得車展限定好禮*)
「LM」是LEXUS繼豪華房車LS、豪華GT跑車LC、豪華運動休旅LX以及豪華遊艇LY後,加入旗艦家族「L」全新成員。其於今年五月上海車展首發後,旋即吸引許多層峰客群的青睞。為滿足台灣消費者的期待,總代理也在積極爭取之下於今年底最速導入,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導入LM的市場。相信LM運用前所未有的大空間及極盡奢華的配備,勢必創造最頂級舒適的移動過程。
四人座專屬私密空間
LM提供四人座及七人座予買家選擇,四人座車型採用後座獨立空間設計,車室內高度達1,350mm、後座座椅中心至隔層屏風更達驚人的1,150mm,提供超大腳部空間以及寬闊的視野,傲視所有同級競品。此外,LM在設計語言上非常細膩,設想買家可能的種種需求,為打造絕佳隱私空間,前座與後座間隔層導入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傳統屏風的可霧化升降隔屏。該隔屏具備電動升降及調節透光度功能,可依需求調整後座隱密性並巧妙的將前座及後座區分開來;當隔屏升起時,後座將可享受絕對的隱私空間;如需與前座溝通又可透過中央扶手上的控制面板輕鬆降下。
終極舒適與放鬆的環境
不僅如此,後座椅採用Semi-Aniline頂級真皮雙獨立Ottoman按摩座椅,並首創將高級床墊所使用之記憶海綿運用在椅面上,除可分散乘客的重量之外,更能夠有效吸收碎震。此外,預設座椅角度更是經過精密計算,就是要為乘客打造最舒適的乘坐品質。冷、熱通風座椅以及按摩功能皆可以多段選擇,提供最客製化乘坐體驗。此外,四人座車型還配有史無前例的26吋大螢幕,可透過HDMI連結手機及平板觀看影音;另外,還支援藍光播放、Miracast等播放方式。聽覺上也毫不馬虎,四人座搭載Mark Levinson鑑賞級音響系統及19支揚聲器,輔以雙層降噪玻璃,實現完美視聽覺饗宴。上述功能從按摩椅調整、空調及音響系統等皆可由中央扶手上的觸控螢幕調整。大螢幕下方還有容量達14公升的獨立冷藏櫃,文件及公事包放置處,提供乘客最賓至如歸的感受。
LM車頭擁有LEXUS歷年來最大的紡錘型水箱護罩,搭配箭矢型三眼式LED頭燈以及車側鍍鉻飾條,帶給人極具侵略性,但同時又不失大器穩重的感覺。車側於B柱交會的鍍鉻勾勒飾條,大幅提升LM辨識度。尾燈採用LEXUS最新語彙:貫穿式LED尾燈設計,呈現未來感,搭配車輛下緣向左右沿伸的鍍鉻飾條,呼應前視造型,也讓LM看起來更奢華大器。LEXUS種種細膩且獨到的設計皆於LM上完美體現。
完美的乘坐品質除奢華內裝外,還需搭配平順的行車質感,本次LM300h搭載2.5升Hybrid油電複合動力系統,綜效馬力達163匹。此外,還搭配四輪驅動,讓起步更輕快。另配有Swing Valve機械式可變阻尼,給予LM沉穩、靜謐的行車感受。此外,考量到消費者長時間使用車輛的需求,LM更搭載LEXUS最新一代的LSS+2.0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完整的主、被動安全配備提供極致防護。
更多影片在Go車誌官網: http://www.buycartv.com/

傳統機械式控制系統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傳統機械式控制系統 在 全民瘋車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年式Mitsubishi Eclipse Cross
將AYC主動式彎道動態控制系統列為全車系標配
並下放ACC、FCM、7氣囊至2WD菁英型
什麼是AYC主動式彎道動態控制系統?
Active Yaw Control的縮寫,是日本三菱汽車開發,安裝於汽車底盤的差速器裝置,可將引擎扭力傳遞至抓地力最良好的車輪上。有別於傳統式的機械式限滑差速器,AYC是由電子裝置進行控制的。由電腦進行對後差速裝置的控制,進行主動分配扭力滑差。運算基礎是由電腦接受的車輛縱向以及橫向重力加速度、轉向、煞車、節氣門開啟度等感知器回傳訊號。當有裝設ABS煞車系統時,ABS也列入運算參數之一。
首次出現是在Lancer Evolution IV,之後配備於Evolution每一代車系,通常是四輪傳動備配,但這次下放至二輪驅動,讓二輪驅動的日蝕過彎極限提高。
什麼?太多字看不懂?
沒關係我們還準備全民瘋車Bar小劇場,看看怡塵如何解釋AYC吧
-
※訂閱全民瘋車Bar:
https://goo.gl/LRfZZ9
※怡塵FB粉絲團按讚:
https://goo.gl/VVsjmx
※怡塵IG追蹤:
https://goo.gl/GMM1Vd
※官方Line ID: @fod6349u
http://line.me/ti/p/%40fod6349u
-
合作請來信: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