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洲印象深刻的文化衝擊之一,就是朋友帶我去一間咖啡廳點了一杯濃縮,站著速速喝完就走人。
.
有別於以往在台灣覺得點咖啡,總是要坐一會兒的「儀式感」,原來在歐洲未必是這麼一回事。這次受Nespresso之邀,來到位在台北東區的特約義大利站立式咖啡吧,又有種重返歐陸的親切感。
.
在首席咖啡品牌大使Ximena的介紹之下,得以好好品嚐兩個最新款的咖啡膠囊,分別是「義式經典 世紀風華」與「義式經典 千禧盛宴」。過去對這類關於咖啡的技術細節實在陌生,但如果先有了完整的「前導說明」,似乎也更好入戲/入口。在Ximena解釋之下,才知「世紀風華」除了調和衣索比亞、巴西阿拉比卡豆之外,也使用較長時間中度烘焙的羅巴斯塔豆製造,有著義式傳統辛香與堅果香調,口味濃烈。
.
Ximena說這個味道是要重返1940年代的柴火烘烤,我對義大利咖啡不熟,但對電影還略知一二,至少知道當時的義大利電影特色,那正好是《不設防城市 Rome, Open City》(1945)與《單車失竊記 Bicycle Thieves》(1948)等新現實主義電影轟動國際影壇的時期。
.
當時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義大利經濟尚處低潮,據說底層百姓根本沒有咖啡可以品嚐。Ximena接著說,這剛好能與「世紀風華」這款咖啡的背景產生對照,反映出了時代之下義大利人的不屈不撓,也預示了1950年代末期義大利經濟的起飛。以電影代言之,那就是歌舞昇平的義大利、《生活的甜蜜 La Dolce Vita》(1960)的時代。
.
一同共享這段咖啡時光的Heaven Raven也問到了我後續的義大利電影變遷,剛好又能與第二款「千禧盛宴」產生呼應。Ximena說現代飲客更重視果香調與層次變化,因此這款咖啡是使用來自巴西、哥倫比亞與印度的咖啡豆,以短時間的深焙方式處理,使得風味更圓潤飽滿。如果以電影作喻,會不會風情萬種的《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2013)?
.
此外,Nespresso還特別以義大利各地人文風情與各城市的烘焙技藝為題,以七大城市為靈感,推出「義式致敬咖啡系列」包括義式經典義大利芮斯崔朵、熱那亞莉梵朵、羅馬、巴勒摩卡薩、佛羅倫斯阿佩奇歐,威尼斯與拿坡里。咖啡各有鮮明個性,風格獨到,就跟義大利各區俯拾皆為藝術般,讓人想一探究竟。
.
一杯經典義式咖啡搭配一部義大利電影,想必是極致享受。
Nespresso #跨世代義式咖啡巡禮 #義式經典世紀風華 #義式經典千禧盛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ㄢㄢ小日常 Ann in Taipe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𝐭𝐚𝐢𝐩𝐞𝐢_𝐬𝐞𝐫𝐞𝐧𝐚𝐝𝐞 ➜ 來玩♡ 我覺得這一個影片有靈魂👻 因為有好多我喜歡的東西在裡面(๑´ڡ`๑) 有好多我回憶的照片😗。 有我手寫的筆記文字😙。 還有我愛用的小家電們٩(๑❛ᴗ❛๑)۶ 都是我生活上的大幫手。 最開心的是代言人是黑嘉嘉,超級大的Brother日...
儀式感 解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秋節前我到天使發展中心 #舉辦中秋畫柚子活動 陪伴身心障礙的大小朋友們 一起過中秋節!
在彩繪柚子等過程,也感受到小天使們平時與老師的相處特別的溫暖,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孩子叫著老師「妹妹」,老師和我解釋因為孩子喜歡照顧人,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小活動,能啟發創意與節日的儀式感🥰
#桃園市議員朱珍瑤
儀式感 解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完【沙丘】之後,如果說要比較與【沙丘魔堡】兩位導演的手法的話。
大衛林區的處理方式較為迷幻,經常會有與畫面故事無關的閃回與意象出現,而丹尼維勒那夫的版本雖然還是會有一些夢境的畫面,但是相對起來沒有大衛林區玩的那麼兇。
而1984年版【沙丘魔堡】不知道是片商的意思還是大衛林區的意思,將原作小說的事件集中壓縮在兩個小時內就演完,許多的事件因此變得像是流水帳般沒有感情,而且原作的各方勢力與科技、法術等技能設定都相當的複雜,要解釋也變得相當的辛苦,大衛林區版的處理方式是利用剪輯讓一些敘事變得較為迷幻,然而大量使用強迫透視的拍攝方法,讓【沙丘魔堡】的畫面看起來總是缺乏生氣,活像一個巨大版本的舞台劇,讓所有的角色排排站在一起。
而到了【沙丘】,丹尼維勒納夫不愧是經歷過【異星入境】與【銀翼殺手2049】的創作者,同樣的故事到了他手中,丹尼維勒納夫選擇將科幻世界當中的巨大太空船與科幻機具的巨大感用極端的對比展現在畫面上,在巨大的銀幕底下,許多特效畫面已經不只是巨大,還可以看到許多精密的細節,像是觀眾可以真實的看到「沙丘星上的沙漠可以看到香料在空氣中閃動」的畫面呈現,在大銀幕底下,不僅可以看到巨大的太空船,還能在沙漠當中隱隱約約約的看到金光閃動的粉末狀光影,這使得【沙丘】的每一段畫面都充滿了肅穆、莊嚴與壯麗的「儀式感」。
還記得丹尼維勒那夫在【銀翼殺手2049】的訪談當中提到,很多片中的自然環境場景是他在加拿大生長所體會到的畫面。因此【銀翼殺手2049】的畫面衍生在銀幕上,就是那種死寂但是巨大又壯闊的場面。
這一點到【沙丘】更加的變本加厲。
#沙丘 #沙丘魔堡
儀式感 解釋 在 ㄢㄢ小日常 Ann in Taipe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𝐈𝐧𝐬𝐭𝐚𝐠𝐫𝐚𝐦:𝐭𝐚𝐢𝐩𝐞𝐢_𝐬𝐞𝐫𝐞𝐧𝐚𝐝𝐞 ➜ 來玩♡
我覺得這一個影片有靈魂👻
因為有好多我喜歡的東西在裡面(๑´ڡ`๑)
有好多我回憶的照片😗。
有我手寫的筆記文字😙。
還有我愛用的小家電們٩(๑❛ᴗ❛๑)۶
都是我生活上的大幫手。
最開心的是代言人是黑嘉嘉,超級大的Brother日本印表機牌子(!)
看到我的小頻道。
寄來一台請我試用٩(✿❛ᴗ❛✿)۶
雖然試用完還會收回去,但是我還是超開心♡
這個品牌真的超級大的!(代言人是黑嘉嘉欸!)
我真的太開心太榮幸了!
我還在「忠孝復興」捷運站🚇
看到好大一面黑嘉嘉的廣告板😎上面就是這一台
這台「輕連供」系列的複合機
就是它厲害的「輕連供」墨水匣
超級方便、好用、穩定、讚👍
尤其是「無線列印」世界方便,
手機都可以列印🤓超驚豔的。
我真的超級、超級、超級喜歡這一台!
🖨️它哪裡好?
● 科技防水墨碰水不會糊掉
● 最快1分鐘印20張高速公路的列印速度
● 2層400張的大容量紙匣📂
● 無線傳輸、列印,當然有線也可以
● app寫得很讚(難得覺得品質很好的app😝)
● 最低1張0.25元起💸
● 手帳、畫畫、學習、工作、教學超好用📝
☆我的型號:MFCJ4540DW📍
◉品牌官網:https://www.brother.tw/zh-tw
◉品牌官方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BrotherTaiwan
家裡真的很可以備一台哇!🤍
太多人問的分菜盤在淘寶買的噢!之前的廚房好物開箱有它!
● 備料層疊盤:https://m.tb.cn/h.fbOO454?sm=068714
☆抽獎☆
➜只要在本影片下面留言(經判定為非惡意留言,會點愛心,代表具有抽獎資格)
➜留言中加上『想要抽的獎品(手帳或畫作)』,會增加中獎機率(會增加1張重複的籤)
➜訂閱本頻道
➜留言時間:8/13-8/22
➜抽獎時間:8/31前(因抽獎程序繁複稍微延遲,已於9/16抽出得獎者並公布於社群貼文)
➜抽出後我會在中獎者留言下面回覆您中獎了!⭐️(已於9/16留言)
➜9/30前中獎者要到我們的IG【taipei_serenade】私訊我們聯絡資訊。
➜本頻道保有最終解釋權
把回憶印下來,保存起來吧。
...
#居家辦公 #WFH #儀式感 #Brother #威力印輕連供 #小白印表機 #四色防水 #手機列印 #MFCJ4540DW #印表機
😝 #Bruno #電烤盤 #麗克特 #Recolte #氣炸鍋 #手持 #無線 #吸塵器 #桌扇
...
♫𝙈𝙐𝙎𝙄𝘾
...
𝙁𝙧𝙖𝙙-𝙁𝙞𝙧𝙨𝙩 𝘿𝙖𝙩𝙚(𝘼𝙚𝙨𝙩𝙝𝙚𝙩𝙞𝙘 𝙈𝙪𝙨𝙞𝙘 𝙉𝙤𝙣 𝘾𝙤𝙥𝙮𝙧𝙞𝙜𝙝𝙩)
𝙝𝙩𝙩𝙥𝙨://𝙧𝙚𝙪𝙧𝙡.𝙘𝙘/𝙡𝙍𝙡𝙟𝙑𝙙
...
현재진행형 𝙗𝙮 𝙈𝙞𝙡𝙠𝙩𝙚𝙖(𝙉𝙤 𝘾𝙤𝙥𝙮𝙧𝙞𝙜𝙝𝙩 𝘽𝙖𝙘𝙠𝙜𝙧𝙤𝙪𝙣𝙙 𝙈𝙪𝙨𝙞𝙘)
𝙝𝙩𝙩𝙥𝙨://𝙧𝙚𝙪𝙧𝙡.𝙘𝙘/𝙥𝙜𝘼5𝙙𝙖
...
𝙏𝙝𝙚 𝘿𝙖𝙮 𝙄 𝙈𝙚𝙩 𝙃𝙚𝙧
𝙝𝙩𝙩𝙥𝙨://𝙧𝙚𝙪𝙧𝙡.𝙘𝙘/𝙦𝙜𝙑𝙜9𝙮
(𝙉𝙤 𝘾𝙤𝙥𝙮𝙧𝙞𝙜𝙝𝙩 𝙈𝙪𝙨𝙞𝙘)
儀式感 解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