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離開的第三年,我們的愛從未衰退
.
#江湖夜雨讀金庸
.
時間醞釀金庸的偉大,也映照它的閃耀
.
在我的文化潛意識裡,每個人家裡書房的書櫃最上一層,都應該安放著一套精裝版的金庸全集。讀或不讀無所謂,供奉起來即可,就像家裡安個文昌帝君,保家裡的文化氣質長存
.
而且小孩們不知道為什麼,通常放得越高的書,他們就越有興趣拿出來看
.
聽起來有點危險,一如有些人總覺得武俠武俠,只能舞而且瞎,會不會讓孩子走上歧途。但讓小孩這種還在探索的心靈讀金庸肯定沒錯,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鍛鍊過的文字,用著精確的精鍊的語言,告訴人們什麼是中華下文化的七情六慾
.
數不清多少個美好想像的畫面,又數不清被撕裂了多少回
.
尤其是最美的愛情故事 #神鵰俠侶
.
絕美的小龍女竟然失身給一個癩蛤蟆道士甄志丙,當小龍女還以為那個人是楊過,又是害羞又是驚喜,卻沒有想到修練完回來的楊過,被問著你有沒有想過讓我做你的妻子時,楊過驚恐的說著我不配
.
這段看得書另一頭的我大喊,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
.
可惜小龍女沒聽到來自現實的呼喊,一氣之下,離開了終南山,開始了兩人多災多難的江湖行,還好最終兩人仍情定絕情谷底。但另一方面,這段離經叛道的愛情,跳脫了傳統世俗定義下的框架,但我們卻純然不覺的對這對佳偶惋惜。唯有金庸才能讓人們對這種不容於世俗的愛,獻上情不自禁的祝福
.
因為愛,所以愛
.
說金庸掌握了中華文化的密碼可一點都不為過,他的武俠不只是武與俠,是傳統儒家文化下的人生百態、愛恨糾葛,也是西方人不得其門而入的中國文化之美
.
不信?請翻譯一陽指、黯然銷魂掌、凌波微步
.
這也解釋金庸先生得不了諾貝爾獎的疑問,因為,降龍十八掌的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只會讓評審想著拍打了龍十八次的手掌畫面,還別說亢龍有悔是要翻譯成很後悔的龍嗎?
.
說完有趣的小插曲,來說說最有趣的 #鹿鼎記
.
有趣的是這部作品沒有塑造所謂的大俠,也沒有文武兼備、瀟灑倜儻的主角。主角韋小寶不僅出生卑微、沒有文化、好色愛偷懶,妓女媽媽連孩子的爸是誰都不知道,甚至只會三腳貓武功,但這樣完全不具備成功條件的人,卻達到了世俗頂峰的成功,官居極品、富可敵國、豔福齊天
.
這是最赤裸裸對武俠的諷刺了,卻也是最透徹的武俠故事
.
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表達對歷史、社會、政治運作的獨特思考,像是韋小寶保衛了國家命脈的鹿鼎山寶藏,受封為鹿鼎公,但他遊走於清帝國與反清勢力之間的背景,讓這一切流血流淚都像是浮生一夢
.
其中的深刻小時候還不懂,像是想著怎麼只有我喜歡建寧公主,長大後才發現正解是全部都喜歡
.
說到喜歡就不能不提最喜歡的 #天龍八部
.
《天龍八部》裡的蕭峰(喬峰)就是我心目中俠義的代名詞,一出場就是威名赫赫的丐幫幫主,做事講仁義又果斷,可是因為出身自漢民族公敵的契丹的血脈,再加上被懷疑殺了自己的師父等,成為了江湖上欲除之而後快的頭號通緝犯
.
那為什麼蕭峰可以代表俠義精神呢?
.
因為蕭峰不怕,不怕世界的險惡與敵視,為了拯救受牽連的阿朱,到了為討伐自己而成立的英雄大會,與昔日同道們以一碗酒泯過去的恩,只留下不共戴天的仇,這酒他喝了五十碗。武俠史最經典的聚賢莊之戰開始,想著過去的行俠仗義,想著現在的過街老鼠,蕭峰選擇盡了人事那就聽天命吧?
.
只是非我族類,就其心必異?
.
或許吧,因為夾在敵對的兩族之間,蕭峰只能希望不再有生靈塗炭的戰爭。面對背叛信賴自己的契丹皇帝,又被養育自己卻有家仇的漢人唾棄,失去所愛的蕭峰就在化解了戰爭後,無愧又慚愧的自殺。小時候的我想不明白,蕭峰的錯到底是什麼呢?他的錯又是對誰呢?
.
長大後懂了,所謂俠義,不是論是非對錯,而是在任何環境下,都守著自己的道
.
📀更多內容歡迎點擊個人網頁
https://taplink.cc/s1101601
.
#翔武紀 #閱讀 #新書分享 #reading #文化 #讀書 #文創 #網美 #網美集散地 #網美景點 #攝影 #活動 #情侶 #輕旅行 #travel #likeforlike #lfl #like4likes #旅行 #writing #文字 #方格子 #高寶出版
儒家七情六慾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鬼滅之刃》:不要輕易說出你「善良」,因為你沒有】
《#鬼滅之刃》是一部討論「什麼是善良」的動畫,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一點都不善良,甚至,你還「誤解」了善良。
作品以男主角竈門炭治郎的視角出發,他的家人被妖怪殺害,唯一倖存的妹妹禰豆子變成妖怪。
為了不讓妖魔禍害人間,炭治郎經過艱苦鍛鍊成為「鬼殺隊」一員,尋找能讓妹妹禰豆子變回人類的方法。
動畫主題曲《紅蓮華》歌詞提到:「水面之下盤根錯節的善與惡,『偽善』將降下天罰。」
一曲以敝之,作者吾峠呼世晴向觀眾拋出一連串有關「善」的拷問:何謂善良?如何定義?善良裡頭包含什麼?
/
善與惡,這是古往今來藝術家和哲學家最鍾愛的話題。
很可惜地,太多人對「善良」的定義往往僅限於「理解他人」,心想我能夠同理惡人行為、能夠共感他人悲傷,那麼我這樣就是善良的吧?
搞半天,善良變成清談玄學,反正聚在一起感嘆別人生命經歷,大家都好善良好棒棒了。
事實上,我不認為一個人懂得感同身受就能夠被稱作善良。
如果是這樣,簡直太看輕「善」的廣袤和偉大。
/
善良有多難?即便天真可愛的孩童,我發現他們也需要做「善良」的練習,且父母必須擁有高度覺察力。
某天我在校園散步,看到一個幼稚園小孩追逐前方鴿子,小朋友大吼大叫,鴿子們被嚇得雞飛狗跳。
乍看你覺得畫面很可愛,我轉頭,見到孩子家長在後方緩步聊天,沒人覺得這有什麼。
站在鴿子角度,這對牠們來說就是一個恐怖到不行的經歷,有些人認為動物沒有情緒,但我個人相信是「有」的,對於驚慌跟危機,牠們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小孩子把動物驚嚇的反應當有趣,他們沒有惡意,甚至是「喜歡小動物」的表現。
在我的定義裡,這個動作就不能被稱作是「善良」,這是「無知」所導致的不懂節制和不知同理。
小孩子的單純可愛,是源於他們的無知,不是善良。
正因小孩子無知,如何引導就成為大人的責任。
/
人常道儒家說「人性本善」,根本上理解錯誤,這是荀子曲解孔孟的本意。
如果孔孟倡導人性本善,那他們為什麼又會說出「養心莫善於寡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重視教育的名言?
因此,我覺得人性並無本善與本惡,而是一張無知的白紙,人性本空,需要後天教化與本身的自控力。
我看《鬼滅之刃》時經常被男主角竈門炭治郎觸動,他完整實踐我心目中對「善良」的想像,而這同樣是作者吾峠呼世晴的嚮往。
她透過這部作品試圖為「善」正名。
竈門炭治郎會告訴鬼:你們有很可憐的原生家庭與悲傷過往,但你們終究是傷害無辜的人類,你們將負能量無限延伸,試圖為己身行為開脫,這是不對的。
我理解你,不代表你沒錯;我可以用最溫柔的方式了結你,但你必須為你的行爲懺悔。
/
放下屠刀,不會馬上立地成佛,端取決你有沒有足夠誠意認錯,事後做出實質行動彌補。
購買贖罪劵、找神父懺悔,如果還是做出傷害別人的言行,你只是在賄賂神明,這就是《紅蓮華》裡頭高唱的「偽善」。
若神明因為你時常禱告燒香就原諒你,讓你繼續做出壓迫他人的事實,這種神祇完全沒有信奉的必要。
竈門炭治郎做到的不光是「理解」,他會在蜘蛛山面對下弦之伍的威脅,依然不願屈服地痛罵他「虛偽」;他經常向虎山前行,縱使內心害怕,雖千萬人吾往矣。
見到無法自我肯定的夥伴我妻善逸,以及過度相信自己以致自大的嘴平伊之助,竈門炭治郎總能溫柔相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不過,當兩個夥伴對老婆婆、傳信烏鴉做出沒禮貌的舉動時,竈門炭治郎還是會對他們揮拳猛 K,告訴他們控制情緒、不給他人造成困擾的重要性。
看出來了嗎?
善良,是在「真誠」的前提下做出的某種「行動」。
/
已故作家林奕含有段訪問,她自問:「難道創作者真的會巧言令色嘛?」
這句直擊靈魂的叩問讓我思考很久,我認為很多藝術家之所以是渣男渣女,在於他們只達到「理解」這塊,於是容易導向「惡人也有他們可憐的地方」,反而忽略「惡人傷害別人」的事實。
他們試圖用七情六慾為動物性開脫,忘記人類價值其實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動物性,變成一個尼采口中的「超人」。
以前我也是「凡是無對錯論者」,但這個想法在一年前改變。
我覺得會在那邊說「任何事情沒對錯」的人,才是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若能逐步理解世界的究竟真相,我相信你將會得到和培根、雨果、蘇格拉底等人相似結論:我們活在世界上,就是在練習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
畢竟自甘墮落、偷懶行事,遠比奮力成長還容易太多。
/
善良不是本性,它是一個「方向」,它是選擇出來的,至於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善良?龕門炭治郎給過答案:「我們會為自己感到自豪。」
追求善良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而是當你臨死之前,你會感恩你沒有白來走一遭,算是修煉成功,一生坦蕩。
我常常會要我朋友稍微幻想,假設現在全世界的人都能擁有「五分鐘的善良」,那麼真的是會迎來五分鐘天堂,戰爭與歧視瞬間停止。
通常朋友陪我一起幻想時,確實有這種感受。
善良,是真心想幫助別人,並且做出行動;善良,是你勇敢出聲捍衛正道,不怕受傷謾罵;善良,就是你有朝一日成為強者,能用強者力量去保護弱者。
蘇格拉底說,善良是人生最高的目的,首要先從「節制」開始;孔子鼓勵大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現在重新問你自己:你善良嗎?
不管答案是什麼,我都想告訴你,這是一個值得追求與努力的方向,一起向竈門炭治郎學習吧!
原文刊載至:Aday 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09/kimetsu-no-yaiba-why-should-we-be-a-good-person.html
MUSE木棉花
儒家七情六慾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人認為人有「七情六慾」,何謂七情、六欲?| 舊史新知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七情」之說由來已久。《禮記•禮運》在《荀子》等「六情」說的基礎上率先提出:「何為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慾七者,弗學而能。」這是儒家的「七情」觀。
後來,北宋釋道誠集《釋氏要覽》等佛教典籍也把喜、怒、憂、懼、愛、憎、慾列為「七情而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將「喜、怒、憂、思、悲、恐、驚」稱作「七情」。認為這七種情態本是人之常情,應該適當平衡,如果控制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引發各種疾病,故又有「病情」一說。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活世上,貪生怕死,要活得有滋有味,於是耳要聽,眼要觀,嘴要吃,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
佛家《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慾、威儀姿態慾、言語音聲慾、細滑慾、人想慾。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後人又將「六慾」總結為見慾(視覺)、聽慾(聽覺)、香慾(嗅覺)、味慾(味覺)、觸慾(觸覺)、意慾。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慾」,而不把「七情六慾」作具體的區分。
儒家七情六慾 在 七情六慾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觀成法師之廣結善緣2015) 的推薦與評價
對於立志修行的人來說,必須要擺脫這些情欲,才能夠脫離煩惱。 七情 在不同的學派之中,有不同的解釋。 儒家 以喜、怒、哀、懼、愛、惡、欲,為 七情 。 佛教 ... ... <看更多>
儒家七情六慾 在 知史- 古人認為人有「七情六慾」,何謂七情、六欲?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儒家的「七情」觀。 後來,北宋釋道誠集《釋氏要覽》等佛教典籍也把喜、怒、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