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ksubwoof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UB對HUB 用Crossover Cable 568A→568B (交叉連接) 電腦對電腦 用Crossover Cable 568A→568B (交叉連接) 電腦對HUB 用Straight-through cable 568B→568B (直通線) 光纖器對分享器 用Straight-th...
光纖測試標準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4K教父呂文元先生」的半贊助Fibbr Pure 4K 20M 光纖HDMI線材,終於把4K畫質的演講器材買齊了:)
我並不是因為呂老師半贊助才買的(最後一刻我才知道呂老師想半贊助,在剛好我經費非常短缺的時刻,幫了我一把),而是測試過許多線材之後才買的,簡單的說,雖然這條線我買20公尺那麼長,但是這線卻比蘋果電腦旗艦店買的Belkin的8K畫質2公尺短線的投影機亮度、畫質、反應速度都還好!!!光是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校園演講的遮光環境常常很糟糕:)
再次謝謝「4K教父呂文元先生」的半贊助。跟呂老師買還有個內行人的好處:呂老師自己就是線材的專業使用者,是12K畫質商業廣告的導演,所以他真正知道「線材的極限」,光是這個經驗的累積與分享,算是買線材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了!
4K影音設備的小經驗分享:
1最好賣的老闆要自己有用過、專業
2一定要用要買的線材接上你要用的器材與媒材看可不可以使用,因為常常標榜的規格寫的不是真實的或是很模糊(上次我買了一條17000元的線材,規格都寫得很好,但是不能看Apple TV 4K,雖然後來廠商可以給我退貨,但花了我七天的時間重新測試其他線材、重買這條Fibbr的Pure系列的線。
3個人小經驗是現在4K影音器材很混亂,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規格,所以無論處理器(電腦)、播放硬體(電腦或播放硬體)、播放軟體(包含各種串流影音平台)、線材、播放器(電視或投影機),一定要全部實地測試過,才能知道彼此是否相容喔!!!
今天很忙,先分享到此!
https://www.haneasy.com.tw/products/fibbr-p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RqsfSgXjQ
https://www.drytech.com.tw/news/news-taiwan/item/143-record_taiwan.html
https://www.facebook.com/pg/HanEasy.International/about/?ref=page_internal
https://www.facebook.com/HD.Club.tw/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9776-1-1.
光纖測試標準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G成為製造業轉型催化劑 同時解決智慧工廠發展瓶頸
洪煥周 2019-11-01 更多報導
5G技術無疑是近年來最熱門的科技議題之一,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5G無線網路基礎建設營收將達42億美元,較2019年22億美元增加89%,未來潛力發展無窮,吸引各行各業與政府機關的大力投資,並成為傳統工業、製造業轉型的催化劑。
根據ZDNet報導,目前市場處於5G發展的過渡期,網路供應商積極開發LTE Advanced、LTE Advanced Pro(4.5G)技術,以便在5G普及之前,結合多載波提升頻寬和設備速度。
為了搶佔5G市場商機,科技大廠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愛立信(Ericsson)與華為研發5G相關的影音解決方案,並與電信公司合作進行測試。
據了解,現階段5G已在美國、英國與南韓等國家開跑,而力圖打造「智慧國」的新加坡也將在2020年推出5G商用服務,目標於2022年覆蓋率達50%以上。
5G時代來臨,由於其具有高速、低延遲與高頻寬等特性,殺手級應用的產品紛紛出現,其中消費者最關心就是新一代行動網路有望強化串流影音服務,當用戶使用YouTube、Netflix和Spotify平台時,5G技術將大幅提升串流體驗。
此外,5G標準傳輸速度高達20 Gbit/s,網速比4G快100倍,對擁有眾多機台設備和感測器的製造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近幾年製造業透過物聯網(IoT)與感測器收集生產資訊,同時也產生海量數據。而沒有穩定、良好的連接能力(Connectivity)使工廠無法即時監控或維護設備,基於自動化的機台系統結可能無法正常運作。
歐盟自動化負責人Jonathan Wilkins表示,5G基礎建設與光纖技術相輔相成,不應將5G視為光纖連接的替代品,特別是營運商部署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和5G無線電方面,5G基地台也得透過光纖骨幹才能實現高速網路。
Wilkins進一步說明,在工業自動化領域,5G最終可望取代有線網路,甚至在精密技術如運動控制以及視覺系統,都難不倒5G。
進入工業4.0,有鑑於乙太網路無法實現資訊安全,時間敏感型網路(TSN)標準的出現,能使傳統乙太網路實現製造設備間的互動能力和即時性需求,國際標準組織架構3GPP和IEEE仍著手對乙太網路協議進行標準化,有助於克服智慧製造所面臨的瓶頸。
附圖:5G時代來臨,由於其具有高速、低延遲與高頻寬等特性,殺手級應用的產品紛紛出現,而擁有眾多機台設備和自動化系統的製造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新社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
光纖測試標準 在 hksubwoof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UB對HUB 用Crossover Cable 568A→568B (交叉連接)
電腦對電腦 用Crossover Cable 568A→568B (交叉連接)
電腦對HUB 用Straight-through cable 568B→568B (直通線)
光纖器對分享器 用Straight-through cable 568B→568B (直通線)
分享器對HUB 用Straight-through cable 568B→568B (直通線)
製作RJ45網路線前須認知不同電腦器材,須要選擇不同接法,最常用的是直通線(straight-througt cable),兩端插頭是一樣用T568B標準
T568B標準顏色排列為:
白橙 ● 橙 ● 白綠 ● 藍 ● 白藍 ● 綠 ● 白棕 ● 棕
口訣: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
常用於連接:
電腦(Computer)←→家用路由器(Router)
寬頻數據機(Broadband Modem)←→家用路由器(Router)
電腦(Computer)←→光纖數據機(fiber optic broadband modem)
電腦(Computer)←→交換機(Switch)
另外一類接法是交叉線 (Crossover Cable),常用於舊式設備,但新式的設備都已經有Auto MDIX (Media Dependent Interface) 交叉線和直連線自動轉換,無須用交叉線 (Crossover Cable)亦可互連設備
製作交叉線 (Crossover Cable)時一端用T568B標準接駁,而另一端用T568A接駁
T568A標準顏色排列為:
白綠 ● 綠 ●白橙 ● 藍 ● 白藍 ● 橙 ● 白棕 ● 棕
口訣:白綠綠,白橙藍,白藍橙,白棕棕
T568A常用於連接
電腦(Computer)←→電腦(Computer)
交換機(Switch)←→交換機(Switch)
集線器(Hub)←→集線器(Hub)
**如果器材支援Auto MDIX (Media Dependent Interface)的話,是可直接用Straight-through cable (直通線) 便可,因它會自動識別媒體相關接口作自動轉換**
How to install an RJ45 connector on a CAT5e Ethernet network
LANケーブルの製作ビデオ
FB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subwoofer
光纖測試標準 在 【監控博士】LY9800-IPALL 光纖測試 的推薦與評價
在這裡買→ http://www.pcstore.com.tw/liye/M31707900.htmLY9800-IPALL 採用國際最先進晶片的光功率計, 測試光纖 傳輸的功率值,內建 光纖測試 光功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