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乳酪解釋人的「三種腦袋」,還破解了奇異公司的特殊符碼】#精選書摘
瑞派是位兒童心理學家,也是個特別的法國人,常披著黑色天鵝絨斗篷,滔滔不絕講述乳酪的生命力。在請他來公司會議時,傑夫在白板上寫了幾個數字,還說這是我們必須達成的目的。
結果瑞派跳起來,用綠色白板筆寫了幾個大字:大腦皮質、邊緣系統、爬蟲類腦。「重要的不是數字,最後獲勝的總是爬蟲類腦!」我覺得一陣反胃。
我幾乎可以看到傑夫的頭上冒出這麼一個對話框:我剛剛不是說了我要做什麼,這跟爬蟲類有什麼關係?我心想,死定了,要被炒魷魚了...…
#勇往直前引爆創想重寫你的故事 #奇異 #副總裁 #三種腦袋
兒童心理學 黑色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21 星期三 絕對音樂】
「眼淚不會讓你成長,哭過卻能讓你解脫,雨過天晴再出發。」
SO~~~想哭的時候就大聲的哭,想笑的時候就大聲笑吧!
17年了,一夕全無&谷底翻身……,關關難過關關過,真的沒有過不去的∼∼加油!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做不到孝順,這不是你的錯》
「原來,孝順父母不是唯一的真理,更不是天經地義的事。」
學員小莉上完課後,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只因我那句話:「要一個從小被虐待的孩子去孝順父母,天底下再也沒有比這更殘忍的事了。」她深深被同理了。
最後,她感慨萬千:「這句話,一針見血,打破我多年來的困惑與痛苦。我終於解脫了。」
生命的救贖,原來這麼簡單。只要一句話。一句可以打破「框框」、同理人的話,人就獲救了。
小莉的回應,引發大家的共鳴。於是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有這麼多人被困在「我應該孝順父母」的枷鎖裡,痛苦不堪。
於是,我接著多做了些解釋:
「你不覺得孝順父母這觀念是被建構的嗎?這是一種社會建構。」
「從小,不管在家裡、學校、媒體、教科書裡,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洗腦:長大以後應該孝順父母,這件事,不知何時變得如此天經地義、不容質疑。或許對大多數人而言,它是真理,我同意。但對某些人而言,卻不是。如果這件事硬要套在每個人身上,就是壓迫,這樣的緊箍咒,會叫人痛苦萬分。」
請理解,不是每個父母都像你爸媽一樣愛孩子的,好嗎?
愛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不是腦袋裡的教條規訓
某一年母親節,我看到一篇文章,讓我有點火大。
那個故事說:作者念小學時,下雨天只要忘了帶傘,母親總會即時出現在教室門口。如果早上粗心忘了帶便當,母親也總會在中午前帶到學校,從不會叫他挨餓。當他行至中年,母親已去世,回憶過往母親的恩慈,叫他感慨萬千:「子欲養,而親不在」。最後,作者開始扮演起老師,教化讀者:「所以你們一定要孝順父母,以免子欲養,而親不在,後悔終生。」
每次看到這種文章,心裡很想罵人。
「對不起,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麼好命,有一個會幫你送傘、送便當的好母親,好嗎?」沒錯,是該孝順,但那個人是你,不是你的讀者,請搞清楚。
曾經一位個案告訴我:小時候上學,每次下大雨,看到同學的父母送傘到學校,她心裡都好羨慕、好羨慕。她說:「這種事絕對不可能出現在我身上的。」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雨下很大、很久,同學們紛紛被父母接回家了,學校裡空蕩蕩的,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很孤單、很害怕,但心裡卻想:如果不早點回家,一定會被挨罵,於是淋著雨跑回家。
回到家,全身濕淋淋的,母親看見,不是安慰疼惜,而是立刻拿起藤條混身亂打,理由是:「要是妳感冒了,老娘還要花錢給妳看病。」請你告訴我,如果這是你的父母,你會寫出怎樣的文章來?你還會感激母親的大恩大德嗎?請將心比心。
請不要以為這樣的父母是電視劇裡演出來的,不存在人間。在我的課程、諮商裡,比這個慘十倍的個案多得是。
如果,你父母從小疼你、愛你,孝敬父母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愛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不是腦袋裡的教條規訓。人家怎麼對你,你自然會怎麼對人,這件事再自然不過了。
因此,孝順父母,不是「應然」,更不是道德、規範。當有一天,孝順父母成了一種規範時,這種孝順不叫愛,而叫「壓榨」、叫「控制」,這是扭曲的愛。
偏偏,在我們文化裡,多數家庭都是這種「扭曲的愛」。
「你要考一百分,媽媽才會愛你。」熟悉這樣的語言嗎?這是有條件的愛,其實也是「交易」,它不是愛。
「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這是許多家庭常見的戲碼。所以,待在家裡,人人感到窒息、個個都想逃家。這就是「家」之所以成為「枷」的原因。
不管在東方或西方都一樣,我們的文化、教育或宗教信仰,都奉行著孝順父母這樣的「鐵律」,這個價值如此堅固、不容質疑,否則天打雷劈。
偏偏有一位西方心理學家,卻膽敢對這個「鐵律」提出質疑,她認為這個觀念不是唯一真理,甚至對有些人而言,根本就是「迫害」。
那個膽大妄為的心理學家,就是《身體不說謊》的作者愛麗絲•米勒。她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大師,曾發表過很多有名的著作,如《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等,她根據自己的經驗及案例研究,深切的發現: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有時、就算內心否認,身體依然會洩露出祕密來。
沒錯,很多身體的疾病,其實都源自於心理,而且,跟童年的受虐創傷經驗有關。我二十年的諮商臨床經驗,也是如此告訴我。
在《身體不說謊》這本書裡,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的壓抑及虐待,對我們身心的戕害最深,叫人一輩子痛苦不堪。
對一個從小被虐待、缺乏愛、身心受創的孩子,長大以後卻依然要背負著「我應該孝順父母」,不然不孝的罪名,她稱之為「黑色教育」。這絕對是「二次虐待」。
或許因為米勒自己從小也是個受虐兒,從自身經驗出發,她發現傳統的心理治療對受暴者是幫不了多大忙的,因此她放棄以傳統精神分析方式去治療病人。她認為,病人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都被套在「孝順父母」的觀念上、無法掙脫。因此,她開始對這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文化,提出嚴重的質疑與批判。這就是後現代的「解構」。
當她提出這種「天打雷劈」的質疑時,想當然耳,立刻引來某些衛道人士的批判與攻擊,但儘管如此,她依舊忠於自己,勇敢發聲,出了很多書,幫助那些受困在「我不能怨恨父母,我應該孝順父母」的受虐者,走出人生的陰霾,獲得重生。
是的,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請不要輕言寬恕。請原諒自己的不能原諒。
請不會再強迫自己去做違背心意的事了。一切救贖,都來自於打破自己。打破舊思維、舊模式,打破從小被深深建構—應該孝順父母—的觀念。
孝順,不是應該的事,而是自然的事,我們的教育都搞錯了。
如果你目前做不到孝順,請不要自責,這真的不是你的錯。
作者:周志建
(文章來源:http://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5208)
***************************
兒童心理學 黑色 在 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 style。享❤️的生活。愛孩子]
性格色彩學是實用心理學的一門分科。色彩心理學家樂嘉在早期的《非誠勿擾》裡面擔任嘉賓時紅了一把,他提出的顏色人格學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從喜歡的顏色往往能折射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這也尤其適用於孩子身上哦!因為孩子在性格形成的過程中會逐漸出現明顯的偏向成長,他們對顏色的喜好也不會做出遮掩。這樣一來,爸爸媽媽可以觀察孩子喜歡的顏色,大致把握孩子性格成長的方向,做出適當指引。
年輕的家長是否發現自己的寶寶特別喜歡某個顏色?比如買衣服的時候、買玩具的時候、買餐具的時候、玩遊樂項目的時候。順著孩子的眼神,小手指向喜歡的的顏色。
色彩心理專家告訴我們,顏色是「心靈鏡子」的表現。通過顏色可以測試孩子的心理狀態。對一種顏色格外執著的孩子們有共同的心理特徵。
那麼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孩子特別喜歡的顏色,會反映出什麼樣的心理特徵呢?
喜歡紅色的孩子
喜歡紅色的孩子自由行動意識多,相對理性。周圍關係和諧,有合作性強的特徵。記憶力強,頭腦敏捷。在愛和感情上表達比較直接,物質欲上不太容易滿足,總是找家長要東西,而且總是不斷的買買買……脾氣較大,再發脾氣時無法溝通。
喜歡藍色的孩子
喜歡淡藍色(或摻雜些別的顏色)的孩子擁有比較開朗的性格,成熟。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大一到兩歲,喜歡和較大的孩子一起玩耍。比較好動,喜歡和小夥伴不停的奔跑,大多數家長都會因為追孩子到沒有體力而喊停。但是,喜歡整體藍色的孩子以自我中心,不善於配合。對環境適應能力強,有較強的獨立性。
喜歡橙色的孩子
性格外向的孩子超喜歡的顏色。性格奔放、健談、表現力強,活潑好動,總是另家長和老師頭痛。食慾不是很強,貪玩。在孩子們中比較顯眼,總喜歡當孩子圈的「領導」,愛交朋友。這樣的孩子缺點也比較明顯,沒有計劃性,容易犯錯誤,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意見。
喜歡黃色的孩子
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們一般喜歡黃色,嬰兒的狀態中,就傾向黃色。說明這些孩子們通常是幸福感比較強。與朋友的關係很好,喜歡撒嬌。喜歡黃色的孩子會比較注重外表。同時喜歡黃色和藍色,說明孩子的慾望在悄悄地增長。
喜歡綠色的孩子
凡事謹慎的孩子們喜歡的顏色,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強。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相對內向,理性。喜歡運動,喜歡動物,特別是猛獸系列,有愛心。熱愛大自然,喜歡探險,膽量很大。和喜歡紅色的孩子相比,自我控制能力強。此外,喜歡綠色的大多數孩子的心理狀態穩定,心理素質好。綠色是理想、和平、神聖、永恆等意思。
喜歡紫色的孩子
喜歡用紫色孩子性子很倔強,稍顯不安定的性格。不好動,比較宅,愛畫畫、看書、寫字、看動畫片。願意做個小公主。與此同時,感情流露中的對愛的慾望很多,喜歡被關注,特別喜歡被贊揚。對事物沒長性,總喜歡瞭解新鮮事物。生活上比較細緻,但注意力不集中。
喜歡黑色的孩子
在兒童心理學,黑色代表恐懼和不安,攻擊性兒童主要喜歡的顏色。喜歡黑色的孩子會有些缺乏愛心,喜歡攻擊小螞蟻,小昆蟲。喜歡隱藏自己的感情和意圖,不喜歡集體生活。對新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強,強勢。身體素質好,能力強。
喜歡粉紅色的孩子
粉紅色是女孩子們最喜歡的顏色之一,是外向的孩子們喜歡的顏色。文靜,性格偏中性(既不外向也不內向)。非常愛說話,即使大人不不理睬他,他也會不停的說。喜歡集體活動,個人藝術感比較強,喜歡唱歌跳舞,願意展示自己的特長。性格溫和,相對聽話,願意接受家長或者老師的意見。此外,喜歡粉紅色的孩子比較敏感,收到批評時心理波動較大。
喜歡白色的孩子
在兒童心理學是懦弱的意思。表現為不願和成群的孩子一起玩,只敢和單獨的一個小朋友玩,生性膽小,喜歡躲在一邊觀察。對家長依賴性強,不願意在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喜歡白色的孩子忠厚老實,專注力強,執行力強,心思縝密,很少犯錯誤,學習上比較穩定。
喜歡灰色的孩子
灰色是做事非常努力的孩子們喜歡的顏色。想像力豐富、慾望小、喜歡和同齡人相處、願意分享。喜歡灰色的孩子長大後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績的概率比較高。
人際關係相對和諧,但是稍微有些自卑感或家庭中被壓抑的感覺。
看完上面,你的孩子是什麼顏色的呢?其實,不管是什麼顏色,只要我們把握好孩子的成長方向,正確引導孩子,從交際、專注力、特長三個重要方面關注孩子成長,孩子也照樣能成為優秀的好孩子。不妨讓孩子多結交不同性格色彩的小朋友,在性格碰撞中互相帶動,可能會有更好的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