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全新技法👈
「禁忌般的催眠」...即將重磅啟動!
你想知道…催眠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嗎?
你想知道...超越催眠的催眠是什麼嗎?
甚至…顛覆你對「催眠」這兩個字的看法嗎?
在開始介紹這一切之前,我很好奇,你有以下的煩惱嗎?
💥對於未來總是恐懼著,或覺得自己的未來目標永遠無法達成?
💥總是有金錢的負面信念,導致自己老是無法賺到錢而不知如何解?
💥總是有著對於人際關係,甚至是追女把妹上的恐懼,而無法讓自己幸福或達到目標?
💥總是對於過往某些事件有著恐慌,而不知如何處理?
💥總是覺得自己深陷各種的煩躁、鬱悶、壓力情緒,而不知如何調整?
💥一直無法讓自己靜下來,內在的掙扎總是反覆出現?
💥想要開心但卻開心不起來或是無法放下過往的傷痛?
💥為什麼我總是吸引到不對的人?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得到周遭的人的支持?
💥為什麼不管我做什麼,總是被否認?
💥時常困在小我中不可自拔…
💥我要與自己的高我連結?
💥體驗過了很多催眠甚至給很多人催眠過,但永遠無法進去?
💥我要怎麼與自己的內在小孩溝通?
💥真的有輪迴或前世嗎?我的前世什麼?
💥我到底是誰?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是的,你可能有很多想解決的問題
那麼,我想和你先分享一個和這有關,而同時也是人類禁忌的話題…
也就是 - 『啟靈劑』或是『啟靈草藥』
這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這是一個可以讓你直接有著特殊體驗及高我連接的方式
在古老的部落裡,啟靈草藥常常是祭師們最強大的助手,也是啟靈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現在,在大部份的國家裡,這些卻是被禁止的
在1968年,曾經有一個人,因為發現啟靈劑對人的大腦能產生特異感知甚至改變認知,所以著手開始研究
在當時,這些研究都是獲准的
但好景不常,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大力阻擋之下
這位研究人士只好不得不撤手…
時間來到了2020年
奇恩我正在學習「音樂治療」,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了一種強大音樂治療技巧 - GIM(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這是一種利用音樂觸發個案的想像,達成放鬆或是大腦認知改變的效果
而GIM的由來竟然是...!
沒錯,GIM的創始人Helen Bonny博士,就是當時在研究啟靈劑的那位人士
後來因為無法繼續研究,於是她開始尋找替代方案,最後的解答就是 - GIM!
音樂真的能有如啟靈劑或是啟靈儀式一樣的效果嗎?
如果是在幾年前,我會說我不知道…
但就在今年,就在我奇恩以及各位學員,於催眠課程之中的嘗試下,我們開創出了那可能性!
「這個超像在儀式裡!」
「對!我也這麼覺得!這個很像我之前體驗死藤水的感覺!」
兩位曾經有體驗過啟靈儀式的同學
在嘗試了我們最新的催眠技巧之後
不約而同的這麼說!
所以,到底是藉由音樂來取代啟靈儀式
還是是藉由催眠來取代啟靈儀式?
我得說,都是,也都不是!
因為這不完全只是音樂或催眠而已!
但不論如何,它就是能讓個案產生類似啟靈的效果!
為何這麼說?
身為NLP訓練師以及NGH國際催眠導師的我
以多年學習並師事多位NLP、艾瑞克森催眠的導師,加上十年來的個案經驗
融合了我獨創的NHP
這次,再其之上更加進了音樂治療的概念
秉持著業界極少數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次,終於嘗試出了一個全新的催眠
這個催眠,可是與其他催眠完全不同!
這就是…
『4DX風暴催眠!』
它適合這樣的你:
📌對催眠有興趣的你
📌對於啟靈儀式感到無比好奇的你
📌聽多了他人啟靈經驗,也想自己來一次的你
📌對於改變大腦認知有興趣的你
📌想要改善自身人際、金錢、健康狀況的你
📌想要改變負面信念的你
📌想要對於未來充滿信心的你
📌對於靈性精神面的體驗有興趣的你
📌對於汲汲想連結高我的你
📌單純想要療癒自我的你
📌想要體驗NHP應用的你
📌對探索潛意識有興趣的你
📌想要體驗奇特及神秘經驗的你
機會難得你絕對不能錯過!
🎉慶祝風暴催眠強勢回歸特別加開場🎉
🔸️2021/10/23 [上午-台北]
【4DX風暴催眠】禁忌般的催眠
https://forms.gle/fLWGvHDCGvrVQfYM8
🔸️2021/10/23 [下午-台北]
【4DX風暴催眠】禁忌般的催眠
https://forms.gle/zNtxkDyJjwycatnN6
🔸地點:樂生活學苑 - 台北
🔸費用:
❗️原價5000元❗️
因為您一次可以體驗到同時至少"七位"國際認證催眠師+NHP高級執行師,來帶領你進入旅程,所以5000元已經是便宜到不行的價格!
而如果你報名本次的活動,除了可以體驗到30-40分鐘重點的4DX風暴催眠之外,還會外加一次群體催眠
以及額外的卡牌占卜、體驗難得的NHP神奇技巧(註:此兩個體驗可能會因您的風暴催眠場次而有一場無法參加)
為了慶祝風暴催眠強勢回歸,我們決定...給您💥快閃限定價格💥
單場只要700元!!!(為防止報名卻不到,故請先匯款預繳1000元,如有到場並完成體驗及回饋,現場會退還您300元!)
《特別注意事項》:
本場次為💥慶祝風暴催眠回歸💥,乃以優惠的方案提供給各位,故報名者需同意以下事項:
1.組別乃主辦方決定,不論哪個組別,皆會給各位報名者最周到的安排,請務必準時到場,千萬不能遲到 !
2.同意在體驗過後繳交「體驗回饋調查」
3.同意在體驗過後,接受主辦方訪問錄影(可選擇正面或背面入鏡),並且錄影可供主辦方推廣使用
※本次活動僅針對身心健康、無特殊精神疾病之一般民眾開放,報名需確認勾選健康聲明。
🔸️2021/10/23 [上午-台北]
【4DX風暴催眠】禁忌般的催眠
https://forms.gle/fLWGvHDCGvrVQfYM8
🔸️2021/10/23 [下午-台北]
【4DX風暴催眠】禁忌般的催眠
https://forms.gle/zNtxkDyJjwycatnN6
#名額限定8位!!!
內在原力艾瑞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在CH跟IG都有跟大家分享《心態致勝》這本書,每次跟朋友講到這本書我真的都是很感動,不管是裡面的故事,或是實際圍繞在我生活中曾經發生的實際經驗,都會在我腦海裡又重新跑過一次。
剛好這幾天連假,我也看了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 的新書《內在原力》,在讀的過程中一直和我心裡面的聲音相互呼應,除了所謂的成長心態以外,在面對到社會環境中的微小角落,從作者艾瑞克的筆中傳達了過去為人所忽略的價值,也從他身體力行的作為中喚起讀者對他們的重視。
作者說: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包含了外在與內在的總價值,而這個價值會隨著時間與經驗持續的積累,內在價值屬於自我提升,旦是外在價值是你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圓滿、溫暖與快樂的力量,這是無法用金錢量化的。
在所謂的成長心態中,對我來說一個人是否具備成長心態取決於他在黑暗中看見光的可能性,並且用這個光照亮所有人,而非獨善其身。而愛瑞克也表示一一個擁有內在原力者,會真心全意的為人生的成敗負責,可以作為他人倚靠且信任的對象,理解付出所帶來的價值遠遠高於接受。
查理蒙格在過去表示,要得到你想要東西,最可靠的方式是讓自己配得上他,作者將其信念系統簡稱為「Be,Do,Have」。多數人想要先擁有,依照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去衡量該為對方付出多少,事實上這樣反而侷限了自己的發展,透過更多的信念、目標與執行,化被動為主動才是Have的泉源,也更能豐富你的人生。
所謂的自由不在於你可以做什麼,而是你可以選擇不需要做的事情。當你可以有目的的努力,有目的的選擇時,你就是跨越到了下一個階段,思考架構從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加入更多人生不同的元素。書中提到稻盛和夫所提出的新世代成功方式,指出一個人的成就建立在熱忱 ╳ 能力 ╳ 思考方式 ╳成功者的防護罩 ╳ 人際槓桿之上,可以看到你在自身的條件滿足下,人際網絡的緊密連結更是不可缺少的關鍵。
你所遇到的人,不管他是在生活或職場上領先於你,也可以為你帶來努力的目標與動機,或是落後於你,可以讓你展現領導與分享的機會,都會為你帶來不同的驚喜。我們永遠無法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不管在任何人事物上,前人與許多成功者給予我們的寶貴經驗是:從人生的終點來看,「過錯」總比「錯過」好。
不要害怕嘗試有可能的失敗,不要害怕有可能會面臨的挑戰與痛苦,我更喜歡書中作者所提:能夠找到壞事背後的好事,必然心生感恩。讓面對壞情緒的經驗幫我們養成主導情緒的習慣,來成就格局更大的自己,成為培養內在原力的種子。
書中包含作者愛瑞克的自身的故事,或是在他人生中所遇到的貴人、幫助過的人,甚至是廣大的讀者群,可以看出內在原力的渲染力之強,除了讓他可以持續茁壯,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來回饋這個社會外,也可以讓更多人對自己有信心,透過信念將這些力量進行連結。
尤其是最後一位讀者的故事,在受傷後的康復之路,用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憑藉著心態的建立來幫助自己與家人更堅強的度過難關,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為書中所有想法與論述做了最好的詮釋。如何透過成長心態與內在原力讓自己保持初衷、在逆境中維持信念並堅持行動,改變是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而成,等待腦中構想的藍圖逐漸被實現。也分享給大家,推薦可以買書閱讀,相信從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會有相當多的收穫。
內在原力艾瑞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內在原力艾瑞克 在 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 《啟動內在原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啟動內在原力,發揮人生百倍效益》線上影音課程需求問卷https://is.gd/Amqw3Z ☆ 大疫情時代,職業與經濟重新洗牌,你需要新世界的原力指南! ... <看更多>
內在原力艾瑞克 在 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基金協會專任講師、 投信投顧公會研發委員。著有《斜槓的50道難題》、《ETF煉金術》、《內在原力》 ...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推薦語: ... <看更多>
內在原力艾瑞克 在 [心得] 內在原力-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內在原力
網誌好讀版:
https://hangy0203.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27.html
初次看到內在原力的標題,不曉得是在談什麼內容,作者愛瑞克解釋內在原力是透過有形
或無形的影響力,進而引發他人幫助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看了解釋,我想到一個很好的
例子,《航海王》漫畫頂上戰爭的情節是魯夫要救即將被處刑的哥哥艾斯。在魯夫救艾斯
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戰友幫助他,甚至後來白鬍子團長叫部屬全力支援他。七武海中的
鷹眼心裡想,魯夫最可怕的不是招式和能力,而是能讓在場的人一個接一個站到他那邊,
他擁有的是這片大海最可怕的力量(561話)。
愛瑞克在書中介紹了九個設定(思考方式),認為只要照這九個設定待人處事,就可以獲得
內在原力,詳述如下:
一、一人公司 把自己當成公司來經營
愛瑞克認為「以終為始」是行為的核心,先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願景),再做
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才會擁有相對應的東西(Be→Do→Have)。就像蒙格所說:「要得到你
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他。」
當自己有了前述的願景,就要對這個願景負全責,就好像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老闆,不可能
在上班的時候打混摸魚,因為成敗都在自己身上。而身為老闆,也要有執行能力、財務能
力、行銷能力、技術能力等全面的能力。當我們愈為自己負全責,就愈容易得到身邊的助
力。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
二、三種工作 人生可長可久的工作組合
查爾斯韓第認為,人生需同時從事三項工作來保持各方面的平衡。第一是賺錢討生活的工
作;第二是無償工作,通常是指無償的服務,例如淨灘或到學校當導護志工;第三是自我
實現的工作,例如一個渴望成為攝影大師的人,就會在討生活之餘努力創作並發表。
最好的情況,是做一個具備這三種性質的工作。假使沒有這種條件,也需要做無償工作和
自我實現的工作。因為無償工作和自我實現工作可以強化在賺錢工作上學不到的能力,還
會藉此累積不同的人脈。在《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這本書,也提到在(賺錢)工
作之餘,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反而比待在家滑手機得到更充份的休息,並可獲得心理的能
量。
三、利他共贏 利他的比例隨年齡遞增
沒有人喜歡與自私自利的人相處,做事以利他又利己的思考方式,最能獲得團隊加乘的效
果。有人會以為利他就是吃虧,其實很多事可以有雙贏的選項。這也是《無限賽局》書中
的思想,不爭一時的勝負,而是長久把餅做大,讓大家都獲益。
利他的比例隨年齡遞增的意思是,如果20歲,就將心力/時間設定為20%利他;30歲的人,
就就將心力/時間設定為30%利他。我想應該是因為隨著年紀愈大,能力愈強,就愈有利他
的責任。而且年紀愈大,事業也會愈來愈需要團隊合作,非一人就能完成。
四、成功方程式 新世代需多加防護罩
日本經營之聖,稻聖和夫認為成就 = 熱忱(1至100) 휠能力(1至100) 휠思考方式(-1至
1),思考方式是正向(樂觀積極)或負向的態度。愛瑞克認為新世代的成功方程式是成就
= 熱忱 휠能力 휠思考方式 휠成功者的防護罩 휠人際槓桿。其中防護罩是指能過濾
一些負能量,不被負面的雜音影響,人際槓桿詳見下節。
五、站對地方 人際網路放大成果的效益
以前的方法是努力把產品「推」薦給別人;網際網路時代,要用社群媒體或人際網路把人
吸引,「拉」過來。愛瑞克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應能站出來,讓自己成為人際網路的結
點,如此自己的努力就能被更多人看見;成為結點的同時,也會認識許多別的結點人物,
又可以再放大努力的效果。
我之前常看一個youtube直播(都是下班看重播),叫游庭皓的財經皓角,我很尊敬而且佩
服游庭皓,可以每個工作日直播半小時,分享財經的知識和資訊。直播不難,但維持二年
還要每天言之有物非常困難。因為他做到這樣的努力,不到30歲就出了書,而且常上財經
節目分享心得。他就是一個勇於做為結點的人。
六、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彭明輝說:「生命是不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人的一生。」標題的無
限有兩個意義,一是前述的無限賽局利他思維,二是成就是長久累積的。當我們看過了解
許多成就非凡者的經歷,就會發現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功的表現,沒
注意到背後的磨難。
以我熟悉的攝影領域為例,著名攝影家周慶輝曾去拍攝樂生療養院,因病友不願被拍,他
長達半年不裝底片,以便讓病友習慣快門聲;後來也在療養院附近租房子,和病友長期相
處,才能拍到最自然的照片。其實藝術創作都是累積、磨出來的。
愛瑞克鼓勵每個人一定要累積自己的作品,而作品是什麼就看自己的願景。作品可以是書
、畫作,也可以是公司、受啟發的學生或是子女的品格。不要說沒有作品,而是要努力生
出一個,然後再作出第二個、第三個,就會有代表作。
七、沒有壞事,找出壞事背後的好事
俗話話打斷手骨顛倒勇,愛瑞克曾摔斷二隻手,反而讓他練習左右開弓(★註),而且努力
鍛練身體。他爸爸常常載他去醫院,也讓他們感情更好。以我自己為例,去年曾工作被調
到台東,原本覺得很辛苦。因為我住桃園,坐火車單趟的時間都可以去韓國了。結果過了
一年後,台東反而成為我最愛的城市。
這段話的另一層意義,是很少真正的壞人。人做出壞事,常是在某些情境下運作的結果。
米爾格倫的電擊實驗或是史丹佛監獄實驗,發現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在特別的情境下做
出壞事。既然別人不是壞人,就可以用更高格局來包容這些壞事。
八、包容力 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
普通人很喜歡對不理解的人貼標籤,例如覺得客家人就是很省,或是不願理解身心障礙者
的處境。愛瑞克鼓勵大家去認識LGBT,因為他們其實占了5-10%的人口。我聯想到的族群
是外籍移工。我認識一位攝影師曾在美國唸書,他說美國人對他沒有歧視,而是壓根沒有
「視」。台灣的外籍移工似乎也有這類處境,移工的人口約70萬,但幾乎很少有台灣人跟
他們做朋友,一起出遊,一起吃飯。如果我們多去認識移工,是不是可以發現不同文化的
美好之處?
九、常保初心 你是誰比做什麼更重要
這點是總結,回到第一點講的以終為始,Be→Do→Have的概念。愛瑞克認為要找到自己的
天命,也就是熱忱和能力優勢的交集,並集中投入時間,才會加速成功。一般人認為要同
時做很多事才會成功,但成功是不斷精進一件事,讓量變產生質變。所以李國修說,人一
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我的想法是,「一件事」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定義,例如50年前的攝影師,只要把攝影
技術練好就可以。現在的攝影師,除了拍照以外,可能還需要後製、行銷、做網頁、色彩
管理、做相本、拍影片,甚至要理解攝影史。時代愈前進,「一件事」會更需要不同領域
的知識整合。所以不能有「我只要會這個就好」的心態阻礙自己的學習 。
小結:
這本書的作者閱讀了大量經典,並整合出裡面的菁華。例如《與成功有約》裡的以終為始
,《無限賽局》中的永續思維。所以閱讀這本書,就能理解很多大師的思想。在寫作部分
,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有一章專門摘錄各章的「金句」,可能是作者將學生設定為受眾之
一,希望便於學生吸收。如果我高中的時候閱讀過這本書,應該會對人生造成不小的影響
。光是利他還有無限思維,就是現在的教育很少強調的東西。
書裡還有一個優點是各章最後的行動清單,可以藉清單來檢視目前是否已做到內在原力的
設定。希望看過摘要感興趣的人買原書來看,如果能同時看航海王效果更好。
推薦星等:5/5 ★★★★★
(★註)書中提到訓練左手強化右腦的部分有爭議,因左右半腦有胼胝體相連,訊息交流只
需千分之一秒,難以單獨訓練左腦或右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6.41.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2805136.A.6A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