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熱心讀者追問「今年幾時出運程書啊師傅」——各位,請不用再催了,《楊天命2020年運程書》終於出爐,在各書報攤、便利店有售。至於封面顏色的選取,綜合大家意見,有兩個版本:除了配合傳統所使用的紅色之外,還有「黃到金」的金色,任君選擇。
書中除了總結世界與香港等地的「天運」之外,亦有個人流年流月、生肖運程;除此之外,亦有我自己寫的序言與書評,分享一些與玄學沒有太大關係,但與人生有關的小見解。我相信讀者與作者之間也有一定「緣分」的存在,至於那些總是質疑天命今年「搏宣傳」的人,實在是太滑稽——我每年都出運程書,一直以來都是小本經營,所出的書都沒有賣過廣告,只靠有心人幫忙轉發、宣傳。若各位看到此帖文願意分享、轉載,天命自然感激不盡,以往如此,今年亦如是。
在此時勢,也並非人人都有心情、有機會去買書,天命完全理解。沒關係,我在此貼上書中的一篇自序,與那些不打算買運程書的朋友們,分享書中的一些點滴:
// <自序一 ——領悟誰是香港的真英雄>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相信不少玄學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便是「你們玄學家,有誰能預測得到今年香港發生的一切?」確實,在我去年的運程書中,未能寫下今年夏天所發生的一切來龍去脈。回憶當時卜得的卦象,我只得到「真英雄時代」這一信息,至於實際所指何事,直到夏天,才在現實中真正揭曉。
種種是是非非,明眼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為何苦難要降臨?」或許是許多人反反覆覆發出的提問,同時亦是不少宗教永恆的命題。我們永遠無法原諒,亦不會放過每種苦難的始作俑者,但若非要在日積月累的痛苦中試圖尋找「意義」,我相信一定是我們去思考「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安逸的狀態常令人疏於思考,以得過且過、安於現狀的心態,日復一日重複簡單的生活便可。苦難、挫折卻能令人一夜長大,得到開悟,幾乎動用全身心的能量,去吸收平日難以下嚥的感受與啟示。至於天命本人學到了什麼,恐怕便要分成兩重身份去闡述。
第一重身份是作為「玄學家」,常有人拜託天命預測運動走向。結果,越是預測得準確,越是被朋友叫我少說為妙,皆因實際上無論準確與否,都會為人帶來壓力。
第二重身份,對我來說更為重要,那便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身份。我想不少讀者也會有類似的感受,當你因為某些事情而產生強烈的感受,會令你清楚看到真正的自我。人的千千萬萬種性格與行為,在玄學家心中或許組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但當你回到「平凡人」的視角,看到旁人與自己的相同與不同,一樣能感受到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是那樣有血有肉——我們不僅僅是龐大的數字或資料庫,而是鮮活的生命,自然會哭也會痛。
曾經是「隱世派」的我,如今有許多事情不吐不快,因此與意見不合的朋友漸行漸遠。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說來簡單,若發生在自己與親人、摯友之間,恐怕並非僅僅是為對方貼上某個標籤,便能毫無感覺地與對方切割。每一種別離(無論是物理距離上的真正分離,或是相處同一屋簷下但心靈之間撕裂分離),背後都堆疊了無數層震驚、失望與破滅。
一些曾經很珍惜、對我影響很大、令我尊敬而佩服的朋友,如今卻再也不會來往。分離雖令人遺憾,但亦有助於我們尋找真正的內心平靜,把能量和時間留給更加珍貴的人與事。每當因心情矛盾而陷入痛苦、無法排解時,便向自己提問:「為何如此?上天想令我從中學到什麼?」我想,這堂課是想要教會我,學會不要勉強維繫那些根本無法調和的關係。與其相信他們已喪失良知,我更願意相信產生分歧的原因是他們並非全知全能——在某些時候,他們或許是精英,但在某些時候,他們什麼也不是。
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的過濾,只會繼續加大分歧。遇到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固然可貴,而學會如何面對異見,亦變成每人的必修課。這堂課修得十分艱難,除非閣下「兩耳不聞窗外事」,否則應該與天命有類似的感受:雖然自己本身未必犯太歲,但感覺就像是全香港一起過了個「太歲年」。而所謂的「公眾人物」若想暢所欲言,則更是艱難,因此即使曾有朋友建議天命開個獨家私人channel,我目前亦暫未做到,皆因深知此事之艱難。
不知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閣下是如何度過無數難以入睡的日子?天命有時會想起,自己不少朋友都曾考慮過(或正在積極考慮)移民,而近來市民們的移民意願更是有所提升。天命曾經移民過,如今又回流香港,對移民的好處、壞處都有一定認識。我之所以選擇回流,是出於對香港、對家的留戀與記掛;但若閣下覺得海外的生活更適合自己,我絕對支持閣下積極考慮移民。
然而,竟然亦有曾打算移民的人,在今年改變了想法,明明有經濟能力移民,亦堅持不走。天命本身大概正是屬於「希望留下」的這類人,現實雖然不堪入目,我卻看到值得令我留下來的人與事。千瘡百孔,令我們透過這些傷口和縫隙,清楚看見人性之光;每一件「不正常」的事情,讓我們更體會到「正常」的可貴,更想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正常」。此時更要藉此機會,感謝我不認識的朋友:大J、蕭生、Uncle Bob、于飛、渾水、鱷魚、梁柏堅、李政熙、張俊傑、葉德嫻、潘小濤、畢明、利君雅、82歲的黃伯、91歲的李伯、記者們、醫護人員們、消防人員、香港電台,二百萬香港人……每人的想法、態度或許不盡相同,但這個城市有你們的存在,我怎捨得離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