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國寶」陳垣: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的污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
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陳垣先生的長子陳樂素、嫡孫陳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新會陳氏」祖孫三代均在史學領域內蔚為大家,是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智超先生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這句話是他在什麼環境下講的?他做過哪些努力?
陳智超:這話他不止講過一次,並不是一句即興或者偶爾的話。最早應該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會議上。他當時的學生鄭天挺回憶,陳老師(援庵)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羊城晚報:他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過這個觀點。
陳智超:1929年,陳垣先生在北平師範大學兼任過一段時間歷史系主任。他的學生柴德賡回憶說:「援庵老師深以中國史學不發達為憾,常說日本史學家寄一本新著作來,無異一炮打到我的書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適在日記裡提到:陳垣問我,漢學正統這時候在西京,還是在巴黎呢?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就相對嘆息,希望在十年之後,把漢學中心奪回到北京。
羊城晚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想法的不止陳垣先生一位。
陳智超:對,包括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諸位先生,都深以為憾,並且有緊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學生朱海濤回憶,「九.一八事變」以後,學生問陳先生對於時局的看法,他就說:「一個國家是從多方面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從各方面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們幹史學的,就當處心積慮在史學上壓倒人家。」
二、學術沒有國界,但學者有祖國
羊城晚報: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陳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們也看到,陳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餘錄》,以「劫餘」二字表達對斯坦因、伯希和這些西方漢學家某些行為的斥責。那陳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關係如何?
陳智超:伯希和確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援庵先生,都有記載留下來,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伯希和檔案中,發現有陳垣先生給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來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冊。你請我送給王國維先生的單行本,我也轉交了,但很可惜,轉交三天之後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從這裡就看到伯希和、王國維與陳垣三人之間的關聯。
他們兩人有證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過摩尼教,來華在福州時聽一位龔先生說,在福州烏石山有兩塊摩尼教的碑,但沒有來得及去看。後來伯希和就寫信給陳垣先生,托他有機會再查找一下。陳垣先生的助手樊守執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辦事,於是囑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羊城晚報:看來他們之間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託付辦事的關係。
陳智超:應該說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來中國,當時他把俄國博物館館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給中國,中國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參加了,而且還回答他的問題,這封信都保留下來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撰寫《敦煌劫餘錄》大概也就在上世紀30年代吧?
陳智超:這部書是1931年出版的。為什麼叫「敦煌劫餘錄」呢?是因為敦煌的這些經卷,後來藏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是經過斯坦因、伯希和掠奪之後,剩下運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陳垣先生在助手幫助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清點了一次,編出了這部目錄書,這應該說是敦煌卷子裡面最早的、最科學的目錄。
出版的時候,陳垣先生在序言裡點名批評伯希和:「(清光緒)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國人始大駭悟。」有人當時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用詞緩和一點,「劫餘」二字過於刺激了。但是他說不行,「劫餘」二字還不能抒發他的憤慨之情,所以堅持不改。你說伯希和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當然知道,而且後來二人確實見了面,伯希和還是對他表示敬意。從此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在外國人面前,只有堅持正確的愛國立場,而不是奴顏婢膝,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
羊城晚報:那麼陳垣跟伯希和的關係,如果單純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陳智超:學術沒有國界,但是學者是有祖國的。伯希和是西方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但也是掠奪敦煌文物最精的一個人。此人有他的兩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來華,希望他也能訪問日本,但他為了表示對日本人侵略東北的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時,陳垣先生還寫信給傅斯年表達了惋惜之情。
三、治學無捷徑,唯有刻苦和持之以恆
羊城晚報:我們看很多關於陳垣先生治學的文章,深感他除了以研究成果影響後代,其治學之道也給今天的學術界帶來很大啟示。
陳智超:我看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個大前提,從陳垣先生有志學歷史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作為歷史學家要有一種自覺,要喚醒國民的歷史觀念。什麼是歷史觀念?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在他那個時代,就是不能忘記外國的侵略,不能忘記中國的光榮傳統,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氣節。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這一點是首要的。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做學術不僅憑興趣,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要有家國之思、民族之念。
陳智超: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他強調治學無捷徑,唯一的體會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恆。比如說有四年時間,因為每天都很早起床編《中西回史日曆》,苦心設計簡明方便的表格,結果得了胃病,只能吃麵,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實在痛苦。在他60多歲研究佛教史時,因為需要參考的一部典籍貯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多年無人進入,蚊蟲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寧就進去用功一天。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言必有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也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陳智超:他強調,歷史學者就應該對歷史負責,要求真,不能去編造歷史。為了求真,有些問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陳垣先生倡導文章不要急於發表,「寫成之後要多置時日」,認為如此一來,一者或許有新的材料補充,二者或許有所修正。他自己就曾經重金購買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過程,了解前人怎樣做學問。還有,他要求「不說閒話,力求創新」,提倡「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裡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說或少說。」在學風上則力求創新,「凡論文必須要有新發現新解釋方與人有用」。這些思想和親身實踐對當今學術界是有借鑑意義的。
四、長居北京,與嶺南割捨不斷
羊城晚報:還想向您請教陳垣先生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出身於一個務實的廣東商人家庭,對於他的人生和治學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陳智超:應該說有很深的影響。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的讀書人,他前兩代是經商,再前面恐怕就是農民。同輩也有很多經商的,但他從很小就喜歡讀書,雖然沒有家學淵源,也沒什麼師承可言。
祖父當時看書,並不限於只看四書五經,尤其喜歡讀史籍。於是長輩裡就有人指責他不務正業,但是曾祖父還是「購書無吝」。例如他十六歲那年,買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曾祖父一百多兩銀子,這不是一般的支持。
羊城晚報:家庭給了他比較殷實的經濟基礎,父親又給了他寬鬆的讀書環境,這是家庭的影響。那麼地域方面呢?
陳智超:廣東這個地方,一方面最早感受到列強侵略,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是最早被感知。祖父在五歲以後就到了廣州,當然跟在新會時大不一樣,接觸了很多新知新事。另外,他在博濟醫學堂和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任教經歷也十分重要。這幾年所受到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嚴格訓練,對祖父後來的史學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封家書中曾說:「余今不業醫,然極得醫學之益,非只身體少病而已。近二十年學問,皆用醫學方法也。有人謂我懂科學方法,其實我何嘗懂科學方法,不過用這些醫學方法參用乾嘉諸儒考證方法而已。」雖然有點自謙,但這也確實是他能超越乾嘉大儒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那他為什麼後來就長居北京了呢?
陳智超:他中間也曾短期回鄉,但應當承認,定居北京對他一生來講,有很大的影響。那時不像現在,即使你在窮鄉僻壤,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祖父那個時候就不一樣,要看《四庫全書》,在廣東行嗎?要跟第一流的學者交流,也要在北京才有這個便利。
羊城晚報:那他思念廣東嗎?
陳智超:很思鄉。這種思念,甚至包括到具體的食物,如燒鵝、土鯪魚等。家鄉的災害他很掛心,而且對廣東學者也非常提攜,比如說岑仲勉先生,本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當老師,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校刊寄給我祖父,他馬上就轉送給了陳寅恪、傅斯年諸先生,直至將岑先生一步步薦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羊城晚報:您祖父在北京時,還說粵語嗎?
陳智超:在家裡他一直都說粵語。而且,他要求在北京生長的子弟,也一定要學廣東話,有時候還會親自教。在廣東的子女,也要想辦法學官話,甚至連我的姑姑都接到北京來上小學。
五、「二陳」比較研究,應不帶偏見
羊城晚報:今天的研討會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比較,這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課題。您如何看待這種比較?
陳智超:我的看法是,我們要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去研究。有些人連兩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沒看過,就發表議論,這不大合適。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學生戴家祥提到,他在跟老師散步的時候,陳先生講,我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王國維先生,第二位就是陳垣先生,他「學問踏實,德才兼優」。陳寅恪先生在給陳垣先生的信中,稱他為「大師」,據我所知,這樣的稱呼在寅恪先生的信中好像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面我祖父對陳寅恪先生很尊重,他在給我父親的家書裡面描述,自己怎麼希望陳寅恪先生給他寫序,而且也只有他能寫這個序言。這種推崇不是虛名和客套,他們二人互相都很推崇。
羊城晚報: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先生寫出了《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這些皇皇大作,但陳垣先生的論著比起以前就少了很多。人們會從這些比較上得出某些結論,您怎麼看?
陳智超:首先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陳垣先生比陳寅恪先生大十歲。其實,並非1949年後陳垣先生的論著戛然而止,他最後一部大的著作《通鑑胡注表微》是在1946年刊行的,那時他已經66歲。當時他在家書裡面就多次流露「將軍老矣」。
羊城晚報:是不是也有身體不好的原因?
陳智超:一方面當時關於輔仁大學的爭奪很激烈,梵蒂岡要停發經費,輔仁還有三千多師生,中央人民政府不管誰管?這裡面的鬥爭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年事已高,他也確實身體狀況不樂觀。1953年祖父給冼玉清先生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四九年以後因為各種事忙,沒有時間寫學術文章,我正要寫了,結果右手麻木了;請蘇聯專家醫生看過,說我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要休息。這一次就住院大概一百多天,然後陸續又住了八、九次醫院吧,1964年還動過一個大手術。健康狀況不允許了。
六、陳垣還擔負相當的社會工作
羊城晚報:新社會帶給他的震動應該也很大。
陳智超:這當然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他經過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統治,曾經一度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成立以及抗戰勝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後都失望了。解放以後為什麼他轉變很快,並不是因為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而是因為看到了現實。我老引這段話,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說:
「有人問我北平解放後,你看見些什麼和以前不同?我告訴他,看見的先不說,我告訴你看不見的。解放後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伕的警察,街上看不見乞丐,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見託人情送官禮的事情,更看不見有所謂『新貴』在琉璃廠買古董……這不同於以前的改朝換代,的確是歷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羊城晚報:那麼他在學術上主要做了什麼?
陳智超:1949年之後,祖父主要做了兩件大事:因為他原來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雜誌上發表,現在全部由國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後精心修改過,並且重新整理的,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著手整理《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這是很大的工程,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羊城晚報:此外,陳垣先生的社會工作也相當繁重。
陳智超:是的,他關心史學教育,繼續指導學生,為出版社審稿,還當著幾千人學校的校長,這都佔去相當的精力。以前的幾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時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時就寢,生活很有規律。但解放之後,因為不斷參加各種會議,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二陳在解放後的身份迥異,所以他們承擔的職責也是很不一樣的?
陳智超:對。陳寅恪先生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學院式的學者,陳垣先生有相當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這個區別客觀存在。
羊城晚報:二人原先在學術上經常交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交情還在嗎?
陳智超:這種交往一直沒有斷。過去兩人通信很頻繁,後來因為陳寅恪眼睛失明,沒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還是互相關心的。1953年12月,陳垣給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寫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當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間商酌,同人意見以為所長一席,寅恪先生最為合適。今聞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頗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陳垣問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聞其女公子調粵工作,可以照顧,甚善。」可見其關心。
七、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
羊城晚報:最近您主持編輯的《陳垣全集》出版了,人們發現書中收入了他生前寫的一個內部檢討材料,裡面交待了有關「曹錕賄選」的情況。
陳智超:我始終不把祖父看做一個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聖人。他就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他參加曹錕賄選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裡面特別收了他寫的一個內部檢討,當時領導並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開檢討,是他自己寫的。我把這篇文章也發表了。我覺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認為,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我也不能給它抹掉了,我保留這封檢討,是讓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過彎路。
但是,評價一個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節。就在參加賄選的同年,他寫了被蔡元培先生稱為「石破天驚之作」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後來又被推舉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和故宮博物院理事,為保護故宮及故宮文物,與北洋軍閥進行了堅決鬥爭,一度還被捕並遭軟禁。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稱他「德才兼優」,也是在「賄選事件」之後。從這些也可看出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
羊城晚報:那麼這件事到底當時是個怎麼回事?
陳智超:當時陳垣是國會議員,是拿薪水的,而且這個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連年戰爭,薪水已多時未發,後來得到通知說要補發欠薪了,也同時要求他們參加選舉。這是他終身的憾事。
八、三次婚姻與感情生活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兩位母親,先後有三個妻子、十一個子女。在感情方面,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陳智超:陳垣5歲時,父親把他過繼給了去世而沒有子嗣的三伯父。陳垣後來回憶說,雖然與過繼母親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對自己也百般關愛,但畢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懷抱中長大,對她還是很依戀的。每次吃飯,他總是在過繼母親處吃一點,然後又偷偷跑回生母那裡去吃飯。五六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除了有限的幾次回鄉省親外,很少有與母親見面的機會。他常因不能親自侍奉母親而內疚。
年輕時陳垣聰明博學,又長得一表人才,在廣州時被稱為「靚仔垣」。還有人提到這麼一件事:由於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又擅長演講,陳垣的名氣與日俱增,招來了不少開放女性的追求。陳垣有段時間用筆名發表文章,其中一個筆名是「豔」,友人問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女朋友。
羊城晚報:他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呢?
陳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從政,陳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斷了聯繫,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鄧照圓,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識字不多,裹過小腳,因為祖父又字「圓庵」,所以祖母后來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照圓」,但他們兩人終究因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閡,祖父來京後兩人就沒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歡吃家鄉的鯪魚,就常讓子女買來曬乾,寄到北京。因為祖父過繼時是「兼祧兩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吳淑媛,比他小四歲,但也沒有隨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僅28歲。
後來追隨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齡,是他在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師妹和學生。他們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現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後來徐夫人跟隨所生的兒子陳容到了天津生活。
對於身在天津、廣東的兩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費。直到1966年5月,她們兩位在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去世,祖父這時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劉乃和成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長期相隨。二人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
陳智超: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我的妻子曾慶瑛教授曾在《陳垣和家人》一書中,用了專門一節全面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內容。
大師陳垣
陳垣,字援庵,廣東新會人。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家的國寶」,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陳垣先生於1880年出生,六歲至廣州讀書。早年曾考科舉而名落孫山。在博濟醫學堂學過西醫,後創辦並入讀光華醫學堂,並留校任教。
1905年,與潘達微、高劍父創辦《時事畫報》,反對滿清專制、外國侵略,以觀點立場激進而著稱。辛亥革命後,當選民國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1917年,38歲的他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元也里可溫考》,開闢了宗教史研究領域,當即震動學界,一鳴驚人,由此開始學術生涯。
抗戰淪陷期間,他閉門研究,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逝於1971年。
作為史學大師,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據學、校勘學、歷史文獻學上獨創甚多,學術建樹影響至今。
作為教育家,他從教74年,從傳統私塾老師到現代大學校長,前後執掌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6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有一名推主とある推算出知名動漫老爸的年薪,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賺了多少吧! Music: Canon in D Major 相關資料:http://bit.ly/2yzXUOJ...
兩津勘吉薪水 在 劉定騫 / 騫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葛力】
01
我有個蠢貨朋友叫力行,發音唸起來跟跳著「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的立行一模一樣。立行姓黃,是華語樂壇響噹噹的金曲歌王黃立行,但力行姓葛,姓與名一鬥起來就瞬間歪掉,變成蛤蜊。
剛認識葛力時他一臉沮喪,聽說是受訓時資格不符被退了回來,跟他一路上跌跌撞撞的愛情一樣,老是被別人退了回來。
02
在我很窮困每個月只領五千八百九十元的日子裡,葛力的月薪大概是我的七倍。
我們去便利商店,他買了一瓶汽水,我看的是垂延欲滴。
我說:「誒借喝兩口。」
他握緊瓶子側過身,一臉誓死保護汽水,宛如死守四行倉庫的死士,說:「不行。」
我瞬間腦怒,一拍桌便喊:「媽的是不是弟兄,弟兄都這樣分東西吃喝的,你這麼混帳怎麼當我的蠢貨朋友!」
葛力也火了,說:「我可以買一瓶給你,但這瓶不能分你,這是我的!」
這什麼鬼邏輯?
分我兩口,你也不過就少喝兩口,又不用多花錢,我要兩口,結果換來一瓶,哇靠不得了原來葛力是個湖中女神。
不知道被打開了什麼開關,葛力居然開始掏心掏肺:「我以前很窮,窮到如果我要喝汽水,就要去撿寶特瓶,撿兩個回收一元,要撿四十個才能換到一瓶汽水,但辛勞的工作後就能享受到冰涼的成果,這讓我相信人生努力是有用的!」葛力旋開瓶蓋喝了一大口喊:「嘩!好爽」。他又接著說:「但我也很想打網咖,所以我必須多撿一點,以前最期待的就是園遊會運動會之類的,一趟下來可以撿好幾百個,就是俗稱的大單you know?」
「I know.」我敲了敲葛力的汽水瓶。
「但後來有一天,我發現有條我偶爾去撿瓶子的路線上,有一個駝背的阿嬤也在撿,我看著她的背影那麼瘦小,動作又很遲緩,那麼老了還在撿寶特瓶,我突然感覺自己像是犯了什麼錯,我之前都把瓶子撿走了,會不會她就沒得撿?想到這我就把我手上的寶特瓶通通都給她,之後還會特地將撿到的拿給她,反正就少喝點汽水而已。」
我聽到都要哭了,含著眼淚說:「這瓶子給你吧。」
03
葛力矮矮壯壯、濃眉大眼、鬍渣爬滿下巴,活脫像是兩津勘吉從電視裡走出來在馬路上活蹦亂跳,他下巴大大又長長,我有時叫他下巴,他只好不甘示弱地叫我鼻子,真是毫無創意。
以前年少時,總會覺得一些漫畫或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與電影,選角根本就在亂選,根本跟書中的人物差的天差地遠,往往看的很出戲,牙癢癢的認為選角毀了原著。
長大了才明白,什麼都要錢的,拍片要錢的、燈光要錢的、宣傳要錢的、劇組人員也要吃便當。
如果今天要開拍烏龍派出所真人劇場版,男主角二擇一,一個是相似度95%的葛力,一個是相似度趨近於0的金城武,你會選?
廢話,鐵定是金城武。連撿寶特瓶的阿嬤也會選金城武。
這世界總是這樣,在遇上選擇時,就特別殘忍。
認識葛力時,他的狀態每況愈下,嚴格講起來那段戀情已經宣告不治,他常常在熄燈之後一個人躲在中山室裡,有時講電話有時發呆,像是一顆蛤蜊把兩片殼合起,拒絕理會外面的任何聲音,讓自己沈入漆黑的深海底。有一次我忍不住了,也跑到中山室坐著,有人在你旁邊坐久了,就會想找話題聊聊,電視上都這樣演的。
他抬起頭說:「幹嘛不睡?」
我說:「悶。」
他說:「我才悶。」
我說:「到底怎麼了?」
他說:「也沒什麼,我去她家的麵店吃麵,她媽不喜歡我。」
我說:「重點不是她媽吧,那她怎麼想?」
他說:「她說我們太遠了。」
我算了算,說:「花蓮到台東不算太遠吧,隔壁而已。」
他說:「她指的不是地理上的,是心理上的。」
我一聽,這句真有水準,真想拿筆抄下來。
葛力又繼續說:「她不喜歡我簽下來,但以我的學歷跟花蓮的環境,我不認為我能找到比軍人薪水高的工作,我窮怕了。我好懷念和她在學校的日子,雖然我們每個月的零用錢很少,卻玩得很快樂。」
我不知道那個女生是不是也是這樣,當兵時我常和陳希通信,從她的來信中,就能感受從學生到出社會之後的天壤之別,我感覺陳希雖然很辛苦但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能探索新發現,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樣了,而我卻只能在裡面原地踏步走。女生的成熟度在人生階段上繼續遙遙領先著。
04
過了兩個星期,葛力終於如湖中女神般浮出水面,對我們說:「走吧,下次休假我們出去玩!」
我們五顆大平頭一路從花蓮開車到台中,一路開往雲霄飛車,沿途上是搖搖晃晃,擠得很不舒服,只有葛力一個人搖下車窗吹著風唱著歌的享受旅行,我想他之所以選台中,是想一直往遠方開吧,越遠越好。
隔天,我們站在遊樂園門口,這遊樂園一邊分陸上遊樂器材,一邊是水上樂園,我們都很窮,買不起海陸套票,所以連泳褲都沒帶上,卻看到很多年輕的辣妹穿著背心短褲往水上樂園的入口走。
「是哪個白癡說要玩雲霄飛車的啊!」忘了誰開口,但我們轉頭一致瞪著葛力。
結果,帶著滿滿恨意入園的我們,才玩完三項遊樂設施就被搞得暈頭轉向,一個個倒在樹陰下休息,最後早早離開去逛夜市。
有時選擇這件事情很殘忍,選擇錯了也很殘酷。
雖然我們都要事後才能知道結果,但沒關係,大不了不玩雲霄飛車了,我們可以慢慢逛夜市。
-
兩津勘吉薪水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主播界的兩津勘吉XDDDD
-\-\
以下盛竹如他自己在書中說的:
戒嚴時期播新聞屢次偷渡軍機墜海、黨外人士等新聞,惹火情治單位
又私下批評蔣家皇孫蔣孝武,遭人錄音
蔣家聞之大怒,下令讓盛竹如從此消失在台視的新聞主播台上。
首創把當時整個新聞時段(當時規定新聞只有30分鐘)全部拿來報導李師科銀行搶案
其他的國際新聞、氣象報導等部份全都取消
收視大獲全勝。
在曼谷轉播亞運時,因連線問題未協調好
私底下抱怨「他媽的,@#$%^&*.....」的畫面及聲音都播出來
不過沒事。
很愛喝酒,曾經喝得醉醺醺上主播台不知道自己在報什麼
不過事後似乎都沒人發現。
又曾經和古龍邊喝白蘭地邊看球賽忘記回公司報新聞
台視緊急找來女播音員代打,沒事。
曾透露台視剛成立體育部經理時
傅達仁原本很哈這職位,結果被盛竹如捷足先登
傅為此很不爽。
又說曾是中華隊籃球國手的傅達仁,後來因故跑去馬來西亞當國家隊教練
當晚找中華隊球員打撲克牌賭到天亮
結果隔天馬來西亞隊竟然打贏當時實力堅強的中華隊,全台嘩然
這也是傅最常誇口的得意戰績。
又曾透露主播張雅琴播報颱風新聞,當時沒風沒雨
卻要氣象播報員璩美鳳搖樹枝,製造大風大雨的假新聞。
愛看電影,是個超級電影迷
曾為了看一部電影,花了3小時從中和騎腳踏車到基隆
結果沒看成。
也曾為了看當時台灣看不到的情色片
專程搭飛機到香港去看。
認識瓊瑤夫婦後一起組了電影製片公司
盛竹如找來林青霞、秦漢、秦祥林等大牌拍了「我是一片雲」,大大賣座。
後來又依此模式拍了不少三廳文藝片,賺了不少錢。
此外也到處買電影版權引進台灣播放(如「龍門客棧」等等)
又賺了不少錢。
第一次演出電影則是「天后之戰」(72歲時)。
被消失在主播台後主持「強棒出擊」(1985年起)
一個月最高薪水50萬。
後在「台灣變色龍」、「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演」、「藍色水玲瓏」....等擔任
旁白又造成轟動,成為台灣類戲劇的第一旁白哥
年收入破千萬。
在台視擔任節目部經理屢出奇招
包括拿楊佩佩的金庸舊劇在八點檔重播、首播連播2集(2小時)、把即將上檔新劇夾帶
在舊劇的完結篇後面.....等等,收視率一直都很漂亮
業績最火紅的時期,電視台單月發單薪、雙月發雙薪,一年最多發三十幾個月的薪水。
投資電影公司時因不滿當時某片的海報設計
當場撕毀海報並火掉海報設計者-\-\江霞的老公
後來江霞入主台視董事就和盛竹如撕破臉
指責盛帶動台視的紅包文化
盛矢口否認,反指稱江在演員時期曾和劇組人員有一腿,江也否認,並稱盛為「小丑」
盛因不滿江霞作風後來便離開了台視....
兩津勘吉薪水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近有一名推主とある推算出知名動漫老爸的年薪,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賺了多少吧!
Music: Canon in D Major
相關資料:http://bit.ly/2yzXUOJ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up96NNB2W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