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文化城理髮廳】
在台北市健康路上曾有座紅極一時的理髮廳「文化城」
文化城為古典式建築,裝潢相當豪華
經營方式則是將店內的髮椅設備租給理髮師
狀況好時曾一度吸引近200位理髮師進駐
看著氣勢正旺的文化城,卻屢次因為違建問題引發各界關切
其門口三座牌樓於1984年5月25日遭到市府強制拆除
隨後其二樓也因程序違建於6月拆除
1988年10月文化城發生大火,造成近千萬的損失
這棟一度號稱全國最豪華的理髮廳也黯然走入歷史
有沒有人還記得這家理髮廳?
還是有人也曾光顧過的?
#報時光UDNtime
#文化城
#理髮廳
日期:1984/4/28
圖說:台北市東區號稱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型理髮廳。
來源:聯合報
攝影:馮立罡
歷史新聞
【1984-05-24/聯合報/07版/】
投資七千萬.髮姐兩百人
文化城轉虧為盈
違建拆除後.裝潢將減色 豪客若卻步.股東蝕老本
【本報記者王保憲特稿】台北市「文化城」理髮廳於本月初開張營業時,由於受到台北市議會部分議員的攻擊,一夜之間聲名大噪,同時籌備之初股東們為了表現理髮廳的特色,投下巨額的資本,不但外表裝設豪華,內部的裝潢及設備也極為奢侈,並以古典式的巨型建築物在台北市健康路出現,受到社會各界不斷的指責。 業者們投下將近七千萬元資本,在他們認為只要服務週到,小姐多,一定能在短期內將本錢撈回來,他們的如意算盤真的靈光嗎?
「文化城」的營業方式非常特殊,店裡僱請的員工就有一百多人,每月支付薪水超過二百萬元,每天香煙就要五十條以上,再加上一些雜支,水電費及房租,每天一開門就必須有卅幫元左右的收入才能維持開銷,但以它目前情況來看,似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首先,它的椅子是以出租的方式租給服務小姐,如果服務小姐的人數越多,老板的收人就越高,五月初文化城剛開張時,由於不斷受到各界的指責,理髮小姐害怕一旦被警方取締關門沒有工作紛紛離去,使原有將近一百五、六十名服務小姐一下子減少了將近一百人,但由於剛開始時客人眾多,在五、六十名小姐力撐下尚不致於賠的太慘,眾老板們為了「粥少僧多」,整天愁眉苦臉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過了五、六天,理髮小姐們發現風聲漸漸平息,又回來了一百多人,「文化城」就在這將近二百名小姐撐場面下,目前營業狀況已轉虧為盈。
據理髮小姐們透露,租髮椅的代價須視理髮廳的營業狀況而定,有些小型理髮廳每天只要付五百元租金,情況較好的也只要一千元,但「文化城」的髮椅每天每張租金是二千元,如果以二百名小姐計算,老板一天至少有四十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其它飲料、餐點,收入更為可觀。
除了髮椅出租及餐飲收入外,洗腳、修指甲的情形也不錯,一般到「文化城」去享受的客人,在按摩休息之餘都會趁機洗個腳或修指甲,老板一天大約也有三至五萬元的收入。雖然「文化城」股東們如意算盤撥對了,但他們沒有想到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及警方的壓力太緊,相信在今天第二度面臨拆除的厄運後,原來金壁輝煌的外表必然會留下斑駁的痕跡,如果原來準備去享受它豪華裝潢的客人因而卻步,「文化城」的損失可能就不止七千萬元了。
【1988-10-11/聯合晚報/09版/社會】
火燒文化城 慘哉救火人
豪華髮廳 名氣一度揚全台 損失千萬 十三消防員受傷
【記者孔令琪、楊金嚴/台北報導】一度號稱全國,甚至全世界最豪華的「文化城」理髮廳,昨天深夜的一場大火,除造成近千萬元的損失外;有十三名消防隊員在救火中分受輕重傷,一把火燒出長久以來的理髮廳管理與安全問題。
受傷的消防隊員名單包括松山分隊余光榆、劉國榮、杜汪濤、曾芳明、圓山分隊葉顯斌、戴俊傑、孫鉞、丘應明及八德分隊小隊長李天柱等九人在搶救中,受爆燃火勢燒成輕重傷,其中余光榆因肺部吸入熱空氣造成「吸入性」灼燒,目前傷勢嚴重有生命危險,另外,金華分隊吳俊瑩、松山分隊周良信、圓山分隊陳貴昇、八德分隊吳德盛等四人救火中,手腳分別受燒、割傷,經送醫後自行回家療養。 圓山分隊的陳貴昇一度因脫力昏厥、右腳遭割傷,但甦醒後,仍奮力背起空氣瓶衝入火場,場面感人。
文化城理髮廳的電工李志堅說,昨天晚上十一時卅分,他在電氣間休息時,聞到隔壁總務室有木頭燒焦味,白煙冒出,等他拿來鑰匙,打開房門,裡面已成火海,店方曾拿五支滅火器搶救但無效。 警方據報後,先後出動各型救火車卅八部,人員百餘人趕到現場搶救。 在一個多小時延燒中,文化城地下室、一樓設備全部被毀,所幸當時店內近二百名服務小姐、顧客都順利逃出。
但消防隊員在救火中,卻因「文化城」建築採封閉式建築,內部隔間卻用易燃材料裝潢,使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濃煙蔽空悶燒的高溫造成爆燃,將整個天花板震落,造成在內部救火的消防隊員陷身火海受傷。 文化城理髮廳昨天深夜的火警,由於外傳起火因素與文化城內部經營權有關,警方已深入查證,是否有人為因素造成火災。 據了解,「文化城」的負責人日前剛因案入獄一個多月。現在的財務分別由三個股東共同負責。 由於「文化城」從七十二年成立後,曾經數次股東人數有增有減,警方正從內部經營權轉移過程進行側面了解。
「八德一樓出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樂活 八德(租買情報)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八德租店面的實價登入和評價,591、YOUTUBE和都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租|八德大湳市場整層店住出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美翻!桃園八德社會宅租金4600元起跳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桃園市/【八德一號】社會住宅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八德一樓出租 在 Re: [請益] 這時機買台中北區小套房是盤子嗎? - PTT推薦 的評價
八德一樓出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華商場誕生前後 1960 vs 1961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於1960年7月2日在臺北市中華路與開封街口的高處往北拍攝,當時中華路上的違建住戶為配合新商場的興建而開始自行拆除違建。
下圖由《聯合報》記者陳明輝於1961年3月27日在同地拍攝,此時中華路上新建的中華商場即將竣工。
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圖片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附錄】
1963年6月3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上)
撰文:何凡
民國卅八年初,許多從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開始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這條帶子橫貫台北市,在西門一帶的正面,若干家飲食店裝潢得燈火輝煌,晚上看看還不錯,像是一個閃亮的帶釦。但是帶子的兩端就不行了,尤其是靠近小南門一帶的貧民窟,其污穢與雜亂實在出人意表。坐火車來台北的人,先經過這個地區,其印象之惡劣可想而知。
五十年四月一日,整建的中華商場落成,化大違建區為合法。而且把竹棚木壁改為鐵筋洋灰,居民不再到鐵道上便溺了,改用抽水廁所。一時群稱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為解決違建難題開了一條新路。直到今天,如果晚上站在新生戲院門前看看,像一條火龍,的確很壯觀。
但是中華商場開幕到現在兩年多,發現經營情形並不全合理想。甚至有非想法馬上改良不可的情勢。這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任何一個新工作,總有考慮欠周之處。市民都希望中華商場改得合乎理想,以鼓勵其他違建區也依式改建。原計劃的中華商場,是祇做生意,並不住人。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了門回家。即使是住人,也是單身看店的,而不住家眷。但是原有的店舖多是小本經營的家庭商業,白天是店,晚上是家。還有,二三樓根本無生意可做,住家反是惟一的辦法。據報上統計,八幢大樓的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現在才開了六百八十三個商店。雖然有若干家佔了不止一間店面,但是總有一半閒下來,都做了住宅。
商店變成公寓,問題就多了。可能有人做生意不興隆,但是生孩子卻不含糊。現在遊中華商場,可以看到成群打夥的毛孩子在各層樓間鑽來鑽去,根本不像「買賣地兒」。孩子們大哭小叫,大人也要跟在裡面抓屎抓尿,排難解紛。在這種環境中,無論買或賣,都意亂心煩,搞不出名堂。
連帶著,女眷們埋鍋造飯,把新牆都薰黑了。而垃圾也因之增多,那間堵著樓梯口的垃圾室真是「人皆掩鼻而過之」。本來垃圾室設計的就不是地方,現在產量一多,就更增其臭了。同時有家眷就有洗的衣服,於是越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挑出來的「萬國旗」越熱鬧。
1963年6月4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下)
撰文:何凡
中華商場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因之住宅更多於店面,甚至臨街的第一層也有住戶。這樣,家庭與馬路合一,實在不妥當。連帶著後背的走廊就成了飯廳。菜販推車到走廊上販賣,又成了菜市。總之,買賣做不成,取而代之的是「大雜院」。一座嶄新的樓房,經過兩年工夫,現在從火車上看看後背,煙薰火燎,衣衫招展,已經不成樣子。
本來當初希望每家商店的主人都另有住宅,設想未免略高。真有那樣財力的店家,也不至於到中華路去開違建小店。事實上,這地方為地勢所限,也開不了大商店。我們看報上的統計,在整個中華商場的六百八十三家商店中,佔第一位的是成衣,共六十六家。以下是:(二)飲食店,六十家(三)西服店,五十八家(四)電器業,五十四家(五)皮鞋,四十四家。都是小本經營,以一兩間門臉的為多。像這類店家,自然以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生意為最合理想。如果買或租房子做生意,就難賺出房錢了。
據報上說,中華商場以信樓新生戲院對面的局子為最貴,每間有的貴到五十萬元,租金四千元,押金三萬元,真成了寸金地。最便宜的愛樓三樓有一家住宅,月租二百元,且不要押租。說老實話,像這種市中心的交通方便地段,房子又新又牢,花幾百塊錢住真不貴。所差的是,大雜院的日子嘈雜紊亂,有點兒不堪領教。
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中華商場住家既不相宜,最好是把商業繁榮起來,仍保持商場的面目。改善的方法包括利用樓頂建娛樂場,但是頂樓是否能容納多人不影響安全?颱風季節來了,露天花園是否相宜?這都是問題。也有人主張修天橋和電梯,以方便遊人。不過這筆錢由誰出恐怕很難決定。更有人認為商店應當分類集中,才好營業。但是這對於一個公營的商場已有困離,何況屬於一千多個房東的中華商場?其實中華商場的二三樓卻無妨提倡出租做寫字間用。寫字間不做門市生意,不怕顧客不上門。而比住家眷又乾淨得多。以此地交通之便利,又是寫字間所必備的條件。以前北市府曾擬租一二十間設自助餐廳,餐廳可以吸收大量食客,對於附近商店是有益的。但是,因為房東意見紛紛,又租不成。中華商場之難弄可想而知。現在商場的房東已經到了該「自覺」的時候,如果再堅持個人利益,恐怕整個商場的繁榮就無法達成了。
八德一樓出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華商場誕生前後 1960 vs 1961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於1960年7月2日在臺北市中華路與開封街口的高處往北拍攝,當時中華路上的違建住戶為配合新商場的興建而開始自行拆除違建。
下圖由《聯合報》記者陳明輝於1961年3月27日在同地拍攝,此時中華路上新建的中華商場即將竣工。
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圖片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附錄】
1963年6月3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上)
撰文:何凡
民國卅八年初,許多從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開始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這條帶子橫貫台北市,在西門一帶的正面,若干家飲食店裝潢得燈火輝煌,晚上看看還不錯,像是一個閃亮的帶釦。但是帶子的兩端就不行了,尤其是靠近小南門一帶的貧民窟,其污穢與雜亂實在出人意表。坐火車來台北的人,先經過這個地區,其印象之惡劣可想而知。
五十年四月一日,整建的中華商場落成,化大違建區為合法。而且把竹棚木壁改為鐵筋洋灰,居民不再到鐵道上便溺了,改用抽水廁所。一時群稱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為解決違建難題開了一條新路。直到今天,如果晚上站在新生戲院門前看看,像一條火龍,的確很壯觀。
但是中華商場開幕到現在兩年多,發現經營情形並不全合理想。甚至有非想法馬上改良不可的情勢。這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任何一個新工作,總有考慮欠周之處。市民都希望中華商場改得合乎理想,以鼓勵其他違建區也依式改建。原計劃的中華商場,是祇做生意,並不住人。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了門回家。即使是住人,也是單身看店的,而不住家眷。但是原有的店舖多是小本經營的家庭商業,白天是店,晚上是家。還有,二三樓根本無生意可做,住家反是惟一的辦法。據報上統計,八幢大樓的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現在才開了六百八十三個商店。雖然有若干家佔了不止一間店面,但是總有一半閒下來,都做了住宅。
商店變成公寓,問題就多了。可能有人做生意不興隆,但是生孩子卻不含糊。現在遊中華商場,可以看到成群打夥的毛孩子在各層樓間鑽來鑽去,根本不像「買賣地兒」。孩子們大哭小叫,大人也要跟在裡面抓屎抓尿,排難解紛。在這種環境中,無論買或賣,都意亂心煩,搞不出名堂。
連帶著,女眷們埋鍋造飯,把新牆都薰黑了。而垃圾也因之增多,那間堵著樓梯口的垃圾室真是「人皆掩鼻而過之」。本來垃圾室設計的就不是地方,現在產量一多,就更增其臭了。同時有家眷就有洗的衣服,於是越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挑出來的「萬國旗」越熱鬧。
1963年6月4日《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
玻璃墊上
中華商場難題(下)
撰文:何凡
中華商場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因之住宅更多於店面,甚至臨街的第一層也有住戶。這樣,家庭與馬路合一,實在不妥當。連帶著後背的走廊就成了飯廳。菜販推車到走廊上販賣,又成了菜市。總之,買賣做不成,取而代之的是「大雜院」。一座嶄新的樓房,經過兩年工夫,現在從火車上看看後背,煙薰火燎,衣衫招展,已經不成樣子。
本來當初希望每家商店的主人都另有住宅,設想未免略高。真有那樣財力的店家,也不至於到中華路去開違建小店。事實上,這地方為地勢所限,也開不了大商店。我們看報上的統計,在整個中華商場的六百八十三家商店中,佔第一位的是成衣,共六十六家。以下是:(二)飲食店,六十家(三)西服店,五十八家(四)電器業,五十四家(五)皮鞋,四十四家。都是小本經營,以一兩間門臉的為多。像這類店家,自然以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生意為最合理想。如果買或租房子做生意,就難賺出房錢了。
據報上說,中華商場以信樓新生戲院對面的局子為最貴,每間有的貴到五十萬元,租金四千元,押金三萬元,真成了寸金地。最便宜的愛樓三樓有一家住宅,月租二百元,且不要押租。說老實話,像這種市中心的交通方便地段,房子又新又牢,花幾百塊錢住真不貴。所差的是,大雜院的日子嘈雜紊亂,有點兒不堪領教。
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中華商場住家既不相宜,最好是把商業繁榮起來,仍保持商場的面目。改善的方法包括利用樓頂建娛樂場,但是頂樓是否能容納多人不影響安全?颱風季節來了,露天花園是否相宜?這都是問題。也有人主張修天橋和電梯,以方便遊人。不過這筆錢由誰出恐怕很難決定。更有人認為商店應當分類集中,才好營業。但是這對於一個公營的商場已有困離,何況屬於一千多個房東的中華商場?其實中華商場的二三樓卻無妨提倡出租做寫字間用。寫字間不做門市生意,不怕顧客不上門。而比住家眷又乾淨得多。以此地交通之便利,又是寫字間所必備的條件。以前北市府曾擬租一二十間設自助餐廳,餐廳可以吸收大量食客,對於附近商店是有益的。但是,因為房東意見紛紛,又租不成。中華商場之難弄可想而知。現在商場的房東已經到了該「自覺」的時候,如果再堅持個人利益,恐怕整個商場的繁榮就無法達成了。
八德一樓出租 在 租|八德大湳市場整層店住出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Line通話預約鑒賞 https://lin.ee/dCMfqRk Mr'吳關於我們 https://linkby.tw/samwu1313———————————————我們專注! ... <看更多>
八德一樓出租 在 美翻!桃園八德社會宅租金4600元起跳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桃園#住宅#租屋社會住宅有多美,帶您來瞧一瞧!桃園市第二座社會住宅,就在 八德 建德路上。由於是全新落成,最近樣品屋更是曝光,家具應有盡有, ... ... <看更多>
八德一樓出租 在 樂活 八德(租買情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即日起成立樂活新八德(租買情報) 社團讓八德相關資訊更透明讓樂活新八德母團更好. 歡迎各位社團夥伴或蚤友多加利用房子好租,好買好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