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總質詢|一起建立友善、公共資源布建的城市】
度過了一個民主的週末,週日晚上來分享我的第三次總質詢,主題是希望建議友善且公共資源完整布建的城市,也跟市長討論如何以生態觀點進行完整評估,打造生態多元又豐富的城市! (這張照片正在和市長討論四維荷花池的生態調查🤓)
#現在來跟大家說本辦總質詢準備了93頁ppt
#最後我只講了63頁的扼腕故事😨
#以下簡短報告但大概快六千字 #看不完可以鎖定我6月11日晚間直播party
🖥第三次定期會市議員陳薇仲市長施政總質詢影片🖥
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0603Q_1100.mp4
這次總質詢確定勞工處的規劃、市府臨時人員薪資提升的規劃,以及和各局處提醒公共托育家園的空間需求外,也明確得到市長針對大武崙公園二期會辦理參與式工作坊的答覆。
我也特別和市政府分享「市議員陳薇仲辦公室」舉辦參與式預算的經驗,並討論了市民對社區空間的想像,以及如何搭配工程前期的評估,讓工程不要浪費公帑,並確保社區朋友的參與和兼顧生態?我也舉了許多沒有評估的基隆市砍樹工程和瘋狂裝路燈為例,提到法規缺乏以及相關的把關機制與流程缺漏,並更進一步,希望市府統整所有生態與參與、資訊透明的議題,成了一個生態總顧問或平台來設計不同規模工程前期的評估與檢核。(以及我本來要討論本市能源政策與台電要填海造陸,但完全沒時間~~QQ)
除了我講不完,我知道你也看不完以下我的這篇「摘要」😝。沒關係,為了讓本人總質詢不遺憾,我的 #總質詢聊天Party兼罵台電填海造陸的直播 將在6月11日(四)晚間19:30❤感動上映。敬請期待~😎
🛠前次總質詢追蹤:#勞工處+#臨時人員薪資
在總質詢一開始,我和市長討論到前兩次總質詢時市長有說過「我們會來努力」的議題──基隆設置勞工處與府內臨時人員薪資提升的議題。
基隆有約18萬勞動人口,但相比於人口層級相當的新竹市,基隆市並沒有在專責單位來處理勞工事務。(目前是基隆社會處底下的勞工關係科和勞工行政科兩個科)我在第一次定期會提到,希望可以檢視勞政預算與人力,真正地落實勞基法的執行與勞檢,甚至再往前推進,以規劃更完整的勞工教育、協助市民建立勞工意識,讓基隆勞工能有更多的協助與支持。
因動保所寵銀臨時人員負擔過重、薪資過低,且面臨招不到人的窘境,因此我在第二次定期會來和市長討論臨時人員薪資提升是否可行,當時市長整體市府臨時人員的薪資要一起檢討、提升,需要審慎來評估,但方向上是支持且會持續處理。我也期許市府的整體勞動條件能夠提升,帶動私部門的勞動權益注重。
針對勞工處設立,市長直接回覆說「因為地方制度法的限制,要多設一個處就要少一個處,目前沒有辦法。」而針對臨時人員薪資,市長回覆說「基隆市政府一直都很注重這塊,另外也要看各個局處用人的需求才增加,未來下個會期也會視情況來規劃薪資提升。」臨時人員的薪資提升上我也會繼續監督,而針對市長對勞工處的回覆我是有點失望,我當然知道勞工處不是一蹴可及,但是基隆18萬勞動人口真的不需要一個專責處室嗎?或規劃更完整的勞動經費、政策,一起來勞工努力嗎?勞工專責局處是對全體市民勞動權益提升的重視,我也會請市長還是要努力規劃經費和配套、並有明確的期程,並持續監督。
👶#公共托育家園-跨局處合作解決難題
我認為完整公共化托育設施的佈建,能讓父母能安心生育,也才有機會來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從市府的施政報告、申請前瞻計畫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市府是希望來推動佈建公共托育家園的,從有中正、暖暖、信義、仁愛、七堵都曾經是預計設置的點,但目前只有已經在營運的中正,及親子館完成後會進行的信義外,社會處在業務報告回應我的提問時,表示沒有新增其他公托家園的計畫。
經先前跟社會處討論的結果,我們發現目前公托家園最大的困難就是「合適的空間難尋」,包含閒置公有房舍無合法建照及使照、教育處調查顯示各校無閒置空間數等。因為了解到這個難題,我們辦公室也和王婉諭委員辦公室合作,委員請中央單位盤點可能可以使用的閒置空間,也有盤點到空間條件合適的地點,但因臨近加油站而不適合設置。因此,我認為如何提高學校空間合作的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我舉「台北市公立各級學校推動公共化幼兒園暨公辦民營托嬰機構獎勵及配套計畫」為例,台北市針對願意配合的學校提供了許多補助及優惠,希望市府能參考。
另外,我請民政處、財政處及各局處和社會處合作,盤點符合法規的閒置空間,也特別請教育處和社會處研議提高學校合作意願的方案、盤點目前合作不利的原因,以及非營幼和公托家園一起爭取空間的可能性。我認為,再多的津貼、現金補貼都比不上完整的公共托育設施佈建,希望各局處一起合作解決少子化難題!
針對公托家園的空間難題,市長回應,他上任後即親自召集盤點市政府閒置空間,目前包括一校一公立幼兒園在執行,也跟中央爭取相關預算,但0-2歲托嬰部分,有兩個問題,一是這屬於社會處社會福利的業務,托嬰空間和幼兒園空間的需求有點不一樣、預算來源也不一樣,市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第二個問題是中央的經費在之前是有所鼓勵,但之後就沒有了必須要由市政府全部來負擔。市府會繼續努力。
🌳#大武崙森運公園第二期工程,如何長出「參與」基因?
關於很多朋友關心的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始,第二期工程費用為3,100萬,預計2020年進行規劃設計、2021年開工,工程包含親子戲水區、共融式公園、極限運動場和步道等等設施(詳細內容請參考教育處網站大武崙工程專區),很多市民有各種遊戲和運動需求,我請教市長關於第二期工程的設計規劃,民眾參與機制會發生在哪個階段?是否會召開地方說明會?使用者意見(線上問卷或以其他形式)要如何反映在設計上?
市長回應,目前都發處公園科的中正公園案正顯示了參與機制越早越好,大武崙二期工程接下來要開始進行細部設計,他會請教育處參考都發處進行的模式,檢討經費及如何把前期參與機制和活動設定在規劃中,參與機制會發生在設計圖出來之前,而地方說明會則毋庸置疑一定會召開,若有前面這兩個機制,使用者的意見在前期參與機制納入後,在地方說明進行確認,一定會反映在設計上面。不過市長也表示教育處之前沒有相關的經驗,請都發處發展出一個pattern讓其他局處可以學習。我們很開心能夠聽到市長的承諾,公園使用者和年輕朋友一定會非常期待,也請市長協助都發處將相關經驗分享給較教育處。
💪參與的練習──#里民會堂問卷調查
一個能夠促進民主與參與,必須掌握市政資訊公開、課責機制,與廣納「參與」,這是開放政府重要準則。面對資訊公開,市長和各局處首長總是說「需要練習」,談到「參與」都會說「參與很難」。
我在總質詢中分享了我的辦公室規劃、執行「百萬預算・我們決定」的流程(市議員陳薇仲建議款額度執行參與式預算),研究了各地的案子,設定流程讓民眾有好的討論規則「找出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公部門可以就適法性、公共性、預算可行性專業來評估提案是否能執行,再由全區居民一起參與(兼顧代表性),選出大家最有感覺、最期待優先執行的案子。最後有1217人參與。
沒錯,參與是「需要練習」,但不能總是囿於陳規而沒有開啟第一步。我以參與式預算中由安樂區居民提案、受到許多朋友支持的「 #里民會堂你敢去嗎?」來開啟討論,里民會堂是屬於大家的公共空間。但在資訊透明上,這些使用了公費經營和在此辦理的開放時間和活動很多並沒有公開在區公所網站上,想要借用或找尋適合自己的活動也沒有辦法查到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很多族群不使用里民會堂,並不是真的不想用,除了沒有相關資訊,也很可能是硬體、活動不夠多元,讓這個公共空間失去原本讓社區所有公民使用的機會。
因此,我特別和處長討論到里民活動中心的空間活化——也是民政處自己的業務目標。這件事情不是只像處長在業務報告回答我的一樣,說找里長或管委會來討論,當然里長不會違背民意,但觸及的樣本和統計、分析方法是什麼?真的有效度和信度嗎?因此我特別再提一次,必須要搭配「嚴謹問卷設計方法和分析」,透過空間使用調查,讓全基隆的民眾都可以有一個介面來表達自己對公共空間的想法,來「練習參與」,並且也讓民政部門全面了解到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和提出有效改善規劃。我也舉出幾個里民會堂空間使用調查的例子,再次強調全面性有效的問卷和分析統計方法是改善的基礎,這部分的經費和規劃,有辦法嗎?雖然處長一直說這需要專業和經費,但也在最後承諾會朝這個方向來努力。
📚工程前完整的評估——#零星工程雖小卻不可馬虎
接著,我也繼續分享我們參與式預算案的前三名——四維荷花池再現螢火蟲、自己的公園自己蓋(安樂公園與四維公園),以及基隆第一座參與式設計公園十全亭公園,這些案子全部都來自安樂區居民提案且受到安樂區朋友支持。在執行上,除了工程改善,居民們希望有完整的生態調查以及規劃設計並納入參與式設計。但零星工程這筆預算的限制是一定得「有工程」,且執行前的規劃設計佔比非常少(大約5%)。
因此,雖然零星工程(議員建議款)的設計是小型的鄰里改善,但仍以「工程」為主,這筆預算可能會造成「工程」導向的設計。但其實社區的改善、生態復育與公園的改善,可能需要導入更多生態觀點、納入居民參與式設計等參與的過程,甚至需要有完整的調查與評估後,才能開始執行工程。
因此,我也特別詢問到,民眾期待「完整的評估、參與」,再執行工程,以零星「工程」為主要目的的預算並無法涵蓋這些調查與執行層面,主管單位民政處是否有相關的業務費、勞務採購費?能來協助完整生態調查或鄰里公園參與式設計?處長回答,這個部分應該要在各局處編列經費,民政處並沒有相關經費和專業,可能需要其他局處協助。
因此我再詢問市長,雖然零星工程通常較小,但其實工程會大幅影響各地市民的日常生活,有可能納入「完整評估的機制」,並來把生態觀點、評估與參與式設計融入零星工程中嗎?或是有由市長來發動、跨局處的協作機制?市長回覆說,「可以不用零星工程,也許能以市議員建議的形式,由市府各單位來協作。」市長也特別展現了對「四維里荷花池生態復育再現螢火蟲」的興趣,也認為很有可能來執行參與。
很開心市長有正面的回覆,也期待市府可以重視參與式預算這個由民眾提案、民眾決定的過程,我和辦公室也會積極來討論各單位協作。
🌳工程豐收年──#以樹木保護為例看工程前評估之重要
在零星工程前的評估中,市長的承諾算是「規劃完整」的第一小步。我接著繼續詢問的事情,是不管鄰里的廣場工程、修樹工程,甚至是目前山海城串連的豎梯工程,經常可以看到暴力把樹木斷頭、砍斷,或是進行廣場或人行道時留下過小樹穴的錯誤工程——過小的樹穴、錯誤的修樹方法會造成樹根系發育不全、爛根、生病,並容易因為風災而造成樹倒,砍樹不僅浪費公帑,錯誤修樹更容易造成公共安全疑慮。
但基隆市除了54顆受保護樹木有較完整的保護規則,以及未來有「受保護樹木的委員會」外,基隆一般的行道樹、居家附近或河川旁的樹木並沒有被重視,修不論是植樹還是修剪樹木的法規,最新的版本都是十年前,而主責單位由各個可能會進行工程的局處擔任(也沒有更新、並不全面),修樹查核的局處是產發處的農漁管理科,但由於人力不足,以被動方式受理工程單位申請,再進行抽查。
除了沒有主動查核機制、實務上有些工程單位會沒有申請造成很多錯誤,法規並沒有完整修剪樹規範或規定有認證的園藝專業者來進行評估與修剪、移植,很多工程單位或承包廠商沒有相關的技術與專業,也容易導致暴力砍樹工程。如先前大家關心的西定河砍樹造成雛鳥落巢的狀況,就是發包的工務處沒有注意到此問題,承包商沒有相關素養,直接無視雛鳥砍樹,造成雛鳥落巢掉入水中,只好由熱心民眾協助送往動保所,反而增加府內同事的工作量。
因此,我也舉了宜蘭的例子,在修樹法規上要要有更完整的複查與檢查的SOP,另外也以高雄與台北的修剪樹木規範為例,有比基隆更完整的修剪規則以及爭議地段如何修剪以維持都市生活與樹木生長平衡(如河邊),更特別提到應該要有跨局處的統整平台更主動的分享專業,以及如林務局與許多縣市正在推動的園藝專業認證等。透過嚴格把關法規、提供完整規範、跨局處合作與嚴謹的申請複查流程,分享專業,也保護城市的樹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生態觀點如何引導工程?——前瞻水環境改善工程與鳥類生存
討論完修樹規則後,我也提到,以基隆市前瞻計畫補助的水環境計畫來說,整個工程的生態檢核(除生態外還包含資訊公開與參與)算是相當認真。以基隆之眼的沉沙池工程(由基隆市中心走國道一號南下的轉彎處、西定河旁)來說,移植樹木的計畫做得相當完整。
但是,該工程的生態檢核是有提到鷺鷥科鳥類「另此數株榕樹冠層中可見數種鷺科鳥類在此群聚之情形,包含夜鷺、黃頭鷺、小白鷺等物種...故此區之數株大胸徑榕樹可為陸域生態保全對象,以減輕人為開發對於本區陸域動植物之影響。」我知道沉沙池工程難以避免干擾、也會需要樹木移植,但在業務報告中有提問主責的環保局如何回應生態檢核中的「補償」——也就是在水環境工程稍微改善水質後,是否有「可能」再次成為一個鷺鷥科鳥類能夠棲息的地方?
但環保局的業務報告回應是「有電話問過基隆鳥會前理事長,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本來就會離開。」但其實根本沒有研究顯示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我除了再次質疑這個回應,也特別問到,如西定河周遭住家、田寮河的人行道等人鳥衝突,有觀察到是因為基隆之眼這邊的榕樹棲地不見,導致鳥類繁殖地無處可去,才會造成這些衝突。
為此我也特別質疑未來沉沙池工程完工後,所要進行的景觀改善居然是種植「山櫻花、楓香」,這些樹木根本不符合該工程生態檢核所提到的「補償」、無法讓鷺鷥科鳥類有可能棲息,這樣勢必會造成更多人鳥衝突。這個景觀規劃,有可能用更適合鳥類棲息的樹種、為城市動物提供不同的棲地嗎?環保局長回應說,未來會注意景觀工程,並使用較友善鳥類棲息的樹種。
💥#光污染入侵我們的生活
接著,我也特別質疑在沉沙池工程後的景觀改善後,會在現地裝設高低不一的景觀燈,除了影響樹木生理外,也完全不符合生態檢核所說的、提供可能的棲地「補償」鳥類,而且也會造成能源浪費。環保局長也回應說,會檢討景觀規劃的燈具配置,希望創造一個好的公共空間。
因為這個案子,我也特別提到工程中很少注意到的「光害」問題,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都市與邊陲來自廣告看板、LED及路燈之光污染對於生態和動物生理機制之傷害,而夜間過多的光污染也會造成人類身心健康之問題如內分泌失調、失眠以及壓力、焦慮等,此外,過多不必要的光源使用亦可能造成能源浪費與經費耗損。
今年三月,環保署已經發布《光污染管理指引》,我也希望除了環保局可以參考、開始來用公聽會等各種形式與專家學者討論光污染的問題與防治,也應該與各單位盤點各地燈源設置的必要性、特殊區域範圍是否可以縮減與時間是否可以調整,並找出不同的替代工具,建立我們的燈具設置工程前的「評估機制」?
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來不及請市長與局處回應。不過,這次定期會我已經針對光污染防治提案,會繼續來監督和促進跨局處合作。
☘#總結——#生態總顧問?生態大平台?
由於我談到許多工程前的評估——除了最基礎的民眾資訊公開,更多如生態檢核、生態評估、規劃與納入參與、甚至樹木修剪、城市動物棲地以及光污染防治等議題,這些需要有相關的專業來整合並制定「法規」,此外,更需要有專責的機構或委員會或平台來設計不同規模工程的檢核機制,並有人力來執行評估與稽查,才能讓工程不只是「干擾」環境的零和遊戲,而是可以有更多「#生態觀點」在工程發生之前做「 #完整的評估」,並將「#民眾意見完整納入」。這樣我們才能有所依循,真的來建立一個生態與生活品質共好的美好城市。
除了中央補助的大型工程外,生態檢核的評估以及效力是否可以更完整?是否可以針對不同規模的工程設計更完整的流程,並有專責的機構?工程的資訊透明公開以及民眾的意見納入機制為何?這些因為時間的關係,來不及和市長討論,我也會持續透過質詢與提案,要求市府要完整重視。(市長在之後的王醒之議員總質詢中也有承諾會努力進行生態總顧問與把關機制的規劃)
公民科學 ppt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選戰倒數最後四十多天了。
和大家分享這篇專訪,裡面提到這些年來,我在國小教書、在PTT新竹版以「鳥大」名號走跳、號召第一場公民行動的故事。
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孩子、了解年輕爸媽聲音的聲音進入議會,改變政治。邀請所有新竹市東區的朋友們,我們共同衝刺!
--
專訪內文:
「曾有段時間飆車族很猖獗,那時候我們結合了 PPT 新竹版的版眾,一起去市政府前面抗議。那件事情讓網路的鍵盤鄉民們聚集在一起,群眾力量可能真的有給市政府壓力,大概一兩年後,飆車族就真的消失了。」
「對我而言那是一次成功的經驗,感受到『我們因著共同的價值與目標凝聚起來,展現出的意志,有機會改變這個城市。』」談起讓她選擇走上政治路的契機,蔡惠婷語氣中,滿是對新竹未來的期盼與促成更多正向改變的信心。
說到 PTT 新竹版的「鳥大」,資深鄉民可謂無人不知,頂著這個俗又有力稱號的蔡惠婷其實是名有著清麗外貌的少婦,她是善解人意的「小鳥老師」、是新竹孩子母親,同時也是熱心公益的新竹市民。
蔡惠婷發現,當一群人為了同樣的目標凝聚在一起,就能帶來改變的可能。對她來說,教育是人的工作,政治也是人的工作。本著對教育的熱情,從改變新竹的教育問題著手,她要讓自己成為那個推動改變的人。她相信「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而這也是蔡惠婷參選的初衷。
「我相信從家庭教育做起,我們未來社會的問題真的就是可以減少。」身為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與養育孩子的母親,蔡惠婷犀利地點出現存的問題核心──我們總是用同一套標準在看待所有問題,卻沒有看到問題真實的面貌,如同教育體制看不到家庭內部的問題;中央看不到地方的問題,於是為了解決生育率,便出現了「育兒百寶箱」這樣荒謬的政策。
「育兒津貼在別的地方或許有效,但是在新竹無效!」蔡惠婷說,「這些人不缺錢,他一年可能就兩三百萬的收入,他缺的是時間。」她解釋,新竹因為特殊產業型態造就了偽單親的環境 ,許多在科學園區上班的父親往往因為高工時而壓縮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回家之後又時常累得不省人事,無法分擔母親在家務和育兒工作的辛勞,獨自育兒的全職母親時常面臨缺乏支援的情況,讓家庭面臨失能的困境。
蔡惠婷指出,每個社會問題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沒有競爭也沒有監督機制除的營養午餐讓孩子缺乏食育、高工時環境迫使家庭趨近失能、對育兒不友善的城市讓母親推著推車在畸零的人行道上舉步維艱,最重要的是,目前新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與學校的設置無法對應到人民真正的需求。
蔡惠婷強調,從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做起,便能預防許多社會問題,她期盼以整個社會的力量支持在這個城市生活的父母與孩子。最近幾個月,蔡惠婷除了在選前四處進行政見推廣外,對於市政的監督仍不遺餘力,今年 7月,她與許多家長站在關新公園,對於市府花大錢在公園架設對孩子可能造成危險的廣告看板提出抗議。
從老師變成市議員,蔡惠婷沒有要講一套很高的論述或政策,而是真正看到問題並提出解方。談起未來想做的事,她的口氣中遮掩不住迫切與期待的心情,她要催生真正的「育兒百寶箱」:讓職能治療進入校園、讓父母在領取補助前先上課、學習當爸媽,給予他們實質的支持,還要全面打造無障礙空間,讓新竹成為一個對育兒友善的城市。」
--
捐款資訊:
1、我關注的議題列表、及我的競選收支說明:
https://goo.gl/2zvrQy
2、捐款資訊:
銀行:台灣銀行北大路分行(銀行代號:004)
戶名:107 年新竹市議員擬參選人蔡惠婷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164-0010-11337
(004台灣銀行/北大路分行)
匯款後,請填寫以下表單,以利製作捐款資訊,謝謝 : )
→https://goo.gl/forms/FZJP9PGnQeMphgML2
3、我的競選影片:
https://goo.gl/yyc379
公民科學 ppt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偶有朋友私訊或留言詢問,為何在台灣學堂的節目叫做「『新一』政經塾」,這篇文章也算是一種解釋說明囉!!
********** ************** *************
這兩天朋友私訊我,為何在一些點上如此堅持,比如對現階段提「兩『岸/國』監督條例」一事上頭。
又有人因為我取名「新一政經塾」的名稱很不解。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相同答案。我取名新一,就是常看日漫,在柯南跳出來講福爾摩斯那句「真相只有一個」時,感覺很棒。那好像是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最後終於找到那個真相答案。我一直相信,政改也應該像是立基於分析的基礎上,往核心的真相逼近的過程,然後解答也就隨之出來了。
我喜歡研究、思考,我演講的時候語速是常人的好幾倍,且我演講幾乎不看稿,也不喜歡用ppt羈絆住思考。演講方式,看當下自己的fu,這個fu來自於自己當天的狀況與心情、現場的狀況、抑或各種事情的累加,所以演講切入點會看情況當下調整。因此,我的演講,常是用快速的分析,拖著嘴巴一直往前走的,因此語速非常之快。
為何分析,因為我是對這個社會跟世界總感到無比的不解,所以一直想去理解它、解釋它。所以我常說「『理解』但不一定『諒解』」,理解是立基於我對人行為或事件本身的客觀結構觀察,諒解則是我個人的價值跟立場涉入所做出的決定。如同「基進側翼」一開始就是作為政治戰略的名稱,然後,我一直說找到一個阿基米德點,撐起那個政客改造的空間跟可能。我就是這樣的人,把政治改革當成某種程度的科學工作,而不是「鴛鴦蝴蝶」的感覺派,儘管以前朋友常說,政治敏感抑或政治演說是我的gift,所以我對此相對駕輕就熟,但我依舊相信分析是找到政改解答的基礎。
再者,我在學習過程,常被我師尊逼,甚至師尊說,你們台灣人就是這樣,A的下一步不見得是B,AB過程中有太多漏洞需要被解釋。這些本該被填補解釋的洞,就是問題之所在。一步步推演,一步步解釋。
同樣的,先肯認馬狗八年跟中國交流開放的一切,然後,說要「監督條例」來監察「未來蔡英文如果跟中國簽訂政治或經濟協議」的監督程序性機制。天啊,我想起我師尊那些緊盯我分析推演的日子。
首先為何不是先回過頭去重新盤整過去交流遺留的弊病呢?這些弊病如何善後呢?有啊,當民進黨開始提出「保防法」,當政大學生間諜案或軍中間諜案、抑或鄒景雯說政府機構有著更多中國滲透更多之時,這其實是小英政府正在盤整跟處理過去跟中國交流的遺留呢?
然而,既然已經知道要重新盤整補救,那正常的人跟思維就應該說,是啊,但小英盤整的只有強國人員來台滲透,但依舊盤整的不夠全面,馬狗所引進的中國白蟻還有以資本為表現的形式,那以資本為表現的形式中有多少以購買產業、以土地資本。。。等等為表現呢??那應該如何防範過去馬狗開放交流的問題遺留呢??所以是不是該有美國那種「外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呢?是不是該有「敏感科技法」呢?這些中國私人資本利用第三地、第三人來台的事情,根本也不是啥米監督民進黨政權的監督條例可以監督到的。
迨至善後解決這些問題遺留之後,就是重新盤整過去交流的優缺點之後,第二步即是,未來還要跟中國政經交流嗎?如果要的話,那應該透由什麼樣的機制呢??這時候這個程序性機制的討論,就可以來說「兩岸/國監督條例」的問題呢?
不要忘了,馬狗及其麾下狗官那位姓尹的樣子,常常虧阿扁說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最大躍進時刻就是阿扁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使然;但馬狗這廝忘卻一件事情,就是它讓「中台」關係產生一種質變,過去台資挺中,台人赴中,變成中資入台,強國人入台,這是一種交流上的質變。這不該重新停下腳步,全面性反思,過去交流出現什麼問題嗎??
民進黨在處理「保防法」(關於保防法參見先前我的簡單隨筆po文啦!)、社會在討論馬狗開放中國交流導致的全面滲透間諜案之刻,至少表示民進黨都在重新盤整過去八年的造成的問題,你它馬狗的,正常人當然加碼說,這種盤整應該全面性的,包括中資、各種形式的強國人來台交流。。。等等!!怎麼會跑去說,你小英沒有提出「兩岸/國監督條例」呢?!
當問題變成「吃太多強國鹽」導致高血壓,大家在想說降低對強國鹽攝取,抑或對於過去攝取過多導致的問題,應該怎麼處理之刻,你它馬的跟我說,來來來,「如果你小英要攝取強國鹽,那就要經過『兩岸國監督條例』」啦?!這是什麼邏輯呢??公民運動的訴求就一定正確嗎?這不是反智甚麼是反智?這不是民萃甚麼是民萃?
有人說,是因為知道小英政權內心,可能很想要跟強國習大大來暗通款曲,所以一定要有這個監督機制先啦?!我去你馬狗的擔擔麵,就說沒盤整過去問題遺留之前,交往個頭啦?!人家史明歐吉桑2005年為了圍堵連阿斗去晉見胡錦饕大人,跑去高速公路追逐ㄟ,如果小英膽敢在沒有盤整交代之前如此幹,公民們難道不會去賭機場嗎?!
我記得之前去亞特蘭大金恩紀念館之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因為我跳出來批評這個主流領導者們所主張的「兩岸/國監督條例」,所以說我還不成熟,拍謝,在為人圓融成熟跟真理之間,我勢必選擇後者啦。如果沒有後者,基進跟我不用混了。又不是出來撈的,還跟你在真理之前裝圓融。對於別人的具備的善意,我通常是肯認的;但對於善意可能鋪成一條通往地獄的道路,我必定小心翼翼。
最後,日劇看多了,發現不斷挖掘「真相」是他們許多日劇所意欲表達的話語;後來才知道它們不斷重複訴說:「幸福是不會建立在『真相』被隱藏的條件下的」。而我能做的,就是講出我所理解的到的「真相」或者按我所分析所貼近的「真理」。我理解到的真相或真理,或許不會是最終或唯一版本,但我真的需要一個被說服的理由,這會讓我「長知識」,而我會心存感恩。
否則,林北不能容忍「上帝讓我們長腦,卻把腦袋給拋棄」這事啦!!
以上!!
PS. 有人問我說,為何對於縱使主流主張有問題,我都不太願意妥協的緣由還有一個,就是寫下不同意見書,對於"歷史"本身是很重要的。種不同意見書這,是對歷史的交代,也是給歷史來裁判。這是以前閱讀一些老文獻檔案或個人生命歷史書籍時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