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帝借了副眼鏡|蛟龍瀑布】
這陣子天氣並不好,加上之前都躲在家防疫,最近兩個月幾乎都沒空拍。
這次難得收到 允翔影像工作室 邀約,又有解高難度成就的難得機會,是台灣海拔落差最高的『蛟龍瀑布』。
-
蛟龍瀑布位於阿里山鄉豐山村,在塔山的尾稜岩壁上,落差超過640公尺,是台灣落差最大的瀑布。每年5~9月雨季,或大雨水量豐沛時,水勢磅礡超級壯觀,平時只能用望遠鏡頭從3公里外的橋上拍。
-
由於雨季不宜沿著河床走近瀑布,加上瀑布落差實在太高,只能透過向民航局申請解禁的方式來拍攝。
這次案件難得的是,合法申請飛行高度達14,000呎(AMSL),換算約4267公尺,只能說不怕你飛,只怕你沒膽沒電😂
-
以Mavic 2 Pro續航約30分左右的飛行時間,從起飛點往蛟龍瀑布的單程距離約2300km、高度1700m,才能勉強拍攝到蛟龍瀑布的俯瞰視角,光是去程就要耗掉約30~40%的電力,若再扣掉返航所需電量,大概只有2~3分鐘的時間能拍,真的是緊張又刺激。
蛟龍瀑布上方並無蓄水區域,瀑布水量都是前天或稍早下雨的實際情況,瀑布超高落差的大自然威力感,加上塔山雲霧離繞如同仙境一般,超級難得的拍攝體驗🥺
-
Mavic 2 Pro
申請號碼 AB2107010XXX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ongmati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Coolg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 Believe I can fly. 這是2013年的挑戰,我與朋友們打賭敢不敢挑戰世界最高的高空彈跳。 經過快速討論後,我們很快的訂了機票,前往澳門。 在飯店入住後,我們已迫不急待想要預約隔天跳澳門塔的行程。 但是櫃檯人員卻說:我建議你們到現場再決定要不要跳,因為很多人都是到現場就後悔了,我不...
公里換算公尺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持續強化輸配電網韌性穩定供電品質,高雄興達電廠新建輸電線路計畫今通過環評(07/14/2021 聯合報)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今年5月發生兩次全台大停電,都與興達電廠有關。台電為提升供電穩定度,今年2月就提出擬於興達電廠新建輸電線路,全線6.8公里,路線行經茄萣濕地有影響鳥類生態之虞,運輸土方也易導致空汙、噪音問題,台電承諾加強生態監測及避開清晨夜間運輸,今天通過環評大會。
台電表示,考量單一輸電線路若發生鐵塔倒塌或線路損壞,存有無法及時修復產生斷電的風險,因此規畫新建161kV輸電線路方案,盼提升電廠電源線強韌性、供電可靠度及分散風險。
根據台電規畫,新建161kV輸電線路全長6.8公里,採地下電纜方式,從燃氣機組基地邊界往北穿越興達港,一路經過濱海路一段、民有路、茄萣橋南側,最後往北沿正大路引供至保定變電所。
此次新設電纜路線鄰近茄萣濕地,有赤頸鴨、琵嘴鴨、高蹺鴴等鳥類,環評委員擔心影響生態,要求加強水域棲地監測並研擬停工機制。台電回應,將新增兩個生態測站,並分成「衝擊區」及「對照區」以便未來調查評估,另設三個水質測站,未來監測時若超過水質標準即停工,改善符合標準後才會復工。
另工程將產生10.4萬立方公尺的土方量,採即挖即運分段施工,每日運輸時間八小時,換算每小時恐有高達四至五車次運輸土方,可能導致地方出現空汙及噪音問題。台電表示,除了非必要的連續性工程以外,將會避免清晨、夜間及學校上下課時段運輸,避免影響居民及學童安全。
今年5月全台兩次大停電都是興達電廠出包,環評委員疑惑跟此次工程是否有關,台電表示,此次新設161kV輸電線路的工程都還未開始,因此與兩次大停電無關。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600581
♡
公里換算公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測試FSA新款功率計所延伸的期待】
FSA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品牌,很多產品都用了十年還是一樣好用,今年三月初試用了他們自主研發的一款功率計FSA PowerBox SC,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原本擔心這種萬元以下的功率計會不穩定,但測了好幾次,品質出乎意料的好。雖然還是有些小問題,但在這個價格下面,已經可以造福許多功率訓練的入門車友和鐵人三項愛好者了……下面分享幾次測試的紀錄、心得、建議與對功率計的期待。優缺點都有整理出來,疫情過後有興趣入手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看看。下面是幾次測試的過程和數據:
[測試課表一] 漸速騎50公里丘陵地,兩圈鯉魚山(一圈22.3公里),第一圈輕鬆騎不管強度,第二圈加快一點點,最後5公里再放鬆騎。
◎測試目的與過程:想知道穩定踩踏時功率計的穩定性,以及兩圈鯉魚山的時間跟NP與平均功率之間的關係。
→第一圈盡量放鬆騎,不管轉速,也不看功率,以最輕鬆的方式騎完,時間是48分22秒,NP是165瓦。
→第二圈略微加快,但以氣不喘腿不酸為原則騎完,最後快了三分鐘左右,騎45分06秒,NP是191瓦。
(因為下坡有停踩,又有被紅綠燈影響,所以這邊只看NP)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22.3公里
→單圈爬升:37公尺
→平均溫度:29度
→第一圈:NP 165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546w
→第二圈:NP 191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647w
◎測試結果:功率的即時顯示與最終呈現的數據都很穩定,也符合實際的表現。但在5秒平均最大功率上有誤差,出現在下坡路段,已反饋給廠商。
--
[測試課表二] 爬坡間歇✕3,一趟比一趟快 (第一趟最慢,第三趟最快)
Ⓞ測試目的與過程:因坡度的風阻影響最少,想在同樣騎姿下看「速度vs功率」是否成正比。一開始熱身騎三公里後,開始在熟悉的鯉魚山後山進行測試。為了使三趟的技術影響最小,所以皆沒有抽車,都是採坐姿爬坡。
→第一趟盡量放輕鬆騎,雖然腿還是會酸,但還算輕輕鬆,平均功率是269瓦;
→第二趟想騎得快一點就好,但沒控制好,快太多了,比第一趟快了近12秒,平均功率316瓦;
→第三趟超過九成力,雖還不到全力,但感覺上有比第二趟更用力,平均功率也達339瓦,的確是最高的一趟。
◎測試數據:
→單趟距離:430公尺
→單趟爬升:37公尺
→坡度:8.6%
→平均溫度:30度
→第一趟:平均功率 269w
→第一趟:平均功率316w
→第一趟:平均功率339w
◎測試結果分析與提問:
→平均功率跟費力程度的感覺一致,也跟實際的速度一致:同樣的坡度、在無風的狀況下,騎得愈快,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確愈高。
→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都是一趟比一趟高,跟實際騎乘感受和表現出來的速度很一致。想確認的問題是:「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是Garmin錶頭計算的?還是Garmin Connect計算的?」回覆:「都是錶頭做計算的,功率計只負責丟出數據讓Garmin接收端做處理。」
→從前一個問題所衍生的下個問題是:「Power Box SC 目前是多久傳輸一次數據給車錶的錶頭或鐵人錶?1秒傳一次數據?或2秒傳一次?……」回覆:「3秒傳一次」
—
[測試課表三] 強度3區40分鐘(穩定騎乘,想像自己在半超鐵的自行車賽段上)
◎測試目的與過程:功率計的穩定性。先花三十分鐘做一些技術和三趟短程高強度爬坡間歇當作熱身後,騎往東華大學外環道,開始今天的測試。全程都以盡量穩定的轉速與功率進行騎乘,每圈按一次錶(紀錄分配平均數據)。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三十分鐘熱身):32分鐘
◎測試結果分析:從NP和平均功率來看,這四圈的功率都很穩定。但最大功率(尤其是第二圈)忽然飆高到411瓦,這個數據應是誤差,過程中沒有抽車,也沒忽然重踩。從幾次測試發現,「最大功率」這個數據有時比實際來得高。
—
[測試課表四] 強度4區20分鐘(用接近FTP的強度騎東華大學外環道兩圈)
◎測試目的:功率計的穩定性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前兩圈熱身)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二十分鐘熱身):43分鐘
→第一圈:NP 122
→第二圈:NP 159
→第三圈:NP 236
→第四圈:NP 239
◎測試過程與結果:
→前兩圈熱身,主要是在第三與第四圈進行測試,結果很ok,第四圈有試著在同轉速與最小限度下再多輸出一些,功率計有反應出來。
→此次最大功率飆高的情況沒有發生。
→經過這兩次測試,在強度3區與4區穩定騎乘時,實際成績與功率計的輸出關係是十分相符的,good!
—
[優點]
● 價格親民,目前查到的網路售價是9000元。
● NP與平均功率都很穩定,就算是小幅改變輸出也能測量出來,多次測試都跟實際表現相符。
● 安裝與配對車錶與手錶的過程簡潔/方便,而且直接有轉數和功率,不用再另外黏貼磁鐵。
●「齒比」和「曲柄長」還有九種選擇,這點在許多同是大盤和屈柄功率計的產品上來看就個性化很多了,其他品牌比較少有這麼多元的選擇。
[缺點]
●雖有模擬的兩腿平衡數據,但沒有實際的功率數據。
●瞬時最大功率的數據有時會有誤差(有時正常),已回饋,這應該可以透過韌體調整。
[建議]
下面是個人提供給廠商的建議:
●可以了解為了推廣,所以9000元只有單腿數據,雖然有模擬的平衡數據,但還是期望將來有另一版本是有雙腿的「實際數據」,會比較滿足一些進階的需求。尤其是若將來可以實際分別測出兩腳在不同位置所用的「力量」與「方向」,將能幫助運動員量化踩踏效率。
●因為FSA現在有自己的APP,食望之後FSA的APP能寫好方便給其他APP串接的「API」接口(使用者同意後可以把自己數據自動導出到使用者習慣使用的APP或網站),有助於使用者把功率數據匯整到自己慣用的平台上,但希望開放「API」後能讓更多平台授權取得使用者的原始數據,做更細緻且個人化的分析。
●期待將來可以跟「電子變速」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交叉比對」在不同齒比與阻力、轉數的對應關係。可以了解選手在「不同阻力」下所偏好的齒比與轉數;或是反過來,在不同齒比下,偏好處理何種大小的阻力。然而,從功率和轉速只能換算出「總踩踏阻力」,要實際知道車手「每一圈踩踏所面對的實際阻力」,則需要有「踩踏力量向量化」技術的功率計才行。我也知道這個技術門檻很高,不容易做得出來。
●如果是自主研發,我更期待的是能把踩踏的「效率」在不同轉換階段計算出來。多數騎乘在加速時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但其實「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還有很多環節會損失功率。
Effort → Force → Torque → Power → Gross Power Released, GPR → Form and Wind Resistance → Performance
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此外,對踏板所施加的力量不等於力矩;功率計上的總功率也不等於GPR,這裡是未來的功率計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若能把箭頭「Force(→)Toruqe」 以及「Power (→) GPR」中的兩個箭頭的「效率」計算出來,更有助於自行車訓練愛好者進行更精確的科學化訓練。
公里換算公尺 在 Coolga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I Believe I can fly.
這是2013年的挑戰,我與朋友們打賭敢不敢挑戰世界最高的高空彈跳。
經過快速討論後,我們很快的訂了機票,前往澳門。
在飯店入住後,我們已迫不急待想要預約隔天跳澳門塔的行程。
但是櫃檯人員卻說:我建議你們到現場再決定要不要跳,因為很多人都是到現場就後悔了,我不希望你們浪費錢。
就衝著這句話,更激發起我們的鬥志,隔天一早馬上就前往挑戰。
我必須說,澳門塔真的很高。
沒想到,就在我迫不急待要跳下的瞬間。
朋友們發現我的安全扣並沒有完全扣上,並提醒工作人員重複查看。
於是在工作人員再三確認安全之後。
我走上跳台,風真的很大。
我完全沒有恐懼的感覺,直到跳下的一刻。
那個重力加速度真的太快速。
大約有3~4秒的時間是自由落體的時間。
那一段時間會是空白的,所以你聽到喊叫聲是跳下去之後才發出的。
意識回來的一瞬間,你就發現重新回來的感覺。
這就是重生。恭喜你又回到這世界。
這是澳門塔笨豬跳。
澳門旅遊塔的笨豬跳是世界最高,從233公尺高一躍而下!
有多少人敢說他們征服過世界上最高的笨豬跳呢?
這項終極刺激絕對能直接激發腎上腺素。從233米高的特製高空平臺躍下,感受4至5秒自由下墜的快感。以每小時200公里的極速直衝地面,疾風就在你的耳邊咆哮。
跳塔資訊
澳門幣=$3,688 換算新台幣約 TWD 13804
(笨豬跳 + 免費空中漫步(包括證書、會員證、限量版T恤和澳門旅遊塔門票)
https://www.macautower.com.mo/zh-hant/
公里換算公尺 在 GreatKidsLearni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長度單位換算 四年級數學 (Grade 4 math - Length Conversion)
認識常用的長度單位, 公制單位, 英制單位
公里(Kilometer) km
公尺(Meter) m
公分(Centimeter) cm
毫米(Millimeter) mm
英哩 (Mile) mi
碼 (Yard) yd
呎 (Foot, Feet) ft
吋 (Inch) in
公里換算公尺 在 國小數學四年級公里_(2)公里與公尺的換算石玫芳福德國小 的推薦與評價
國小數學四年級 公里 _(2) 公里 與 公尺 的 換算 石玫芳福德國小. 1.4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Try YouTube Kids. An app made just for kid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