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有很多種面貌。
痛苦和失去相連,當我們什麼都沒有擁有時,什麼也都不會失去;而當我們開始想要積累時,失去就會使我們感到痛苦。然而,能夠被擁有的,就有可能終將失去。
這讓我想起學生時代的焦慮症,我稱之為「握在手掌心上的確認」焦慮,這可能也是很多東方女性的通病,在關係中會不時地確認對方對我們的評價、定義、定位,以及關係的穩定度。比如急於確定雙方的關係(我們到底是不是男女朋友公開不公開)、無時無刻需要和對方連結(見面或通話)、需要知悉對方行蹤(或報備)、以負向問句來測探對方的心意(今天跟誰去約會啊)、用反向推開方式想要達成拉近距離的策略(要不要幫你介紹那個正妹啊)、過度推敲對方的一句話或一個行為..等等。
這種需要不斷確認的焦慮,實是與自己分離的一種狀況。因為無法自在地與自己相處,而不斷地需要另一個人的確認來讓自己安心。然而這樣的焦慮,只會助長關係上的緊張,而施與彼此壓力感到不自在。對方會感受到有一股怎麼填都填不滿的焦慮,就好像你已經把我緊抓在手心上了,還時不時要問:「你還在嗎?」。
失去也和改變相關,人要改變,就不可能不失去。在改變形成的狀態下,是某種程度的失去。比如想要改變在關係中的僵持或對峙,可能得需要拿掉捍衛自己的權威,失去硬殻來碰觸柔軟的內在,才有可能轉化關係。因此,想要改變的前提,也許可以思考自己需要失去什麼,以及哪些是無法失去來換取改變的。
除了當下具體失去某人或某事之外,我個人認為最難處理的是對未來或過去的潛在失去。也就是說失去了這個人或這件事在過去或未來裡所代表的意義,比如和某個人分離在象徵意義上過去的一切就煙消雲散似乎從未擁有過,或是失去對某個人的信任如同過往是個騙局般的令人難以接受,亦或是和離了另一半那麼往後難道要孤獨終老嗎?這些潛在失去都在哀嚎著,加重體驗失去的歷程。
當然相對來說,失去的另一面是獲得。因此我們也得練習不去過度聚焦失去,但專注在能獲得什麼上面。也許在一次挫敗的經驗上我失去了某個機運,但我也因此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及感受,這對我未來的人生拼圖上,也許是個不可或缺的轉捩點。
在失去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份信任,一份對自己的信任。因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失去,也有能力再重組,因此能夠在失去的心境上,獲得自由感,而不是想方設法地預防失去。
Nothing is more desirable than to be released from an affliction, but nothing is more frightening than to be divested of a crutch. -James Baldwin
#雜念與雜唸
#六月工作坊名額三位
Illustration: gapchinsk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