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兩岸勿再利用包機事件刷仇恨值
武漢返台包機。記者陳嘉寧/攝影
首架自武漢接運台灣民眾的包機抵台後,引發一些議論,兩岸因此大打口水戰,導致第二班飛機何時返台遙遙無期。與此同時,深綠基進黨的醫師吳欣岱以「堅守防疫底線」為名發起網路連署,提出「只有台灣公民才能上機」等三大訴求,醫界有十多萬人參與連署。陸委會對此回應,這三大原則和陸委會目前的規畫相同,而且會「做得更多」。若果真如此,豈非形同宣判接下來的接運班機死刑?
這「三大訴求」爭議最大的,就是第一點──「只有具本國身分的台灣公民才能上機」;雖然後來文字將「公民」改成「國民」,但意義不變。這項訴求,顯然是針對第一班包機上被指為「非本國國民」的大陸配偶。但依法論法,包括陸委會也曾說陸配是合法入境,何以她們沒有資格上機?
觀察其他國家撤僑的例子,包括英國、德國、日本等,都基於人道考量,希望讓中國籍配偶一起搭乘撤僑班機離開。但由於大陸的政策考量,這些提議一開始遭到拒絕,因而引發各國的批評,認為大陸強迫夫妻或母子分離嚴重違反人道精神。後來陸方政策調整,日本在第四班撤僑專機上,即搭載了一百廿多名中國籍配偶和親屬。綠營人士一向批評大陸罔顧人權,沒想到一遇疫情,竟表現得如此悖離人權價值,令人遺憾。
除了綠營醫界發起的連署,面對武漢接運專機,坊間也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說法。諸如:包機是「生化炸彈」,中共亦欲藉此讓疫情在台灣擴散;或者「我們要撤回的是同胞,不是病毒」,似將滯留湖北的台胞視為「病毒」而不是「同胞」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有些因出自醫界人士之口而廣泛流傳,使得社會上對撤回台胞一事對立日深。
對於這種風向,蔡政府的作法也立刻迎合。閣揆蘇貞昌第一時間大表「震怒」,怒批「下不為例」,並提出接運台胞的四大原則,包括弱勢優先、登機前檢疫、提供完整名單確認,及政府對政府或兩會協商。但口頭強硬,其實無助解決實際問題。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協商機制處於「已讀不回」狀態,四大原則的第四點「政府對政府」幾可確定淪於官方口水。蘇揆的震怒,不過在滿足綠營的情緒宣洩罷了。
值此疫情高峰,陸方的作法可議之處不比民進黨政府少。從一開始對疫情的隱匿,到整個專機接運作業不讓我方人員參與,僅由陸方和台灣民間人士主導,導致台灣民眾對檢疫過程和優先登機名單的不信任。若陸方宣稱「一切以防疫優先」屬實,為何不讓台灣醫護人員參與檢疫?
首批接運包機三日返台,迄今已十日,原本預定的後續航次皆遭取消,數百台胞繼續滯留湖北。在此期間,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又有了新的變化。首先,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上的人員感染愈發嚴重,猶如海上集中營;其次,自武漢撤返日本的上千日僑中,確診感染者達二十多例;第三,武漢已發生確診之外籍人士死亡的案例。
由此可見,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日益惡化,已是不爭事實。政府和民間要求,「撤回台灣民眾應考量醫療資源分配」,確實不無道理。但除非政府決定不再專機撤回,且禁止所有在大陸的台胞返國;否則,早一天接運,即早一天降低健康台胞遭感染的風險。這不只是基於人道考量,也是務實的防疫考量。對大陸而言,也有助於疏解醫療資源的緊張,可說是雙贏的局面。
明明可以共創「雙贏」的決策,兩岸卻互相指控、互相獵巫,互相把對方妖魔化;這是意氣多於專業,政治大於防疫。如此「刷仇恨值」,除讓雙方互信更低外,也讓上千台胞坐困圍城面對死亡威脅,也讓更多百姓覺得憤怒。兩岸政府請多點理性,多想想百姓吧!
共創雙贏例子 在 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每天都有許多企業家尋求協助,我也儘可能就所知的部份,給予適當的分析與建議。
但是,我必須坦白承認,方法不是問題,就像以前在郭先生身邊最常聽到的「今天想到一個辦法,明天又會想到一個辦法,後天還是可以想到更好的辦法」,所以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企業家自己的身心狀態。
不僅僅是企業家,大部分遭遇困難的人都是同樣的問題。
而且,遭遇困頓的人不在少數,企業家就不提了(因為拼事業本來就是這樣,沒有這點認知,就千萬別創業),有人工作到中年時突然被資遣,或是才剛剛過了三十歲就罹患第二期鼻咽癌,又或是搭趟飛機竟然左耳膜破裂,剛生完小孩就失去丈夫....,有更多悲慘的事情永遠講不完,對的,所以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顯然,人生似乎艱困的時候多過快意的時候。
每一次,當我給出某些商業上的建議時,其實,我內心是懷疑的,我不是懷疑詢問者的能力,而是對方是否真的聽得進去。
已經看過太多例子,替對方規劃出一套解決方案,一年後又來約詢,結果根本沒有照著建議方案去做,就這樣不斷重複約詢,有時候真的很想問對方:「既然都不想照做,約詢的意義在哪裡?」
要面對人生當中的各種艱難的確不容易,當你付出全部、用盡全力去做某件事,卻完全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可能同時失去夥伴、失去家人、失去金錢、失去信任、失去健康....,那種嚐盡冷暖的無助與絕望,會讓人完全失去信心,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目標很重要,夢想也很美,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在你還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能力之前,請把夢想裡的華麗場景拋開吧,先調整好心態,因為,接下來要走的這條路,絕對沒那麼美。
上週末在高雄講課,注意到一位企業家臉上少了往日的笑容與光彩,於是課後主動關心對方怎麼了,原來是物業上的糾紛,由於企業家手中的物業價值十分驚人,但前任負責人涉嫌掏空,所以,基於公義與權益,企業家由投資人的角色轉為經營者,一肩扛起所有責任,豈料,內部利益糾葛錯綜複雜,公司現金也相當窘迫,遠遠超出企業家原本的想像。
聽完企業家說明後,一反常態,我並沒有提出任何建議,而是直接問她:「最壞、最壞的狀況,會有多大損失與負債?」
企業家認真的想了想,然後回答:「清算關門,剩餘多少價值,就按照持股比例分配。」
看來,主要損失就是投資失利,賠掉部份金錢,並且失去一個原本有機會發展壯大的事業,並不會有任何負債,比想像中好很多。
糾紛應該是來自「不安」與「貪婪」,不安是來自前經營者掏空公司的影響,貪婪則是站在人性自利的角度。
於是我告訴企業家,她目前要面對的問題是「談判」,談得好,維持大部分現況,甚至讓這些利害關係人更堅定地支持她。談得不好,只不過公司資產縮水,物業縮減,最壞也不過是清算關門。
那就大膽地談吧。
談判絕對是比「實力」,誰有實力,誰可以主導談判,但是,面對一個「不會在乎損失」的對手,或是「死豬不怕滾水燙」的對手,就算再有實力,都很難主導談判了。
我告訴企業家,由於她手中沒有什麼籌碼,所以,在談判中屬於弱勢的一方,這時候不用去想贏什麼,而是去想如何「擴大對方的損失」,因為,既然企業家不會有什麼損失,那就可以大膽採取各種手段,去讓對方(這些利害關係人)深陷「糾紛」之中,在時間、金錢、精神上都要承擔巨大壓力,而且壓力越大越好。
讓他們感到這場談判的結果,好像要「賠很多錢」,而企業家這邊只要站得住腳,耗下去只會讓更多物業失去價值(對方要賠更多)。
談判的本質其實不是「實力」,而是「代價」,如果要付出的代價超過「預期」,就會讓對方感到痛苦,如果發現繼續談下去的代價越來越大,就會讓對方心生退意,這也是人性。
但同時間,我也請企業家務必想好解決方案,怎樣做可以讓大家都能在現有基礎與條件下,獲得最大利益,前提是,大家都必須妥協,並且與她緊密合作,也就是共創雙贏的結果。
方法不難,難在心態,我實在無法預期企業家是否能夠「聽話照做」,畢竟,面對困境的是企業家本身,在決策與責任的壓力下,我只能從旁給予適當建議。
同樣的,另一位新創企業家,曾經連續多次創業,最近也面臨資金不足的極大困難,雖然已經見了二十幾位投資人,包含國際知名的創投基金,但一直無法突破,最後因為從網路上看到我的創業募資視頻,前來尋求協助,我們也慨然給予指導與幫忙,但令我擔心的是企業家目前的身心品質。
項目內容其實相當不錯,我們合夥人給予八十分以上的評價,但對於創辦人目前的狀態,只能給予六十分,如果無法調整上來,恐怕我們也愛莫能助了。
果然,開完募資籌備會議後,第一版修正簡報有點讓人傻眼,完全看不到亮點,也沒有半點讓人興奮的感覺,這要如何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募資說明會呢?
其實,我們人生當中的所有困難,都只存在於當下,就像投石湖中一樣,石塊落水的中心點或許有驚人的波濤起伏,但隨著時間向前推移,餘波終究會歸於平靜,除非自己心神大亂,才會慌忙的在水中拍打橫踢,掙扎出一波又一波的浪花,讓這個困難久久無法停息。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靜下心來,當你全身不再緊繃,手腳柔和的適應水紋流動,你會發現,自己不但不會沉入水中,還能悠遊自在地看著天邊彩霞,然後一點一點的收拾眼前的狀況。
心靜,路自然出現。
這一切都是過程,也都是上帝、老天爺的安排,你要做的只是經歷、學習、成長、突破,並且迎接全新的自己與全新的未來。
其實,都是來自目標,當你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牠必定會發芽,差別在於,發芽之後,你會繼續源源不絕的給予澆灌、施肥,還是冷落牠、打擊牠,直到牠慢慢枯死。
然後,生活把你逼到死角,直到你投降。
面對這些,你一定要有信心,因為是你自己種下的種子,上帝也好、宇宙也好,都只是應允你的請求,並且把你所需要的配備,一點一點地、一件一件地交給你,讓你產生成長的養分。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點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眼光,只有相信才會產生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信念,就是你所相信的事物。
很多事情都是在我們毫無防備、預期之下發生的,包含困難與挑戰,包含成功與機會,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面對、處理、解決、收穫,並且毫不猶豫的持續朝向目標前進。
任何時候,只要你停止對心中的那棵種子澆灌與施肥,牠就走向凋零與萎縮。
也許,有的時候,你會抱怨「我已經持續了這麼久,為什麼始終不見天日呢?」
答案早已在你種下種子的那一刻,要問的是,你種的是一顆神木的種子,還是一棵豆芽菜的種子。
如果,那是一棵神木,就別指望牠會一夕之間長成巨樹。
如果是豆芽菜,就別指望眾人會報以欽羨的眼光。
這不就是宇宙大自然的法則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該肥、該瘦全在吃進去的時候啊~
文章末了,補充說明一下,上面兩個真實案例,第一位企業家正在採取必要的步驟來進行談判,第二位企業家準備近期接受我們三次 rehearsal 的挑戰。
讓我們一起期待他們的種子長成巨樹吧!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及然 院長
#商戰 #商業模式 #行銷 #策略 #人生 #創業 #企業 #夢想 #學習 #語錄 #募資 #基金 #加速器 #台灣創速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院長說 #顧名思易
共創雙贏例子 在 莊瑞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漁民爭取最大利益 #爭取換超值大目鮪配額 #不為反對而反對 #勿亂帶風向打擊台灣漁業 #真正用心為漁民解決問題
300噸欲轉讓之黑鮪配額屬”剩餘配額” 漁民實際需要更多大目鮪配額
針對近日有人士對農委會漁業署轉讓300噸黑鮪魚配額給日本,批評說是犧牲漁民權益,喪權辱國。其實業界知情人士指出,不能光以讓出300噸高價配額轉成低價配額做為唯一考量,誤導漁民。此關鍵在於300噸的黑鮪配額雖然比較高價,但僅是剩餘的配額,這種沒有用到而做廢的情況每年都有,對漁民來講實際價值等於零,看的到卻吃不到。現在如果能夠轉換成台灣漁民實際作業上缺少的魚種配額,那就可以增加漁民的收入了,這樣才對漁民有幫助,看的到也吃的到。對於黑鮪及大目鮪是否等量轉換必須要等到年底國際會議上決議才能通過,目前尚不一定,但是數量的多少不是唯一的考量,同時也要考量是否有用到或我們作業主要的漁獲來源及其他對我們有利的配套方式交涉,我要求政府一定要爭取對漁民最有利方式來進行。
不浪費用不到的黑鮪剩餘配額 爭取有用的大目鮪配額 共創雙贏
協助產業解決問題必須要以專業的眼光來看,目前各船大目鮪配額並不是僅用平均分配的方式來進行的,而是在規定初步每艘限額20噸後,會針對各船作業、漁場、組別不同進行調配,考量捕撈量少的漁船或排除租船後,在不浪費配額的情況下,有需求的漁船可多調節利用,協助國家整體發展。所以用平均分配的例子來攻擊,是對實際產業運作上最浪費沒效率的做法,相信未來如果有取得增加,也不會用平均分配一艘只多1.5噸的方式進行,對不需要的船多給是浪費,需要的卻因此得不到。
轉讓300噸黑鮪配額絕不是自廢武功 勿為反對而反對誤導社會大眾與漁民
台灣漁獲大多出口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市場國。漁民要求政府要做到的,不止是協助漁民擴大漁場,而且更要維持漁獲輸銷市場國的利益。如同一些國家被市場國紅牌制裁後,即使有漁場抓魚也不能賣,導致產業巨大衝擊。所以以剩餘、有限度的300噸讓出,決不是自廢武功,而是把無利用的配額做其他對我方有利的調整。每次漁業署、漁會、漁民座談,漁民苦喊配額不夠,要是能將沒用到的,去交換一些有用的,我們當然同意,而且舉雙手贊成。
剩餘配額轉讓屬年度暫時性 年年檢討年年重新分配
況且更應讓大家清楚的,是此配額轉讓都是年度暫時性的,也就是一年檢討一次,所以今年轉讓剩餘配額,不代表明年豐收時我們沒有足夠的配額,黑鮪的配額肯定會先滿足國內漁民的需求。換句話說,台灣政府把漁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才會想要把剩餘不用的,看可不可以轉換成對漁民有用的資源,這才是對漁民最好的做法。由於11月份中西太平洋會議決定後才會實施,對於本次9月份會議的初步結果,漁業署將與漁民充份溝通後,希望在11月份國際會議上能夠有雙贏的局面,以實際行動務實的方式增加漁民的權益。
要求漁業署將300噸黑鮪配額 換回等值甚至超值的大目鮪配額
重點是,300噸黑鮪配額到底要換多少大目鮪配額回來才合理?黑鮪價值絕對比大目鮪高,這300噸的黑鮪配額對台灣來說雖是剩餘配額,但對日本而言何其珍貴,我要求漁業署,一定要換回「等值」甚至「超值」的大目鮪配額回來,這關係到漁民的權益與利益,台灣絕對不能退讓。
🎈相關新聞:黑鮪魚配額轉讓日換回大目鮪配額 業界:明智措施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09876
🎈支持🐻🐻請加Line:https://line.me/R/ti/p/%40ptbear 或ID搜尋@ptbear
#2020台灣要贏 #關心地方用心服務 #屏東雄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