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4萬的網紅DenQ來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追蹤追蹤 💗 訂閱DenQ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來了 訂閱DenQ 1分鐘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1分鐘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共同悲喜」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颜人中- 慢慢Man Man 歌词『慢慢地习惯身边有你的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 慢慢【動態歌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慢慢地沒法抗拒彼此吸引力」(4k Video)【動態歌詞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 慢慢「慢慢地習慣身邊有你的溫暖,只想拋開本能擁抱 ...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 慢慢『慢慢地習慣身邊有你的溫暖,只想拋開本能擁抱 ...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慢慢的習慣身邊有你的溫暖」動態歌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Tôi là ai? - 那些心跳回忆共同悲喜经历慢慢慢慢拉近距离慢慢地 ... 的評價
- 關於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慢慢地習慣身邊有你的溫暖』(動態歌詞/Ly - Facebook 的評價
共同悲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今(13)日三級警戒「微解封」,也正代表各產業能因應地方政府的相關規範,適度解除封閉。至於影迷們關注的電影院也在今日重啟,不過,在疫情陰霾尚未明朗,疫苗接種率有待提高的狀態下,務必請步入實體影廳的觀眾落實防疫辦法,注意安全。
倘若,各位讀者和我一樣,對於疫情仍相對保守,那麼宅在家選擇串流平台觀影會是很好的選擇,今天中午就推薦 #是枝裕和 於 2004 年問世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深耕紀錄片領域,刻鑿出自身印記的【#Giloo紀實影音】,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夏天拓展新局,引進劇情片系列經典電影,對於挑戰品牌定位的嘗試,Giloo紀實影音是這樣說的:「讓觀眾以虛構之眼,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
的確,於我而言紀錄片、劇情片某些時刻並非能明確畫清分界,它時常是模糊的,兩者也的確有其共通性——皆帶著導演「選擇」過後的觀點,在精敲細磨的蒙太奇之中,就藏著人為痕跡。因此關鍵的提問是,何謂虛與實?紀錄片必為真實?劇情片僅有虛假?或許,兩者本該返於「影像」,而影像便勢必反襯時局、映照生活、談論人性,從這角度切入,兩者同歸一路。而且常常,我在劇情片中碰觸到更真實的靈光。
於是,Giloo紀實影音7月的經典影展以「家」為名,試圖透過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李安、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談「#家族幸福論」。
將是枝裕和放進「家庭」主題的框架範疇中,確實再適合不過。攤開是枝裕和的創作脈絡,「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的心智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不完美的存在(或許樹木希林除外)。
這些特徵在他創作初期便散落一地,是枝裕和創作數十年,談論的幾乎是同一件事。且是枝裕和與台灣有著極深羈絆,其影像風格也能窺見「台灣新電影」的些許影子,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望向這名日本導演,是有趣的觀影體驗。
有幸收到Giloo紀實影音的邀請,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此第二次看了這部作品,一次大銀幕;一次小螢幕,感受類似,同樣酸楚、同樣銘心。
下筆評論前,引用此前文章談過的段落,記得六年前一再重看的《海街日記》,召喚出這幾年經歷死亡的一些記憶。《海街日記》是我首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作品,第一次覺得寫實電影也能那麼魔幻,魔幻的點在於,這有位陌生人身處遙遠彼端,講著不同語言,擁有相異文化,但懂得你的哀傷,並與之共享,進而就被影像療癒。「美麗的事物依舊美麗,真讓人開心。」這句台詞似寒冬中的暖陽,輕撫無常。
接著回憶起《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對生死的提問中,總能看見誠實、謙卑、良善和寬容。而他對死亡的探索——或憂傷、或謙卑、或淡然、或莊嚴、或輕盈——無意間承接住活著的人,就有力量能拾起日子,坦然地朝下個必然的死亡前進。
但其實,是枝裕和並非全然暖心,《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就有著冷冽的無常。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場的第一顆鏡頭,即耐人尋味。是枝裕和將攝影機與被攝者的距離拉開,畫面構圖則讓人物接近景框邊緣,幾近於壓迫的位置。此鏡位的意義,在於將觀眾強行排除,是枝裕和在此行使有效的導演權力,讓觀眾無可選擇地棲身於「窺視」的位置,便捏塑出觀眾與角色之間冷冽、遙遠的疏離感,更藉此強調角色的迷樣性,給予觀眾偷窺的慾望,加深探索角色深層內心的動力。
除了攝影機位置精準,這場戲的場域定於「行駛中的列車」。回溯影史,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媒介所代表的符號意義,通常象徵時間、空間、心靈的移轉,甚或是夢境彼岸。而進一步從角色隨行的行李箱解讀,這場戲的場域符號顯然具備「漂泊」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攝影機與列車的節奏同步搖晃,提升了觀眾的不安,略為挑釁地擠壓觀者神經,是枝裕和似在低語宣告:「這並非一場安逸旅程,請偷窺者(觀眾)們遙遠地觀看即可。」
第一顆鏡頭之後,立刻特寫角色的手部與行李箱,而後是正面臉龐,進而串連起角色與行李箱的關係。然而,觀者在開場戲中,無法確定任何事;於是,單是第一場戲、第一顆鏡頭,是枝裕和便將全片定調:《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有意識地選擇視角、場域之下,注定是一場極具「距離感」的追尋與探索。
這樣的追尋與探索,進入敘事主軸之後,便擺放在社會脈絡底下的「家庭」、「階級」等意象。
是枝裕和在影片前半段,鉅細靡遺地透過鏡頭描繪了柳樂優彌的日常,市場挑價買菜、廚房烹飪等細節。這些敘述性功能的鏡頭是必要的,在孩童們實踐的生活中,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家」的輪廓,近一步構築家的全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柳樂優彌購買食材同時,仍為妹妹繞路挑選阿波羅巧克力。這場戲呈現的是,縱使柳樂優彌肩負起家人的生活雜事,但本質仍是孩童。「生活必需品」投射出必須堅強的成人表徵;「阿波羅巧克力」則映照內在童心(允許妹妹吃零食),一外一內,是枝裕和便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角色立體度,有血有肉。
然而,在散落、未經組織的日常,母親是缺席的。家庭的功能性於母親而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柳樂優彌為首的孩童四人組。
於是,本該由成人撐起的「家庭」意象,就反身疊映於孩童之上,以「家」為名,成人與孩童的反差,更顯前者失能。是枝裕和就此拋問「家」的意義,也從成人的離去,孩童的自理,談論責任。而在成人的缺席之中,更多是「男性」的消散,孩童由母親養育,落在女性之外的是男性的恣意與懦怯,不難想見是枝裕和觀察日本社會權力結構的洞見與底氣。
倘若由此細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更側寫「社會中的大人樣貌」。本片開場就建立起觀眾對柳樂優彌的好奇,是枝裕和加以利用此點,全片圍繞於柳樂優彌的視角,攜著觀眾共同悲喜。
而在柳樂優彌尋求「爸爸們」的救助之際,就透過孩童眼眸望向社會底層的人物百態,便利超商、柏青哥店、計程車車行,成了底層游移的場域。也因角色們皆處於同一位階,是枝裕和隱匿了上、下階級視角的差異,抹除上層的虛假關懷,抖落道德高點,就讓觀眾在觀看日常的凝視中,與柳樂優彌的處境平起、平坐。
故事進入中段,在母親全面離散後,就能看見柳樂優彌一群孩子們的追尋。無論是追索食物、尋找母親,甚至是與外界接觸,某程度都是徒勞的,這份徒勞歸結於孩子們擔憂「被」拆散,而追根究底,這份擔憂還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的失能。
是枝裕和緩緩切斷這座公寓與外在的連結,幻化成社會遺漏的孤島,好似是枝裕和鏡頭下,一盆一盆以廉價泡麵盒種植於陽台前的植物,在欠缺灌溉、喪失照護的惡劣環境中,漸漸失根、僵化,而後墜落。
至於和這座孤島唯一的連結,是逃學離家的中學少女,此角色同時蘊含打破階級鴻溝的作用。是枝裕和雲淡風輕地交代少女背景,觀眾得以知曉其處於中產階級,至於中產與底層能有連結,關鍵在於「死亡」。片中兩次死亡的現形,一是弔念少女友人、二是妹妹小雪,都讓彼此有了跨越階級的連結。至於柳樂優彌此前嘗試以電玩與外界建立的輕浮友誼,在死亡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故事走至片尾,柳樂優彌與「行李箱」的關係也隨之拆開,首尾呼應,行李箱經過敘事的堆疊後,從躲避房東的利器,鋪展成裹藏死亡的容器。除了象徵「漂泊」的不確定性,甚至內化成住所、記憶與生命,符號意義的更迭,成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最後一筆幽微的淡色塗暈,悄悄留下絲線般的綿延哀傷。
綜觀全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從小單位的「家」、談到「階級」,而後拉出「社會」的三重辯證,是枝裕和克制地流洩出隱隱作動的不安和暴力。而在溫柔地敘事之下,藏著的是刀刀見骨、針針見血的銳利手術刀,肢解角色的無助與日本底層社會的長年窠臼,最終再緩緩送入觀眾心頭,與之共震。
最終,無人知曉的悲傷往事,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壤中。或許,在夏日清晨的微風輕拂後,能被記得、被傾聽、被理解,然後,牽起手繼續過日子。
🎬【家族幸福論】片單點此👉https://bit.ly/3APopz7
📝圖文完整版寫在【Giloo紀實影音】👉https://bit.ly/3hAhJNw
共同悲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經一年多的疫情摧殘,昆汀塔倫提諾的新比佛利戲院今日正式重啟】
台灣正處於疫情緊張的階段,電影院持續關閉;地球另一端,北美電影院則是逐漸復甦。《噤界2》上週末登場,強勢收下 5700 萬美金的票房成績,高於首集的開票數字,也正代表北美觀眾悶壞後的反彈力道持續升溫。
全世界籠罩於肺炎的陰影下,為避免群聚,諸多產業連帶遭受重創,包含旅遊業、表演藝文產業等等,電影院更是首當其衝。從去年 3 月肺炎疫情在北美爆發後,北美各大電影院立即關閉,其中包含全美最大的幾家連鎖戲院 AMC、Regal、Cinemark 等等,股價也大跌。到了今年 4 月,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弧光電影院(Arclight Cinemas),也永久關閉包含位於洛杉磯日落大道的電影院 ArcLight Cinemas and Pacific Theatres,令許多影迷不捨。
除了連鎖大型影城之外,獨立戲院自然也紛紛關閉,當中最知名的,就屬昆汀塔倫提諾旗下的新比佛利戲院(New Beverly Cinema)。
然而,經過一年多的等待,美國民眾陸續接種疫苗,經濟復甦之際,新比佛利戲院在今天 6 月 1 日正式重新營業,重啟後的開幕片,當然是昆汀塔倫提諾最新執導的作品《從前,有個好萊塢》,票券也銷售一空。
有幸在 2019 年 9 月親自前往新比佛利戲院朝聖,且當時在新比佛利戲院看的電影就是《從前,有個好萊塢》,藉此機會,向各位讀者介紹這間堅持膠卷放映、充滿昆汀感的獨立電影院,也解解在台灣無法進電影院的渴。
「As long as I'm alive, and As long as I'm rich, the New Bev will be showing Double Features in 35mm.」—Quentin Tarantino
這句話是昆汀對於新比佛利戲院的堅持,也是核心。
先簡單介紹這間戲院,新比佛利戲院位於比佛利大道,離大家熟知好萊塢大道上的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中國劇院(TCL Chinese Theatre)約 10 分鐘車程,早期曾是啤酒店、夜總會、播放成人電影的地方,直到 1978 年 Sherman Torgan 接手經營後,將此影城轉為播放經典、獨立藝術電影的場域,新比佛利戲院才逐漸成為文化標的物。
‼️地址:7165 Beverly Blvd Los Angeles CA 90036
Sherman Torgan 於 2007 年逝世,戲院的財務問題也隨之而來,而後昆汀塔倫提諾出資購買這間戲院,成為新比佛利戲院的持有者,並讓 Sherman Torgan 的兒子持續經營。
2014 年,昆汀宣布自己成為首席編務員,並致力於膠捲電影放映,讓新比佛利戲院成為獨樹一格的影院,昆汀是這樣說的:「我希望這裡成為 35mm 電影的堡壘,當你在這裡看到放映表時,你不必問電影是 DCP 還是 35mm 放映,它一定是 35mm,因為這裡是新比佛利戲院。」
昆汀積極參與運營後,這裡放映的拷貝帶與印刷品部分都是昆汀的私藏,片單自然也很精彩,以當時的九月份來說,放映了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拿下坎城最佳導演的《戀愛雞尾酒》、大衛林區的經典名作《穆荷蘭大道》、影史最廣為人知音樂電影之一的《真善美》等片,當然,昆汀自己的片子也會放映,像是《黑色追緝令》、《黑色終結令》也在當月登場,而那時放映場次最多的是《從前,有個好萊塢》,也是影迷最捧場的作品。
而重啟營業後的片單,除了昆汀自己的《從前,有個好萊塢》、《黑色追緝令》之外,還有《天能》、《紐約,紐約》、《新天堂樂園》、《第三集中營》、《怵目驚魂28天》等作品,也有片子是午夜場限定。
‼️完整場次表:http://thenewbev.com/schedule/
新比佛利戲院的一般票價一張是 15 美金,網路訂票加上手續費後是 16.74 美金;日場票價則是 6 美金,手續費加完 7.29 美金(12 歲或以下的觀眾有免費的爆米花袋),值得注意的是,現場購票要在電影放映前 1 小時才能購買,不能提早購買隔日的票,除非用網路訂票。[1]
只有一個影廳,不選位,採先到先進場制,櫃台會確認你的身分放人進場(出示證件),只要買到票,保證有位置(約 200 個座位),店員那時笑著跟我說這是「Old Fashion」。而《從前,有個好萊塢》放映前 1 小時,店員會出來擺攤賣周邊,但並不是每部電影都會這樣,店員說這是「Big Show」才有。
電影放映前,主持人會上台哈拉暖場一陣,並說來這裡看《從前,有個好萊塢》真的找對地方(畢竟是昆汀自己的戲院),然後烙狠話表達昆汀最恨看電影用手機的人,用手機就請滾出去。正片放映前有小驚喜,是台灣戲院沒有的,昆汀把劇中拍《Lancer》的其餘段落播出來(但應該是刪減的片段),還有《勇破迷魂陣》的相關片段也在正片前播映。
放映途中每個人都非常守規矩,沒有人用手機,也都很融入電影,會有觀眾隨著劇情大喊:「Oh my God」、「WTF」之類的,至於李小龍的橋段笑聲很熱絡,而反應最大的,是最後李奧納多拿火焰槍狂燒曼森小妹,影廳甚至爆出熱烈掌聲。當然,放映結束後也少不了掌聲響起,且幾乎每位影迷都坐到工作人員名單跑完,步出影廳後,討論劇情的聲音則此起彼落。
回想這一晚的好萊塢,從台灣到洛杉磯,橫跨 12 小時的飛行時間,能在新比佛利戲院看見《從前,有個好萊塢》何其魔幻,因為彼此有電影、有昆汀才能跟著全場不同種族、膚色、語言的影迷,坐在漆黑的場域中進入 1969 的舊時光,在距離當時 50 年後的彼時此刻共同悲喜近 3 小時。
當最後一場戲昆汀用搖臂將鏡頭緩慢升起,俯瞰中的畫面隨之出現瑞克達爾頓和莎朗蒂在閒話家常時,雞皮疙瘩仍舊起滿身,只不過這次還有一部份是因為新比佛利戲院。
「These movies deserve a night being projected, they deserve time on the silver screen.」—Quentin Tarantino
備註
[1]票價隨戲院的經營方針,應會有相關浮動。文內提及的票價,是 2019 年 9 月實際購買的金額
#提供給去洛杉磯的影迷朝聖
共同悲喜 在 DenQ來了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追蹤追蹤 💗
訂閱DenQ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來了
訂閱DenQ 1分鐘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DenQ1分鐘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共同悲喜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欢迎来到东莫村》是由申河均、郑在泳、姜慧贞主演的一部韩国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1950年朝战之际,五名分别来自朝鲜和韩国的军人
以及一名美国空军士兵流落到一个未受战火波及的村子—东莫村
并在那里相识,交往,而后共同抵御敌人的感人故事
该片上映于韩国,荣膺2005年票房总冠军并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大致剧情:
朝鲜战争期间,在江原道附近一个叫东莫村的偏僻小山村。那里的人们与外界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竟不知外面有发生战争。
韩国国军的表铉哲(申河均饰)和卫生员文尚相(徐宰庆饰)由于逃营和掉队,来到东莫村。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的李秀华(郑在泳饰)和老兵张荣熙(林河龙饰)以及少年兵徐泽基也到了东莫村。而在此之前,因为飞机坠毁,美国飞行员史密斯大尉(斯蒂芬•泰休勒饰)也来到了村子。
当双方士兵碰面时,剑拔弩张,后来才由紧张对峙渐渐平和下来,互不侵犯,但还是有很大敌意。在与淳朴的村民接触中,士兵们习惯了东莫村安宁的生活。后来战火即便降临到村子头上,双方的士兵们决定肩负起保卫东莫村的任务。
每天在线,挖掘好剧本电影,用心解说大千世界中的人心故事
一个人做视频不易,还请喜欢的朋友们多多关照,老景将感激不尽、感极涕零
=欢迎订阅--老景观影-官方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老景观影3721
#老景 #老景观影 #解说
共同悲喜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只有在最暗的夜,才能看到最美的星空。」法鼓山慈基會的慰訪義工們,承繼著聖嚴師父的教澤與悲願,以慈憫的心,護念每一位遭受苦難的案家,以佛法的智慧,普潤每一個苦痛的心靈;在彼此關懷、相互成長中,義工們與案家,共同將苦的力量,轉化為生命中的逆增上緣,也找回了迎向未來的勇氣與希望。
讓我們透過影片,跟隨著慰訪義工的腳步,感受這一幕幕悲喜交織的生命故事,在人與人的溫暖相遇中,深刻體悟自利利他的生命真諦………。
更多影片請收看「法鼓山網路電視台DDMTV」
https://ddmtv.ddm.org.tw/
共同悲喜 在 顏人中- 慢慢【動態歌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驚心動魄的曲折都深刻慢慢地習慣身邊有你的溫暖慢慢地喜歡簡簡單單的浪漫那些心跳回憶 共同悲喜 經歷慢慢慢慢拉近距離慢慢地發現我們相同的頻率慢慢 ... ... <看更多>
共同悲喜 在 慢慢地沒法抗拒彼此吸引力」(4k Video)【動態歌詞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有你的温暖01:12慢慢地喜欢简简单单的浪漫01:16那些心跳回忆01:18 共同悲喜 经历01:20慢慢慢慢拉近距离01:23慢慢地发现我们相同的频率01:27慢慢地没 ... ... <看更多>
共同悲喜 在 颜人中- 慢慢Man Man 歌词『慢慢地习惯身边有你的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颜人中- 慢慢Man Man 歌词『慢慢地习惯身边有你的温暖慢慢地喜欢简简单单的浪漫那些心跳回忆 共同悲喜 经历慢慢慢慢拉近距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