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睽違將近一年的返韓行,韓國社會給我的感想……
◎新車牌號碼變多一碼了:以前汽車車牌是由XX오-XXXX(數字兩碼+韓文字母+數字四碼)組成,現在新車前面變成三碼了!
據說是兩、三年前開始變這樣,但上次回來時因為是半夜摸黑狀態下回家、又幾乎一隔離完就離開,沒有機會發現。
◎網速果然很快:跟日本比真是差太多了T__T第一天抵達就非常有實感~~
也因為電壓大的原因,吹風機風力也比較強……現在回來日本覺得吹頭髮要吹好久😅
◎討稅討很快:這次入境後的隔兩天,就收到各種公家單位的繳款單……之前都沒有這樣,綜合下述情況,感覺這兩年韓國景氣可能不太好。
◎快遞速度變慢:這非常有感……之前韓國快遞有進行罷工的樣子(因為貨物量過大),現在不僅運費漲價,連配送速度都很慢,最高紀錄等了一個多禮拜才送到😢😢😢
◎防疫部分:
KF94口罩戴好戴滿→入境前兩天還傻傻不知道,去到保健所做PCR看到那人潮,才覺得「不妙」,翁罵說來這種地方不能只戴一般口罩,保健所標語也有寫至少要戴KF94等級以上才可以!
防疫也有城鄉差距→因為是先在南部翁罵家隔離,出關後活動感覺可能因為相較北部案例少,防疫措施較北部來得鬆散一點點,賣場裡大家還是靠很近(會撞到肩的那種)、小孩追逐……我是覺得有點可怕啦!
共食文化是防疫破口→嗚~我認真這麼覺得,只要一起吃飯的人有一個中,就😱😱😱……因為像在家吃飯,小菜可能沒吃完下一餐又繼續拿來吃,一起吃飯的人在同一盤夾來夾去,真的很容易擦槍走火🤬🤬,只能解釋成文化差異了。
實聯制認證→去年沒時間用到,這次終於體驗到了。
大方向分成QR碼、打電話、手寫三種……因為我只是短暫停留,大多用打電話跟手寫的,入境前聽大家說法好像進入所有店家都得認證的感覺,其實若只是去便利商店或小型店鋪買個東西,並不用實聯認證,主要進入大型商場或有坐下來吃東西的店家才需要。
美妝店都不能試用了→去年還可以,今年清一色都用塑膠墊蓋起來了,雖然是很正確的做法,但對美妝控來說好像失去樂趣。
美妝店也收掉很多,產品項目也減少(例如原先有10種色號,現在只生產5種),可能外國觀光客無法進入有受到影響,加上戴口罩很多人都不化妝了,銷量應該少非常多。(日本這部分好像就還好,個人覺得有點可惜T_T下次再去搞不好愛用的產品都沒有了💔)
整體來說景氣有受影響,商場除了假日以外都滿蕭條……大概也因為實聯制,進去買個東西、逛個街都要留個資,像我這種比較懶的人可能就會省略PASS了😭
◎公用滑板車:類似台灣的You-Bike、U-Car這類的滑板車版本,去年在路上比較大量出現,今年減少滿多,但像我這種家裡離車站有點距離的人,似乎是個滿好的短途交通方式(以後有機會想試用看看:P)
大致上是這樣吧!雖然只多停留了一個禮拜,感受也滿多的……相信大家未來再來時所感受到的差異應該會比我更多吧!這樣的疫情到底何時才會恢復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韓國共食文化成為防疫破口?單日染病人數超越中國?! 疫情爆發持續擴散韓國人現在生活上有什麼改變呢? #韓國共食文化#南韓#韓國人#疫情#染病#飲食習慣#疫情#新聞挖挖哇#防疫需知#新型冠狀病毒#文化#衛生#交杯酒#公筷母匙#共食主義#泡菜 【疫情悶到慌】完整版▶http://yt1.piee.pw/...
共食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關係私人的方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參與者以自身經歷塑造作品,進而成為藝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禪學與共食文化等儀式將他的作品與博物館典藏的激浪派藝術家的作品脈絡相結合。」
李明維老得好好看!!!
《一夜情/李明維》
美術館裡搭著木頭亭子,裡頭備有紙筆,供觀眾寫信給掛念的人,美術館將幫忙寄出。心事可以封緘,也可大方袒露:「我和學長上床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爸,在美術館寫信給你,但怎樣寄到天國呢,我好想你。」偷窺陌生人秘密是會上癮的,一封接一封讀下來還不夠,循動線前進,幽暗角落擺兩張床,入夜後,觀眾和藝術家在此共度一夜,無人知曉這一夜發生什麼,我們只能藉由旁邊床頭櫃上眼藥水、香水、水杯,揣測這一晚的輪廓。一個又一個的床頭櫃擺設的隨身小物就是展覽。
藝壇明星
台北美術館正舉辦「李明維和他的關係」,展示他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十五件重要作品藝術。五十一歲的他出現在美術館,不斷有觀眾找他合照,聊作品,他笑著傾聽,因長年游泳、衝浪緣故,挺拔身形簡直是個明星了。一九九○年,西方興起所謂「關係藝術」,藝術家憑藉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取代實體雕塑或繪畫等實體作品,傳達創作理念,台灣出身的李明維是這一波藝術新浪潮的箇中翹楚,作品屢次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去年,他受邀日本森美術館展覽,乃該館開設十年來,台灣第一人。
若非觀眾介入和參與,他的作品是無意義的:觀眾從臨時設置的花壇帶走一朵花,送給陌生人;衣著華美的男人在迴廊四下走動,隨機挑選觀眾獻唱一曲舒伯特當作禮物。李明維執迷陌生人之間偶遇、互動,作品如實記錄陌生人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哀傷,甚至遺憾。他對人充滿好奇,可他並非那種言語熱絡之人。
「晚餐你都煮什麼招待客人啊?」「……沒有耶,就簡單餐點。」「沒有酒?」「沒有,就喝茶。喝水。」「陌生人在旁邊,睡得著嗎?」「看似有睡,但睡不沉耶。」我們對話節奏大概每個話題持續四、五句話,進退有節,點到為止。他臉上掛著靦腆害羞的笑容,對答像詩人,像僧侶,措辭精確、隱晦卻富含詩意,如果我追根究柢,他也會不失風度幽默以對,不至於叫採訪者空手而歸。
醫生世家
那樣溫文儒雅的舉止來自一種世家望族的涵養。他的外祖父是埔里國中、國小創校校長,他之所以取名明維,是台灣老派士紳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美好想像。外祖母是台灣第一批留日學醫女性,父親李堯堃亦是知名兒內科。他十二歲那年,家裡送姐姐和他出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待一年半,轉進美國加州,大學念生物系,克紹箕裘報考醫學院理所當然。
母親林貴美說他唸生物系功課很好,但他喜歡小動物,上解剖課看到血會暈倒,轉往加州藝術學院改念建築。其時,他對藝術懵懵懂懂的,雖善於抽象概念,但結構製作全然不在行,平面圖曾當眾被老師撕爛,跌跌撞撞四、五年,又改念織品和概念藝術,感覺終於對了。
一九九五年,他申請到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由西岸來到東岸,最初,誰都不認識,心想與人吃飯聊天是認識環境最好方式,於是在校園貼布告,說願意以免費晚餐交換一晚的聊天。活動持續進行了一年,他與兩百多位的參與者在餐桌分享彼的人生,該活動脫胎成《晚餐計畫》,讓他成了剛畢業,旋即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幸運兒。
他的作品寧靜舒緩,富有禪意,參展邀約已排至二○一八年,藝評家高千惠解釋:「他是一位生活行為的觀念藝術家,他的生活文化有漢、和、美的元素,臺灣觀眾自然對他有熟悉感。」關於成功,父親僅謙遜地說他是個幸運的孩子--我們來到他父母陽明山上房子做側訪,八十三歲的老父、七十七歲的母親身體都健康,仍可以侃侃談著兒子童年糗事:他小時候吐司塗果醬餵狗吃、跟姊姊搶洋娃娃,搶不到就毀了。大藝術家至今仍被媽媽「阿弟、阿弟」喊著。五十一歲的阿弟趴在地上,逗著家裡的貓玩耍,然後抬起頭說:「媽咪,等一下要不要去爬山,妳今天都沒運動耶。」
親情羈絆
牆上擺滿家族合照一張又一張,影中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了,唯獨每個人臉上知足笑容不變。母親林貴美是紙風車劇團董事,大姊李逸寧是旅義單簧管演奏家,弟弟李明道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家人住在世界各地,但一年團圓兩次。少小離家,家人卻是創作源頭:外婆過世,感念人生無常,他在百日內飲食起居,隨身帶著一朵水仙花,記錄花開花謝,創作《和水仙花共度一百天》和《魚雁計畫》;母親生病,母子在病房聆聽舒伯特得到慰藉,創作《聲之綻》。他勇於探索陌生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陌生的地方充滿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沒有任何懼怕心理。」或者正是因為在愛的環境成長,相信人生全是真善美,才能對陌生的世界一無所懼。
二○○三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睡寢計畫》,與陌生人共度一餐變成了共度一夜。靈感來自高中有一回從巴黎搭火車去布拉格自助旅行,同寢臥鋪巧遇一猶太老者,兩人夜間閒聊,老人自曝身世,說自己猶太集中營出生,三歲被救出來,家人卻死了。老人淡淡說悲慘身世,講完互道晚安,翻身便睡,他卻徹夜失眠。他說因為陌生人,因為夜晚,生命在那時有了深刻的交集。
一夜之後還是朋友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了。因為是陌生人,因為知道不會再相見了,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心事說出口,那更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對他而言,陌生人互吐心聲對他而言是一種禮物,「禮物並不是你想向人家要,而是你碰到一個有緣人,走進花園,一隻蝴蝶停在你的肩膀上,是一種驚喜。但一剎那也在那個時空中消失了。」
新婚誌喜
禮物是創作中的關鍵字。陌生人的故事是禮物、歌者唱歌獻給聽眾是禮物、觀眾自花壇拿走鮮花,轉贈路人是禮物,然而他卻討厭收禮,笑說自己收到物質上的禮物,往往轉送給別人,數次忘了把禮物裡的卡片拿出來,好糗。周遭若有太多人讓他覺得焦躁,「多少算多?」「三、四人吧。」他需要獨處,規律生活如一僧侶: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游兩個小時的泳,回家寫EMAIL、看書吃飯,中午弄點簡單的東西,下午繼續讀書,晚上準備晚餐,十點半睡覺。偶爾也邀一兩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煮什麼?」「咖哩。我喜歡吃印度菜,辛香料都自己調味。」
為陌生人烹飪的料理,和煮給朋友的晚餐不一樣,當然,他不會讓我們知道私人宴會裡的辛辣。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勇於展現個性,他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把整給展覽場讓給陌生人。不會像《魚雁計畫》那樣,把心事或秘密訴諸文字,然後封緘?「不會欸……」又問早年有《孕夫計畫》,在網路上虛擬出男性「懷孕」的過程,對自己情慾生活會有影響?「我不知道欸,等我真正懷孕才會知道。但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怎麼可能會懷孕呢?」他的作品是容易親近的,但卻又和我們保持著微妙距離。北美館館長林平解釋,李明維作品距離是必須的,像是進展場前需脫鞋,展覽迂迴動線,有了這些距離,心思才能沉澱下來,才有美感的想像。
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假使是夜晚,假使是陌生人,我們的對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嗎?訪談最後三分鐘,我只能氣餒地詢問未來計畫。「接下來,我跟先生要搬到巴黎,我今天才得到消息,他要去法國工作了。」「先生……是老師?」「不,我去年結婚了。」他淡然笑著:「對方比我小,小三個月。」「藝術家?」「工程師。如果家裡有兩個藝術家那還得了?」「你確定要談這個,我們真的可以寫?」他笑言:「我不忌諱欸,只是要看用什麼角度談,我們的社會把同志議題妖魔化了,但我不是革命家,我只是生活的人,這只是我生命很普通、很普通的一部分,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來時躬身問候,去時合掌作別,他優雅趕赴下個會晤,然而臨行時卻把心門推開一點點,讓門縫透出一點光亮,如同禮物。
共食文化 在 環島走部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PO文(疫情過後再去唷)
#Lolu #達觀部落
到底有多溫暖?!
到底有如何小而美?!。
這部落就在公路旁唷
雖然感覺上,路過不起眼。
但如果漫步進來時,
你能感覺~慢生活的氣息漫過。
這個部落
遵循的泰雅傳統gaga精神,
在新時代仍然存續著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連結。
共食文化的深層意涵,
在部落共同廚房美食的咀嚼下,
讓你對這小部落,
心中美好不斷回味。
地址上網就可以查得到唷。
#德瑪汶部落共同廚房
疫情過後歡迎大家,
去找這個部落,來個小旅。
你們心中有哪個 部落是推薦的
報給我們知!下面留言唷⇩⇩⇩⇩
共食文化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韓國共食文化成為防疫破口?單日染病人數超越中國?!
疫情爆發持續擴散韓國人現在生活上有什麼改變呢?
#韓國共食文化#南韓#韓國人#疫情#染病#飲食習慣#疫情#新聞挖挖哇#防疫需知#新型冠狀病毒#文化#衛生#交杯酒#公筷母匙#共食主義#泡菜
【疫情悶到慌】完整版▶http://yt1.piee.pw/QPYN2
▶醫師憂心劉真恐成植物人!👉http://yt1.piee.pw/QBKX4
▶北京換心救劉真?醫師打臉太危險!👉http://yt1.piee.pw/QPF7X
▶辛龍求奇蹟...劉真掉淚喚不醒!👉http://yt1.piee.pw/QNU2C
▶劉真換心關鍵剩三年命?👉http://yt1.piee.pw/P8QDF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GgBa2Sxyks/hqdefault.jpg)
共食文化 在 創意市集- 韓國的共食文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的共食文化在韓國餐廳吃大醬鍋等有湯汁的料理,只要坐在同一桌,每個人都會直接使用自己的湯匙,所有人共吃一鍋。菜也一樣,不分你我, ... ... <看更多>
共食文化 在 HatePolitics - [討論] 韓國共食文化不感染才奇怪 - MYPTT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我反而很驚訝韓國共食文化那麼盛行一餐飯下來大家口水吃來吃去的竟然才這些人感染?! 韓國在共食文化下若沒有大規模感染反而讓人意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 ... <看更多>
共食文化 在 【精華版】染病數超越中國?韓國共食文化擴散疫情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 共食文化 成為防疫破口?單日染病人數超越中國?!疫情爆發持續擴散韓國人現在生活上有什麼改變呢?#韓國 共食文化 #南韓#韓國人#疫情#染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