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x LaiLai對話--易經與豐盛】
由於LaiLai一直都不是愛唸書的小孩,所以雖然學習易經也有20年的時間,但對這本群經之首都還只是「略懂略懂」的皮毛上的灰塵狀態,連有沒有好好讀過書中每一個字都不確定。在幾年前與孔子搭上線後,祂老人家便常把易經掛在嘴邊碎念,不過LaiLai總是很屁的回嘴:祢都一把年紀才認真學易,我還不急咧~呵~呵呵~
一眨眼的時間,在去年三月大天使哈尼爾(Haniel)第六道光奧秘學校正式成立後,直接被點名第六道光奧秘學校必須寫出自己的藥輪、煉金術輪相關教導,且裡面會帶入東方的傳承。在與大天使哈尼爾再三確認後,這便是我們都聽過的易經裡面,與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相關的運用。
在拖了無數年後,彷彿感覺大天使哈尼爾拿著玫瑰花鞭子,與笑而不語的孔子在背後督促著,LaiLai終於鼓起勇氣開設這堂與易經相關的課程。但請問孔夫子要如何起頭呢?
--------
孔子:「有誰想揚升的嗎?」
LaiLai:「哎呀,講揚升太高空、太玄了,一般人沒感覺,沒甚麼人會理啦。」
孔子:「好吧,那想不想過豐盛的生活?」
LaiLai:「祢是指易經能帶來豐盛的生活?」
孔子:「然也!」
LaiLai:「真的還假的?祢快說說是怎麼一回事~」
孔子:「咳咳,聽好了喔~易經的八卦,每一個卦就是個能量的閘門,讓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卦去連結到宇宙某種面向的能量。
以乾卦為例,傳統上代表的是天、剛健的德性,是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說法。當人們透過接觸、或觀想乾卦的卦象、或者是唱頌乾卦,便能去連結到剛健、堅定的能量,甚至把這些能量帶到我們的生命中。乾卦如此,其餘卦象亦然。
這八個卦,代表的是宇宙創世能量的八種面向,如果常透過這些八卦能量來支持我們的生活,也代表著我們願意打開心,去接受來自宇宙所要帶來的源源不絕的祝福,假以時日,自然離豐盛就不遠了。」
LaiLai:「真的,現在的社會好多人都有『接受、我值得』相關的議題,如果人們可以讓自己去接受那聽說很慷慨的宇宙所要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源,那大家都發了~」
孔子:「看看宋朝的大師-邵雍,他為了學易經,把卦象貼的滿屋子都是,結果除了他的智慧名聞天下外,那些大學士好友們還為他集資在蛋黃區蓋了大房子!而更古早的聖人周文王,當初被關在羑里時苦心鑽研學易悟道,後來周朝得到了天下。老夫學易數十載,物質生活恬適無虞,這可是奠基於心境上的豐盛與感恩,學易收穫大矣哉。從去年中以來,你看看開始準備構思易經之輪後,生活上有出現甚麼樣的轉變呢?」
LaiLai仔細回想,的確從去年中開始帶下相關的教導後,不論是在物質生活、人際關係、學習等面相上,獲得的豐盛都超乎以往,除了感恩造物的神奇,我也不知道要說甚麼了!
LaiLai:「我想大概明白了,不過八卦跟揚升有甚麼關係呢?」
孔子:「目前流傳的易經,是由四位揚升的聖人所寫:伏羲、周文王、周公,以及老夫,老子也是易學大師,歷代也有許多學者對易經加以學習並從中揚升,像是承先啟後的邵雍。很少有經典是經由這麼多位揚升大師之手,參考這些揚升大師們的作品,從第一線著手,是體驗祂們學習過程最為直接的做法。」
LaiLai:「所以易經學得好,就能揚升了阿!但裡面一堆神秘符號,加上古文、增修刪改一堆,每個字都看得懂,放在一起就看不懂,很難引起興趣是要怎麼入手?」
孔子:「用心生活在當下,萬事萬物學得好,都能從中揚升悟道~易經的學習方法百百種,鑽研學問是一種,透過觀想、感受能量是一種,與日常生活的經驗連結也是一種,沒有所謂的好壞,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就好。易經也代表簡易的意思,雖然蘊含豐富的智慧,但也不用把祂想的過度深不可測,我們可以透過更親切的方式去經驗易經…」
在孔子的帶領下,LaiLai一個個的打開這八扇神秘閘門,除了上山看夕陽,也下到海邊泡溫泉,並在途中遇到了神秘嘉賓,最後連家裡的貓咪都參了一腳。而在這些過程裡,都是LaiLai平常就會經驗到的事物,原來古人智慧的教導,並非如書本上記載枯燥八股的樣子,而是蘊藏在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裡。
易經,也可以是這麼親切有趣、創意無窮!難怪孔子老年學易學到韋編三絕,都已經學問滿天下,還翻易經翻到到竹簡皮繩斷了好幾次。LaiLai也不由自主地翻了翻易經,該認真點多看點書了~
這堂工作坊的初步內容,已於去年九月份在台北舉辦的奧秘學校教師階進行簡單的分享。如果想對先天八卦輪、後天八卦輪的原理與施做,以及能量的掌控上更加瞭解,也會於此進行詳細解說,因此除了大眾外,也歡迎教師們來此補充學習。
🌟一年之計在於春,歡迎給自己一個大禮,來參加帶著豐盛祝福的易經之輪工作坊!
【課程大綱】
煉金術輪、藥輪簡介
易經八卦源由
先天八卦與煉金術輪
後天八卦與藥輪
經驗八卦風情
先、後天八卦之輪儀式
當令卦象分享
【課程時間】
易經八卦之輪工作坊:3/28(六)10:30-18:30;
易經八卦之輪儀式: 3/29(日)14:30-18:30。
授課時數共11小時(課程後請至少預留一小時的時間,謝謝!)
【課程費用】
🔷易經八卦之輪工作坊:原價6,000元
易經八卦之輪儀式: 原價2,500
🔷上過LaiLai/Jocelyn的行者理論課程者一律9折
🔷已報名行者泰然方案享88折優惠
🔷早鳥優惠!
2/29前報名匯款完成者享有優惠:
❶易經八卦之輪工作坊+儀式合報8折6,800元
❷易經八卦之輪工作坊85折:5100元
❸易經八卦之輪儀式85折:2,100元
🔷「行者無疆」方案(#最推薦!):
儀式大師基礎入門+易經之輪工作坊+儀式,合報優惠 #75折 NT 12,000元
【 課程地點 】
悅心靈空間 - 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52巷2號5樓(義美樓上)。
【 報名方式 】
✎ 官方Line ID:@joyfuldivine(推薦)
➔Line加入好友連結:https://line.me/R/ti/p/%40joyfuldivine
✎ 悅心靈電子信箱:joyfuldivine77@gmail.com
✎ 悅心靈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oyfuldivine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意思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第十二堂課之三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隣,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 前章摩述道體、道悟、和道的傳承。本章則摩寫一名道者應有、該有的形貌、態度與儀矩──其安澄保任,和虛懷開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士」一詞,涵蓋多重的意指。一般指讀書人、知識份子。依老子,則是睿智、有德,具操節、能入道的君子(佛法稱為「大丈夫」)。此句意即:古代善於造道、修行的「有道之士」,必能會通、證入道體至為玄深、幽微之處,智蘊淵深、而不可測。「玄通」,指的是體/用、空/明不二,能會通玄奧,智鏡炤炤、無所不照、無不通達,故智用無垠,能曠達往來而識知一切。「深不可識」,其一,因智藏無涯、無以釐測,其二,炯非一般人以其淺陋、庸淺的感官、知識所能判斷、識知的,在於不能以短竿探測海水或深淵的深度(其實,一只深井都不能了,況乎深海!)。莊子認為「嗜欲深者,天機淺」,唯因世俗之人,利欲薰心,始終碌碌忙於追逐現實的官能與欲望,由是形氣粗燥、濁垢、穢污……基於固執而僵化,以致天機淺露,一眼即到底。人們常說「這個人很『淺碟』!」便是這個道理:只具「碟子」這樣淺而又淺的深度!修法亦然,半瓶水才響叮噹,四處誇耀一己的「神通」與不凡……以是修得拙劣、不好的反一看就明白!真正的道人,則安忍默寂,了自體的生死,修行都來不及!哪有如此粗重的欲望到處販售、行銷、作廣告、誇示自我?
── 達摩見梁武帝。梁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道:「不識。」
唯因炯非眼目耳鼻、識心識情所能識知、感受,唯悟與悟者之間始能互通消息──一旦悟過,下手一摸,就知是「真」是「假」?「識」或「不識」了!乃「不足以為外人道」的!悟道者稀,以是古德用「如蟭螟蟲於蚊子眼睫上作窠,而後說『土曠人稀,相逢者少』」來形容:蚊子已夠小,而蟭螟蟲則更微渺,竟能於蚊子的睫毛上作巢……然,如此飛來飛去、覓來走去,盡世界,土曠人稀,竟也難逢一個知音!──足見「惟悟方知」,惟悟道的人始能與悟道的人彼此相見,見此「微妙玄通」!其餘,皆只能扼腕「深不可測」,只能猜想捉摸、顛來倒去、捉來捉去、摩捏個不停。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 正因不可以「識知」,不得以文字、眼目、感官來捕捉、認證;因之,之於道者的「道貌」、「道相」或「道氣」,只能「勉強」作一形容──僅是勉為勾勒一幅肖像而已。
其素描為:
˙「豫若冬涉川」,豫,遲疑不決。宛若涉過冬日的冰川一般猶豫、敬慎。夏日的河川好涉,緣於一望即知深/淺、難/易,頂多找一條船筏渡過去。然,冬日即不然,河川結冰有厚有薄,稍一不慎,率爾涉越,即喪身失命(由是要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故此處談的是慎足、慎獨、與慎節。以遮護有情、自他一體故,於做任何事、下任何決定,皆謹慎明睿,不致燥亂的妄進與盲動。佛弟子在談「舉足、下足,皆是道場」時,更須先著眼提撕、力行此句;倘不知於踏足處清明,便決不可能「舉足、下足,皆是道場」
˙「猶若畏四隣」,「猶」與「豫」一致,皆是敬慎小心、仔細周全的樣子。以遮護、憐念有情,不敢妄動、妄言、妄作,就怕十目所視、十目所指……畏此天上地下一切眼光。有此敬畏在前,慎明於所思、所行,才可能磊然曠濶地荷担──緣於所有的荷担皆來自護念周延的抉擇。佛法要求佛弟子「防護譏嫌」,而《華嚴經》則謂「以事佛之心承事眾生」即是這個意思。就禪門,「四鄰」,則指「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乃「於一切行,皆須空卻、摒除四相」。
˙「儼若客」,儼,莊重、恭敬,〈憨山註〉謂「肅然可觀」。儼若客,指威儀寂靜,莊嚴收攝,謙退謙讓、而從容有節。緣於一般的客人拜訪,是不可能橫衝直撞、直接衝到冰箱前亂翻亂搗,或魯莽、直入卧室內裡窺看、檢視;即或主人請坐,也不致一屁股便直接坐上主位、尊位,連讓也不讓!──只消想一想「客人」之意便知此句重點了!然,道人是任何時刻、四威儀(行、住、坐、卧)中皆如此,不是作客刻意「演」給他人看才如此。此處意指,一切時的收攝調柔、溫潤仔細──於老子是「道成一體」的結果(禪宗謂「一切時定」,因空閑安定,自然是從容有節、謙柔謙穆的。本無粗潦粗暴,故也根本無須強攝強為)。
˙「渙若冰將釋」:沃暖如春日冰將融釋之際,指道人的道氣慈藹慈煦、煖然似春,使人易於親近親愛、如沐春風。
˙「敦兮,其若樸」,樸,未經刀斧、不經雕琢的「素木」,即稱為「樸」;於老子「樸」字亦常代表「本真」。敦厚敦實,一無任何虛假浮偽、裝飾雕琢,宛若素樸無華的原木與土坏。意即,道人質直無偽、真摯而樸質,並沒有如許多虛虛矯矯、拐來拐去,裝飾性、欺飾性或掩飾性的虛言妄語和行事態度。是磊然率真,不具陰藏相和綿裡針,也不會別有機關卡榫或雕刻紋路的。唯是一味真樸、篤厚。
˙「曠兮,其若谷」,空曠寥闊、隨呼聲響,如同空谷一般。任何二、三、四、五座山,一切大山、小山,皆可交疊出各種狹長、寬濶、迂曲、浚深或淺微的「谷」;谷的形像和「水」一般,事實上是變幻莫測、任山形、地勢捏塑,而永虛曠空寂的。由是,皆用「虛懷若谷」來形容生命的謙虛、謙懷,能恒保無量的開闔、能容、與彈性(關于「谷」,請參見「谷神不死」部份)。
˙「渾兮,其若濁」,指道者的「和光同塵」,宛然與濁世同為一體,同一俯仰,不特為標新立異,或標卓些什麼。是能擦滅自我,混融世間,而貞白不苟的,也即是「和而不流」的意思。二祖慧可晚年韜光混跡、變異儀相,入於酒肆、屠戶,乃至街頭巷尾、隨眾雜役即屬於此。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 兩句談的皆是「安忍」和「保任」的工夫。前者強調的是「止觀禪定」──前已反覆舉述:一杯污水,或一池濁水,無論何其混濁,含有多少塵砂、雜垢,僅要保持靜定,不去翻攪,亦不注入更多惡濁,久久,久久……必將沈澱、澄定下來,成為一杯可喝的涼水。人類的心水,於紅塵中汨沒昏濁亦然,必須以「靜定」對治。佛家所謂「初伏客塵煩惱」即此意──「止觀」工夫,決不是「頓」的,而是日積月累、功行漸熟,故用「徐清」來表述。人類千頭萬緒的煩惱種識、其亂起亂滅,也必須「安忍耐煩」,經積久的止觀工夫不斷調伏,才能沈澱、澄明。
──「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即:於此急功近利,人人忙於競求成就成功的世代,究底誰能「安定自守」、直至道法成熟、道體圓滿,才出來應世、淑世?〈憨山註〉的「久久待時而後生」,不止是等待時機,更在於等待自我的熟成、道性的長養(禪宗用「保任」、「保養聖胎」來形容。經教則用「安忍寂寞」、「安忍寂滅」,乃至用「能忍最勝寂滅樂」來形容此安住修持、廁清本體的工夫)。
──〈憨山註〉始終強調「聖人迫不得已而後應」,在於真正的道人則不會去攀緣、諛附、攘求、攘奪些什麼,其本務必在「明自己衣綫下大事」、了本體生死。故即若悟道,必也會從事漫長的安禪保任。如是,六祖保任十五年,大梅禪師淘濾四十年,其餘六祖座下的弟子,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等,大抵都經十二、十五年或更漫長悠久的保任,始才出世弘化。
── 此二句意即,唯能安住不動,止觀澄明,智鏡炤炤,保任圓明,始足以應緣、應世。
── 兩句「誰呢?誰呢?誰能如此呢?」正在嘆如是之人世間希有!老子之世已然如此,更況乎這個急於速成、更更高速汲渴事功、成就、光環的世紀了!這一代的道者將以如何的心行,刻下一己的碑碣?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意即,所謂「圓滿」,是連「圓滿」二字亦不立,而能恒住於道性本體的空闊虛寂──這就是安守、持任之道。
── 意思是,一名守道者,不會「自滿」(當然,更不會「自謾」),更不致欲求「飽滿」,不致於「持而盈之,不知其已」:與世俗世相共舞,事事貪求無厭,不知知足、知已(參見第九章〈持而盈之,不知其已〉)
──「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敝」,即「故敝」,指舊的、破的。最舊的,如前已說「骨底骨董」,即佛性、道體。依此,「能敝不新成」,即能安住舊家風物(此「骨底骨董」),安守道法、守所貧賤,其志不移,不急取功名、激進激為、忙於汰舊換新。也即「安貧樂道」,不為權位、物欲……等人類「時新、時潮」所移轉。
──〈憨山註〉解釋,「物之舊者,謂之敝」,舊房、舊衣、舊食物、舊用具……凡舊、古的東西,皆最持久,能奈風霜的磨折與考驗;而新成的,雖一時鮮明,不久便見損壞。以致老子要說,世人皆「多貪而好盈」,唯取一時的榮觀、快意,一旦遭禍,即連本有的根幹、本有的基礎都拔除、斲喪了!(如李斯、商鞅),是以有道者能「知足,知止」,安守故有的現成之物,安住安持、不失自我現成的風光、風物。比如張良於安定天下,砥建漢朝後,即掛冠離去,回歸「辟穀」(道家一類斷食五穀而修行的方式),回歸本初悟及的道,回歸此「向所來時蕭瑟處」……僅一介布衣、修行本色,即是「能敝不新成」的範例。
── 「能敝不新成」與此現代世界是十分捍隔、砥觸的概念。在於於此經濟掛帥、物質消費的年代,所有的價值與取向、彌天的廣告和訊息皆不斷鼓勵我們「汰舊換新」,愈換愈前衛、愈換愈smart,愈能獨領風騷、帶動紀元……愈是日新月異地換,愈能追隨時代腳步,符合動脈、潮流……。由於須時時「換新、更新」,更迫切呈現「需錢恐急」、「假相貧窮」,以便滿足此不斷汰換所形成的「創造性的匱乏和饑渴」。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情境,恰恰是鼓勵「去掉敝」,而「追尋新」、「圖謀新」的,且越新、越潮,越好!
── 然,看是什麼在「新」吧!「日新月異」看似極壯麗、動人的口號,但也得看是什麼東西在「日新月異」吧?──物質、官能便免了,差幾,舊家風物足矣,但精神心靈、革除習性、智慧長養、眼目開闔……等等則不妨日新月異、時時脫去舊皮殼、舊牢鎖。依此,古來諸家註解中,也不乏主張「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此「不」應是訛誤,該改為「而」,正確的詞句是「夫惟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基於〈二十二章〉中有「敝則新」的論述),意思是,修行者能保持「至虛而不滿」,正因不滿,則永遠呈現開放與開口……如是,能安住舊有本體不失,亦能保持開口,接受新的事物的流動和注入──意即「人不學,不知道」,正因保持空寂開放,故永永可以容許新的思維、經驗、發現……容許無限智明的流入與敞開。
── 但山中認為「能敝不新成」和「能敝而新成」兩者並非絕對對立、「有此無彼」的概念(初次參修時,山中是傾向「能敝而新成」的),毋寧更意味著道者的兩個層次:第一,須先「能蔽不新成」:能安貧守道,專注專致精神畛域的修煉,不致銷耗心神妄求、攀緣、追逐新的物質、官能,第二,依此內向修為,始能安住空寂,虛懷若谷,保持開口,允許其他的「道」、其他的心靈、其他的思惟、創想、智慧……地注入,也才可談「能蔽而新成」。唯其擁有如是空寥開闊的道體、道法──其「道」的開闔如斯之巨大!始才能成立無涯的智明和智光(禪法謂「一口吸盡千江,亦吐出千江」)。就老子,應是「該新的新,該敝的敝」:能領取、住持舊家風物,亦能保持彈性,悠遊於洞開的萬象與智照。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意思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商鞅原本是衛國貴族後裔,本名公孫鞅,他曾經被舉薦給魏惠王,但魏惠王看不起他;正當公孫鞅走投無路的時候,聽說秦國正在招納賢士、準備變法,於是便由魏入秦,打算投靠秦孝公。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魏惠王原本看不起商鞅,但後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讓秦國變成超級強國,逼得魏惠王節節敗退,只能割地賂秦。魏惠王一定覺得超級爆幹悶,所以他也想變法改革,效法秦孝公廣招賢才,希望可以找到像商鞅這樣的人才——想不到卻招來一個孟子,直接把魏惠王罵了個狗血噴頭,要他「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魏惠王一定覺得寶寶心裡苦啊……)
商鞅透過什麼方式見到秦孝公,又是怎麼被秦孝公任用的,由於實在是太八卦了,所以此處暫且略過不提。我們直接來談:當時秦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秦孝公又為何要變法呢?
大家應該還記得高中學過一課〈燭之武退秦師〉吧?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是春秋時期,主角是秦穆公跟晉文公,這兩位可都是鼎鼎有名的霸主啊!但是秦國跟晉國後來發生一場大戰「秦晉殽之戰」,秦國大敗,元氣大傷,從此只能退居西邊,斷了稱霸中原的夢想。
一直到戰國時期,秦孝公即位之初,東邊的國家根本就看不起秦國,認為秦人是「夷狄(野蠻人)」,串通起來要把秦國給邊緣化,不要讓秦國參加諸侯的盟會。除了有外患之外,當時秦國還有內憂,在內外夾擊的壓力下,秦孝公火燒眉毛,被逼到走投無路,若再不變法,可能就要成為亡國之君,遺臭萬年了!
正因為秦孝公本來就有「變法」的念頭,所以當他碰上激情改革分子商鞅時,兩人才能一拍即合。不過,雖然想要變法,但變法這事的牽涉範圍實在太大,若搞得好國家當然會強盛,若搞得不好就有可能會身敗名裂。司馬遷在《史記》只用了短短五個字,就把孝公此時的心情給具體描繪出來——「恐天下議己」。他想變法,但他也怕國民不支持,怕天下人會議論他「變亂祖宗家法」,成為歷史罪人。
就在此時,商鞅為他打了一劑強心針。商鞅的回應,翻成白話文,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
凡事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會成功。
一個人德行過於崇高,世俗之人就會批評他矯情虛偽;
一個人見識過於超前,世俗之人就會嘲笑他荒謬無知。
愚蠢的人,即使事情成功了,他仍然搞不清楚原因;
聰明的人,在局勢尚未明朗前,就已經能洞燭機先。
你只能跟人民共享快樂的果實,
無法跟人民一起共商國家大計。
德行最崇高的人,無法跟世俗之人和平共處;
成就大事業的人,絕不跟世俗之人一同謀劃。
因此,
如果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按照老規矩來辦事;
如過能夠對人民有利,就不必沿用已過時的禮制。
—
原文如下: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
—
公孫鞅這一番話是為了說服秦孝公堅定變法的心意,謀定而後動,不要再顧慮世俗的眼光。秦孝公覺得他說得非常好,簡直無言以對,所以只回應了一個字:「讃!」
其實,我們都知道「變法」是好的。時代一直在變,制度如果不跟著變,怎麼可能跟得上潮流。但為什麼「變法」總是那麼難?不外乎幾個原因:
(1)變法的人走得太前面,人民跟不上,所以人民很容易看不懂變法的人到底在做什麼。舉個例子,政府如果想要發展什麼計劃,要投注多少資金,人民一聽就很容易勃然大怒,覺得花這麼多錢幹什麼!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還債?為什麼不發展經濟?人民過得很苦你們不知道嗎?不管不管,反正下一次選舉,一定要用選票讓執政黨下架!——你就算跟人民解釋,他們也不想聽,因為他們的智力真的就是搆不到那裡。
(2)人的習慣就是怠惰。當人民已經習慣一個制度,而你打算要改變的時候,不管你想變得怎麼樣,一定都會遭受極大的反彈——因為大家就是不想變、不想動嘛。就算照目前的制度,國家不會變得更好,那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我們在這樣的習慣之中會得到安全感;一旦你站起來呼籲改變,大家反而會心生恐懼,不知道以後會變得怎麼樣,不能確信是不是會變得更好。總之,如果你期待人民會支持你的改革,那你是永遠也等不到這一天的;所以,如果你想改,那就勇敢去改吧!你本來就要逼人民「通通都給我動起來」。
(3)「變法」這回事,說穿了就是一件「重新分蛋糕」的事。你要把蛋糕從別人的手中拿回來,然後再分給其他人——這本身就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你要怎麼叫別人把手中的利益給吐出來,需要極高的智慧,否則必定會讓那些既得利益者覺得很受傷、很沒尊嚴。更何況,如何重新分蛋糕也是一件大難事,你要把蛋糕分給誰才不會產生不公不義?如果你要把蛋糕平均分給人民,最後只能一人分到一滴奶油,你覺得人民會高興嗎?——凡此種種,都是需要極高的智慧才有辦法處理,一旦處理不好,就是身敗名裂。
—
法家的故事,我們以後還會繼續講下去……
—
「嘿,我們出書了,你已經預購了嗎?」
「你的支持,讓我們可以一直寫下去!」
《厭世講堂:顛覆人生的莊子十堂課》1/27正式出版,各大通路目前皆已開放預購!
(博客來獨家簽名版皆已完售。)
(一)金石堂限量籤詩貼紙版:http://bit.ly/2TQBa5X
(二)博客來一般版:http://bit.ly/2TT2L6C
(三)誠品:http://bit.ly/2TWYizW
(四)讀冊一般版:http://bit.ly/2TQOn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