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 #是科學、什麼 #不是科學?占星術是科學嗎?大霹靂假說是嗎?
這個看似直覺又熟悉的問題,其實很難透過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回答。
如果我們想徹底了解「科學是什麼」,就得探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活動、科學歷史等等的本質和特性,而這些構成了 #科學哲學 這門領域的內容。
你願意來試試看這門迷人又有趣的學問嗎?
延伸閱讀:
「科學」與「非科學」差在哪?卡爾・波普爾「可證偽性」劃下分明界線 ——《反智》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1932
提出科學「典範轉移」:孔恩誕辰 │ 科學史上的今天:07/1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4547
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典範轉移孔恩 在 鳴人堂- 【連孔恩都認不出來的「典範轉移」真的沒問題嗎?】 的推薦與評價
鳴人堂 · 洪偉/連孔恩都認不出來的「典範轉移」真的沒問題嗎? | 沃草烙哲學| 鳴人堂 · 鳴人堂 · 一代巨星劉文正:偶像始祖成模仿對象,與高凌風頗有淵源| 編輯室| 鳴人堂. ... <看更多>
典範轉移孔恩 在 典範轉移孔恩-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推薦與評價
找典範轉移孔恩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典範轉移孔恩相關資訊,找典範轉移孔恩就在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 ... <看更多>
典範轉移孔恩 在 [心得]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精華區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要書寫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讀後感,須要先對孔恩的背景稍作一些介紹,將有利於閱
讀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
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原是一名就讀於哈佛大學物理研究所的學生,專攻理論物理,並已接近完成博士論文的階
段。接到康南特邀約參與此一實驗課程,因而閱讀不少過去的科學著作。透過對這些著作的
理解,孔恩進而對過去在實證哲學影響下,專業科學教育所接受的流行科學發展見解–主張
科學之所以會直線進步,是靠著實驗與觀察結果長期累積下來的,與其相關的科學哲學加以
省思後,對科學真實歷史的發展提出一套嶄新之見解,將科學視為一種社會與文化活動歷程
中的產品。
由於孔恩物理學的背景,科學革命的結構多以物理學的例子與角度來貫穿其表述,以「典
範」這一名詞來說,不論是典範的本身,還是典範的內容、發展…,如說明典範轉移實例時
,孔恩以亞里斯多德力學到牛頓力學,以及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來說明;另一
個在書中具有創新性的名詞「不可共量性」也是有趣的概念,再者書名所提「科學革命」來
看,科學是否真有革命,以下我將稍微摘錄書中提到的想法,再分享自己的讀後心得。
常態科學、科學革命
孔恩強調的一個概念─「常態科學」,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有共同的語言與高度的共識,
對於什麼是重要而且可以解決的問題看法相同。他們共享一套完備的理論,或稱典範(paradi
gm),科學工作主要就是以這套理論來解自然之謎。因此可見PARADIGM “典範”是一種科
學學派或者學科的、哲學的、理論的框架、體系、觀點、準則,在這個框架、體系、觀點、
準則中,理論、規律,和?支援它們所做的通則化以及實驗,已經公式化(系統地或者確切地
得到闡述或者表達、說明),當一個典範出現了異常的現象或無法處理的現象時,科學家
就必許從起點開始找出或拼湊出新的典範,以解決舊典範所產生的現象,而這個新舊典範的
交替階段就是科學革命。
孔恩認為常態科學的研究方向有:
一、 把事實定義的更精確,以了解在各種變化下這些事實的變化情形。
二、 量化定律的形成,即尋找自然和理論之間的關係式。
三、 向潛在的新領域做探討。
孔恩以為科學的演進是斷裂式的,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非累積性事件,是一個典範(例如
愛因斯坦相對論)取代另一個典範(例如牛頓古典力學),他認為科學並非是累積知識的活
動,在科學革命也就是新舊典範之間,會有衝突存在,其關係有可能有邏輯上的相同性,但
在歷史上這是不可能的,科學史上還有許多其他的事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麼具有革命
性,但他們仍然具有科學革命的特徵,科學發展的歷史可視為數次革命後的發展,換言之幾
乎每一個科學進展都可描述為革命。
孔恩認為一些科學能有大幅度的進展,來自於常態科學的權威性,也就是典範的獨霸性,
常態科學的活動再她看來是一種解謎的活動,像是拼圖、猜字、猜謎等,當科學社群接受了
一個典範後,就是接受了一個準則,並以它來選擇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再典範的保證下,
此研究問題必然會有答案,也只有這類問題其社群才會承認是科學的問題,才會鼓勵成員進
行研究。這樣的情形使科學家專心的進行研究活動,不受社會性的干擾。
也因為科學社群與典範的相互作用,使得科學家們對自然的「預期」就愈清楚和全面、對
現象的「預測」也就愈精確,異常或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越容易被發掘,科學家為解決此問
題變開始創造、尋找新典範,由此緣故孔恩認為科學的演進是斷裂式而非演進式,用新典範
取代舊典範,而非由舊典範中修改進而演變成新的典範,而且典範間的轉換是蓋士塔﹝Gesta
lt﹞式的,也就是說看事物的觀點有全面性的更換,即使是新舊典範間出現了相同的名詞
,其涵義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質量﹞。
典範及不可共量性
關於典範,孔恩在書中不斷的提及此名詞,也不斷的將它定義,在第二章常態科學如何產
生中提到,稱之為典範的科學研究有兩個特徵:
一、 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並吸收競爭學派中的忠誠歸附者。
二、 著作中仍留有許多問題能讓這一群研究者來研究解決發展
在後記又提到一個群體承諾型態的典範是一組有序的學科結構,其特點為:
一、 符號式的通則,如公式、定律等。
二、 形而上學式的信念與模型圖像,如原子論、機械論式的最高原則。
三、 共享的價值和美學取向,如「精確預測」、「和諧」、「簡潔」、「太陽中心」等。
四、 共享的具體例子,或「範例」。
除此外,孔恩在其他的章節的定義有:
* 特定社群的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與技術等等構成的群體。
* 科學社群取得的較大共識,這類共識構成一種典範。
* 整體中的一種元素,也就是具體的問題解答。
* 一種信念或信念系統。
* 一種普遍性的觀點。
* 示範性的過去成就。
* 最高的共識單位。
* 觀察的方式。
由以上的數點看來孔恩認為典範是一種觀察室裡的普遍性原則,此原則具有共識,在該學
科領域裡形成了最高信念,它示範了過去的成就,建構了該社群的知識系統,衍生並累積了
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發展。
「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是孔恩提出的另一具「革命性」的重要概念。新
舊典範之間如何來量度,當典範還未統一之前,如何在競爭中的典範間作選擇,必然會有無
法用常態科學判準來解決的問題。不同典範中辯論的雙方不可避免地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某
些雙方都訴諸的實驗或觀察情形。然而,由於他們用以討論這些情形的辭彙大部分都相同或
不同,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用來度量,造成了典範辯論在邏輯上各說各話,也就是說實驗並
不一定可以用來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結果,一個理論對於另一個理論的優越性,就成了辯
論中無法證明的東西。
純屬心得
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並不是一口氣看完的,甚至到後來是用略讀的方式看完,主要是本
身很少接觸物理學﹝科學﹞歷史,平常更沒有仔細思考過「科學」是如何產生,看來科學的
權威性跟獨霸性已經深植我心,而使我對科學這一個大典範沒有任何的懷疑,完全沒有思考
到它本身的「不科學」﹝科學的實像非完全理性﹞,如同我從未思考過1+1=2的原因何在,典
範﹝1+1=2﹞本身並非真理,它是一種普遍性原則、科學社群的共識與信念,是一種歸納後
的信念,並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現象,更有可能在其他學科裡是完全錯誤的,但典範在此時
此刻的科學社群﹝科學範圍﹞內,卻又是一個大的準則,科學可藉以發展,更成為科學進步
的原因﹝若1+1≠2,我們所學的其他數學算式就無法成立及發展﹞,我想就是迪卡兒所說的
:一切直接或間接由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主觀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
標準。
孔恩似乎很強調理論的「認知」﹝主觀感受﹞問題,比較忽略的實質內容,讓人感覺典範
只是一種大多數人認同的假設﹝一種純理論﹞,寫到這裡又想到科學的定義似乎也是有許多
討論,像是「科學」與「偽科學」、「純科學」與「應用科學」、是邏輯學還是自然學的定
義,讓人想到課堂上的討論 ─ 何謂客觀?主觀的客觀與真正客觀的討論,往往是角度跟看
法的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立場問題,而這個觀念應用在科學革命也是相同,到
底科學的進步是孔恩所說的「斷裂式」,還是其他學者所認為的「連續式」。
舉例來說當科學家在典範中進行研究時,遇到解釋有困難時,還是會從自己從屬的典範出
發作修正,以十九世紀的牛頓物理學來舉例,當科學家發現行星運動與牛頓力學相違背時,
他們的做法不是去推翻牛頓力學,而是假設外軌道上有其他不知名的行星,從這點上來做研
究﹝因而發現天王星﹞,換句話說就是在典範上加諸許許多多的小理論去補足其不全,除非
事實與典範明顯矛盾,新典範才會因而出現,而這樣的一個科學步驟到底是斷裂,還是所謂
的連續?可見科學是否有革命的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觀察角度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表
達方式上的不同。
在「不可共量」方面,典範真的不可共量嗎?是局部性的還是全面性的,不可共量是否等
同於不可比較,若等同那麼典範之間如何轉換,新的典範如何取代舊典範,科學是如同孔恩
所說是在不斷的相互辯證下的選擇嗎?這能夠稱為理性的科學嗎?兩個典範之間,沒有一個
共同的「標準」可以來共同度量,而造成撰擇典範的辯論在邏輯上雙方各說各話。就如古希
臘關於數學的「不可共量性」之發現──等邊直三角形的弦與邊彼此不可共量,導致了無理
數的發現與畢達哥拉斯「數字」學派的危機。
透過此本書認識了孔恩及其學說,尤其是在科學哲學的討論,科學與哲學在科學史的分野
在初期似乎不明顯,很難以二分法將其切剖開來,曾看過愛因斯坦的一段話:「科學所企圖
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描述自然的理論應該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雖然超越了物理學的界
限,但卻與物理學有很密切的關係。哲學的推廣必須以科學成果為基礎,可是哲學一經建立
,並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以後,人們又常常促使科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指示科學如何從許多可
能的道路中選擇一條路來。等到這種已經接受了的觀點被推翻以後,又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
和完全新的發展,它又成為一個新的哲學觀點的泉源。」,目前的環境將各個學科獨立,各
學科也有專門的研究課題,分工越分越細,也越來越專精,探討一些科學問題已有專門學科
,科學與哲學也因此變成了獨立分開的學科,但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當我們看著科技發展的迅
速,便會開始思考相關議題,科學與哲學正是如此循環下去。
撰寫以上摘要與心得時,很怕自己了解不夠深入對此書所要闡述的有所誤解,因而不敢在
論及其他大家之論述,尤其在相對與絕對、科學與哲學以及絕對理性方面,過去了解實在不
多,因而只敢寫下這些心得,希望不要太過偏離,透過這本書的確啟發不少想法,日後也可
以再多閱讀相關書籍,做更深入的了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232.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