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要吵歷史課綱。國中歷史這次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並且將上古史和中古史的篇幅大量減少。許多中學教師抱怨,課綱如此調整,以後將不會介紹劉邦、王莽、三國史,甚至連南北朝隋唐都大量縮水,連安史之亂都將輕輕帶過。老師們擔心這樣是不是將各朝代的特殊性給抹煞了?
齋主我真的滿好奇每年都有些邪魔歪道老師擔心學生的中國史觀消失,到底是安甚麼心? 整天那篇堯舜禹湯周公孔子,整天漢武帝、曹操和唐太宗是累不累? 讀這些東西不會讓學生更了解當今世界是甚麼樣貌,反而整天那邊懷古。
台灣早已不同於過去黨國時代的意識形態。隨著民主化三十年以來,台灣已經是個多元社會,我們每年有多少外籍新住民入籍台灣? 現在街頭巷尾都能看到越南餐廳和東南亞商鋪。可是,我們對南北越的歷史了解多少? 我們對泰皇又了解多少? 台灣人整天視為假想敵的新加坡,又有多少人知道其過去的歷史? 整天學一堆死人骨頭的上古史或中古史,到底對學生有甚麼好處?
當代課綱的方向絕對是正確的,與其懂一堆莫名其妙的老骨頭,不如理解近代史或當代史。重點更不應該只放在中國上。台灣如果要證明自己與中國的差異性,便更該表現出更兼容並蓄的多元特質。台灣的歷史和中國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這點我承認。但是整天以中國史的觀點來解釋台灣歷史,等同於承認台灣附屬於中國。承認台灣與中國密不可分,不代表歷史觀上要用中國史觀解釋台灣價值。
不過啦。國民義務教育的水平也就那樣。其實只受國中教育而沒繼續升學的學生,應該也不太會記得自己到底學了甚麼。與其說義務教育構築他們的歷史觀,還不如歷史劇或電玩帶給他們的影響還比較深。三國不教又怎樣? 學生們還是玩三國無雙。南北朝不教又怎樣? 少女們還是看蘭陵王。
最後,齋主要分享個不可思議的事情。以前齋主有個朋友,瘋狂沉迷光榮的三國志7,不只是對遊戲中各項機制和時代瞭若指掌,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將各年代各城池中初登場的人才武將全都背起來了。因此看他玩三國志,就是看他隨時看著年月,然後決定要攻下哪座城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擄獲更多的武將。
時過境遷,不知他有沒有將三國志14玩成這樣。
還是已經跑去玩十字軍之王3了。
兼容並蓄朝代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木蘭與麒麟》一書,用七個章節,七個不同案例,扎扎實實地說明了中古中國時常被忽略或遺忘的中亞色彩。換一種或許俗氣的話講:中國史跟你想的不一樣。
書並不容易讀,書中涉及了許多專業的術語和知識,形式也是嚴謹的學術論文,一般讀者讀來可能頗為吃力。不過,精通多國語言的作者陳三平,確實從這繁複而嚴密的考證中,得出了許多令人意外的結論。
借用梅維恆(Victor H. Mair)的說法,陳三平博士在本書中有以下幾點驚人的發現:
1. 木蘭不是漢人。
2. 東亞的「麒麟」在外觀和涵義上,都和西方想像中的「獨角獸」大相逕庭。
3. 構成前近代(premodern)漢文明頂點的唐朝皇室,實際上頗具夷狄之風。
4. 大體來說,漢人不喜歡狗,但東亞某些重要的群體確實善加運用了犬科動物的意象和術語。
5. 匈人(Huns)和保爾加人(Bulgars)在東亞都有其同類。
6. 操伊朗語的族群對中古中國社會的貿易、宗教和其他顯著的方面皆影響甚鉅。
7. 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命名的方式產生了劇烈變化。
8. 中國的大詩人白居易與中亞的關係密切。
書中有幾章,特別著重考證唐朝的中亞根源、草原遺緒。
他寫道:
「唐朝和元朝稱得上是中國前近代歷史上兩個最具世界性的時期,但後世對這兩個朝代的主要觀感卻截然不同:唐朝雖以兼容並蓄為人稱道,但其政權主體仍然是本土的華夏政權,元朝則被視為是遊牧民族勢力征服中國的結果。」
「造成此種觀感差異的主因是唐朝皇室(及其表親隋朝)成功地替自己改頭換面,掩蓋了皇室在族群和文化上的起源和認同。」
「從傳統的觀點看來,唐朝要能代表本土的中國王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李唐皇室是否源於漢族,或者至少在朝代建立時就已 經『徹底漢化』。而我認為,這兩項前提都不存在。」
「在唐玄宗(685-762)治下,對胡風、胡俗和胡妝的熱愛轉趨狂熱。雖然大多數的現代史家都強調唐代與波斯的交流,以及西域的影響,但我留意到此一事實更多體現出的是草原遺緒,包括遊牧民族打著西域旗號的悠久歷史。」
「李氏一族有許多習俗都很引人注目,諸如『世民吮其父之乳』或是『肅宗捧上皇足』之典故,皆透漏出族內的非漢族文化緒餘。」
「初唐遠非『本土』王朝,並且因為實際上是個具有濃厚突厥─鮮卑特色的政權,所以稱其為『鮮卑─華夏』政權,可能更為適當。但是,為了樹立政權的正統性,唐皇室費盡心力試圖讓自己成為如假包換的漢人皇室,並確保史書中沒有遺留下任何有失體面的證據。」
「鑑於全世界遍布的漢語人口,「哥」絕對是地球上最常使用的詞彙之一,每天會被講上數百億次。然而,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典型的中國親屬術語根本不是源自漢語!它之所以能入侵如汪洋般眾多的漢語人口,得利於拓跋部及其弟兄和後裔,當然也包括了唐朝皇室。」
「讓我們再回頭來看漢字『哥』。事實上,它應該是『歌』這個同音異義字的原始形式,意思是『唱歌』。正如博學的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1735-1815)所言,『歌』之後因為發『哥聲』而假借而來。」
「假借的動機是相同的發音,不過因語義學的用途,在漢─藏歷史語言學中也不算罕見。正如幾位著名的清朝學者所觀察到的,用『哥』指稱『兄長』發生得相當晚:這種用法的記錄首見於唐中期至晚期。」
「『哥』第一次作為親屬稱謂的使用紀錄在漢語中並不是指涉一名兄弟,而是指「父親」。使用者不用說正是唐朝皇室,也包括唐太宗。」
「由於語音和語義的相似,以及事實上可能留下最早『哥』的使用紀錄的人群,皆有一定程度的非漢緒餘(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唐朝詩人白居易),這個現代的漢族親屬稱謂,極有可能是一些古老的蒙古語或其他阿爾泰語的借詞。
「如同前面提到的,這些詞也在大部分的現代突厥語中出現。至少,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這個漢字比更加古典的『兄』還要普遍,是因為草原族群和文化對此影響甚鉅。」
另一個有意思的章節,則特別探索了詩人白居易的中亞背景──白居易其實是個胡人。
他說:
「眾所周知,白居易在當時深受韓國和日本推崇,這一點也已經被廣為研究。但是,在中亞的類似現象,卻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這或許可歸因於唐代以後,中國的政權不再能控制此區域。」
「元稹在為《白氏長慶集》所作的序中,提及新羅宰相讓商人重金購買白居易的詩作,從這段引人注目的插曲,可以看出白居易肯定對於其名聲傳到這些『蠻夷』之地,而感到驕傲不已,這份自豪似乎也在他讚頌兩位偉大詩人前輩李白、杜甫的律詩中表露無遺,『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白氏長慶集》15.331)。
「接下來,我們自然會問:白居易是否刻意追求這樣的名聲,而且不僅僅限於在中國境內?在現有的史料中,似乎很難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可能與白居易著名的行為脫不了干係,也就是他堅持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寫詩。要提出這一點,我有相當的自信,至少是針對第二個問題,絕對不能忽視中亞和/或佛教對其文風的影響力。」
「白居易獨樹一格的『俗人』文風─包括蘇軾(1036-1101)在內的許多著名文人都曾對此著墨—似乎不僅僅是巧合,更不可能與他的中亞緒餘和佛教背景完全無涉。」
「就像白話的佛教書寫,白居易平易近人的文風和用詞很快就擴散到各個社會階層,特別是下層階級,甚至跨越了唐朝國境。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恰恰也是『奠基於口說傳統』的敘事愛情故事的新體裁的少數先驅之一。」
「人們或許也想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白居易與另一位文學大家韓愈之間的鮮明對比,以及這兩個人居然不只沒有建立親密的友情,更幾乎沒有互動,儘管他們生存年代相仿、同時在朝為官、也都是當時文壇的領銜人物。」
「查爾斯.哈特曼 (Charles Hartman)是少數用政治層面來解釋這個問題的學者。但是他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韓愈對王叔文(753-806)一派的敵意,但基於韓愈和柳宗元(773-819)的深厚友誼,這個論點顯然禁不起推敲,而且柳宗元也從未因加入王叔文集團而自責。這也不能用韓愈的強烈排佛來解釋,因為韓愈也時常不顧自己的感受,在柳宗元的要求之下,與一些僧侶往來。」
「韓愈普遍被視為是儒家正統的掌旗手,是華夏傳統的捍衛者,堅決反抗外來的入侵。我認為,韓愈強烈的華夏中心論的立場,可能是他對白居易這個十分看重胡人緒餘的偉大文人興趣缺缺的真正原因。」
*陳三平,賴芊曄譯,《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八旗文化gūsa,2019。
▎博客來☞http://bit.ly/2XhQie2
#說書 #閱讀日常 #歷史 #中亞 #木蘭
兼容並蓄朝代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筆][生活]
因自卑而自大的悲哀
早前看電視談及,現在全球的經濟中心,由歐美漸漸移至中國。亞投行的設立,吸引英國加入,這亦是亞投行由一個以亞洲為重心的體制,一躍而成為國際水平的重要一步,地位甚至直逼國際銀行。節目我忘了哪國拍攝,反正是歐美電視台,片段裡頭訪問了不少人,例如是住在香港多年的記者、中國學者及生意人等。
當中以中國學者的提問,最令我啼笑皆非。他每說一句,我就在心裡忍不住反駁一句。
學者先批評當下社會的拜金風氣嚴重,要拯救這種價值觀,惟有重拾中國古代的先秦思想,才能扭轉敗壞風氣。
諷刺的是,一手摧毀先秦各種思想的,就是中國本身。先秦時代思想百花齊放,後來漢武帝為了方便管治人民,就選了溫柔敦厚,即沒有甚麼反抗能力的儒家,作為獨專學說。罷黜百家幾千年後,「吸取」西方新學說「共產」,共產主義執政,更要除四舊,關於儒家的廟寺或文物,無一倖免。到了現在中國需要輸出文化的時候,又把儒家找出來了。由零八奧運開幕的「仁」,到孔子學院等等,老老實實,到底哪項體驗了儒家精神了?
學者的期望,是中國能重拾漢唐時代的輝煌,利用文化,在世界作一個領軍角色,發揮大國的影響力。
說到中華文化,其實廿一世紀的中國,應該引以為恥。漢唐時代的中國,是創新文化的朝代,尤其後者,中西兼蓄,是先秦後思想文化最璀燦的時代。創造之餘,更將文化推廣至不同國度,最為人廣知的,就是日本派出不少人材至中原取經,在太學(即現今的大學)學業結束後,可選擇在朝廷當官,或返回己國。今日我們在日本目之所見,由文字到建築,無不受唐代影響,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唐代之開明與先進,吸引不少國家誠心仰慕,希望從中學得精緻文明。相比之下,今天由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是文化倒退的時代,只是抄襲並複製歐美主意,然後以低成本販賣商品;思想方面,只有打壓,餘下的就是陳腔濫調;至於向外宣傳的中華文化,還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文化。最最可笑的是,儒家對現今中國來說,只是粉飾外牆的貼紙,他們骨子裡真正奉行的,是披著共產的拜錢主義。他們堅信,一旦爺有錢了,就可以重拾光輝。
節目差不多結束時,電視台剪輯了學者「語重心長」的一番話:其實中國希望人家羨慕、尊重和欣賞。對於歐洲和美國,他分別又說:歐洲好應正視自己衰落的事實,不然只會衰落得更快,而且別只想著報復;至於美國,別以自己一套,硬套至其他國家。
其實學者所說的,我統統都同意,只不過好些部分,根本百步笑五十步。例如美國硬套自己一套,中國何嘗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講求兼容並蓄,可是另一邊廂,為了政權,對西藏和新疆文化的打壓,愈見嚴重。而歐洲衰落,至少文明及制度的底子厚深,其實中國一樣見疲態,但只是製造假象掩蓋,一旦爆破,豈止衰落?崩潰也不足以形容其程度。不然為何會有亞投行?錢太多,連國內也來不及做如此多的大白象工程,所以資金得往外流。
希望給羨慕、尊重和欣賞,這倒是真心話。現在中國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展示給全世界看:看,我們現在變有錢了,所以你們得聽話。可悲的是,中國拜金,是為了得到注視,真是自卑得可憐。想要贏得真正尊重,其實好應做好自己,尤其是道德方面。怎麼這般顯淺的道理,身為文明古國,卻不能看清楚?
註:因霧霾而變得灰矇的大自然
兼容並蓄朝代 在 南方書店每天挑一本書陪伴你#盛唐美學課#蒲實#丘濂美酒 的推薦與評價
... 朝代穿越唐朝,美食珍饈在舌尖上飛躍,桃面花靨落金鈿,胡姬賣酒舞助興, ... 兼容並蓄。它的美獨出於中國其他朝代,具有獨特的氣質,生活在大唐,成為現代人 ... ... <看更多>
兼容並蓄朝代 在 一、單選題(1~25,每題1 分;26~55題 的推薦與評價
... 朝代的創建沾染夷狄之風所致。這個朝代是指(A)秦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 42、史家介紹唐朝社會狀況時,常以「兼容並蓄」來作形容,這種說法包含下列 ... ... <看更多>
兼容並蓄朝代 在 [閒聊] 活在古代哪個朝代比較好? -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好熱喔 女孩們午安~
假如可以穿越時空回到古代
大家會比較想去哪個朝代生活呀?
或是比較想被哪個帝王統治?
先說好喔
僅限中國
畢竟我們華夏民族同文同種
列祖列宗也都從對岸來的(當然原住民除外
所以說
生活在哪個朝代比較好呀~
我覺得
大多數人應該比較喜歡大一統的盛世時期吧
兼容並蓄 經濟發達
例如 漢代的文景之治 大唐時期的貞觀、開元
經濟發達的宋代 或是康雍乾盛世都很不錯
如果是個性敢衝敢撞 智勇雙全的人
那麼生活在群雄並起的亂世應該也不錯
說不定哪天一統天下的就是你惹~
春秋戰國 三國 南北朝 五代十國 宋末 清末等等
大家比較想在哪個時期生活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222.1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58652478.A.34A.html
代的話西方的文藝復興大概是大明時期 也算是盛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