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幫TV_育兒大解密】《刀下留情!割包皮變「去勢」毀男寶寶幸福 判賠9.4億》
★美國一名出生18天男寶寶進行割包皮手術,結果執刀醫生不小心割去部分龜頭,卻沒有告訴爸媽,他們一氣告上法院,要院方為男嬰的未來幸福和童年負責,後來法院判決,醫生要賠償台幣9億4700萬元!
★男寶寶的包皮不是越早割越好,剛出生的嬰兒幾乎100%都有包莖,包皮內層和龜頭粘合無法分離,屬於正常現象;新生兒到1歲平均有50%包皮推不開;到了4歲,大概只有10%推不開;95% 以上男孩在青春期,龜頭就會自然露出,太早割包皮當心白挨一刀!
★包皮不能完全退到冠狀溝,只要在包皮上擦類固醇藥膏,一天塗2~3次,2星期到1個月,讓包皮開口較狹窄的部份能慢慢變鬆,對於包莖的人可達到90% 以上的治療效果,根本不需要手術。也就是說嬰兒時期割包皮,並不是必要手術,沒有理由在寶寶不知人事的時候,替他做人生重要的決定,為人爸媽,請刀下留情!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發布在學術期刊「bioRxiv」研究顯示,給剛出生的男嬰割包皮,會增加嬰兒猝死風險;提高猝死風險的原因是「壓力」,像是分離焦感,或是出血和疼痛。研究建議除非寶寶有「包皮太緊」或「生殖器反覆感染」的需求,應該盡量避免對男嬰進行包皮環切手術。
★要不要割包皮,爸媽不必急於決定,除非包皮過長而反覆造成龜頭發炎,才需要動手術;至於動手術的時間,等男孩進入青春期,再配合醫師指令,只需要局部麻醉!
★最實用的影片,讓媽咪育兒更輕鬆,寶寶更健康💕
冠狀溝發炎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一種病,叫「病人不想好」的病?*
「吳醫師,我胃酸很多,吃什麼胃藥、制酸劑都沒效!特別是晚上,胃酸都淹到口腔來了,我好痛苦喔!」診間哩,來自香港的中年女患者正跟我抱怨著。
還記得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爆發前二、三個月,這對來自香港的母女出現在我的門診。那天,她們拖著大行李箱進入診間。媽媽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吳醫師,請你救救我,我準備住院了,請你幫我做『#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Stretta)』,我已經胃食道逆流到厭世了。」
她的眼神寫滿失落無助,究竟是多大的絕望讓她願意飄洋過海,來台就醫,那絕對超過我的想像。我接下她給我的重擔,答應一定會幫她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或手術治療。
—
聽她說,才知道她的症狀持續快十年了,胃酸逆流衝到嘴巴甚至耳朵,引起她長期失眠及耳鳴。她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說「因為吃完飯老是 #火燒心 跟逆流,害她不太敢吃東西,體力變得很差。」除此之外,她常覺得被人勒住脖子,咽喉緊繃甚至會聲音沙啞。
在香港時,大大小小的公私立醫院都去了,腸胃科用藥沒起色,她就配合服用身心科藥物,只是煉獄般的折磨從未離開她。女兒不捨媽媽繼續受苦,才陪她一起來台就醫。
只是我很確定這些症狀都符合 #胃食道逆流,為什麼過去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會沒有效?也許一切都不是胃酸惹的禍。於是,我迅速安排一系列的檢查,包括胃鏡及 #無線食道酸鹼膠囊(BRAVO CAPSULE)。那幾天,他們就住在醫院附近的飯店。
—
「奇怪了,明明是如此嚴重的症狀,胃鏡裡卻沒有看到食道發炎的跡象,甚至 #賁門 鬆弛也沒有。」我心想,這很可能又是一個「#假逆流、真心病」的個案。當我把胃鏡結果如實告知患者時,她無法相信並求我別像其他醫師一樣放棄她。我要她放心, 我一定會調查個水落石出。
一個禮拜後,回診看無線食道酸鹼膠囊的檢查結果,也是正常。無線食道酸鹼膠囊檢查是將1顆膠囊大小的檢測器,以內視鏡的方式置放並固定在食道裡。透過96小時連續監控食道內的酸鹼質變化,也就是說,如果胃酸逆流了,膠囊檢測就會偵測到強酸並紀錄下來,從而得知更精確的逆流情形。
目前為止,胃食道逆流中心已完成兩百多個無線食道酸鹼膠囊案例,其中高達一半是假逆流。這位來自香港的患者,也得到假逆流的結論。不過,她拒絕相信這樣的結論,持續請求我為他做關緊賁門的手術。
為此,因此我又安排「#24小時食道酸鹼阻抗導管(MII-pH)」檢測。這項檢查透過一條從鼻腔伸進到食道的細管,來偵測並紀錄食道賁門口的酸鹼值變化,也可以分辨流經管子的是水還是空氣及判斷是「吃進去的」還是「逆流上來的」。由於細管比鼻胃管細軟,接受檢查期間仍可維持原有作息,包括用餐與睡覺。
—
此項檢測結果,同樣不符合「她的預期」——沒有異常。也就是說,她認為胃酸逆流到喉頭引起嚴重不舒服時,食道裡的管子什麼都沒有測到。這時,她似乎開始接受「真的沒有逆流」的說法。
那麼,一直綑綁著她的人間煉獄又是怎麼來的?由於過去有許多假逆流個案是因為食道肌肉蠕動出現問題,慎重起見,我再替她安排「#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結果也是正常的。
也許真的是心魔捆綁著她的感受。因為即使進行一系列內分泌、電解質等相關檢測,一切正常。其實,等待檢查結果的過程中,我同步轉介 #耳鼻喉科 及 #身心科 的治療讓患者評估,結論大家應該猜的到。心病,用胃藥醫是醫不好的。
有一種病,是最難醫的病。就是「病人不想要好的病」。
在跟患者和家人的溝通下,我們開始嘗試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並盡可能拿掉所有的胃藥,同時要她放心的躺平睡覺,因為她坐著睡覺已經十年有了。在台灣的這三周,她的病似乎有了新的解答。她釋懷了,家人也放心了,後來懷著平安的心情回去香港。我則完成了她給的重負。
—
我常跟患者說「我會開刀,特別胃食道逆流的 #微創手術,但我不會隨便幫你開刀,除非你真的需要!」對我而言,探求病兆的真相,是我每天行醫的熱情源頭。
🔻了解更多🔻
#胃酸除罪化:食道酸鹼值檢測,關鍵數據還「胃酸太多」一個清白
https://reurl.cc/1gk8mX
🔍加LINE #因為我值得信賴
https://reurl.cc/E2QR6A
🔍看書 #許你一個好胃來
https://reurl.cc/L1Rkpe
#吳文傑醫師 #肝膽腸胃科
#跨科會診 #終結胃食道逆流
冠狀溝發炎治療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連4天零確診!中研院研究全球病毒有6大類,台灣病毒變異高死亡率低;磐石艦官兵14天期滿需再次採檢;疫情趨緩,禁令暫不解除,陳時中:希望防疫能逐步退到個人】
台灣今天是第4天沒有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確診案例,也已經連續17天沒有本土案例,維持429例確診個案,包含6例死亡、331例解隔離,其餘隔離治療中。
此外,針對磐石艦案的抗體檢測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之前抗體檢測的結果差異大,因此有一些官兵有重新抽血、檢測,專家再次判讀,仍需要一些時間釐清結果。目前指揮中心規劃在5月初官兵滿14天監測期後,再全數採檢一次;若有確診個案,送醫治療,其他官兵則多留一天,再次採檢。
■疫情趨緩能否解禁?陳時中:逐步將防線退至個人,做好基本防疫
今日第4天零確診,各項防疫禁令是否有鬆綁的可能?陳時中表示,有些國家做到封城,或是小規模區域的封鎖,台灣並沒有。台灣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將防線退到個人,民眾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將這些生活規範變成常態,不但可以預防COVID-19,也能防堵其他傳染病;其他社交情況、場所限制,都會慢慢放鬆,再隨疫苗、藥物發展而更加開放。
陳時中說,大家都有心理準備,未來個案可能零星發生,但目前醫療量能充足、治療情況也很好,維持個人防線,讓生活不至於受影響。不過能否回歸日常生活,就得看大眾是否能確實做好基本防疫。
但到目前為止,指揮中心依然沒有對現有的制度鬆綁。針對唯一強制停業的酒店、舞廳,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指揮中心會持續觀察防疫狀況,現階段還是拜託業者繼續配合,「再撐一下」。
此外,因為疫情而順延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陳宗彥說,已決議在指揮中心宣佈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舉辦。
■中研院分析全球病毒株,台灣變異性高死亡率低,張上淳:死亡率與醫療照顧也有關
中研院4月初透過「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全球1932株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後將病毒分成6大類:亞洲一、亞洲二、歐洲一、歐洲二、美洲、大洋洲/亞洲型。根據中研院初步研究個果,病毒變異程度與死亡率呈正相關,且隨著時間相關性越強。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確有與他溝通討論。張上淳並認為,台灣的病毒變異大,是因為境外移入者將病毒從世界各地帶進來,不過台灣的死亡率不高,臨床觀點認為,死亡率跟照顧量能有關。
台灣現在確診病人不多,醫療照顧品質很好,量能也充足,讓照顧團隊都能妥善照顧病人,死亡率就會降低;反觀歐美國家照顧量能不足,已經到了不堪負荷的崩潰狀況,因此讓死亡率偏高。因此除了病毒特性,好的醫療模式也會影響死亡率。
■2名重症者成功脫離呼吸器;病毒可能導致腎臟等器官受損
上週張上淳表示,台灣有9名確診個案正使用呼吸器,其中3名使用葉克膜。目前已有2名患者成功脫離,剩下7名患者使用呼吸器,其中仍維持3名依靠葉克膜。
有媒體提問,COVID-19是否會造成腎臟受損。張上淳表示,COVID-19透過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進入體內,很多器官都有ACE2受體,因此學理上來說,確實有可能侵犯其他器官,腎臟也是其中之一。
張上淳說,台灣確診個案中,也有重症者腎臟受損,除了病毒本身侵犯腎臟之外,重症病人也容易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敗血症、休克,都會影響腎臟功能,甚至要靠洗腎來度過危機。
不過,他也說,COVID-19是一個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需要探討研究。雖然學理上認為病毒可以侵入許多器官系統,但並非絕對如此。病人受感染時病毒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都會影響臨床表現。如果病毒只是從眼口鼻進入體內,並沒有進到血液中,就不會跑到其他器官系統。張上淳也曾經對確診病人的血液進行PCR檢測,發現幾乎沒有偵測到病毒,因此代表病毒侵入其他器官的機會較低。
至於COVID-19是否會變成終生帶原病毒?張上淳說,不能完全確定,但呼吸道病毒一般變成終生帶原病毒的機會很小。目前研究上關注的問題是,COVID-19在PCR檢驗時,確診者陽性的時間很長,會出現轉陰後又被檢測出病毒的狀況,這也還需要更多研究了解。
此外,也有媒體指出,美國今天將「發冷、發抖、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以及味、嗅覺喪失」列入COVID-19臨床症狀。對此,張上淳表示,喉嚨痛、頭痛、肌肉痠痛,在確診個案中都有出現,不過並不會納入通報條件中,因為這些症狀不會單一出現,都會伴隨其他症狀。只有味、嗅覺喪失,因為臨床上有看到確診者只出現這一項症狀,為避免漏掉個案,因此納入通報條件。
(文/陳潔 ;攝影/ 蘇威銘、陳曉威、吳逸驊、余志偉)
#延伸閱讀
【100天疫情推特戰:從中國外交部推文解讀大外宣布局】https://bit.ly/2KGxUrd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