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地球?」
最近,全球各地飽受極端氣候之苦...
德國、荷蘭出現了暴雨,引發洪患;希臘、土耳其遭遇熱浪襲擊,野火延燒多日。就連在台灣的我們,也深深感受到氣候的極端變化。
幾個月前,台灣連日不下雨所造成的乾旱問題,各地民生用水備受限制,連帶影響科技業的製程及水力發電廠的發電,然而,近日卻轉變為超大豪雨,持續造成農損、物價上的劇烈影響。
這樣的極端氣候變化並非突發,未來,恐怕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更警告,「人類幾乎沒有時間抵抗災難,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產生」。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最近發佈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簡稱IPCC AR6),引發了國際間的強烈關注,這份歷經了 8 年多時間所撰寫的報告,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 未來 20 年內,平均升溫恐破 1.5℃
冷氣開 26 度或 27 度有差嗎?有,而且影響相當大。
無論是對於生物物種、極地融冰、永凍土、海洋生態與珊瑚礁消失、水資源匱乏等,只要是 0.5 ℃,都已足夠造成嚴重的衝擊,牽涉的範圍更不只有生態,還包括整體社會與經濟,而且,物種或極地的消失,都需要數十年以上的時間來修復,甚至還多半都是不可逆的。
⚠️ 全球飽受極端天氣之苦
近幾年來,無論全球或台灣,都明顯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像是短暫且強烈的暴雨、乾旱或是屢創新高的氣溫,都因此造成農作損失、缺水電等影響民生生活。然而,在未積極減碳的情況下,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加劇,報告中也提許,各國都需要更積極面對並做好調適措施,來應對這樣的氣候環境。
⚠️ 未來 100 年,全球海平面最壞情況恐將上升 2 公尺
從 1901 到 2018 年間,全球海平面已上升約 0.2 公尺,其上升速度比過去 3000 多年的任一世紀紀錄,都來得快。
在「理想」的情況下,2100 年海平面將會上升 0.28 到 0.55 公尺,然而,若是最壞情況,甚至可能上升到 2 公尺之多,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將面臨第一線的衝擊。
面對這份氣候科學界的重量級報告書,台灣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佈了回應報告。
🌡️ 未來氣溫持續上升,高溫天數將增加。全球暖化在最壞的情境下, 21 世紀中、末的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 1.8 - 3.4 度,若是在理想減緩情境下,則可能增加 1.3 - 1.4 度。
此外,各地高溫 36 度以上的日數也跟著增加,最壞的情況下,21 世紀中、末,增加幅度約 8.5 日 - 48.1 日,其中,又以都市地區增加幅度更大;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幅度約 6.6 日- 6.8 日。
🌞 夏季長度再增加。報告中指出,未來推估台灣的夏季長度,將從目前約 130 天,增長為 155 - 210 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 70 天減少為 0 - 50 天,這樣的數字,實在非常驚人。
☔️ 降雨部分,則是包括總降雨量、暴雨強度,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皆有增加的趨勢。
綜合以上,都可以看出全球暖化的影響,台灣也將首當其衝。
報告上雖然呈現的僅是文字數據,但影響的卻是社會整體,包含經濟、災防、人民生命、環境生態上的種種問題,若此刻我們不積極地用政策進行改變,未來則是全體人民與下一代,來承受這樣的苦果。
因此,我們呼籲加速淨零轉型的腳步,不應該因為疫情有所耽擱,更應加速落實。
🌍 即刻修訂短、中、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明訂淨零排放目標
現階段《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設定的減量目標,不僅與國際社會的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有極大的落差,整體氣候治理機制,也不足以因應此次 IPCC AR6 顯示控制暖化的情勢。
🌍 強化能源與交通運具轉型
台灣進口能源依存度約 97 %,能源自主率低,使台灣經濟國際能源供需失衡,在原油市場價格波動時,也容易受到衝擊;除此之外,現階段綠能路徑規劃在 2025 年發電結構調整,為 20% 的再生能源、30% 的燃煤、50% 的燃氣為目標,但,這樣仍不夠積極;運具方面,全球市場主要以低排放燃油或電動車。作為下一世代交通載具的主軸,這同時也是台灣必須積極正視及規劃未來發展的方向。
🌍 制定新建築低碳能源建築標準
我們認為,需立法規定新蓋建築物應符合低碳、高能源效率等,符合綠色建築的項目,甚至老舊建築翻新目標等,尚符合減碳趨勢。
🌍 制定能引導產業減碳的合理碳費
由於目前全球約有 60 多個國家或地方政府,以實施碳定價措施,近年各國政府勢必會加速其市場交易,若台灣不積極應對,恐怕將面臨台灣產業在全球競爭力上失去優勢。
🌍 極端天氣下預防熱傷害造成的勞權問題
極端高溫與極端降雨,往往衝擊到的都是第一線辛苦的勞工,甚至是國軍弟兄們,除了強化應對高溫對人體的衝擊外,更需要訂定熱傷害所造成的勞權問題,以保障勞工。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因此,這不僅是單一環保單位的責任,而更需要所有部會積極應對的態度與執行決心,更應重視疫情過後,當社會回歸正常經濟運作時,任何制定的政策皆應符合永續發展目標,振興計畫也應該以綠色振興目標為前提。
期待未來,我們能在低碳轉型路徑上,有更多推進。
-
📝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https://tinyurl.com/yzge55zm
冷氣線徑法規 在 林銘仁 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北防疫應回歸根本
#本人所述皆有實際個案為證
#確診個案加速安置切斷家庭傳染鏈
#居家隔離通知及疫調由快篩站便啟動
#加強居家隔離者生活協助
#確實掌控居家隔離者的狀況
自五月中雙北疫情大爆發以來,新北市的確診病患一直都居全台最高,6月3日新北市政府公布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三天新北市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疑似感染源統計,占最大比例的,是家戶內交互傳染佔40%,不明佔25%,職場佔16%,市場佔6%,新北終於肯面對感染途徑上的問題,但是應該如何處理,我整理近日服務處收到的陳情案件,整理三點建議,希望侯友宜市長採納,不要再把民意代表的建議當耳邊風。
一、 確診個案加速安置以切斷家庭傳染鏈
許多議員在這個月,都有收到各區確診者的陳情,陳情理由都是快篩陽性或PCR陽性,但是市府卻要讓他回家居家隔離等候通知。在新北,快篩流程大致如下:
快篩陽性 → 回家居家隔離(PCR等2天) → PCR陽性確診 →
居家隔離等候病床或集中檢疫所(再等2天到7天,依個案)
一個確診個案從快篩到他離開家中就醫或隔離,需要持續在家中等候3~7天,新北市重災區的板橋、中和、三重、新莊,多數的建物仍是老舊公寓,許多人的家中僅有一套衛浴或是沒有獨立套房,全家共用2套衛浴,缺乏確診者的獨立空間,數個向我陳情的案子,家中同住人口高達6,7人,共用衛浴,無法確實隔離,最後導致全家過半都感染。
新北市無法讓確診者與家人隔離這樣的處理方式,正是家戶內感染占最大宗的主因。雖然個案在發病或篩檢前就有可能傳染給家人,這部分是市府行政單位無法掌控的,但是篩檢後的傳染阻絕,是市政府可以努力也應該努力的。
與新北市一水之隔的台北市,在快篩站檢驗陽性,就直接送至防疫旅館(北市議員助理吳錚案),在第一時間就阻斷回家繼續傳染的機會,反觀新北在阻斷傳播的努力還十分不足。與其創立熱區、重熱區等名詞、也許以後還會有重重熱區、重重重熱區,不如好好一個案一個案的把病毒傳染途徑阻斷。
二、 居家隔離通知及疫調由快篩站開始啟動
無法確實通知及掌握曾與確診者接觸的人,是新北市目前第二嚴重的問題,有陳情人因手術入院,妻子一直在旁照顧,陳情人出院後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但是妻子卻沒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WHY?衛生局只回覆該隔離的已經發通知書了。
有確診者在5月26日已收到衛生局電話確診通知,家中同住家人有數人,但是至6月4日仍舊未收到市府的隔離通知書,也沒收到隔離包等防疫物資,只有一個人收到衛生局居家隔離的電話,甚至沒有其他書面通知或簡訊通知,但是衛生局說有通知也有寄發簡訊,但陳情人說沒有,一整個羅生門,WHY?
有確診者在收到通知後,就急急忙忙地讓家人趕快篩站快篩,有確診者的家人在家中隔離擔心害怕,希望可以進行快篩或PCR檢驗,但是衛生局告訴他要有症狀才能讓他搭乘防疫計程車去篩檢,跟侯友宜市長在記者會中所說擴大篩檢,擴大匡列完全不同,WHY?
新北市自4月26日至6月2日為止,累計確診者4217人,但是6月2日居家隔離人數僅4535人,這數字不覺得不合理嗎?是受限於確診者大爆發後,衛生局疫調人力不足以應付每日數百個確診案例所導致的嗎?
如果以法律面來說,行政程序法第 68 條:
送達由行政機關自行或交由郵政機關送達。
行政機關之文書依法規以電報交換、電傳文件、傳真或其他電子文件行之者,視為自行送達。由郵政機關送達者,以一般郵遞方式為之。但文書內容對人民權利義務有重大影響者,應為掛號。
文書由行政機關自行送達者,以承辦人員或辦理送達事務人員為送達人;其交郵政機關送達者,以郵務人員為送達人。
前項郵政機關之送達準用依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三條訂定之郵政機關送達訴訟文書實施辦法。
假如今天有人應居家隔離但未有衛生局通知或正式的居家隔離通知書未發出,衛生局可否對其未居家隔離進行裁罰?不行耶!
無法確實掌握確診者的接觸者,就無法阻隔病毒的傳播。因此我認為,新北市的疫調及接觸者居家隔離通知,應該在快篩站就開始啟動,而非等到確診後才開始進行,但是人力要如何調撥分配,考驗新北市衛生局長的智慧,請確實的進行該進行的工作吧,人力不足快補人。
三、 加強居家隔離者生活協助,確實掌控居家隔離者的狀況
如我在第二點所述,新北市許多確診者的家人,仍未收到居家隔離的通知書或簡訊,遑論其他防疫物資,這些確診者的家人多數仍自律的在家中居家隔離,等候市府通知,但是居家隔離者生活上需要很多協助,他們在家中等候確診家人接受治療後回家,恐懼於自己也會染疫,生活在不可預知之中,除了缺乏防疫物資,還有基本生活協助,例如就醫、垃圾的清運,需要水電修繕、瓦斯運送的服務等等,日前就有發生居家隔離者因冷氣壞了,讓水電師傅到宅修繕完畢之後,才告知水電師傅他是居家隔離,水電師傅很倒楣,這樣子的案例要如何防範?
一位陳情人告知,他撥打新北市關懷中心專線:02-8953-5599分機1520,申請居家隔離垃圾清運,但是關懷中心竟然回覆說:確診者的垃圾由他們專人清運,其他人的圾垃自己拿去清潔隊收即可。關懷中心難道不知道確診者的家人必須居家隔離嗎?若這些垃圾交由清潔隊垃圾車處理,難道不會造成清潔隊員染疫的風險嗎?
他最後仍有申請到垃圾清運的處理,從5 月28日申請到宅清運的時間是6月1日,在新北居家隔離人數日漸增加的情況下,相關服務的量能應有加強的需要。
自律在家中居家隔離者,新北市應提供協助,那些不自愛違反居家隔離規定者,新北市應該嚴加追蹤並給予懲罰,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有完善的疫調及列管名單,如我前面所述,許多人仍舊未收到居家隔離的通知書或簡訊,這是不是代表新北市政府無法確實掌握這些居家隔離者的名單及狀況,所以才會如此?沒有確實名單,那要如何去進行稽查及阻絕傳染?我認為這是新北市防疫的一大破口,也是新北市議情遲遲無法減緩的主因之一。
綜上三點所述,新北市在確診者的安置、確診者家人及接觸者的匡列、隔離者的造冊及通知上,有著眾多的漏洞,造成新北市議情遲遲無法減緩,懇請侯友宜市長勿再好大喜功,動輒喊封城造成恐慌,防疫回歸基本功,確診者加速移置及隔離,確實地匡列家人及接觸者並第一時間發文或簡訊通知,協助居家隔離者基本生活的處理,方能減緩新北市疫情的蔓延。
冷氣線徑法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ercedes-Benz S-Class 豪華轎車霸主 大改款重磅登場】
(3/5)台灣賓士正式發表大改款S-Calss
融合賓士所有科技於一身的車款
全車共有四種編成
S 350d建議售價446萬起
S 350d長軸版 建議售價511萬起
S 450 4MATIC長軸版 建議售價620萬起
S 500 4MATIC長軸版 建議售價741萬起
S-Class絕對是走在這個時代尖端的車款
-
外觀部分
車頭水箱護罩採用盾型的水箱護罩
裡面採用橫柵式的鍍鉻飾條
頭燈則式標配LED多光束頭燈
也可以透過選配擁有全新的多光束數位頭燈
車側在長軸版車型可以看到相當優雅的線條
輪圈依不同車型配置18-19吋的雙色輪圈
車門把是採用隱藏式的把手設計
輕壓便可將把手喚出
車尾的部分則是看到LED雙件式尾燈組
行李箱尾門為電動開啟
依照車型不同容積495L-525L不等
-
內裝部分
許多最新的科技就在S-Class的內裝
在中控台椅皮質與木紋飾板來去做搭配
看上去相當簡潔卻又不失豪華感
方向盤則是三幅的電容觸控式方向盤
儀錶板則是使用12.3吋的數位儀錶
在S 500 L車型更標配3D儀錶板
雖然照片看不太出來
但是實際觀看有點類似看3D電影的視覺感
尤其將儀錶板設定在導航介面會更為明顯
並且新增臉部辨識系統
可以登入個人化設定的MBUX系統
中央為12.8吋OLED觸控螢幕
並且支援MBUX擴增實境的抬頭顯示器導航
也支援無線的Apple Carplay及Android Auto
在下方也配有無線充電板可供手機充電
而S-Class也配置環景式內裝照明
從中控台一路延伸至後座
甚至可以在安全帶扣上看到照明燈
在音響的部分標配柏林之聲3D環場音響
內含15具高傳真喇叭
而這次也可以選配柏林之聲高階4D環場音響
全車高達31具高傳真喇叭
在聽覺上絕對是相當棒的享受
後座的部分在中央扶手配置MBUX觸控面板
可以調整後座座椅的角度/按摩等功能
另外S 500車型搭載兩組11.6吋觸控螢幕
後方的冷氣也為雙區(全車四區)恆溫空調
在車輛B柱也配有冷氣出風口
無論是坐在前座還是後座
椅子的發泡棉非常舒適且頭枕很軟Q
相信乘坐S-Class可以有非常舒適的移動體驗
-
動力部分
S 350d搭載3.0升直列六缸柴油渦輪增壓引擎
最大馬力286匹 最大扭力600牛頓米
搭配變速箱為9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為後輪驅動
S 450/500皆搭載3.0升直列六缸汽油渦輪增壓引擎
另外也皆搭載EQ Boost輕油電複合系統
S 450最大馬力367(+22)匹 最大扭力500牛頓米
S 500最大馬力435(+22)匹 最大扭力520牛頓米
搭配變速箱為9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為四輪驅動另外配置後軸轉向系統
最大轉向角度達到10度
在高速時前後軸同向使過彎可以更為敏捷
低速時則前後軸反向可以減少迴轉半徑
-
安全部分
配置全新世代5.0智慧駕駛輔助套件
可以靠攝影機辨識不同種類的車輛
並且在儀錶板上呈現
在系統的作動細膩程度也有所提升
而S-Class在未來也預計會新增
後座安全氣囊
Pre-Safe主動車輛抬升功能
結合選配的48V電子懸吊系統
車輛偵測到側面即將發生碰撞時
可在1秒內將車身提高最多8公分
在智慧駕駛的部分
預計今年下半年會將Level 3自動駕駛導入德國市場
而其他市場則是依照當地法規而有所不同
-
看完這次S-Class的配置
只能說真的是刷新我對汽車的高科技配備認知
S-Class確實所有科技走在時代的尖端
簡約/奢華/舒適/高科技通通集於一身
確實是現今這個世代的汽車工藝結晶
而S-Class也預計會在3/6-3/20
在Bellavita寶麗廣場1F中庭展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有空過去看看這台新世代車款
而大家對於S-Class又有什麼新的看法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告知我們
By熊子
#全民瘋車Bar #廖怡塵 #熊子 #新車發表
#Mercedes #Benz #MercedesBenz #SClass
#S350d #S450 #S500 #MB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