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生舞台(49)
在台灣這麼多傳統產業中,很難找到比茶更普遍的,更受人歡迎的東西,不但滋潤三百年來台灣人的胃腸,更加變成這個民族代表性的產物。
清朝時代、茶、糖、梓腦是台灣三大出口品,其中尤其茶的輸出量最多,靠茶生活的人也最多,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台灣的茶,最早發現是日月潭一帶的野生茶,不過數量相當有限,一般人都將之當作可解熱的葯物使用,根本沒人喝茶品味。
大陸茶種傳到台灣,有二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清朝嘉慶年間,福建人柯朝他將武夷茶帶到台北縣瑞芳的魚坑種植,另一種是清朝道光年間,鹿谷舉人林鳳池去大陸帶回來的烏龍茶種,在凍頂山頂試種成功,這也是凍頂烏龍茶的由來。
雖然台灣的氣候,土質相當適合茶的生長,但是初初傳來台灣的大陸茶種,只在一小部份地帶植種與使用,並不普遍,清朝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天津條約台灣的門戶大開吸引了各國的外商,其中英商陶德發覺台灣最適合種茶,就這樣由福建泉州引進大批的茶種,又提供肥料以及貸款給茶農,更加保証收成後全部要收買。
於是本省的農友紛紛種茶,效果非常好,到清朝同治年間,台北縣的瑞芳、坪林、八里、桃園的石門、大溪、龍潭、新竹的北埔、新埔、關西、以及苗栗、彰化等等的山坡地,均遍佈茶園,同治七年後,茶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輸出品,日本人統治台灣後,為了供應日本本土糧食的需要,不斷推廣稻米,蔗糖,樟腦等經濟性的產品,對茶與煙草這種不是民生必需品,卻是限制生產,所以有許多茶農只好毀掉茶園,改種稻米,蔗糖,一時間茶葉全然沒落。
台灣光復後,茶的世界不受限制,一直到五十年代,南投凍頂山的茶葉專業區成立,政府提供肥料,農葯方面的協助。並且積極改進製茶的技術,台灣的茶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到七十年代,茶再度成為台灣之寶。
從清朝嘉慶年間,傳說中的第一棵茶樹傳入本省到現在,近二百年來,茶曾經是台灣三寶之首,外銷最盛時每年三、四萬擔,也曾經險險絕種,幸虧光復後,茶沒受限制,加上六十年代以後,台灣的經濟加速起飛,茶已經變成人人需要的飲料。
相信台灣之寶的茶,一定會世世代代傳下去。
凍頂山茶園 在 馬拉妹出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些年
做媒體時跟飲食業無關,想不到不做媒體後,反而因為工作,跟吃的扯上許多關係。
2013年起,為一家總公司設在香港,主要業務在台灣的公關公司打工,是馬來西亞唯一的代表,薪水還是以美金算的,嗱,姐也是做過〝公關〞的。
那時幾乎是把台灣環島了幾遍,護照上數之不清的入境記錄。曾到訪鹿谷,站在凍頂山上喝真正的凍頂烏龍茶,到訪冠軍茶王家,喝30萬台幣一台斤的靚茶。
然後做很多拌手禮報導,帶本地媒體游台灣,踏遍台灣各茶園區和老品牌廠。
反而是沒去過的雲南,為《滇商》雜誌寫了篇台灣茶的巡禮。(稿費還相當可觀)
等著疫情後飛昆明一趟,見一個客戶,談些合作項目,現在就只有等咯。
但其實對於本來不懂茶的我,寫茶很有難度,在台灣買了很多茶書回來研究,也是想把更好的茶介紹給馬來西亞。(抱歉,我現在也還是不懂茶,有得喝就喝,別說品啦!)
後來也陸續寫了很多台灣拌手禮,然後有了正職就沒再做。
這幾年沒能飛,沒薪水拿,那家公司還是掛了個名,哈哈
去微博去谷歌搜自己,有時挺好玩的。
Follow my IG/tiktok:#malaimui77
FB:#馬拉妹講飲講食 #馬拉妹出閘 #馬拉妹 #認清商標 #提防假冒 #只此一家 #別無分行 #FoodhuntMY #BloggerMakan #BloggerMalaysia #malaimuidotcom #好吃的吃多一點 #不好吃的多少吃一點
凍頂山茶園 在 愛作夢的貓 joc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氣熱了就想上山避暑森呼吸,荳田町位於溪頭妖怪村風景線上,到溪頭僅15分車程,附近有小半天、麒麟潭凍頂山、台大茶園、鳳凰鳥園等景點,周邊餐廳小吃林立,有便利的生活機能性。
白色簡約外觀、綠意扶疏的日式風格民宿清幽,木作空間寬敞舒適,民宿主人夫婦親切熱誠,現煮早餐美味,後面山坡還有一大片地種著櫻樹、桃樹等,隨著季節並能體驗包桃、拔蘿蔔、賞螢等活動,也很適合親子住宿..
荳田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