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丫姐考小 ▪️
(思維很跳躍,昨天談sex/life,今天說教育)
話咁快,丫將在今年九月升讀小一。很多網友問起考小心得、選校分享。某次在clubhouse開房討論教育時也分享過少少,在這𥚃把當時說的copy & paste一次吧。聽過或對考小無興趣請自動跳過。
未入正題前先說明一下:
1)每個小孩個性、家庭教育理念、升學方向都不一樣,別人說的參考一下就好。最重要是想清楚什麼才是適合自己。
2)丫是很普通很普通的小朋友 (真心發誓並非謙虛),她在幼稚園𥚃是普通中游份子。什麼會看英文書、口齒伶俐,她學校有誰不是?幾叻嘅小朋友都見過。
這世代資訊發達,小朋友接觸不同事物層面或機會多了,懂的自然比幼稚園時代還是一個飯團的我多。
3)但,人哋叻,人哋嘅事。正如你知李嘉誠有錢、林明禎是女神,不用有什麼壓力。接受自己或自己的小孩是普通人 (他有幾普通都好,還是你的最愛)。如果資質是蕃薯,希望教育到是一舊甜少少的蕃薯就算,別企圖改變它成為一板海膽。
4)有些家長對小朋友入什麼學校執念很重,重到一種非讀不可的恐怖。如你是這種,要去搞好的是本身的心理問題。
例如,一直感到自己際遇一般可能因為非出身名校?當年自己沒機會 __________ 希望小孩 ________? 小朋友出世不是幫你完成你未完成的事情。如你未完成,現在去做! 快!你還未死。
5)名校那些,我真的不知道。都說丫是普通料,以下談論或我們準備入讀的,也是普通學校。
另,不公開回答哪間學校「比較好」,好不好很主觀。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入正題:
1)我合共報了十幾間直私。
記得上次在clubhouse時有位爸爸說你報咁多即係亂報或求其有書讀就得啦。
關於是否亂報,我報的全!部!也是有去讀的打算,並非報名玩玩或所謂的「去練習」。
會報這麼多,只因我真心感到丫很普通、個性飄忽 (「阿姐今日唔想講野只想扮樹」)、優秀的小朋友很多。你是哪根蔥人家一定收你呢?
至於求其有書讀就得,其實小學一定有書讀。考不到就大抽獎。
2)關於大抽獎,我們住校網不錯的34。這網很多人心儀兩大女校,自知丫個性不太適合;另外兩間官小也怕太傳統,所以一開始已沒抽獎打算。
我重申,並非學校不好,是丫的個性不適合。但也想過如考不到就抽獎 (不然呢),鎖定過某家基督教小學。
3) 直私報得多還報得多,有些學校了解教學方式後知道一定不適合家庭風格就沒報。總之不要人報你又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4)如在前年,不用報十幾間。在K2下學期已有兩間小學接受報名 ( 音小、真道),暑假左右已公佈結果。如你心儀真道又成功被取錄,只報一兩間更心儀的或直接等入學就算。
但去年疫情,這兩間的面試一拖再拖,到九月大家仍是「鳩等疫情緩和」,因此報考的數量較多。
5)別人聽到報十幾間,一定說怪獸家長或小孩很累。報了名交張表,但,你不一定要去面試的。舉例說,你報ABCDEF ,A最心儀、D最先出結果,C取錄了那EF就不用再去 (除非你喜歡集郵)。
我們有五六間最後沒去面試或final in。
📝 溫馨提示:如你進入final in 但已有其他學校取錄沒打算出席,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請通知學校。有幾間學校我們收到final in後決定不出席立即通知學校,後來聽說學校有CALL其他小朋友出席final in。
每間學校的行政不一樣,大家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你買定離手時可能有家長還在等心儀學額。未確定是否適合時亂報名無問題,但入選後不出席又不通知、不打算讀又不放位是渣滓行為。將心比己,做個負責任的成年人。
6)如何知道學校是否適合小孩?嗯,老老實實,我都係估,一日未讀一日都未知。
至於如何了解學校多一點點,在clubhouse那次也分享過 (被記者形容為「果然是山羊座媽媽」):
A) 簡介會、去開放日。但無奈疫情關係,開放日全部取消,簡介會看網上版。
網上版的好處是可和小朋友一起看,聽聽他們的意見。例如某家學校簡介會丫看到睡著(哈);有間看了五秒已說「我想讀呢間呀」 (原因很奇怪,不說了。我們現在也是選這家)
B)一間學校程度深淺/谷唔谷,定義銀河系咁濶。
從前教琴,有神童小朋友讀一些所謂「好谷」的名校,但永遠見他天天攤在地上玩lego、琴練一陣就識、晚上九時熟睡、星期六日只做運動、父母工作全由老人家照顧。有同一間學校的小朋友媽媽陪做功課到晚上十一點、每科補習。因此問在讀家長「谷唔谷」,倒不如自己去了解。
Facebook或不同網站都有小學試卷、書單、功課討論 。深入研究後心中有個大概學術程度是否你想要的一杯茶。
C) 實地考察。
這個我在幫丫選幼稚園時已做過一次。
在放學時間去學校門口站崗,如放學出來的小孩臉九成是死灰色🤢的,已心裡有數。
有些是家長親自接放學的,可去自我介紹自己快準備考小,親自請教這家學校如何。特別是老人家、長輩型,他們會毫不計較私隱地向你傾訴學校的好壞。又或是午飯時間在學校附近餐廳會遇見老師們出來吃飯,就去坐隔離格聽聽老師對話內容。
D) IG恐怖阿姨追蹤
有些一條龍學校,中學生會玩IG (他們不玩fb)。依靠hashtag、地點打卡之類,可輕易找到學校學生 (或家長)。簡單禮貌介紹自己,問問學校「實際情況」。
很多家長是家醜不出外傳的類型 ( 100%稱讚學校有多好多完美,問有沒有什麼可進步或改善的地方會答你完全無....... ),但未入世的孩子大多較坦白,就像是社會事件學校「真實取態」也能從學生口中得知個大概。
7) 什麼學校也好,最重要,永遠是家庭教育。
----
草草結尾
要去接女。bye。
圖文不符:
我倆的日常,她畫畫(或看書),我看書。
有位樹木終結者每兩日就用完一本簿,這簿內畫了四個漫畫,有三個都是她媽媽被遺忘在森林或不小心被石頭打暈幾日。
出世入世基督教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魔鬼怪嬰/失嬰記——群魔亂舞的60年代】
在家看電影抗疫,無意選中波蘭斯基的《魔鬼怪嬰》 (Rosemary's Baby),1968年的經典電影。節奏慢,沒有超自然畫面,令人恐懼的本體沒有露過面,由母親新婚和懷孕所帶來的困境,層層堆疊成一套高層的心理驚慄片;
看《閃靈》都有類似的觀看感受,幾乎覺得冗長的電影節奏、日常生活空間的幽閉驚恐感、逐漸被不祥空間同化的主題。《閃靈》有一百種解法,我比較傾向電影是隱喻美國對印第安人的屠殺,與父親殺死母親兒子重新來過的「美國夢」一體兩面;
《魔鬼怪嬰》的故事簡單到無倫,新婦露絲瑪利和演員丈夫,入住一所黑歷史悠久的老宅,女主角慢慢發現鄰居過份熱情好客,氣氛離奇;後來發現懷孕,鄰居又不斷給她營養飲料、介紹婦科醫生……最後她發現大宅裡面的住客,都是一班邪教巫師,而她懷著魔鬼之子;丈夫早就勾結在一起,以第一胎為條件,換取一眾巫師作法,將其競爭演員咒盲,自己就可頂上得到角色,在影壇大放異彩,得到成功人生。
如果說寇比力克的細節驚人,《魔鬼怪嬰》則更到達邪氣難馴的地步。這部片本身就是60年代的西方文化導賞。60年代還未到達所謂的後現代,這個年代的邪教,還牢牢鎖著基督教作為敵對和嘲諷對象;二戰打爛了西方,Baby Boomer成長、左翼思想席捲歐美,一切都鬆動,撒旦教是其中一樣時髦事物。
6、70年代,有標榜倒轉播放,會聽到新內容的唱片、Beatles表示自己比基督教更受歡迎、有關於《Hotel California》唱片封套的神秘傳說;Charles Manson的邪教出現、左膠之王 John Lennon在達科他公寓(The Dakota)的門口被槍殺,兇手聲稱受到魔鬼指使;
Manson的邪教徒在《魔鬼怪嬰》上演年多之後,闖入殺死波蘭斯基妻子和腹中塊肉,在牆上寫上Beatles的歌曲《Helter Skelter》;達科他公寓,擁有揉合哥德式和 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物,就是戲中巫師聚集的布拉弗大樓取景之處。電影、時代和導演本人,完全交融在一起,共時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沒經歷過,也可以從中窺探到那個群魔亂舞的60年代的一鱗半爪。
6、70年代開始流行LSD,與反越戰、嬉皮士糾纏在一起,據說那個年代的反毒戰爭,也是因為要打擊反戰力量。現在看來極為愚蠢。LSD也催生新形式的思想和藝術,女主角夢到自己被魔鬼強姦的段落,那朦朧的散射光和視覺變化,就是一次短程藥物模擬。
整部電影的肉身,跟隨女主角懷孕而變化的肉身,一齊異變。為了恭迎魔鬼出世,所有人都在她身上施加權力和控制。例如不給她看書找尋眾人的底細、例如資訊壟斷在一個同樣是巫師的婦科醫生手上、例如社交圈子被逐漸滲透和主導,隨著肚越來越大,女主角在家庭和大廈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孤立;這些孤立和重塑手法,在每一個邪教都是大同小異。
電影的靈魂卻是指向更宏觀的意象,每一個人都在時代中逐漸迷失,時代就是我們的邪教。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被改造和迎合了世界。最後女主角看到自己誕下的魔鬼,開始時接受不了,但最後她從了,她屈服了,還是決定照顧嬰兒,畢竟她被所有人背叛,只剩下了親生骨肉。
嬰兒存而不在,卻象徵黑暗的順世論和母性的詭異交融,我們最終都成了微笑的她,拋棄所有的矛盾,在催產素的作用下,變得滿足和順從,一切的戲劇衝突,在最後得到了黑暗的消解,意境棉長而深沉。入世即以身餵毒,配合波蘭斯基後來的遭遇,更是引人暇想。
既然香港的娛樂圈也是由黑社會的魔法栽培出來,歷史更久遠的歐美娛樂圈,原來是由更古老的秘密社團所操控,並沒甚麼奇情反而是最合乎邏輯的推論。然後寇比力克也是拍完講秘密社團的《大開眼戒》後突然死亡。死亡事件當然很容易就能做到「冇可疑」。戲外的東西總是比起電影更加恐怖。
訂閱 #已獨不回: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
出世入世基督教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魔鬼怪嬰/失嬰記——群魔亂舞的60年代】
在家看電影抗疫,無意選中波蘭斯基的《魔鬼怪嬰》 (Rosemary's Baby),1968年的經典電影。節奏慢,沒有超自然畫面,令人恐懼的本體沒有露過面,由母親新婚和懷孕所帶來的困境,層層堆疊成一套高層的心理驚慄片;
看《閃靈》都有類似的觀看感受,幾乎覺得冗長的電影節奏、日常生活空間的幽閉驚恐感、逐漸被不祥空間同化的主題。《閃靈》有一百種解法,我比較傾向電影是隱喻美國對印第安人的屠殺,與父親殺死母親兒子重新來過的「美國夢」一體兩面;
《魔鬼怪嬰》的故事簡單到無倫,新婦露絲瑪利和演員丈夫,入住一所黑歷史悠久的老宅,女主角慢慢發現鄰居過份熱情好客,氣氛離奇;後來發現懷孕,鄰居又不斷給她營養飲料、介紹婦科醫生……最後她發現大宅裡面的住客,都是一班邪教巫師,而她懷著魔鬼之子;丈夫早就勾結在一起,以第一胎為條件,換取一眾巫師作法,將其競爭演員咒盲,自己就可頂上得到角色,在影壇大放異彩,得到成功人生。
如果說寇比力克的細節驚人,《魔鬼怪嬰》則更到達邪氣難馴的地步。這部片本身就是60年代的西方文化導賞。60年代還未到達所謂的後現代,這個年代的邪教,還牢牢鎖著基督教作為敵對和嘲諷對象;二戰打爛了西方,Baby Boomer成長、左翼思想席捲歐美,一切都鬆動,撒旦教是其中一樣時髦事物。
6、70年代,有標榜倒轉播放,會聽到新內容的唱片、Beatles表示自己比基督教更受歡迎、有關於《Hotel California》唱片封套的神秘傳說;Charles Manson的邪教出現、左膠之王 John Lennon在達科他公寓(The Dakota)的門口被槍殺,兇手聲稱受到魔鬼指使;
Manson的邪教徒在《魔鬼怪嬰》上演年多之後,闖入殺死波蘭斯基妻子和腹中塊肉,在牆上寫上Beatles的歌曲《Helter Skelter》;達科他公寓,擁有揉合哥德式和 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物,就是戲中巫師聚集的布拉弗大樓取景之處。電影、時代和導演本人,完全交融在一起,共時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沒經歷過,也可以從中窺探到那個群魔亂舞的60年代的一鱗半爪。
6、70年代開始流行LSD,與反越戰、嬉皮士糾纏在一起,據說那個年代的反毒戰爭,也是因為要打擊反戰力量。現在看來極為愚蠢。LSD也催生新形式的思想和藝術,女主角夢到自己被魔鬼強姦的段落,那朦朧的散射光和視覺變化,就是一次短程藥物模擬。
整部電影的肉身,跟隨女主角懷孕而變化的肉身,一齊異變。為了恭迎魔鬼出世,所有人都在她身上施加權力和控制。例如不給她看書找尋眾人的底細、例如資訊壟斷在一個同樣是巫師的婦科醫生手上、例如社交圈子被逐漸滲透和主導,隨著肚越來越大,女主角在家庭和大廈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孤立;這些孤立和重塑手法,在每一個邪教都是大同小異。
電影的靈魂卻是指向更宏觀的意象,每一個人都在時代中逐漸迷失,時代就是我們的邪教。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被改造和迎合了世界。最後女主角看到自己誕下的魔鬼,開始時接受不了,但最後她從了,她屈服了,還是決定照顧嬰兒,畢竟她被所有人背叛,只剩下了親生骨肉。
嬰兒存而不在,卻象徵黑暗的順世論和母性的詭異交融,我們最終都成了微笑的她,拋棄所有的矛盾,在催產素的作用下,變得滿足和順從,一切的戲劇衝突,在最後得到了黑暗的消解,意境棉長而深沉。入世即以身餵毒,配合波蘭斯基後來的遭遇,更是引人暇想。
既然香港的娛樂圈也是由黑社會的魔法栽培出來,歷史更久遠的歐美娛樂圈,原來是由更古老的秘密社團所操控,並沒甚麼奇情反而是最合乎邏輯的推論。然後寇比力克也是拍完講秘密社團的《大開眼戒》後突然死亡。死亡事件當然很容易就能做到「冇可疑」。戲外的東西總是比起電影更加恐怖。
訂閱 #已獨不回:https://vocus.cc/indiehongkong/introduce
出世入世基督教 在 基督教論壇報- 按照聖經教導,基督徒是社會的光與鹽,教會是 ... 的推薦與評價
教會本身存在著出世和入世的兩個特性真實的靈命與神的接觸會帶出個人的反思和社會的改革人少不一定亮度低就拿兩盞洲際棒球場照場地的燈和三把盞檳榔攤的比較亮度就有差 ... ... <看更多>
出世入世基督教 在 [话语节选] 基督徒的“出世”与“入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话语节选] 基督 徒的“ 出世 ”与“ 入世 ”. 48 views 3 weeks ago.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Daniel & Fs_JBCH.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Daniel & Fs_JBCH.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