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錯的愛所帶來的矛盾,是令人更挫敗的。
在我們的傳統裡有著一條令人匪所思的說法:「打是情,罵是愛。」就是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要打罵你,為了你好,你看看別人我才懶得理他。相信有些人都有經歷過這樣的生長環境,當父母認為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時,實是承載不了孩子的情緒或嘗試,而以威嚇來控制孩子走在我們設立好的框框中。然而,孩子得到「我是愛你在乎你」的訊息與身體或情緒上的打罵「傷害」所造成的矛盾,會開始在心中發酵。而這種痛苦會開始令孩子在心中內化其訊息「我不好才會被打」來獲得控制,只要我變好了就不會被打罵、就會被愛、就不會被丟掉的可控感,慢慢地會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於是我們可見的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小孩時,也有極大的可能成為打罵孩子的父母,「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成為了自己也認同的中心思想。一般來說代際傳承就這麼傳遞下去,直到有一代的人開始逆轉思考起,為什麼言語上的「愛」與情感身體上的「痛」是這麼地矛盾。或者說,直到有一代人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上體驗到挫敗時,才會開啓一條反思之路,思考在打罵教育下的控制感,是因為承載不了他人的焦慮或恐懼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對情緒的涵容力不夠,所以當你的情緒影響我時,我不旦接不住、收不了,我也承載不了自己被勾起的情緒,於是一股惱地全丟給你,要你閉嘴聽話,那麼我就會覺得穩定安全些。
在70年代左右的人都有體驗到一種以物質來替代情感滿足的狀況,那個年代經濟起飛很多家庭的物質條件都開始發生變化,父母忙於工作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以物質來代替父母的愛。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感很重,於是當孩子需要被滿足某些期待而鬧脾氣時,容易被漠視或以情緒暴發的控制感來替代溫柔的接納或引領,以致於「我忙得跟狗一樣的為這個家打拚是為了誰」就成為了閉口令。
我曾經聽過一位個案講述了一段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其中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他出生於富裕的家庭(aka.富二代),父母忙於自己的帝國打拚,從小為了他以後的路途,就把他送出國唸書。他自己一人在國外生存、唸書、交朋友、談戀愛,也就是說人格基底的安全感、自我認同、價值形成時期父母都不在,於是他成為了一個「缺愛」的人。然而,每次他交的女友父母都不認同,認為女友的條件不優,深怕她會為了家裡的錢而騙了自己的兒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活在父母的影子下,不得以脫身。當父母認為「我是愛你才拚命地賺錢把你送出國唸書」時,他跟我說了一句:「以後等我父母老了,我一樣會拚命地賺錢把他們送去養老院照護。」我著實倒抽了一口氣,沒錯,這就是以物質替代情感滿足的經典例子。
有些家庭中也會有一種「對愛的表達感到羞恥」的狀況,明明在乎關心對方,但說不出口,於是以批評指責的方式在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講出來的話盡是批評指教讓人想要翻白眼遠離他,但實則他是希望拉近與人的關係的。探究之下會發現,這正是一直以來他被對待的方式,所以他從未體驗過什麼是直接正向表達愛,而不是以怨或恨的連結來替代愛。
這些倒錯的愛會讓人開始混淆,最大影響的是我們開始會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什麼是尊重,什麼是保護自己的權力。而在界限混淆不清時,過度涉入他人領域以愛為名去控制,就屢見不鮮了。而這在關係中就容易受挫,受挫後會開始懷疑人性,也懷疑自己的價值。而這在無意識中的投射就更會喚起旁人傷害他的衝動,來讓他體驗到痛苦,因為痛是連結到被愛的需要的。
如果只在滿足某種期待之下才能獲得愛的體驗,那麼我們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份愛的交換物。
#相關議題在靈魂之旅課會有更詳盡的解說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
#10月2號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80的網紅辣個生活ozww_,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出國交朋友的方式 #旅行 #阿里山 補充一點~也可以去參加在地的課程,例如前幾隻影片的到泰國學做菜當地課程,也很有機會可以認識各國的朋友哦! 如果喜歡我的建議,記得按喜歡並且訂閱頻道哦💁♀️...
出國交朋友的方式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業配文*****
有年輕朋友在出國唸書之前會來問我,在國外有沒有什麼重要事項要注意。
我從來不會說拿到文憑很重要。但我這樣講,很多金主爸爸媽媽可能會很不爽,所以為了家庭和樂,大家還是努力而為吧!
但我總是跟年輕朋友們說,在你念完書回來之前,你的社群媒體裡,要有10個不同國家的朋友的聯繫方式。回來之後,保持聯絡,更好的是,未來10年,就一年拜訪一個吧!
做得到的話,我保證你書沒白念,錢沒白花。
為什麼呢?
回來台灣之後,我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培養國際觀。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什麼是「國際觀」呢?
我爬了一些文,有些說:「有能力分析並關懷世界不同地區的視野。」
有的說:「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事情產生觀點的能力。」
還有人說:「對國際事物有興趣、對國際文化有敏感度、掌握國際局勢、了解國際緊密結合的現象,最終找出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
我覺得這些都有點太高大上,我的定義是,對於不同國家的人,能夠真心的喜歡。
這其實沒那麼容易,這需要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保持開放的態度及好奇心,還能換位思考的人才做得到。
對於凡事都從本國觀點出發的人,通常只會看到別的國家的人或文化有多怪異。
但要跳出這個心態並不容易,也不是住在另一個國家就能夠解決,我認識一大堆從其他國家去美國的移民,住了二三十年,對當地的文化一點興趣都沒有,整天就在自己母國的小圈子裡面。
但有個開放的心態,也的確要有環境。我覺得去別的國家讀個書很有幫助,最好還要留下來做個幾年事,也就是說,把留在國外的時間儘量拉長。但現實上無法克服也沒關係,能去交換學生幾個月也很棒。
所以挑選學校的時候,我第一個還是先看各種排名。如果多個排名都說這個學校很前面,我覺得還是挺有用,可以省去很多讀資料的時間。這些國際知名學府,你仔細去看師資,通常陣容堅強,課程設計一級棒,念對了科系,保證你有學習的樂趣。
這一次來找我們合作的這兩個瑞士學校格里昂(Glion)跟雷赫士(Les Roches),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他們的排名。全球排名真的很高,跟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在美國飯店管理科系排名第一的康乃爾大學是同等級的。
第二個我會看學生組合,是不是很多元。因為我覺得跟唸書同等重要的,是交朋友。我超級懷念30年前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是先去唸語言學校,全班30幾個學生,來自二十幾國,大家英語講的都不怎麼樣,但因為年輕,又都是同在異鄉,很容易互相取暖。我那時最好的朋友,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對年輕夫婦,就是那個太太告訴我,穆斯林女生外面包得滿滿,卻特別喜歡穿性感內衣,有一次我們幾個女生開party,她還跳肚皮舞給我們看,性感程度把我們這群亞洲女生比得很扁。
以這個標準來看格里昂跟雷赫士表現也很好,目前兩所學校國際學生比例,格里昂約95%,雷赫士是約97%。學生分別來自一百多個國家,這真的太棒了,想想看,光是聚餐,一人帶一道菜,就可以吃多少國料理!
另一個我覺得也很重要的,就是在外國有做事的經驗。學校畢竟還是比較保護,但職場就不同了,沒有實力很快會被淘汰。學校交的朋友,跟職場交的朋友也完全不一樣。我對美國文化的了解,絕大部分是在職場累積。剛開始在美國跑新聞那一兩年,不知吃了多少白眼,但若撐得過來,會覺得自己是神力超人,所以在選學校的時候,學校若是有能力為你安排實習機會的,要排在很前面。
我看了格里昂跟雷赫士學校給的資訊,因為跟大型企業的關係不錯,很多頂級跨國企業都會來學校招募人才,這是很珍貴的資源。
這兩所學校將在7/28與7/29兩日,特別開辦360度校園實況直播招生,除了學校及課程介紹、第一手校園360度實況,校方更特別安排其中在瑞士的台灣學生一起遠端連線,有問題能直接中文發問,一對一個別詢問。
報名連結:
7月28日 - Glion格里昂飯店管理學院
www.kedu.international/glion0728
7月29日 - Les Roches雷赫士全球飯店大學
www.kedu.international/lr0729
「Glion格里昂」、「Les Roches雷赫士」有著最正統的名門教育,擁有強大師資,革命性課程展望全球視野,商業策略、行銷、人力資源、金融、房產、高端消費、企業創新等專業領域。加上國際豐富多元文化,能感受卓越且獨特的實習體驗,並造訪世界頂尖企業,與產業菁英近距離交流分享。由NECHE(New England Com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新英格蘭高等教育協會認可,同美國耶魯、哈佛、MIT等大學相同認證。
出國交朋友的方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成長的印記
今天在美西最大購物商城South coast 買VANS,孩子把腳往計量板上一放,這是媽媽一步一腳印拉拔孩子成長的足跡👣
回想起13年前拉著大的推著小的,還不到兩歲與半歲的娃兒展開全台灣自助訓練,隔年就踏上瑞士一個月的長途旅行。
2009年六月回台灣馬上寫下「我再也不要一個人帶兩個小孩出國」,不到半年,母子三人又飛往日本展開56天日本一周新幹線之旅。
每年都不同地方,體驗風俗民情感受在地生活,有時靠朋友提供資訊,更多時候自己得面對突發狀況與挑戰。
一步一腳印踩出體驗式教養、全自動教養,大陸出版「玩著長大」也出版了三本旅遊書(東京兩本北海道一本)、翻譯六本日文繪本。
你說:孩子真幸福。
我認為:他們倆很辛苦。
同齡孩子還在備受呵護之下長大,他們從小娃娃就展開各種不同環境訓練,學習如何快速安身立命,學習克服生理需求(想睡覺不能睡想上廁所要忍忍)肚子餓想吃美食要自己煮。
前幾天在 JnJ南加留學日記 JnJ life at La開線上座談會,有人擔心孩子出國留學怎麼交朋友?有人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有人擔心學校不適合自己孩子。
我這十多年來的努力,就是養成可以適應各種環境,不管到哪裡都能生存的孩子。
這一個個腳印👣,代表著孩子從娃娃轉變成比你高又壯的男人女人了,我不再擔心他們會被社會淘汰,就像有人擔心孩子穿不合腳的鞋子一樣,孩子自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TVBS一步一腳印真做了Choyce體驗式教養特輯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也請我們飛過去宣傳
出國交朋友的方式 在 辣個生活ozww_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出國交朋友的方式 #旅行 #阿里山
補充一點~也可以去參加在地的課程,例如前幾隻影片的到泰國學做菜當地課程,也很有機會可以認識各國的朋友哦!
如果喜歡我的建議,記得按喜歡並且訂閱頻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