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灌溉英語樹計畫🌳║我們選擇種樹,不插花!
*═─═─═─═─═*
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ㄚ是要怎麼栽啦!好啦,爸爸和我,剖析三年鰻魚學習英語的實際經驗,參考相關語言教育的論述,融合台灣的環境,生出了一起來培育小樹的階段計畫。#結論就是:不知英語啟蒙如何下手?不知先後該學什麼?不知選擇什麼教材?我們都會一一告訴你👌(🐠#Maya六歲,今年上公立小學)
我們一路伴著Maya,即將完成3-6歲學齡階段,整整三年的全美啟蒙歷程。今天,將實際從Maya身上,觀摩、學習、理解、驗證得到的親身經驗,轉化成這一棵『英語樹』,分享給每一位想用正確方式與步驟,循序漸進栽培屬於你家英語樹的爸媽。
過程中,我們這對父母,就像兩個搞科研的研究生,從大腦處理母語和第二語言區塊的不同,釐清學習關鍵;翻閱Maya全美學校課程進度、教材安排、外師取經,Maya課後主動給我們的反饋、分享及學習成果,內化整理出一個值得所有「中文家庭雙語小孩」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架構,這不是我們憑空想像,是結合理論和實戰的心血結晶。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每週一篇分享如何灌溉英語樹
#跟著我們的腳步開始你的種樹計畫
#分享如何做更提供用哪些教材教具(學英語不再瞎日摸象)
---------------------------------------
總體來說,目前台灣一般中文家庭,雖然對於英語教育十分重視,但多半爸媽卻還是沿用自己當年,錯誤的方法讓孩子學英語。
套句最近很紅的某位英語老師的說法:『兒童英語絕對是「術科」,但以往多數人總把學英語當做個「學科」在處理。』
所謂「學科」,就是你擁有對這個科目的知識,例如:你知道英文字母,知道很多句型,知道各種文法變化,甚至知道各種字根與字的演進。至於所謂「術科」,就是知道如何用它,聽懂他人在說什麼,可以說出你的情緒與需要,可以讀別人寫的書,甚至可以寫下自己的想法。
以做菜為例!很多廚師或許大字不識幾個,不見得讀過廚房裡的科學,不見得知道食物的化學分子與口味間的關聯,但他們憑著多年的練習與經驗,造就不凡手藝。
若把培養孩子,用「學科」方式栽培,就像插一盆花;用「術科」方式培育如同種一顆樹來對比,你認為哪一種是長期對小孩真正有益處的呢?
插一盆花要用到很多元素,例如:葉子(單字),樹枝(句子),花朵(文法),但這些元素是片段的,之間沒有真正關聯性,所以不會成長;當然,插一盆花很快就可以展示,但也很快就枯萎!(就像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幼稚園階段《閒來無事就提早認識 ABC,提早背很多單字,但上了小學,沒這麼多時間,自然一切都歸零。)
而種一棵樹,則需從樹的根本提供階段性不同的養分,逐步積累才冒出小芽,長出分枝,最後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當然颱風來了不會倒,更不會兩三天就枯萎。
因此,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階段很重要,用對教材、教具更能事半功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思考後,畫了這一顆英語樹的原因。
----------------------------------
用培植一棵『英語素養の樹』來比喻孩子的英語教育,有下面幾個重要的意義。
1)有順序性
從樹根到樹幹,到分支,到茂盛的枝葉,甚至樹梢的紅色花果,是有發展先後順序的。顛倒的順序不僅事倍工半,甚至有可能白忙一場。國人過去的英語教育,中學六年,背了一堆單字,學了一堆文法,但是多數人聽不懂日常的會話,說不出完整的意思,看不懂報章刊物,也寫不出簡單的論述,就是慘痛的教訓。
2)有結構性
完整的語言素養就像一棵活著的,各個部位有連結的,會自己持續成長的樹。而不是一些樹枝與樹葉的結合而已。所以,語言素養不是破碎的單字,不是死背的文法,也不是只有日常會話,而是各部分依照正確的順序相互結合。
3)有永續成長性:
就如同自然界的樹有大小之分,英語素養的樹也是如此。只要前述兩點順序正確,結構正確,樹就是活的。此時只要持續學習(持續供給養分),樹幹會越來越粗,枝葉也會越來越茂密,甚至開花結果。
例如,即使孩子從小一才開始學英語,按部就班的建立這棵樹,六年之後,也就是完成了可以聽與說日常生活的對話,可以閱讀1,000個詞彙以內的故事書,可以寫簡單的句子,可以開始用英語學習基礎的自然與數學知識。
萬事起頭難,學習更當如是!父母若能夠將小英語樹培養好之後,隨著閱讀的範圍與數量的持續增加,接觸到的句型與文法會越來越複雜,詞彙也會越來越多,能用英語進行的事物自然越來越多。自然會長出樹上最外圍這些黃色部分的能力,逐漸變成大棵茂密的英語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