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5] 細說分鏡 Vol.1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59
🖍攝影,表面看到的是藝術,裡面隱藏的是技術
🖍技術,包含了所有攝影中,每一個基礎的觀念與經驗的累積
記得十幾年前開始學攝影,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門必修課,上課的同學不管你有沒有相機,反正你就是想辦法去借到、買到一台相機,或是跟分組同學一起共用一台相機,36 張照片一起分擔費用,還能省點錢,當時真的光把一些基本的觀念學完,確實是花了 12 堂課的時間。
🟥拍一張照片要多久
拍一張照片要花多少時間? 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是按下快門後直到看到照片前為止,前後要花上多少時間? 最快…,你覺得可以多快? 這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問過不少學生,幾乎沒有人能答到「最接近的答案」
🔺三天? 五天? 七天? 還是一天,都不是,答案是約 3 小時。🔻
一捲底片差不多拍 36 張,而你裝好後也不會一直胡亂的按快門,而我快的話,差不多也要個把個小時才能把一卷底片拍完,這在當時已經算很心痛的速 – 因為貴哪,快門聲就像是從破掉的錢包,掉出硬幣砸在地上的聲音,從第一張開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結束,快速的取出底片,此時你背對相片館轉身前進,對著老闆說「我要快洗」,這個快洗…,差不多要 60-90 分鐘不等,由於要特別洗你這一份底片,工錢、料錢與時間都特別的貴,前前後後算下來…,自你按下第一次快門直到看到成品照片,也真的差不多約 3 小時左右,當然,有人還可以更快一點。
🔺撰文的今天,需要多少時間? 3 小時不到,甚至還不用 3 秒,1 秒不到的時間,你就可以在相機螢幕上看到剛剛拍的好不好,用上述相同的心情拍完 36 張,「最快看到照片的時間」依然是 1 秒,按下快門後,每一張照片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能看到。🔻
🟥學習的時間
記得第一個攝影作業,是正確的將曝光三元素給適當的拍出來,我記得那時我在找會動的東西做練習,跑到了圓山兒童公園,拍攝裡頭的旋轉木馬,忘了當時快門是使用多少,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凍結」旋轉木馬上頭,以及坐在上頭的人們快樂的表情,然後再用一周內的時間,重新、重拍練習,直到這項練習 PASS。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就快多了,從十幾年前還身為學生,到現在變成學生的老師,在教導這個作業時,相同的要求,卻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按下快門,立馬檢查照片…
「快門速度不夠,重來」
學生再重拍一張
「還是差一點,再來一次」
學生再摸著相機,再重新調整更適合的快門速度
「這樣子就對了,下次記得要照這方法練習,而不要死背答案」
這樣子一來一往的動作,大概…,最慢 10 分鐘就可以學好單一練習,比起我第一個練習的作業,花費數天時間,快上了不知數百倍之多。
🟥技術的定義
每學一個新的觀念,當你用相同的模式一試再試,仍需花上不少時間,但也比過去使用底片相機快上不少,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熟練。 同樣的一個練習,拿到不同主題,考慮的重點順序、重心又不同了,又再重複練習,直到真的練到「精髓」,我想這時可以說 – 嗯,技術已經熟練了,就算遇上陌生、第一次接觸的場合,也不容易失敗,也不會拍的讓自己失望。
到底「技術」的定義該如何定義,我還是喜歡引用維基百科裡頭的說法,比較讓大家較有討論上的共識:
🔺「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體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這句話來解釋討論攝影中最有趣的一段話,當我們學習攝影,從基本的曝光到創作,每一個動作與環節,我都認為包含了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頭,當我們熟練每一個技術後,這「技術能驅動改變」我們,產生一種「動力」,讓我們能組合攝影裡不同的變數,去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可能。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藝術的定義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是的,書讀得不多的我,在我辭窮的字典裡,維基百科總是我偷懶下依賴的來源。
藝術百百種定義,若以上述的定義裡,我留意的是「技巧、意願、 想像力、融合、平衡」這幾個關鍵字義,雖然無法確定裡頭的「技巧」是否為「技術」,但我認為我們暫不拘小節將技巧等同於前面所說的技術。
🔺細看「藝術的定義」他包含了「創作、分享」二個階段,同時藝術是個「過程」,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分享的過程,當然我們難以透過無形的事物憑空用電波在大腦間傳遞,在我們攝影藝術「創作與分享過程」最具體的結果,自然是表視在具體的影像照片,好讓我們溝通有個開始、基礎與焦點。🔻
🟥攝影藝術
藝術定義中「……將個人或群體體驗 “沉澱與展現" 的過程」,進一步我會這麼定義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也可說是「個人技術的熟練,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 後,透過自身的意願、想像力、經驗加以融合,創作出影像的過程,並且具體表現在 “照片作品等具像物體上”,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
我會這麼解釋「攝影藝術」這個名詞。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精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做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熟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技術與藝術班車
外拍最常遇上學生的問題之一「面對這場景,光圈 (或快門) 該用多少?」,這是常見的問題,也是奇怪的問題,這問題不該問我才對,應該問問你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呈現」。
但這只是個外拍練習,總不會一開始就將初學學生拉到「藝術創作」的層次,我還是會說「想想光圈是做什麼,快門又是做什麼,上課都有提到」,提示一下,學生通常還是能拍出基本的作品出來。
藝術表達前,技術一定先到位,在技術培養熟練過程,同時也在觀察藝術創造的元素,技術到藝術不是一趟單行票班車,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透過技術熟練,來欣賞、了解藝術是如何創作產生,再透過藝術的欣賞過程,回頭看看自己技術哪裡的欠缺。
在我看來,太多數的人,自認基礎觀念學會了,就一直朝著藝術創作猛衝,卻鮮少有人帶著回程的車票,坐回攝影基礎起點站,重新的想想那些攝影變數下,還能擁有什麼樣的可能,再買張車票重新朝著藝術創作出發,這也是我對現在攝影風潮下,我自己對「我自己」的反思。
🟥生命體驗的沉澱
也許我們太在乎如何讓一張照片富有可看性 (精采的構圖)、故事性 (一張照片千言萬語),只想快速拿著相機跨越了「技術、藝術之間的交集」這困難一關,想要用最快的方法達抵達「終點」,也就是一張讓人讚嘆連連的作品,然後再繼續重複下去。
在藝術的定義中還有一段話讓我非常在意「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一張作品必定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沉澱」,這個「沉澱」真的需要時間、歷練,急也急不得,無法像自底片攝影過渡到數位攝影,彈指之間就能見到作品那樣神速,而我自認這方面我依舊欠缺,我自己也在追尋著「我認為攝影之於我生命的關係解釋」,一直找不到好的解釋,或許這追求的過程,就是為往後作品不斷堆疊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還是想提醒自己,「攝影藝術下的照片作品,它只是個過程,不是結果,包含了 “創作” 以及 “分享” 的過程」,若要再多說一點,照片的生命不是自按下快門後就走到終點,應往外延伸,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意義,這是攝影藝術觀念裡,作為一張「攝影下的照片作品」的定義。🔻
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間不是個單程車票,不是一路抵達終點就結束,這是來來回回重複的旅程,在途中同時堆疊自己對攝影與生命的體驗,當拿著相機,走了無數的路、拍了無數張的照片,此時是該停下來、看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聽聽他人的意見,與最要的「心裡的聲音」。沉澱後再重次出發。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哈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把困難度調整到1.0 好像有點可怕了wwwww 感覺大老鷹出來之後,開始自由活動囉~ -------------------------------------------------------------------------------- ▶快來加入Discord 西瓜公會! https...
分組困難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未來社區實踐家-全台共學系列小聚#3|📝台北場筆記】
第三場由信義公益基金會及銀享全球共同合作的「未來社區實踐家|全台共學系列小聚」,認識位於新北市永和的民權社區有什麼樣的獨特魅力!
.
來到位於新北市民權市民活動中心,也就是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的所在地,剛抵達就聞到從廚房飄來陣陣的菜餚香氣,看著社區長輩忙近忙出,原來是正在準備著大家今天的午餐,著實感受到「有阿公阿嬤疼的孩子像個寶!」
.
北部場小聚以「多世代x多機能,實踐社區共生型服務」為題,上午邀請協會理事長 邱秀蘭女士分享她如何從看見社區中居民的困境,找到方法、克服現行法規限制,開創多元服務,翻轉長者、單親或弱勢家庭的生活難題。
.
下午則由銀享全球營運長 鄭文琪女士以國內外共生社區案例為啟發,帶領大家一同討論發想如何打造出一個令人安心生活的社區。
.
#社區高齡人力培力
「一個年輕媽媽帶孩子在路口徘徊,後來得知她做傻事被救,看到她的困境,讓我下定決心要做臨托。」秀蘭理事長談及成立「爺奶熊寶貝歡樂園—嬰幼兒(0-3歲)臨托服務」的起因。
.
秀蘭理事長開始在社區中尋覓,曾因為在家中幫忙帶孫子,而考取保母執照或接受過育兒訓練的長輩,同時,更找小兒科醫師來進行專業育兒保健知識教學,讓爺奶保母們依循專業來照顧嬰幼兒。
.
然而,計畫一開始推展時,卻遇到現行法規的限制,但因著不斷嘗試、協調、調整之下,終於正式合法推展起臨託服務;社區長者因著與嬰幼兒互動,臉上總是滿載著笑容,也讓社區中有需要協助的父母或家庭,得以有後援支持。
.
#疫情下看見早已串起社區互助網絡
不久前因疫情爆發,醫護人員被排擠:去便當店賣便當還不願意賣給他們、學校休息後保母不願意幫醫護人員帶孩子,當協會得知消息後詢問志工們的意願,過往受到照顧的弱勢、單親家庭,紛紛自告奮勇投入協助備餐、送餐等工作。
.
甚至有爺奶聽到這樣的狀況後,也願意前來提供短期協助醫護人員看顧孩子。讓我們看見,共生社區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最動人的一面。
.
#創造可以令人安心生活的社區
上午聆聽台灣在地社區案例分享,下午則藉由日本共生社區案例,開啟與會者對於共生社區的多元想像,並藉此讓大家互相發想討論與對話。
.
一開始大家總會不經意的想到可以社區中某個特定族群的服務有什麼,然而,文琪營運長則提醒到「做這件事不是為了照顧某一群專屬的對象,可以更多去考要如何帶動生活在社區中的居民們!」
.
透過分組討論,看見彼此對於社區有更元的想像,可以是透過酒吧、咖啡店等讓人放鬆的場所,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也可以是滿足不同世代的服務,甚至結合在地文化、觀光,構築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
.
最重要的,則是需要實際的與社區居民建立起關係,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以及發掘社區獨有的價值與特色,進而開創出屬於這地方獨特的樣貌與互助網絡。
.
———————
.
你是否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各地社區的精采案例呢?
.
歡迎持續關注,壓軸場~東部場小聚,也將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現場筆記!
.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目前10/2(六)東部場小聚還有名額,歡迎報名參加!
.
報名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
.
#銀享全球
#共生社區
分組困難 在 台視新聞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TTV焦點】民進黨憲改小組提18歲公民權 拚10月完成
#果編:修憲的門檻非常困難...........
---
立法院新會期已經展開,聚焦修憲案,尤其是18歲公民權。民進黨憲改小組昨(1)日召開分組會議,發言人林飛帆指出,與會委員多數建議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應下修到18歲,盼10月中下旬,能將黨版修憲案送到立院。不過,修憲目前有超高的雙門檻,需要1/4委員提議,3/4出席,出席委員3/4決議,等於在野黨一杯葛,注定破局,但國民黨目前傾向,18歲投票,20歲才能被選舉,與綠營版本相左,民進黨立委也直言,這個任務,非常困難。
#修憲 #公民權 #成年
---
【訂閱 #台視新聞 掌握最新消息】
分組困難 在 哈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把困難度調整到1.0 好像有點可怕了wwwww
感覺大老鷹出來之後,開始自由活動囉~
--------------------------------------------------------------------------------
▶快來加入Discord 西瓜公會!
https://discord.gg/9qFFNku
Youtube會員記得申請身分組唷!
--------------------------------------------------------------------------------
▶ 其他連結(Other Link)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SPhageeshow/
Facebook 個人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hageeshow
紅石口袋官網:https://goo.gl/nA4P7W
--------------------------------------------------------------------------------
▶ 廠商合作聯絡 (Business Cooperation)
廠商合作聯絡信箱:hageeshow@gmail.com
或是到FB粉絲專頁私訊留言
--------------------------------------------------------------------------------
#方舟生存 #捷克大老鷹 #DLC焦土
分組困難 在 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缺乏全盤的土地規劃與資源調查,公有財產管理與處份制度何在?
關於審議「財團法人佛教慈濟功德會申請承購金寧鄉北二三劃測段710地號縣有地」同意讓售案,日前於分組審查時召集人作出「不同意讓售,改為標售」之審查意見。孰料今日本案提交大會審議時,經洪鴻斌議員提議「同意專案讓售」,在李應文議員與「交代不清楚的第三人」附議,議長宣布照案通過!
慈濟對於社會公益、急難救助及環境保護的用心,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對此森堡與團隊深表敬佩,就法規而言,任何社會、文化、教育、慈善教育皆可以申請非公用地的讓售,這是沒有疑義的。但對於法人團體的申請,不代表政府就必定要同意,因為公部門還需考量周遭都市計畫發展,甚至社會觀感等多方面因素。
對於申請讓售案遭強度關山通過,森堡團隊特別提醒,按慈濟提出的申請讓售計劃書,這塊土地未來將以專案核准做為宗教建案使用,其中包括社區關懷據點、佛堂 環保教育推廣中心…等。與其如此,擁有龐大社會資源、社團資產的慈濟功德會何不發揚大愛精神,在離島金門興設「慈濟醫院金門分院」,彌補短缺醫療資源的金門島,真正苦民所苦、照顧金門離島居民!!
我們也要強調,此次讓售案森堡團隊針對並非特定的團體,而是金門縣府公有財產的管理制度。
自開議前公開對此議案的看法後,立即受到各方好友來電私訊,甚至是慈濟功德會相關友人拜會。我們也表明自己堅持的立場並尋求對方理解,同時建請透過設定地上權、營區活化等方式,提議縣府可用其他方式來解決慈濟所需的場域問題,然而,在分組審議召集人表明公開標售的決議下(因其引用法條不同,等同退回原議案、標售需再重新啟案),今日提交大會審議卻遭強行通過此案,森堡與團隊感到非常錯愕!
我們知道在「合議」的審議體制下很難改變結果,但公有財產的重大處分,至少在處理程序上,要公開且可受公議。今天大會審議現場,洪鴻斌議員提議通過本案,議長確認兩位附議議員,即通過本案。這麼重大的土地處分案,居然不須表決!稍後,森堡也針對程序問題,那名稱含糊的第二位附議議員,提出異議,請主席及議事人員現場確認,是否符合提議條件(提議需兩人以上附議),卻得不到主席應有的說明。
作為監督縣府的議會,就這樣冒然通過提案,無奈的狀況讓森堡是深感汗顏與愧疚!
—————
過往縣府的很多開發案件,皆是以「沒有完整土地所以不好用」為理由,於是那些案件進入「集水區」與其他相對重要的地段,賣掉這兩千多平方公尺的土地,未來讓周圍四千多公尺的公有地,又進入同樣開發困難的狀況,縣府對公共財產的管理態度這麼不嚴謹,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民眾鄉親!?
「持續努力、莫忘初衷」是森堡當選時給自己與團隊的座右銘,我們也一直秉持著這個原則向前,過往以來,不管是虎威山事件(玄空寺)、三獅山事件(銘傳大學)等等,甚至是幾天前的游泳池跟公共運動場所教練收費問題,有很多森堡的朋友皆在其內,包含這次的慈濟讓售案也一樣,還有朋友私下揶揄我們「是不是嫌票太多」,但如果我們選擇為了選票不為公共政策發聲,相信這也不是大家選擇森堡時對他的期待。
最後,我們鄭重敬告金門縣政府,公有財產是大家的,貿然賣地所損失的權益也是屬於全民的,如果沒有良善的管理制度、資源調查和金門都市計劃的全盤檢討,難保申讓售公有地的事件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屆時金門將面臨更嚴重的土地問題!
謹記:今日的草率,就是子孫的困境,共勉!
分組困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越跑越勇敢:聖母峰馬拉松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 陸承蔚
內容簡介:
光與暗都是養分,
每個人都可以造就屬於自己的唯一。
最強大的勇敢是愛!
台灣史上首位完賽 聖母峰馬拉松女性跑者
音樂界+冒險界+選手界+極限運動界 感同身受推薦
一個18歲後沒有再踏進操場的人;
一個對跑步幾乎零概念,對極限運動,核心肌群這些名詞完全陌生的人,
有一天因為朋友的慫恿,刺激,詐騙?糊弄?
本來只是租車跟騎河濱,沒想到當第一台公路車入手後,第一次參加路跑後,她的人生,越跑越勇敢!
她叫陸承蔚,是一個運動素人,非專業跑者,更是一位爬山新手,卻在46歲那年完賽聖母峰馬拉松,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女性完賽者。
翻開她的記錄,開始運動的四年期間,她挑戰一項比一項更困難的目標:從單車環島,一日北高,戈壁超級馬拉松,二十二天喜馬拉雅環道,攀登海拔六千一百八十公尺的島峰。不是因為想要取得多麼亮眼的成績,而是發現在努力的過程中,彷彿看見過去從未看見的自己。
原來我可以跑,但能跑多遠?跑多久?我可以騎,但能騎多遠?騎多久?尋找未知的答案,需要正確的準備與練習,需要熱情與好奇心一起前進。
2017年她參賽聖母峰馬拉松,全程在超高海拔3500公尺以上進行。這是一場死亡如臨隨行的賽事,更是一場學習敬畏與謙虛的賽事。有人做足了準備卻無法站上起跑線,有人開跑了卻因為各種理由選擇中途棄賽。
陸承蔚僅僅只有一個目標:安全完賽,但開賽前急性高山症發作,一路過程煎熬與壓力,恐懼與不安交加……登上山巔中的山巔,看見世界頂峰的雲朵,究竟為何參賽?如果「棄賽」不在選項中,那麼「我不能停」的心理素質又如何強壯意志?
作者簡介:陸承蔚(本名林秀璐)
我不是專業運動員,但相信自己具備選手的心理素質。
因為就算在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有時會失去信心,
但面對目標從不失去「信念」,
面對越強的對手或越困難的環境,
更激發鬥志……
呼吸著不代表活著,我要努力活著!__陸承蔚
創意、經紀、授權領域專家/ 作家/ 跑者
擁有藝術、美學、商學跨領域三個碩士。
創立出色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第一家創意授權管理公司。www.pumpkincreative.com
本書是她第一部作品。
同時她也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完成聖母峰馬拉松的女性跑者。
運動小史:
2013.09 人生第一台公路車 開始運動。
2013.11 完成「單車環島」。
2013.12 自行車挑戰陽金3p成功。
2014.03 單車逆風輪霸西濱160K、二次挑戰武嶺。
2014.09 開始練跑,同月於「至善盃 光橋夜跑」以二小時六分完成21公里(初半馬)獲得女乙組第19名。
2014.10 參加「戈壁超級馬拉松」選手初徵入選。
2015.03 參加「萬金石馬拉松」(初全馬)以三小時五十九分完成,榮獲國際賽事女乙組第十二名,並入選為戈壁A隊正式選手。
2015.05 完成「戈壁超級馬拉松」。
2016.04 二十二天完成「喜馬拉雅」環道、抵達「聖母峰」基地營、成功攀登 6180公尺的「島峰」。
2016.11 單車完成一日北高。
2017.04 初鐵CT113 榮獲分組第五名。
2017.05 完成聖母峰馬拉松。
2017.06 第二次參加三鐵,LAVA 鐵人515榮獲分組第四名。
2017.09 入選Garmin破PB班第二屆。
2018.02 二月以東京馬成績,獲得波士頓馬拉松資格。
出版社粉絲頁: 大田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