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英文:Conjugation)
是發生於原核生物間的現象,指的是兩個細菌之間發生的一種遺傳物質交換現象,屬於細菌有性生殖的一個重要階段。
經由Pilus發生了細菌和細菌之間的連結呢!
再來說到草履蟲,草履蟲的有性生殖也是一種接合生殖,由兩隻草履蟲彼此靠近,開啟了草履蟲與草履蟲間的連結,將彼此的口溝接合在一起,經過細胞核分裂、交換、接合之後,蟲體再次分開,各自分裂成四隻草履蟲,所以,一次有性生殖可以同時產生八隻草履蟲。
#麻的法課生物小教室
#浪漫滿屋
分裂生殖英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
——陳育虹詩美學的形成
◎小編徐祥祐賞析
2016年詩人陳育虹出版第七本詩集《閃神》,距上一本詩選集《之間》已過了五年之久,《閃神》出版後我們注意到詩人在詩學上的道路又再次推進,延續二十年的詩作風格,意象、文字的使用,並嘗試以更廣闊的題材作為對象。
1.詩歌常見的結構與聲音效能
陳育虹早期詩作便出現重視段落結構的特徵。
短詩明顯的結構多由分句(或句群、段落)的反覆連綿堆疊發展,亦有一氣呵成的敘事詩。而長詩多以敘事論述為主。
結構組成的單位層次小從單行句,如〈之十五‧隱〉每句皆以「因為」為首的急促擴展。句群如〈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詩雖未分行,但四行為一組的持續重複,同樣造成段落的效果。
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 ◎#陳育虹
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就把整個後院
佔滿了整個窗佔滿了
(細瘦的山櫻有細瘦的枝椏
細瘦的蕊)
只是一株山櫻就把整個天空佔滿了
整個山佔滿了
(細瘦的山櫻開了千百朵花
一簇簇緋紅的花啊)
一株山櫻花就把整個早晨佔滿了整個
春天佔滿了
(細瘦的山櫻與蝶兒蜂兒
歡愛細瘦的歡愛)
只是一株山櫻就把整個眼睛佔滿了
整個人佔滿了
(細瘦的山櫻有細瘦的靈魂
細瘦的呼吸)
返回
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就把整個宇宙
佔滿了整個心佔滿了
(一株細瘦的山櫻以及山櫻
細瘦的死
就把整個後院佔滿了)
分段的結構有些帶有呼應的效果,亦有為語氣轉折舒緩的分段。又如奏鳴曲的結構,主題反覆出現、發展,又頭尾相應,從破題而發展,再歸返呼應。
斷落的結構也增加詩歌的誦讀性,文字音韻美感。透過字詞迴旋,詩歌句首(分行或分段)相同或相似的詞彙,創作文字誦讀地律音樂性。
〈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四行一組,不斷以相同的句型歷險、轉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複誦四行一組的狀態,次次變化。
在《閃神》出版後,我們讀者更可以看出詩人對文字音律的追求,在卷一無調性出現像〈蜻蜓地賦格曲〉直接挪用賦格中主題句與對答句的形式。
2.詩語言與詩意象的運用
陳育虹詩作中另一特徵是思想與想像的延伸。在詩語言上,詩人始終包持著自我的克制,搬動無數物件、地景與意象來經營詩句。詩人楊牧在《之間》前序便以「詩是借喻」為題。陳詩的詩意象轉換快速,往往只停留一短句間便離去。喻體不斷的變化,質的高度變異性。也造成陳詩質地輕巧的語言。
在語言方面,詩人有一眾使用後現代結構、反邏輯、試圖語言實驗或遊戲的詩歌。詩語言處在一不安定的狀態。多以名詞或形容詞堆疊的長句,省略了標點符號的停頓。先行破壞語言制約的使用狀況,以求詩語言的創新、詞彙的新意。在這樣反覆、如精神失焦的處境中,反而可以讓很理性的文字發出感性的力量。
我告訴過 2 ◎#陳育虹
因為日子與日子的牆我告訴你我渴睡的毛細孔想你
我的肋骨想你我月暈的雙臂變成紫藤開滿唐朝的花也在想你
我一定告訴過你我的脣因為一杯燙嘴的咖啡我的指尖因為走馬燈的
夜的困惑因為鋪著青羊絨的天空的捨不得
3.主題與隱喻
詩人從女詩人(及女翻譯家)出發,他敏銳地覺察外文詩歌中高度的女性自覺,早期如《索隱》以一正一反對話般的書寫,與莎弗互文,《閃神》中有數首風格強烈與其他詩歌迥然不同的自白詩,如詩作〈現在幾點?!〉或以普拉絲作為副標的〈在十字路口〉。
另一種思想在詩中的形式如:《閃神》古老的神話一卷,出現有如寓言般具有懸宕的餘韻、故事性的詩作,它彷彿動用科學、自然亦或身邊隨處可得的物件,從之出發,到達某種訴求。
〈孤雌〉一詩彷彿是自然科普中談論生物演化的一章,詩人動用想像力回到史前紀年發展出一則像神話般寓言的故事。
孤雌3 ◎#陳育虹
我們的歷史從二疊紀開始。
我們的欲望很少,鐵樹乳汁就能滿足我們。
天暖時,我們以細胞減數分裂無性生殖,一代代,卵生胎生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的複製。到了冷天,陽光和食物的匱乏讓我們產下一些匱乏的孩子。他們有些生來弱視,有些沒有翅膀和嘴;他們都是純雄性,X染色體不健全,這使得他們無法獨立再生。
淘汰瑕疵是自然法則。
我們蚜蟲因此有一個穩定的孤雌世界。
4.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詩作《閃神》出現了數首有別以往的以社會觀察為題的詩書寫。詩人以廣島核災、海地大地震為對象,也以新聞性的案例為主題,除了從思想、意象或美感中找到另一個社會性的事件,詩作同樣抵達他者的通透性。
《閃神》前序以一首散文詩〈後院〉開場,詩末寫道:『沒有,我始終沒有看見他。』那閃爍而過的既是一種詩人為詩的狀態,亦是詩人美學的形成。
-
◎作者簡介
陳育虹,祖籍廣東南海,生於台灣高雄,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業。
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十數年後,現定厝台北。
出版詩集《關於詩》、《其實,海》、《河流進你深層靜脈》、《索隱》、《魅》等;以《索隱》一書獲《台灣詩選》2004 年度詩人獎;譯有英國桂冠女詩人 Carol Ann Duffy 作品《癡迷》。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6.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陳育虹 #女性 #閃神 #反邏輯
分裂生殖英文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隨著台灣選戰愈演愈激烈,各種圍繞著女性外型、年齡、婚姻及生育等羞辱性言語紛紛出籠,傑出女性政治人物如蔡英文及陳菊等,在邱毅眼中,竟則成了「不像女人的女性」.
究竟什麼才叫「像個女人」?難道女人就不能掌權,不能在國家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嗎?這讓我好奇,摩洛哥史上是否也有「政治女強人」或「女性執政者」?若她們有才有德,女性身分能否允許她們掌握實質政治權力?
標題:《Khnata bent Bakkar,蘇丹背後的女人》
「大歷史」描述的,泰半是男人的豐功偉業,然而地球一半人口是女人,歷史不可能單純只靠男性在推演,女性同樣做出卓越貢獻,只是未寫進史書裡.此外,父權至上的社會往往將女人排出在宗教、教育資源及權力核心之外,能力特出且掌握權力的女人,在男性執筆的史書裡,未必有好評價,例如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更被視為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在摩洛哥,同樣曾出現一位在政治上掌有實權的特出女子,Khnata bent Bakkar,生活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中葉,對摩洛哥Alaoui王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分別是三位蘇丹的妻子、母親與祖母,是摩洛哥蘇丹Moulay Ismail四名合法妻子之一,Moulay Ismail生前非常重視仰賴她卓越的能力,讓她擔任接近部長與外交官的實質任務,甚至統領大軍.因此,她曾實質掌握政治權力核心,待Moulay Ismail於1727年駕崩,兒子Moualy Abdallah繼位,由她垂簾聽政,實質統治長達廿五年,幫助國家擺脫災難性的政治局勢,接替Moualy Abdallah蘇丹是她一手調教出來的孫子Mohammed ben Abdallah,亦即這位奇女子實質影響了摩洛哥王朝整整三代的蘇丹.
一如許多傳統社會裡的傑出女子,從不被允許浮上檯面,Khnata bent Bakkar得到的關注遠不及她實際上在政治上的作為與付出.
一、〈出身:來自撒哈拉的奇女子〉
Khnata bent Bakkar確切生辰不詳,約出生於1668年左右,於1754年去世.
Khnata Bent Bakkar有個穆斯林王朝非常少見的特殊出身──她來自撒哈拉,身上流著沙漠中人的血液,她的父親Bekkar Ben Ali是Chinguetti(於現今的茅利塔尼亞)的Mghafra部族的大首領,Mghafra部族在當時是個大型部落,掌握極為遼闊的區域,Bekkar Ben Ali更是最偉大的oulemas之一,知識淵博,熟諳神學、文學與各種知識,信奉伊斯蘭蘇菲派,在當時,蘇菲精神是所有穆斯林生活的指導與依歸.
Khnata Bent Bakkar堪稱出身貴族書香世家,天生貌美、聰明、機智且相當博學,自幼好學,父親不僅給她首領女兒該有的教育,亦將蘇菲精神傳遞給她.
1672年,蘇丹Moulay Ismail取得政權,試圖將分崩離析的摩洛哥重整成新摩洛哥,他本身亦是撒哈拉的後代,母親來自沙漠.
1678年,蘇丹Moulay Ismail在撒哈拉進行大探險,部落首領Bekkar Ben Ali率領代表團,宣誓效忠蘇丹,並依照傳統習俗,將親生女兒Khnata Bent Bakkar嫁給蘇丹,藉由聯姻來加強政治聯盟,這場婚姻有著戰略考量、國家安全與部族團結上的政治意義,Khnata Bent Bekkar因而離開沙漠原鄉,走入皇宮,成為蘇丹的合法妻子,爾後更成為「王子們的母親」。
既是名門之後,偉大首領的女兒,聰慧美麗,她與蘇丹在沙漠舉行了盛大婚後,才隨他回皇宮,且是以蘇丹合法妻子的尊貴身分,第一次走入皇宮.
也因Khnata Bent Bekkar來自撒哈拉,對Alaoui王朝來說,他們身上流著撒哈拉血液,與撒哈拉關係密切.
二、〈入宮〉
Khnata Bent Bekkar的父親子女眾多,挑選她與蘇丹聯姻,應是早看出這女兒有著不凡能力與領袖氣質,會讓她在關鍵時刻,嶄露頭角.離別時,她發誓不會讓父親失望.
推測Khnata Bent Bekkar入宮時,年僅十歲,作為首領的女兒,父親已讓她學習讀書識字,然而她整個受教過程應該是在入宮之後,接受王室教育,師承Cheikh El Mekki Eddoukali,宮裡還有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讓她可以悠遊書海,爾後亦持續購書,讓館藏高達一萬兩千冊.皇室環境遠比沙漠都更能讓她在文化、學術與蘇菲精神裡成長,累積豐厚的知識底子.恰逢菲斯Al Quaraouiyine知識分子的文化及智識運動炙熱,也讓Khnata Bent Bekkar得以親近菲斯Al Quaraouiyine知識分子帶來的豐厚文化底蘊,感染Al Quaraouiyine創辦者Fatima al Fihriya的精神,甚至在神學與知識殿堂汲取她所需要的養分,為她往後為蘇丹提供諮詢、文化與知識的服務,做了準備.
有些文獻紀載她是一位傑出的騎士,馬術絕佳,在一個女性地位低落、蘇丹擁有數百名嬪妃,且沒有蘇丹允許,女性不得外出的狀態下,她勢必有些條件,讓她可以享有其他嬪妃妻子無法得到的特殊待遇.
初起,蘇丹奢華宮殿對這個沙漠來的小女孩兒來說,宛若牢籠,後宮鶯鶯燕燕,彼此爭寵,掌有最大權力的是蘇丹第一任妻子Lalla Aïcha Moubarka,被稱之為Zydana,因她是王子Zydan的母親,是個掌控慾強且具有威望的女子,嬪妃如果想向蘇丹要求什麼,都得先通過Zydana這一關,Zydana也藉此威嚇著後宮裡的嬪妃,她身邊的閨蜜則可享有特權,整個後宮可以說是Zydana掌管.
Zydana不時對小小的Khnata投以冰冷尖銳目光,讓她意識到危險,身為沙漠大首領女兒的驕傲與自尊讓她想勇敢迎向Zydana的目光,挑戰Zydana的威權,然而蘇菲精神要她保持低調,並給予她勇氣.兩人關係向來緊張,雖然Khnata年輕貌美又聰明伶俐,受過扎實教育,然而她得以鞏固地位的原因依然是從產下王子開始,1694年,她產下王子Abdallah,地位上升,在豐富知識與卓越能力加持下,慢慢地,她成為蘇丹得力的左右手.
據傳Moulay Ismaïl至少擁有五百個以上的嬪妃, 1703年有紀載的孩子總868個,包括525個兒子和343個女兒,1721年,第700個兒子誕生,生前一共有一千多個子嗣.無論確切數據如何,Khnata身邊圍繞著蘇丹眾多嬪妃與子女,進入皇宮受教育期間,Khnata認真學習,搞懂皇室內部運作與外面的世界,也慢慢了解後宮嬪妃之間的關係,發誓自己絕對不要變得跟她們一樣.
三、〈蘇丹最仰賴的女子〉
在蘇丹Moulay Ismail長達五十四年的統治時期,摩洛哥戰事頻仍,對內長期與頑強的亞特拉斯山柏柏爾部落打仗,對外還得抵抗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侵略,由於Khnata知識淵博,聰慧理智,蘇丹時常要她代筆書寫極為重要的外交信函,慢慢地,她開始在施政上提出建議,實質影響著政治,也讓她跟蘇丹形成緊密的夥伴關係,在蘇丹心目中,她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保護她不受Zydana與後宮嬪妃詭計的侵擾.
蘇丹Moulay Ismail的母親來自撒哈拉,他對沙漠一直有著極深感情與嚮往,加上當時摩洛哥往往對歐洲有所憧憬,有些軍隊只服從基督教將領,不聽蘇丹使喚,是而蘇丹以黑奴為士兵,組織黑色禁衛隊(L’Abid al-Bukhari),這是一組只聽命於他的強大軍力,這是摩洛哥史上頭一遭.
這支強大的黑色軍團攻無不克,讓蘇丹擴大領土,造就國土遼闊的盛世,蘇丹授權讓Lalla Khnata平撫投降的地方將領,與外國使節交流,甚至參與宗教政策決定,至少長達三十年時間,層層面面,她都是蘇丹的高級行政顧問,承擔外交使節的重要工作與責任,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極深,這同樣可以說是摩洛哥史上頭一遭.
四、〈垂簾聽政與母子心結〉
Lalla Khnata的父親是撒哈拉部族大首領,丈夫又是蘇丹,讓她對權力毫不陌生,對政治與權力也有一定的渴望,
待政治強人甚至有暴君之稱的Moulay Ismail過世,摩洛哥進入嚴重的分裂危機,眾多王子激烈爭奪統治權,黑色禁衛隊亦加入這場蘇丹間的權位爭奪,與此同時,貴族(Guich)部落不再服從,頻頻襲擊城市,其他部落利用無政府狀態,發動叛亂。
在王室所有人裡,最有資格與能力繼承國家領導人位置的,其實是堅定、成熟、有智慧且累積豐富政治經驗的Lalla Khnata,唯她有能力統治國家,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在多位王子爭權奪位的戰亂中,Lalla Khnata強勢介入,政治手腕高超,雖然Moulay Ismail生前極為殘酷,然而頗具威望,她便以丈夫生前名望,與各大軍事、宗教與部落勢力周旋,終究由她與蘇丹的第三個兒子Moualy Abdallah繼承王位,是而Lalla Khnata隱身兒子背後,垂簾聽政,一步步實質掌管整個帝國.
亦即,在實質政治權力上,Lalla Khnata才是Moulay Ismail真正的繼承者.
繼位的蘇丹Moualy Abdallah雖是她兒子,向來因生性懦弱無能而被詬病,無治國的能力與智慧,不時做出錯誤決策,危及國家與政權,全仰賴Lalla Khnata打點一切.
雖然Lalla Khnata在整個政治動盪期,始終支持自己的兒子,然而她認為自己的兒子並沒有擔當蘇丹的能力,也不信任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掌權者,是而進行干預.
當時政治局勢極度複雜,內憂外患不斷,Lalla Khnata聰明靈巧地藉由與不同部族進行聯盟,獲得Oudayas軍隊堅強戰力,來鞏固王朝勢力.然而這樣的聯盟備受挑戰,隨時有變異,Oudayas軍隊不認同懦弱無能的Moulay Abdellah,多虧Khnata適時介入、協調,讓Oudayas向來是忠實盟友.
當兒子Moulay Abdellah率兵出征,Lalla Khnata在王宮實質統治整個國家,做出重大決策,監督軍隊並接見外使,逐一弭平所有政治分歧.
每逢國外使節來訪,在前往菲斯晉見蘇丹之前,都會先去Lalla Khnata的王宮進行協商,得先過了她這一關,才見得了蘇丹.
然而懦弱無能的Moulay Abdellah完全不感謝母親的付出,忌妒母親的能力,甚至愈來愈痛恨母親干政,爾後逃到菲斯的Dar el-Makhzen,想遠離母親勢力.
母子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張,Moulay Abdellah是個差勁、易怒而嗜血的蘇丹,Lalla Khnata不得不適時介入,安撫兒子的情緒,修補他在施政上的錯誤,持續主持與歐洲各國的俘虜交易,同時處理國內外各大勢力間緊張關係,保持微妙脆弱的平衡,努力讓她無能的兒子不至於失去王位.
Moulay Abdellah忌妒甚至怨恨自己的母親,身為一國之君,卻被女人下指導棋而覺得受辱,因為自己需要女人來幫他保住政權而憤怒,對他來說,男人不應該聽從女性的建議,即便這個建議來自於自己的母親,都不被允許.終於,Moulay Abdellah計畫放逐甚至謀殺自己的母親,好擺脫她的控制,Lalla Khnata覺察到了,極有智慧地說,她要去麥加朝聖,並帶上自己的孫子.
Lalla Khnata對自己的兒子有著無條件的愛,即便知道他想推翻自己,依然努力幫他擺平政治上的障礙,前往麥加途中,不管行經摩洛哥哪個地方,都與每個地方首領對談,加強他們對蘇丹的向心力,鞏固政權,聆聽民意,並將意見傳遞給蘇丹.Lalla Khnata同時代表兒子的統治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交流,例如利比亞,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直到麥加.
朝聖旅途中,Lalla Khnata一路教育自己的孫子,把自己的知識、政治與統治經驗傳授給他,教他如何覺察自己的錯誤並學習改過,希望他將來成為優秀傑出英明的蘇丹.
從麥加返回摩洛哥途中,Lalla Khnata得知叛軍試圖奪權的消息,她馬上趕回Meknes,協助兒子奪回政權,然而她跟孫子卻被捕入獄,被虐待,祖孫倆被關在獄中,她繼續教孫子何謂抵抗與堅毅,同時,她與oulemas 聯繫,除了替自己申冤,同時告知oulemas,有一個年僅十一歲的王子被關在牢裡,她孫子很快被放出去,而她則繼續坐牢了一段時間,終於獲釋.
五、〈平靜的晚年〉
Lalla Khnata重獲自由後,感知自己的兒子不願意繼續接受她的指導,帶著尊嚴,她退出政治權力核心,待在菲斯,日日在虔誠祈禱與佈施善行中,安詳度過晚年,享年八十幾歲.
Lalla Khnata於1754年去世,三年後,1757年,她的兒子Moulay Abdellah逝世,由她的孫子Mohammed ben Abdallah繼位蘇丹,他身上有祖母的影子與教誨,帶著摩洛哥重歸榮光.
六、〈阿任小感言〉
閱讀Khnata的生平對我來說,頗為吃力,她的一生完全在摩洛哥王朝更迭動盪期,剛入宮的她,不僅得面對嬪妃爭寵,得到蘇丹信任後,則是優秀地協助蘇丹處理政務,要理解她的人生,便得放入那個時代的摩洛哥王朝裡來理解,而那段歷史對我們來說,遙遠而複雜,卻相當關鍵而精彩,尤其她陪伴的是摩洛哥史上最重要的蘇丹之一,閱讀她的故事,便不可能不去了解這位蘇丹的豐功偉業.
查著資料時,我覺得自己很像在閱讀「武則天+慈禧太后+宮鬥劇」的歷史,Khnata的智識與統治能力完全不輸男性,但因身為女子,便不能光明正大地掌權,即便親生兒子無能懦弱,她只得垂簾聽政,卻引來兒子不滿、妒意,甚至是殺機.
她就像歷史上諸多發揮重大影響力的女子,是受過教育的,無怪乎傳統總是鼓吹「女子無才便是德」,好讓男性把所有權力緊緊掌握在手裡,將女性貶抑成只剩生殖功能似地.
Moulay Ismail陵寢在Meknes,生前四位合法妻子與眾多嬪妃中,Lalla Khnata是唯一葬在他身邊的人,可見對她的重視.
Lalla Khnata的故事給我很深的觸動,卻又說不上來,剛走進摩洛哥,對這國家一無所知,我莫名地愛上撒哈拉,最喜歡的古城是Meknes,因其雅致細膩的鵝黃色調與古樸厚重城牆,因為我「不是觀光客」,而是「獨行旅者」,帶著強烈的感受與探索意願,獨自一個人沿著高大厚重的城牆走,從Bab Mansour,一路走到水池那兒,沿途見著光影變化,道路起伏蜿蜒,走得累極了,Moulay Ismail 生前建造的城牆依然看似無盡且無所不在,既是保護,也阻礙人看得更遠,路上尋常百姓往來,過著尋常日子,剎時,只覺自己掉入古老時空,墜入王國盛世時代.
那份觸動是很深很深的,何謂「歷史感」.
至今,我依然非常喜歡Meknes的Le mausolée de Moulay Ismaïl,讓人無法遺忘的細膩優雅,飄浮在空中的,是一份介於死生之間的寧靜與光,我困惑,Moulay Ismaïl生前滿手血腥,死後也能重享平靜?或許吧,或許在亂世唯有暴君梟雄得以平天下,而「仁君」只能存在於太平盛世.
此時才知陵寢裡,躺在Moulay Ismaïl的Lalla Khnata,是一位來自撒哈拉的特出女子,忽地,我明白了古老厚重城牆所訴說的故事.
在我想像裡,Lalla Khnata是一位有著心胸寬廣如撒哈拉,堅強毅力如沙漠生命的女子,得到古城與王室才有的高等知識教育,當她有機會影響國家政治,便做出了驚人貢獻.
然而女性身分讓她不得不藏身幕後,垂簾聽政,甚至因而讓母子關係不合.
這是十八世紀的北非故事了,而此時的台灣對於女性掌政以及參與國家政治,雖相對多了許多自由、彈性與發揮的空間,然而性別歧視依舊在.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