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遣詞的敏感度
快來看Presentality的最新英語寫作分析~
特別敏感的時刻,我們的用字遣詞也要特別小心。今天的「閱讀筆記」,我們來看前一陣子轟動矽谷的事件:知名軟體公司老闆在部落格的一篇 po 文,讓三分之一員工離職。他到底寫了什麼?
📌 總結幾個重點:
1. 在敏感時刻,用字跟語氣,甚至可能比內容還要重要。
2. 用簡短無修飾的句子,會顯得比較強硬,較長而且有修飾的句子,反而比較溫和。
3. 主詞非常,非常重要。你用的是 I, us vs them,還是 "we" and "our"?
如果以後你在情緒高漲的時刻寫文,也不妨寄給英文好而且中立的朋友,請他們評估文字所帶著的情緒,會很有幫助。
★★★★★★★★★★★★
📌 前一陣子,Basecamp 事件震驚美國科技/新創圈。
Basecamp 是一家團隊協作軟體公司,創辦人 Jason Fried 跟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一直都很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及理念說話。他們寫的 Rework 一書影響了非常多的人,我在台灣認識的好幾位創業家都曾經跟我分享這本書。
但他們四月底在部落格上公告 Basecamp 一系列政策改變之後,引來非常大的反彈。
我第一時間就有去他們的部落格看他們寫的文章,覺得文筆非常好,而且是用說道理的語氣,很 reasonable。但發布不久,公司超過30%的員工,決定離職,其中包括好幾位高階主管!
What happened? 那篇文章,很顯然觸發了一個危機。我回去再把文章看了一次,發現天啊... 那篇文章的語氣,根本沒有我第一次看感覺的溫和。
Changes at Basecamp: https://bit.ly/2SNN6Kr
很多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
📌 主要的改變 = 工作時別討論政治或社會議題
讓大家最氣憤的政策改變,其實就只有一個:
No more societal and political discussions on our company Basecamp account.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美國社會立場分歧這麼深,從左右派政治議題,到種族歧視問題,Basecamp 領導人大膽決定,禁止員工在公司內部的線上溝通頻道,討論社會及政治議題。
要去弄社會政治議題,可以,但請別在公司內。
★★★★★★★★★★★★
📌 開頭還算溫和:說服大家把公司當產品看待
一開頭,Fried 就寫:
At Basecamp, we treat our company as a product. It's not a rigid thing that exists, it's a flexible, malleable idea that evolves. We aren't stuck with what we have, we can create what we want. Just as we improve products through iteration, we iterate on our company too.
Hmmm,為什麼要這樣開頭?為什麼要把「公司」跟「產品」劃上等號?
我們可以想像,Fried 肯定為了這篇文煩惱了一陣子。很多想法不斷的在他腦中盤旋,不同的開場,不同的句子...
但這個開頭,是一個很不錯的 framing:因為 Basecamp 的員工肯定很多 product fanatics - 就是最在乎產品好不好的 "builders"。Product lovers 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了解產品是會不斷改變的東西。如果說公司也是,就可以理解,公司也會改變。
然後,他非常小心的挑選最正面的說法。每一字每一句都是 product lovers 會認同的:
•flexible
•malleable
•evolve
•we can create what we want
•improve products
•iterate
用了一連串正面的同義字,就是要塑造 change = positive 的氣氛。
★★★★★★★★★★★★
📌 連大改變,都用「改版」來形容
下一步,就是用一個大家理解的方式,來描述「非常大的改變」:
Recently, we've made some internal company changes, which, taken in total, collectively feel like a full version change. It deserves an announcement.
什麼是大的改變?就有點像「改版」的意思。而且注意到,他不是寫 "We're making a full version change" 喔,而是說:"changes... taken in total, collectively feel like a full version change."
也就是說,在中間加了很多緩衝的字眼,淡化 "full version change"。
就像你如果要跟一個人說他是混蛋,哪一種說法比較直接:
The way you act sometimes, when people don't know you yet, can feel like you're a bit of an asshole. 或是 You're an asshole.
講完這個,他就要給大家打預防針了。
而且又是從「產品」開始:
In the product world, not all changes are enjoyed by all customers. Some changes are immediately appreciated. Some changes take time to steep, settle in, and get acquainted with. And to some, some changes never feel quite right — they may even be deal breakers.
哇噻,好幾劑預防針啊!
而且他用了三個意思差不多的字,鼓勵大家「耐心的習慣新的改變」:Some changes take time to steep, settle in, and get acquainted with。
Again 他的用字很細心。"Get acquainted with" 就好像跟我們說,
改變其實是我們的朋友,只要我們願意好好認識它。
但他們其實知道,有些改變是一些人完全,完全無法接受的。
所以才有最後一句:"They may even be deal breakers"。
They totally knew what was coming...
★★★★★★★★★★★★
📌 溫和就到這裡... 語氣開始轉變
接下來,他選擇美國人非常愛用的寫法,就是引用一位大家尊敬的人的話,來幫自己助陣:
As Huxley offers in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 live together, we act on, and react to, one another; but always and in all circumstances we are by ourselves. The martyrs go hand in hand into the arena; they are crucified alone. Embraced, the lovers desperately try to fuse their insulated ecstasies into a single self-transcendence; in vain. By its very nature every embodied spirit is doomed to suffer and enjoy in solitude."
這裡藏了點玄機。
如果他的目的是說服大家接受這些改變,那為什麼要引用這一段!?
讀起來,這段話反應了他的心情:在做困難決定時的「孤獨」。如果是這樣,那這段話的用途就是「療癒」而不是「說服」。
因為如果目的是說服,為何不引用某個你的員工/讀者都非常敬佩的人的故事,這個人做了一個不受歡迎,但大部分讀者都會認同是正確的決定?
個人猜測:他上面好話已經寫完了。真正的意涵是:We're going forward, alone if necessary。
而且,他們還把自己的決定,frame 成 navigating somewhere,同時把另一邊寫成 circling nowhere
We all want different somethings. Some slightly different, some substantially. Companies, however, must settle the collective difference, pick a point, and navigate towards somewhere, lest they get stuck circling nowhere.
★★★★★★★★★★★★
📌 語氣變的很硬:No More
然後他就開始寫改革本身。
如果把所有改變的第一句話看過去,會發現全部都是 "No more..." 開頭。這個硬到不行了。
完整文章: https://bit.ly/3wT6x3z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4wWkO5
★★★★★★★★★★★★
Presentality每天都在追蹤與分析跟英文溝通/寫作有關的文章,如果想要透過我們這些「閱讀筆記」一起學習,可在 FB 追蹤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1.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2.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3.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4.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5.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
6.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https://bit.ly/3yA3gYe
7. 看 Bloomberg學資深記者如何寫文章
https://bit.ly/3i3am1P
「分詞構句主詞不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文法] 這算是分詞構句嗎? - 看板Eng-Class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我上課有說過英文最基本的口訣,就是「相同省略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必懂2 大句型馬上領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發問 - 語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Re: [討論] 分詞構句上的問題 - PTT Web 的評價
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拜登Town Hall談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2月17日參加了由CNN主辦的一場Town Hall(市政廳討論/辯論)。市政廳討論這種型式在美國非常常見,就是由政治人物直接面對群眾,回答問題。許多國會議員都會定期在自己的選區舉辦這樣子的會議,親自回答選民的問題(但由於疫情,從去年開始許多都改採線上進行了)。在台灣似乎較少有這種公開的辯論或討論機會。
在這場Town Hall當中,拜登談到疫情、最低工資、政黨輪替後的狀況等等,也談到中國及人權議題。而其中和台灣最相關的,當屬他被主持人問到關於中國的人權問題,而他揭露自己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過往的談話內容。不過,他在這場講話的狀況並不是很好,有很多地方講不太清楚或口誤,所以在推特上也引起了猜話(?)大作戰。
➤ 白宮逐字稿:https://reurl.cc/NXqLom
➤ 中國問題片段:https://reurl.cc/0DE49A
➤ 文字報導:https://reurl.cc/zbApYN
台灣這邊在網路上也已經有很多片段流傳,不過在內容的解讀上似乎有許多不完整之處。這裡有一篇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 的翻譯詳解,推薦大家參考:https://reurl.cc/V38Y7y 。
以下是我們的看法,
他回答跟習近平談話內容的那段,大致上講的有三個重點:
1. 拜登認為習近平做為中國的領導者,跟歷屆領導者一樣,認為中國在歷史上是西方的受害者,而中國必須使用強力的控制來統治,這樣才能夠反映中國價值;
2. 做為一個美國的領導人,拜登理解習近平所認為的這種反映中國價值的統治方式,因為美國的領導人也必須反映他所認為的美國價值;
3. 美國仍然會像過去一樣,持續地在國際上扮演維護人權的角色,尤其是聯合國相關機構。中國方面一直都想要當世界老大,但假設違反人權原則的話,不太可能做到,中國將會面臨反作用力(repercussions),而習近平也知道這點。
上述的內容中,尤以第二點引發許多爭論,因為除了出現明顯重大的口誤以外,語塞以及不流暢的發言也讓人難以理解部分內容,以下我們附上該段的原文,並試著針對此段中的兩項爭議做梳理。
So the central — to vastly overstate it — the central principle of Xi Jinping is that there must be a united, tightly controlled China. And he uses his rationale for the things he does based on that.
I point out to him: No American President can be sustained as a President if he doesn’t reflect the valu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 the idea I’m not going to speak out against what he’s doing in Hong Kong, what he’s doing with the Uyghurs in western mountains of China and Taiwan, trying to end the One China policy by making it forceful — I said — and by the — he said he — he gets it. Culturally, there are different norms that each country and they — their leaders — are expected to follow.
But my point was that […] And I came back and said they’re going to end their One China — their one child policy, because they’re so xenophobic, they won’t let anybody else in, and more people are retired than working. How can they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when more people are retired?
🔹 新疆人權議題與文化相對論
許多人在看這段時,把「so the idea I’m not going to speak out against …」(句1:我沒有要對 … 發聲反對的這個想法)和「Culturally, there are different norms that each country and their leaders are expected to follow」(句2:文化上,不同國家期待領導人要遵守的常規不同)做連結,認為這是在替中國在新疆的行為,用「不同文化的常規」開脫。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點過度解讀。如果看過原段落的影片,拜登在句1尾段吃了螺絲,然後忘了回來講上一句話的結尾就接著講下句。如果照逐字稿的字面上翻譯,的確會變成他「沒有」要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台灣的作為發聲,但這就會完全變成前言不對後語,因為他在此的前一句才說「如果不能反映美國的價值,沒有一個美國總統能繼續坐在總統位上」。比較合理的解讀是,他該句末忘了加像是「… is impossible」之類的語氣,也就是其實他原本要講的是「要我對 … 不發聲的這個想法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後句的「he said he gets it」(習近平說他了解)也能順接,因為這段的旨意是拜登在向習近平闡述美國總統必須得為美國價值挺身。
句2的解讀其實是延續這整段的旨意,提到不同文化下對其領導人的期待也有所不同。這裡除了再一次回應前述美國總統必須反映美國價值精神外,也順便呼應了更前面一點他說習近平的中心原則就是認為中國必須統一且高度地控制,並常以此作為他許多作為的理由。如果各位繼續往後讀,拜登接著說他當時就認為中國會結束一胎化政策,因為他們很排外(xenophobic),不讓外人進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的勞動力將無法維持經濟成長。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幾個段落都是圍繞著美中領導階層在文化價值上的差異。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即便闡述了「美中雙方照自己的文化去做事」的脈絡,但是【並沒有】說要去尊重或是接受對方的做法。所以如果要對這段談話下一個註解,其實就是美中雙方的「文明衝突」。
至於對於中國在新疆人權侵犯的態度,拜登自己、他的國務卿布林肯都已經用「種族滅絕」(genocide)來描述,這其實已經是很明確的表態了,因為種族滅絕在國際上的定義是沒有辦法簡單用文化相對論來帶過的。一個是現在具有政策宣示性的聲明,一個是他闡述多年前與習近平的對話內容,哪一個比較能夠作為未來美國相關政策的預測工具,相信大家都知道該怎麼解讀。
🔹 結束一中政策?
另一個引起爭議的是在剛剛提到的句1中,講到了要結束一中政策:「so the idea I’m not going to speak out against what he's doing in Hong Kong … and Taiwan, trying to end the One-China policy by making it forceful …」。
這裡蠻明顯是口誤,因為這幾句的主詞都是習近平(he),而習近平怎麼可能會去結束「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中國只有「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ciple),沒有一中政策。支持是口誤的另一個線索是,在這之後拜登第二次說到一中政策時,他句子都還沒說完,就立刻改口成「一胎化政策」(One Child Policy)。根據這幾個段落都在強調雙方在人權、民主價值上的差異,以及拜登過去一年以來的許多公開發言都有痴 … 吃螺絲的狀況,這裡講錯話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感想
如果把這樣的談話跟先前的幾個重要談話來對照,例如「兩國關係建立在公平、對等與尊重主權的基礎上」、「美中文明有巨大的差異」這樣的文句,其實美國理解中國的方式有許多基本相同的元素在(大家猜猜看這是誰說的)。我們先前也有說過,美國兩大黨的外交政策觀點其實是很類似的,但大家在辯論的重點在於手段的使用。
最重要的問題一直都是:中共高層(尤其習近平)真的會知道違反人權的後果嗎?美國該如何確保中共須要付出的代價?拜登在這場Town Hall當中並沒有詳細說明,因為他認為這是很複雜的事情,不打算在這個場合用短短幾分鐘來講。
大家就繼續看所謂面對中國的「全政府途徑」(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會怎麼發展下去吧!
✨ 觀測站推特:https://twitter.com/ustaiwanwatch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論林燿德長詩〈軍火商韓鮑〉 ◎陳顥仁
一、前言
林燿德生於1962年,雖然年僅三十四歲就與世長辭,但對台灣文壇留下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長詩〈軍火商韓鮑〉(註1)被視為是林燿德的自傳詩,全詩共60節,長達數百行,以法國詩人尚·尼可拉·阿爾居爾·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的生平作為敘事長詩的基底,並以此寄託自己與創作、與文學,甚至文學際遇的關係。而本篇論文將著重在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長詩中所展現的詩語言狀態,及詩人如何操縱實象與虛象,創造出詩語言的特殊質地。
日前,讀到顧城詩作〈美〉(註2):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恆與生命;
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
卻無感無情;
生命的美,千變萬化,
卻終為灰燼。
筆者以為,這幾乎可以說是創作者所必然遇到的矛盾,而林燿德也不例外。於筆者而言,林燿德的形象可以說是「一個永遠的眺望者:踩在灰燼裡,陷得很深,眼睛裡都是遠方。」詳細將於本篇論文分節敘述。
二、踩在灰燼裡:林燿德的實象書寫
首先,將從林燿德對於實象的書寫策略開始,筆者將再細分為兩項:語言的陌生途徑,及語言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的陌生途徑:性的、殘忍的、暴力的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可以明顯地將主題分為:宗教、性、文學等,而如新批評理論所說,詩人借用一種「陌生化」的途徑使語言產生詩意,而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中,即是藉由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畫面和文字,來使讀者產生一種陌生感,如同第4節(註3):
「4
十八歲,他吸毒,蟄存在整個
巴黎最骯髒的角落,自瀆
,在自己飽實的陽具上
吐口水,苛薄地唾棄那些
被稱為詩人而活在中古時期
的騙徒們。他在迷濛的意識裏
想像革命與屠殺的風景,
發現自己即將供應這個都市
一部賣淫者的憲法。」
林燿德將詩人韓波加入巴黎公社之時的社會狀況,以及想像韓波當時不為社會所見容,甚至也不齒與社會為伍的狀態,大量描寫進入詩中。包括毒品、自瀆、陽具、騙徒、革命、屠殺、賣淫等等。林燿德替一個實際的年代重新造景,是為了凸顯林燿德想表現的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美學觀點,而這樣的視角及畫面也就形塑了林燿德詩中的實象氛圍。進一步,這樣的實象也就成為林燿德敘事詩中的詩語言質感來源。
(二)語言的表現形式:並置的、鋪排的
林燿德經常將許多意象並置在一起,在沒有連接詞、主詞受詞的情況下,以單個意象的狀態,同時呈現給讀者。在這樣並置的狀況下,讀者會自行在閱讀過程中,重新將所有支離破碎的細節建構起來,但同時,這也是一種沒有留給讀者呼吸、喘息空間的書寫方式,讀者必須連貫地、毫無停頓地接收所有的實象。這也跟林燿德所選用的意象主題:性、殘忍、暴力產生呼應,成為完整的一個意象組織。如第31節(註4):
「31
韓鮑曾經目睹
生長六對翅膀的大天使
飛越黑色的夜空
韓鮑曾經目睹
兩個酋長都使用他所販賣的槍枝
將彼此的腦漿轟出腦殼
韓鮑曾經目睹
一個更年期的慈祥修女
以歪斜的姿態被姦殺在荒野之中
韓鮑曾經目睹
自己在自己的夢境裏
將背後的翅膀一對一對撕裂下來」
林燿德藉由鋪排「韓鮑曾經目睹」這一句型,將幾個畫面重新並置,儘管這幾個畫面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藉著相似的句型,也做到了使讀者同時接收而無障礙的狀況。而在這幾個句子之間,也能見到黑色夜空、槍殺、姦殺、撕裂翅膀等等的意象,就像是不間斷地呈現給讀者,所有不舒服的、不適的場景畫面,而且這些畫面是一個一個接踵而來,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壓迫的力量。
而筆者所謂「踩在灰燼裡」,正是在描述林燿德在詩中相當重視顧城所謂短暫的、將化為灰燼的生命之美,藉由一個個體,去感受這個世界,不排斥裡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憤恨、所有的不舒服。
三、陷得很深:林燿德的虛象變形
在這個章節,將探討林燿德又是如何處理詩中的虛象,並以兩個方向進行:「緊的語言狀態」,以及「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一)緊的語言狀態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也常用典故。如第6節(註5):
「6
母音E是霧靄與天幕
交綏後的純潔色澤。
凋萎了白之後的白
純潔被火藥炸碎之後剩下空茫。」
若以平常的詩語言觀之,「母音E」一詞可能因其「母音」、「聲音」或是聲響「E」的特性,產生一自由闡釋的多義,但當讀者進入韓波的文本,韓波在其代表作〈母音〉中,曾明確表示──A是黑色、E是白色、I是紅色、O是藍色、U則是綠色。縱觀〈軍火商韓鮑〉一詩,其他以「母音」借代的句子,就可直接看出,這裡的「母音E」確是實指顏色「白色」。
如此一來,「母音E」便失去了一個詞語生動的變化性,因為它有一個實際的典故,因此這些詩中的名詞便受到了綑綁,對比於鬆的、可以多重解讀的一個原本面貌,林燿德所使用的虛象,便進入的光譜中緊的、限定的那一端。名詞與其象徵物有了沉重的牽連──非此不可,讀者沒有其他的詮釋空間。這樣的虛象策略限制了讀者的閱讀空間,但也固定住讀者的視野,讓讀者直接接受林燿德腦中的意念。
(二)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在翁文嫻教授的〈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註6)中提到:「『折疊』是力求句子詩質稠密,不令之平與滑,最佳狀態有尺幅千里的效果,雖然不一定能如是,但總見到不斷經營的苦心。……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是洛夫,他的《石室之死亡》系列,凌空劈出了中國現代語言這一面折曲的風景,此詩據稱已超過三十萬字評論。」
翁文嫻教授將「變形」一概念分為四類: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句與句之間的夢幻連接、將內心衝突擴展為系句畫面、不斷分裂的語言。而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即是筆者認為林燿德與洛夫所共享的變形特質,也就是「不同詞性被擠壓相處的句法」(註7),且見林燿德〈軍火商韓鮑〉中的第22節(註8):
「22
。魏蘭沒有回答
他瘖啞成一堵牆
牆縫間睜開無數眼瞳
憂傷瞠視
韓鮑髮絲狂舞」
即令人想到洛夫《石室之死亡》第一首「任一條黑色之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同樣都是一堵牆,洛夫的是石壁,在被注視之時鑿出血槽;而林燿德的則是瘖啞的牆,在牆縫間還睜開無數眼瞳。
牆本身無法言語,而瘖啞本身也非一個動詞,牆縫間更不是一個可以睜開眼睛的主體,如此這些不合理的、不同詞性被擠壓在一起,產生出一個超現實的畫面,這就是林燿德一個重要的處理虛象的模式。
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林燿德提供的一個「緊的語言狀態」,加上「洛夫式的變形」,即可從虛象的策略中,清晰見到林燿德對於詩語言的控制,其絲毫不放任、要求掌控全部畫面的性格,這也就是筆者為何稱之為在灰燼裡「陷得很深。」
四、眼睛都是遠方:林燿德的嚮往
除卻實象和虛象的運用策略之外,筆者認為,在林燿德疼痛的、不適的、控制的文字質感之外,還有一種遙遙指引著這些意象的方向的,林燿德嚮往的遠方。可見第14節(註9)、第20節(註10):
「14
當我 離開的時候:
世界將 會變成什麼
除了 這疲累的城市
無所不在 ,蹲踞
新人類的 古代幻覺,」
「20
我的棕髮沾附精蟲黏溼
的渦流。我已經
無法尋獲 古代」
林燿德也有疲倦的時候、離開的時候,但在第14節,儘管有許多缺席、許多未完成,但有一個不曾離開、無所不在的「新人類的古代幻覺」;在第20節中,儘管真實的身體依舊在精蟲的黏濕裡,處在一個生命的困頓裡,但這樣的困頓,其實是面向一個無法尋獲的「古代」。
由此可以見到,林燿德所給出來的所有性的、殘忍的、暴力的實象,其實都是「當代」,都有一個隱藏的「古代」與之相對,那裡有所有的平靜、那裡有所有的平安。
翁文嫻教授在討論顧城的論文(註11)中也提到,「(顧城)是用現象來表達心內感知的美,那些美萌生於象,亦只能回到現象界中尋訪,這是一大片無邊涯之境,非個人區區意識所可主宰、變形、指示就可以及至的。」,對筆者而言,相對於顧城所發展出來的「無我」詩學,林燿德似乎就是在這個光譜的另外一端,借翁文嫻教授之語,即是「藉由個人意識主宰、變形、指示」其詩歌文字,所開展出來,具有強烈林燿德自我色彩的詩學道路。
於是筆者說,林燿德眼睛都是遠方。因為林燿德的眼裡有這一個遠方,因此才竭盡所能的扭曲現在、折疊當代,所有的變形都是一種對遠方的思念,儘管這個遠方可能曾經出現過,也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
五、結語
在〈軍火商韓鮑〉的註(註12)裡頭寫道:
「註:
法國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R. Barthes1915-1980)在
《寫作的零度》一書中指出:現代詩始於韓鮑而非波
特萊爾。這種看法至少在本世紀已成為詩史的共識。」
由此可見,林燿德對於自己的詩作,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的確是以一個現代詩的繼承者、甚至是開創者自居。
而在詩的最後,第59節(註13)與第60節(註14)提到,「睜開眼睛/幽光在軍火商的意識中折射」、「漶散的瞳睛,這迷惘的漩渦/多麼類似一個/誕生的星系」,對於上一章提到的當代的終結,在林燿德的詩的末尾,卻給出了一個意象:死亡之後才誕生的星系。這可能是在詩人韓波過世之後才日益壯大的現代詩潮流,也可能是林燿德詩的一個祕密指向。而林燿德在當代作為一個以技術見聞的詩人,其結構、敘事技巧、主題內容等等的開創性,著實替當代華文文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而在本篇論文中所探討的,林燿德的詩語言則呈現出了一個相對於普遍性、相對於客觀現象的個人主觀特質,這樣的詩語言將林燿德的詩密度提高到一個險峻的高峰,但也將他限制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難以左右上下、朝四方開展。
正如林燿德詩所言,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
註1: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頁67-138。
註2: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頁27。
註3:同註1,頁74-75。
註4:同註1,頁110-111。
註5:同註1,頁76
註6:翁文嫻,〈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之「變形」問題〉,《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52-77。
註7:翁文嫻,〈「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驗證〉,《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11-40。
註8:同註1,頁99。
註9:同註1,頁90。
註10:同註1,頁96。
註11:翁文嫻,〈「賦」體美學探討之二──顧城詩「呈現」界域的存在深度〉,《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頁288-315。
註12:同註1,頁138。
註13:同註1,頁135。
註14:同註1,頁136。
參考書目
專書與期刊: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2006)
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
翁文嫻,《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燿德 #軍火商韓鮑
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分詞構句我上課有說過英文最基本的口訣,就是「相同省略 的推薦與評價
分詞構句 我上課有說過英文最基本的口訣,就是「相同省略,不同保留。」 只要兩個句子要併在一起,基本步驟就是~ 1. 檢查主詞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省略,如果不同則保留) ... ... <看更多>
分詞構句主詞不同 在 [文法] 這算是分詞構句嗎? - 看板Eng-Class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次來貴板發問,
近日閱讀某英文學習雜誌的翻譯單元時看到了以下例句:
中文題目:
因此,運動時最好不要戴口罩,因為口罩會限制你吸入的空氣量。
雜誌上的參考答案:
Therefore, 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 because it restricts
the amount of air you breathe in.
廣播中外籍老師提供的另一種翻譯:
Since wearing a mask restricts your air intake, 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
有疑問的是這兩句中的「while」文法,
已經查閱過字典「while」非「介係詞」而是「連接詞」,
那麼上面兩句英文例句中的「it’s best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exercising」應該
是屬於「分詞構句」的用法吧?
可是按文法規則來說,分詞構句要前後兩句「主詞皆相同」才能省略主詞和動詞不是嗎?
如果把該句完整還原應為「it’s best (for you) not to wear a mask while (you are
) exercising」(有錯請指正),
但這樣一來,前句it虛主詞後面的真主詞「not to wear a mask」和後句的主詞「you」
並不一樣不是嗎?
這樣為何還可以使用「分詞構句」的文法來省略句子呢?
還是自己的文法觀念哪裡有誤或是誤會了?
希望板上前輩們能為我解惑,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244.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ng-Class/M.1602268276.A.6E6.html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0/2020 02:32:31
按您所列的英文解說,
是說在這種給予別人建議或勸誘的情況下,
即使前後句主詞不一致,
但因為語意上明顯是針對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的人(you)所說,
所以還是可以歸屬為前後主詞一樣來進行分詞構句囉?
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原來如此,是屬於「例外」的情況啊……
另外您說「while + Ving」和「since + Ving」也有,
是指這兩個連接詞也是會有it當虛主詞時這種特別(兩句主詞不同)的分詞構句法嗎?
因為自己手邊的文法書只有教基本的分詞構句方法,
並沒有提及這些特例情況,
所以想要多瞭解一下「特例」的情形,謝謝。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0/2020 14:40:36
沒想到「分詞構句」的文法居然還藏有那麼多細節!
除了兩個句子要有一定的關聯外,
還要考慮到是否會讓讀者或聽者產生歧義,
並非單單兩句主詞相同就可以簡化句子,
一般市售的文法書也未必都會講到那麼詳盡。
即使讀完了cuylerLin大提供的連結補充,
感覺腦中還沒完全理解,想說暫時先以「特例」來記好了,
等以後累積更多閱讀量後或許就會想通了也說不定。
其實廣播中老師有說到翻譯時未必要逐字逐句翻,
也不一定要全照中文題目的語順來翻譯,
只要有把該句中文的大意翻出來就算是合格了,
當然若照考試的標準來看,
有缺字或是用字未符合題目所述應該就是會被扣分了。
※ 編輯: jyokairin (1.174.244.26 臺灣), 10/12/2020 02:17: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