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卸貨了,BB話要自己揀生日👶🏻,好有性格😂
朝早見紅仲諗緊係咪假宮縮,過咗陣都決定去醫院先,檢查果時已經穿咗水😅BB好想出嚟玩丫~
BB算好錫我,陀果時冇好唔舒服,肚完全冇爆紋,突然要出世我都只係感受過一般M痛⋯雖然好頑皮,但媽咪錫晒你😘
估唔到我已經上奶了😬聽日先努力研究呢樣,我要瞓覺好嘅💤
多謝大家嘅祝福,同埋我嘅神隊友😃 我終於順利升級當媽了❤️
#初生嬰兒 #newbornbaby #新手媽媽
#懷孕日記 #卸貨 #day1 #38w2d #出產 #mama #newborn #hkblogger #hkmamablogger #baby #第一胎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朋友難以入睡或半夜驚醒的情況好普遍,辛苦的不止是孩子,大人一樣頭痛,所以有人說要從小讓小朋友自己一間房一張床就最好,還可以訓練出獨立性格;但大家都知道香港土地問題多嚴重,不少家庭都是親子同房甚至同床,到底怎樣安排小朋友睡,會否就是困擾的根源? 參考資料 Thiedke, C. C. (2001...
初生 嬰兒 性格 在 毛城城 MoC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稱職喵保姆🐱】新生寶寶需要全天候照顧,媽媽通宵照顧更是日常。不過這次的媽媽非常幸運,皆因她有一個超得力「喵保姆」幫忙餵奶!
新手媽媽Arlene於凌晨3點聽到初生仔仔Meteo的哭聲,於是起床開奶給他。可是Arlene實在太勞累,在餵奶的過程中不小心睡著了… 在她驚醒一刻,她看到眼前奇妙的景象 — 橘貓Gingi竟然用雙手扶著奶瓶,幫忙接力餵奶!
網民都紛紛留言讚賞Gingi,亦有人指很羨慕Arlene家中有這隻聰明善良的貓咪。不過亦有網民注意到媽媽好像與男嬰Meteo同床睡,Arlene澄清指Meteo有自己的嬰兒床,而自己亦沒有用身體壓到他,請網民不要擔心。
城城小編表示,貓咪是性格巨星,但當牠認定你是家人,就一定會付出全部的愛,Gingi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了🥰
資料與相片來源︰Facebook @Arlene Marquez
= = = = = = = = = =
【MEWE: MoCity 毛城城】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初生 嬰兒 性格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理小說中,多數謎團的因果邏輯都是要靠什麼來業力引爆】
記得九叔林正英主演的僵屍系列曾經膾炙人口,西方也不遑多讓的早有吸血鬼的傳說,到了最近則以生化病毒導致的屍速列車最紅。
奇怪的是,當主角都還活生生時,對「冷血」的僵屍吸血鬼之類,是避之唯恐不及,可曾幾何時被咬了,反倒是回頭獵捕起人類來。
但這被害轉加害不受控制的弔詭,卻恰恰可以解釋推理裡,諸多業力引爆的幾種情況,這就必須先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講起。
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心理學門中的專業用語,用以說明人因遭受重大創傷,不由自主反覆跳針創傷畫面的心理情境。
有點類似臺灣民間信仰的地縛靈-人可能因為什麼主被動的原因在某地死去,成為一縷幽魂,然後在原地一遍遍的歷經當時所經歷。
這都是因人受了傷,不可能當作沒發生,失落悵惘怨恨無奈悲傷,於是幾度試圖想回到關鍵轉捩處進行修正,沒想到卻更陷入泥淖。
當然了,人們從初生以來,從一個懷抱無所不能全能妄想的小嬰兒狀態(世界繞著我轉),讀著從此過著美好幸福快樂的童話長大。
可能很難想像人生有一天,竟也會遭遇創傷,輕者如騎車遇到鬼打牆,曲曲繞繞許久才看見曙光,重者則是成天被創傷情境所填滿。
不過就像風靡全球的格林童話,溯材源本,本來就是經由令人戰慄的內容改編刪改而成,某種程度上,推理可算是直抵殘酷的童話。
所以,推理的主角,不是在行經地獄的路上,一遍遍的歷經地獄之火的煎熬(通常是相同挫折),就是行經地獄之路後再浴火重生。
在這個過程之中或之後,主角可能會失去記憶(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或解離(靈魂出竅從外看自己,但覺得那自己不是自己)。
因為總是做著惡夢醒來(內容多是過往創傷情境跳針畫面)所以常常夜不成眠睡不著覺,身心失衡下,情緒爆衝讓人誤認性格改變。
且沒有睡眠區分日夜,失去睡眠存檔分類的人,會開始混淆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我以為我是林志玲,結果別人跟我說我是紀昭君)。
但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窘的是,雖然腦海跳針創傷情境一直沒有停歇,但最關鍵的畫面,總是到了命懸一線的節骨眼,才突然驚現。
如別相信一男/女繞二女/男甚至以上的粉紅泡泡推理,就是要有「去年今日此門中」那樣舊事回憶人事物的相關接觸才得以重現。
不過之所以會下意識逃避,甚至失憶,那樣「妳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都是因為這些事件難以面對,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為。
但推理就這點有趣,不僅喜歡在敘述上顛倒是非黑白、讓犯人當偵探,更喜歡以時間的倒果為因,即後來的現在來影響人們的判斷。
如國民學姐方芮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校園戒嚴之謎《返校》 與九色夫後來者居之但沒想到祢們還在啊的見鬼奇譚《魂囚西門》。
另外,曾經有人說童年是作家的寶藏,但適合推理的講法,應該是說,人在江湖出來混就是要還的,或是無人生還之一個都跑不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不一定與正義的昭彰平反有關,有些時候,可能會回溯童年舊事的回憶或者與現實新聞報導中的不幸悲劇有關。
所以有時讀者會很難過的發現,推理犯案手法的逆時回推,竟是罪犯童年陰影的再現,或與主要照顧者(父母諸如此類)有所關連。
多數常見以人生或婚姻的困境破題,徐徐回推的結果,證明了未來長大成人伴侶的相處,其實是原生家庭的悲劇或童年陰影的複印。
如瑟巴斯提昂.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集眼者》或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利器》(Sharp Objects)的前後呼應或因果邏輯。
但這並不是為誰開脫卸責,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犯罪更是如此,即便曾經的我們,很可能別無選擇,現在也是、未來也是。
不過世間因果,就算是在有檢討被害之嫌的偏見下,最後仍會走到死胡同裡去,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出,為什麼是我的困惑。
原來人生並沒有什麼一定不一定,就像臺灣真實發生,經作家舟動改編撰寫的《無恨意殺人法》,隨機的犯案,又有誰能預先知情?
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劇情人物相關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驅動人們反覆跳針的創傷事件,從天災人禍目睹意外、主被動被遺棄背叛的喪親失子死愛人,再至暴力虐待的霸凌性侵等,皆算。
初生 嬰兒 性格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小朋友難以入睡或半夜驚醒的情況好普遍,辛苦的不止是孩子,大人一樣頭痛,所以有人說要從小讓小朋友自己一間房一張床就最好,還可以訓練出獨立性格;但大家都知道香港土地問題多嚴重,不少家庭都是親子同房甚至同床,到底怎樣安排小朋友睡,會否就是困擾的根源?
參考資料
Thiedke, C. C. (2001, January 15).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Problems in Childhood. Retrieved from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Ramos, K. D., Youngclarke, D., & Anderson, J. E. (2007).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sleep problems among co-sleeping and solitary sleeping children.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6(4), 417-431. doi:10.1002/icd.526
Okami, P., Weisner, T., & Olmstead, R. (2002). Outcome Correlates of Parent-Child Bedsharing: An Eighte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23(4), 244-253. doi:10.1097/00004703-200208000-00009
Keller, M. A., & Goldberg, W. A. (2004). Co-sleeping: Help or hindrance for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3(5), 369-388. doi:10.1002/icd.365
Germo, G. R., Chang, E. S., Keller, M. A., & Goldberg, W. A. (2007). Child sleep arrangements and family life: perspectives from mothers and fathers.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6(4), 433-456. doi:10.1002/icd.52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jH1d2Gb5s/hqdefault.jpg)
初生 嬰兒 性格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BB最喜歡隨手拿起什麼都放入口中,手指腳指玩具等等不用說,有時連你想像不到的都要放入口中品嚐一番。有兒科醫生可能會告誡大家,病從口入,千萬不要讓小朋友「咬呢樣、咬嗰樣」;亦有人說一旦養成吮手指的習慣,大個就很難戒,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原來一刀切阻止他們放東西入口,隨時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參考資料
Oral Fixation In Children | Oral Fixation Disorder & Treatment. (2015, August 07). Retrieved from Day 2 Day Parenting
Conger, C. (2012, May 14). 5 Modern Parenting Tips From Freud. Retrieved from HowStuffWorks
(2013年9 月29日)。口腔期滿足 較有安全感。臺灣蘋果日報,副刊。
Greutman, H. (2015, February 23). Is My Child's Chewing A Sensory Oral Fixation? Retrieved from Growing Hands-On Kids
Angelo, F. (2013, November 07). Oral Fixation vs. Oral Mouth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Retrieved from Day 2 Day Parenting
Morris, S. E. (1997). Mouth Toys and Mouthing for Sensory and Oral Motor Development in Infants & Children with Feeding & Oral Motor Problems. Retrieved from Feeding, Pre-Speech and Speech Relationship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fxz-uKw5N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