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推行「#付費訂閱制」,首先就必須忍痛割捨「#流量」,凡是不付費訂閱的讀者,就不能看到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前三家媒體,開放給「非會員」的內容幾近於零,顯示其推行「付費訂閱制」的決心。
《蘋果新聞網》的路數比較不同,折衷採取的是「#免費訂閱制」,既避免收費而導致讀者大量流失,又可藉由「會員登錄」來蒐集讀者的資料。但反過來看,《蘋果新聞網》既沒有流量,又折損了廣告收入,那它圖的是什麼呢?我想,重點還是它拿這些會員資料能做什麼。 "
【訂閱制3】「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
**
趁著《蘋果新聞網》今天改成「會員制」,整理一下一些媒體的網路策略比較,發現主要財經期刊已有志一同採取「付費訂閱制」,最晚推出收費訂閱的《今周刊(隨身讀)》好像也是四月上線的。
要推行「付費訂閱制」,首先就必須忍痛割捨「流量」,凡是不付費訂閱的讀者,就不能看到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前三家媒體,開放給「非會員」的內容幾近於零,顯示其推行「付費訂閱制」的決心。
《蘋果新聞網》的路數比較不同,折衷採取的是「免費訂閱制」,既避免收費而導致讀者大量流失,又可藉由「會員登錄」來蒐集讀者的資料。但反過來看,《蘋果新聞網》既沒有流量,又折損了廣告收入,那它圖的是什麼呢?我想,重點還是它拿這些會員資料能做什麼。
其實,從表中的前四家媒體的動態,可以看出「訂閱制」的兩條路線──姑且稱為「傳統訂閱制」與「商業會員制」之爭吧。
《天下》雜誌和《今周刊》走的是「傳統訂閱制」路線,策略目標是增加「數位訂費」來挹注營收;《商業周刊》和《蘋果新聞網》選擇的是「商業會員制」,企圖藉由會員資料分析來拓展行銷廣告收入。#前者把讀者當「內容訂戶」,#後者把讀者當「商業客戶」。
這兩種「訂閱制」誰能勝出,可能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來觀察。但考慮到台灣閱讀市場的分眾與規模,我覺得「傳統訂閱制」應該很快就會遇到挑戰,對期刊而言,一至二萬個付費訂戶可能就是瓶頸了。在紙本訂戶持續流失下,這樣數量的數位訂戶收入很難維持整體營收平衡。
《商業周刊》表面上雖然也是採取「付費訂閱制」,但核心業務路線應是「商業會員制」。據我有限的了解,《商業周刊》應是目前台灣唯一引進閱讀行為追蹤系統的媒體,它的大數據清洗與分析,早已運用到為廣告客戶量身訂作、活動會員招募等精準行銷上了。
改成會員制的《蘋果新聞網》,既然折損了流量,又不收費,自然圖的也是「客戶群」的商業潛力。據說,《蘋果新聞網》今年十月將重金引進美國《華盛頓郵報》(老闆是亞馬遜的貝佐斯)的閱讀行為追蹤系統。
最重要的是,我想,無論成敗如何,依黎智英作事的魄力,屆時將可帶動台灣媒體生態的新轉變吧;而這正是我樂以看到《蘋果新聞網》改版的原因。
#補記》蘋果高層4月15日來函澄清:他們會逐步調整為「收費制」。謝謝指正。
**
ps.1.「每日報」只是《天下》雜誌app的產品線之一,主力產品為「全閱讀」,付費方式也改以「季」為單位。
2.《金融時報(中文網)》之前開放給非付費會員的文章幾近於零,現在開放近半數內容供免費閱讀;看來,「純」收費訂閱對流量折損的壓力不小。
3.當然,《蘋果新聞網》未來的內容策略也可能採雙軌制,部分免費開放,部分鎖文收費。但若要收費,現有的內容製作應適度調整強化才是。
**
》內容贊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
前者把讀者當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訂閱制3】「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
**
趁著《蘋果新聞網》今天改成「會員制」,整理一下一些媒體的網路策略比較,發現主要財經期刊已有志一同採取「付費訂閱制」,最晚推出收費訂閱的《今周刊(隨身讀)》好像也是四月上線的。
要推行「付費訂閱制」,首先就必須忍痛割捨「流量」,凡是不付費訂閱的讀者,就不能看到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前三家媒體,開放給「非會員」的內容幾近於零,顯示其推行「付費訂閱制」的決心。
《蘋果新聞網》的路數比較不同,折衷採取的是「免費訂閱制」,既避免收費而導致讀者大量流失,又可藉由「會員登錄」來蒐集讀者的資料。但反過來看,《蘋果新聞網》既沒有流量,又折損了廣告收入,那它圖的是什麼呢?我想,重點還是它拿這些會員資料能做什麼。
其實,從表中的前四家媒體的動態,可以看出「訂閱制」的兩條路線──姑且稱為「傳統訂閱制」與「商業會員制」之爭吧。
《天下》雜誌和《今周刊》走的是「傳統訂閱制」路線,策略目標是增加「數位訂費」來挹注營收;《商業周刊》和《蘋果新聞網》選擇的是「商業會員制」,企圖藉由會員資料分析來拓展行銷廣告收入。#前者把讀者當「內容訂戶」,#後者把讀者當「商業客戶」。
這兩種「訂閱制」誰能勝出,可能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來觀察。但考慮到台灣閱讀市場的分眾與規模,我覺得「傳統訂閱制」應該很快就會遇到挑戰,對期刊而言,一至二萬個付費訂戶可能就是瓶頸了。在紙本訂戶持續流失下,這樣數量的數位訂戶收入很難維持整體營收平衡。
《商業周刊》表面上雖然也是採取「付費訂閱制」,但核心業務路線應是「商業會員制」。據我有限的了解,《商業周刊》應是目前台灣唯一引進閱讀行為追蹤系統的媒體,它的大數據清洗與分析,早已運用到為廣告客戶量身訂作、活動會員招募等精準行銷上了。
改成會員制的《蘋果新聞網》,既然折損了流量,又不收費,自然圖的也是「客戶群」的商業潛力。據說,《蘋果新聞網》今年十月將重金引進美國《華盛頓郵報》(老闆是亞馬遜的貝佐斯)的閱讀行為追蹤系統。
最重要的是,我想,無論成敗如何,依黎智英作事的魄力,屆時將可帶動台灣媒體生態的新轉變吧;而這正是我樂以看到《蘋果新聞網》改版的原因。
#補記》蘋果高層4月15日來函澄清:他們會逐步調整為「收費制」。謝謝指正。
**
ps.1.「每日報」只是《天下》雜誌app的產品線之一,主力產品為「全閱讀」,付費方式也改以「季」為單位。
2.《金融時報(中文網)》之前開放給非付費會員的文章幾近於零,現在開放近半數內容供免費閱讀;看來,「純」收費訂閱對流量折損的壓力不小。
3.當然,《蘋果新聞網》未來的內容策略也可能採雙軌制,部分免費開放,部分鎖文收費。但若要收費,現有的內容製作應適度調整強化才是。
**
》內容贊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
前者把讀者當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訂閱制3】「傳統訂閱制」vs.「商業會員制」
**
趁著《蘋果新聞網》今天改成「會員制」,整理一下一些媒體的網路策略比較,發現主要財經期刊已有志一同採取「付費訂閱制」,最晚推出收費訂閱的《今周刊(隨身讀)》好像也是四月上線的。
要推行「付費訂閱制」,首先就必須忍痛割捨「流量」,凡是不付費訂閱的讀者,就不能看到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前三家媒體,開放給「非會員」的內容幾近於零,顯示其推行「付費訂閱制」的決心。
《蘋果新聞網》的路數比較不同,折衷採取的是「免費訂閱制」,既避免收費而導致讀者大量流失,又可藉由「會員登錄」來蒐集讀者的資料。但反過來看,《蘋果新聞網》既沒有流量,又折損了廣告收入,那它圖的是什麼呢?我想,重點還是它拿這些會員資料能做什麼。
其實,從表中的前四家媒體的動態,可以看出「訂閱制」的兩條路線──姑且稱為「傳統訂閱制」與「商業會員制」之爭吧。
《天下》雜誌和《今周刊》走的是「傳統訂閱制」路線,策略目標是增加「數位訂費」來挹注營收;《商業周刊》和《蘋果新聞網》選擇的是「商業會員制」,企圖藉由會員資料分析來拓展行銷廣告收入。#前者把讀者當「內容訂戶」,#後者把讀者當「商業客戶」。
這兩種「訂閱制」誰能勝出,可能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來觀察。但考慮到台灣閱讀市場的分眾與規模,我覺得「傳統訂閱制」應該很快就會遇到挑戰,對期刊而言,一至二萬個付費訂戶可能就是瓶頸了。在紙本訂戶持續流失下,這樣數量的數位訂戶收入很難維持整體營收平衡。
《商業周刊》表面上雖然也是採取「付費訂閱制」,但核心業務路線應是「商業會員制」。據我有限的了解,《商業周刊》應是目前台灣唯一引進閱讀行為追蹤系統的媒體,它的大數據清洗與分析,早已運用到為廣告客戶量身訂作、活動會員招募等精準行銷上了。
改成會員制的《蘋果新聞網》,既然折損了流量,又不收費,自然圖的也是「客戶群」的商業潛力。據說,《蘋果新聞網》今年十月將重金引進美國《華盛頓郵報》(老闆是亞馬遜的貝佐斯)的閱讀行為追蹤系統。
最重要的是,我想,無論成敗如何,依黎智英作事的魄力,屆時將可帶動台灣媒體生態的新轉變吧;而這正是我樂以看到《蘋果新聞網》改版的原因。
#補記》蘋果高層4月15日來函澄清:他們會逐步調整為「收費制」。謝謝指正。
**
ps.1.「每日報」只是《天下》雜誌app的產品線之一,主力產品為「全閱讀」,付費方式也改以「季」為單位。
2.《金融時報(中文網)》之前開放給非付費會員的文章幾近於零,現在開放近半數內容供免費閱讀;看來,「純」收費訂閱對流量折損的壓力不小。
3.當然,《蘋果新聞網》未來的內容策略也可能採雙軌制,部分免費開放,部分鎖文收費。但若要收費,現有的內容製作應適度調整強化才是。
**
》內容贊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