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跟我一樣是剖腹產的媽媽
一定都會蠻在意那道剖腹的疤痕吧?
雖然那是道幸福的印記
但是我還是不想要太明顯啊!!
關於淡疤凝膠推薦產品
診所醫生建議我使用”玻麗舒疤痕護理凝膠”,
在傷口癒合以後就可以開始使用
它是透明狀的凝膠,延展性很好
每次用量不需要太多
同方向順著已經沒有滲液的傷口或疤痕輕輕薄擦一層就好
很快就會乾,形成一道薄薄的膜
能幫助疤痕達到軟化及淡化的效果喔
這支護理凝膠沒有味道,
可以幫助軟化紅色凸起的疤痕
淡化疤痕的顏色
也可以減少疤痕的搔癢及不適感唷!
因為它是凝膠狀,又很快乾
所以我覺得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不論是在哪個部位的疤痕都可以使用
使用後不會影響活動,就算是臉上的痘疤,
凝膠乾後也可以直接上妝不會有影響
淡疤凝膠推薦給有疤痕護理需求的人唷!
官網連結:https://bit.ly/2UQC9JC
(衛署醫器製壹字第002848號 北市衛器廣字第110050079號)
#玻麗舒 #POLYXAL #淡疤凝膠推薦 #疤痕護理凝膠
※本產品適用於閉合性細胞增生型疤痕(肥厚性或蟹足腫疤痕)
剖腹產肥厚型疤痕 在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有蟹足腫體質? 」- 談剖腹產疤痕】
先說結論,來到門診的患者真的是蟹足腫(keloid)的人不到1%,大家幾乎都是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
蟹足腫(Keloid) vs. 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
疤痕組織增生的程度:「蟹足腫」> 「肥厚性疤痕」>「線性疤痕」
東方人因體質因素(就是基因調控)比⻄方人更容易產生肥厚性的疤痕,再加上剖腹產的傷口位於人體中線上,會有較大的皮膚張力;還有,剖腹產的傷口是目前所有外科手術中,傷口最長的手術之一。綜合許多因素,我們比較容易產生肥厚性的剖腹產疤痕,也容易併有紅、腫、癢、痛等症狀。所以如果媽咪問我是不是有疤痕體質,我常會笑笑地說我們東方人比較 不容易顯老,但是的確比較容易產生疤痕。但如果問我是否有蟹足腫體質,絕大部分的都會 得到否定的答案。
[肥厚性疤痕的治療方法]
*矽膠產品 (如疤痕貼片及疤痕凝膠)
*洋蔥提取物 (Onion Extract)
*雷射(LASER)
*藥物注射(類固醇、肉毒桿菌素)
*冷涷治療(Cryotherapy)
*手術治療(Excision)
[蟹足腫的治療方法]
*除了上述治療肥厚性疤痕的方法外,蟹足腫的治療還包括了放射性治療(radiotherapy)及病灶內注射化療藥物(chemotherapy)。
另外,最後再大聲疾呼一次,有症狀的剖腹產疤痕是有國際疾病診斷碼(ICD-10)的,請大家 重視這個問題,有需要的話也要至門診求助,肥厚性剖腹產疤痕或是蟹足腫都是可以改善的;並且給予受此問題困擾的媽咪一個鼓勵,而不是一個白眼、或是說只是疤痕而已等風涼話。我的門診中有太多受此困擾,周遭卻沒有人可以了解她痛苦的媽咪,看了都很令人不捨。
【蔡醫師點評】
相信剖婦產之後出現肥厚姓疤痕的媽咪為數不少,特地轉貼這篇(超帥的)整型外科陳志軒醫師的專業文章,給大家參考~~
剖腹產肥厚型疤痕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妳和妳的疤痕》
偶然看到10月份的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這期有個專題,請了六位女性,以她們的姿態拍下,也說了她們和疤痕相遇的故事,有因病乳房切除,也有因認同而改變自己身體的模樣。那幾張照片,美過其他華服穿搭演繹。
我想起兩三週前上健身課時,教練問了我身體哪裡有疤。就腹部呀,ㄧ次子宮肌瘤切除,兩次剖腹產,那個肥厚型疤痕,是我好久不去理會的部位。教練解釋著身體會去記憶受傷的部位,也會影響我們肌肉的使用,於是疤痕的存在和我們運用身體的方式會有連結。因此她用緩慢溫柔的方式碰觸了疤痕的位置,後來請教了教練,原來這是神經動能療法(NKT)的概念。
在教練碰觸時,我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我驚訝於我有這種感覺,在公眾場合,在不熟悉的地理位置。我很快決定去感受情緒在告訴我什麼,探索情緒會連結到什麼思緒和畫面,這個情緒會串連出哪些感受。
ㄧ幕幕畫面跳出,第一次開刀的畫面,懷孕後帶著這個疤痕進行剖腹產,產台上,恢復室,術後的子宮收縮,打了止痛後昏昏欲睡因為孩子餓了被喚醒,練習在傷口還隱隱作痛時能夠哺育孩子,懷了第二胎後對於自己開了兩次刀的子宮感到擔心。我忽略不看的疤痕,帶著很多為了孩子而勇敢的記憶,但我卻因為她的不美觀而忽略她。
今天她被好好地觸摸了,我也好像真的和成爲媽媽的自己連結,不是把目光放在孩子該怎麼照顧,不是只單純地說著每天育兒問題的甘苦,而是真正的,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一直一直在付出的身體。
身體,跟著我們這一路經驗著人生,大大小小的疤紀錄了生命河流中ㄧ些鮮明的感受,還有感受背後的故事。是遭遇,是承擔,也很多是選擇。身爲媽媽的妳,身上也有很多和孩子ㄧ起的記憶,也許是陪著孩子玩耍而撞來撞去的瘀青,也許是哺餵母乳時孩子忘情的咬痕,也許是必須同時照顧孩子和煮飯時的燙傷或刀傷。
也許不只是疤痕,可能是你常洗手作家事而粗荒的雙手,可能是你抱著孩子的腰痠背痛,也可能是你在工作與家庭兩邊跑的牙關緊咬,而你可能常不自覺而累積了疲累。關注身體,也感謝身體,才會真正地感受到自我的每個部位需要什麼樣的照顧。
✅關注自己用什麼方式呢?
找個安靜的時刻,坐著,ㄧ邊緩緩呼吸,ㄧ邊循序漸近從頭到腳感受身體的每個部位,感受每個身體的酸緊痛累。
然後試圖放鬆那個部位。
育兒之路好長,我們都得好好對待自己。
圖為路過捷運站美麗的花藝造景,可以停下的時間,都是美好的時間。